卷四 蜀道難 第三百一五章 【服我休命】

江陵府,也即後世湖北沙市。

唐武德四年(621年)討平蕭銑,設置荊州。後天寶元年(742年)改爲江陵郡。乾元元年(758年)複名荊州大都督府。至德年間置荊南節度使,上元元年(760年)設置南都,以荊州爲江陵府,治所在江陵,今湖北荊州,轄地相當今湖北荊州、枝江、潛江、荊門、當陽縣部分地區。

宋朝延續前朝規制,且因爲長江沿線的經貿活動日漸繁華,使得江陵府漸漸成爲了長江中游重要的經濟中心,與下江的江寧府(江蘇南京)遙相呼應。

而江陵府除了是長江經濟帶的中心,也是兩淮地區與荊湖兩路的重要交通樞紐,因此黃傑此次奉命踏勘黃州至成都一線道路的重要節點便在江陵府,前幾****抵達之後,便也拿了官牌文書和趙官家的親筆手諭找到了知府衙門,要求謄抄查證淮南西路至成都一線的官道圖冊和路考,倒也沒被爲難,那江陵知府忙讓幾個押司領着黃傑去府庫好一陣翻箱倒櫃,終於找出了足足五大箱圖冊和路考來,黃傑隨手一翻,發現年代最近的居然是熙寧二年十二月著錄的路考,算起來該是當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後,由王安石主導經行的一次類似全國交通道路狀況普查。

說起來,有關當年那場變法,倒也真叫人唏噓不已。

黃傑如今早已通讀完了縣學所要求的標準課業,也讀完了張思之張老夫子吩咐的書籍,更把舅父姚政給他的縣誌州知也讀完了,如今正在讀的卻說當初蘇廿娘陪嫁的十車蘇澈留下來的書籍,其中有很多都是蘇澈以及蘇軾留下的珍貴筆記,也讓黃傑能夠管中窺豹一般的對當年那場變法有了一個更直觀的觀察窗口。

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正式任命王安石爲參知政事(副宰相),負責變法事宜。

然而,也就在短短五年之後的熙寧七年(1074年),監安上門、光州司法參軍鄭俠上書宋神宗,他認爲:“從去年以來,蝗災大作,秋冬二季均無雨乾旱,致使麥苗乾枯而死,粟、麻等農作物無法播種,民情洶洶,老百姓不得不四處逃亡。而官府卻大肆聚斂錢財,全然不顧百姓的死活。而遼國卻趁機落井下石,屢屢派使者要求宋朝割讓領土。這些現象都是執政大臣多行不義而造成的。”

爲了證明他的觀點,鄭俠還將民間老百姓賣兒賣女、典當妻子、拆毀房屋、砍伐桑柘等悲慘的景象畫成了一幅《流民圖》。結果,這幅真實生動的《流民圖》給宋神宗極大的震動,宋神宗的理想原是想通過變法,使百姓安居樂業,但看到的《流民圖》中卻是百姓正在流離失所。宋神宗由此夜不能寐,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中。

第二天,宋神宗就下令暫時罷免王氏青苗、免役、方田、保甲等十八項法令。儘管這些法令不久後在呂惠卿、鄧綰等人的要求下又重新恢復,但是,宋神宗這一舉動無疑表示他對新法開始猶豫,他的一度妥協也暗示他與王安石之間開始出現了裂痕。

熙寧七年(1074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出任江寧府(今江蘇南京)知府。

熙寧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十個月後,重新回京復職。

雖然王安石還是想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將變法進行下去,然而,實際情況表明,他已無能爲力了。最大的問題,王安石與宋神宗在如何變法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宋神宗此時已經將近而立之年,近十年的經歷足以使曾經稚嫩的皇帝變得成熟,他對變法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計劃,不想再事事依靠王安石。既然君臣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改革之路越走越難也是在所難免了。

熙寧九年(1076年)六月,王安石的愛子王雱(音pang,同乓)病逝。十月,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帶着壯志未酬的遺憾離開了京城。從此,他退居金陵,潛心於研究學問,再也不過問政事。元祐元年,王安石在江寧府的半山園去世,宋哲宗趙煦追贈王安石爲太傅,並命中書舍人蘇軾撰寫《王安石贈太傅》的“制詞“。

《王安石贈太傅》是一篇創作於北宋時期的散文,作者蘇軾。公元1086年(宋哲宗元祐元年)舊曆四月,王安石去世。當時司馬光主張對王安石“尚宜優加厚禮”,因此追贈太傅稱號。此時蘇軾任中書舍人,負責起草了這則誥命。

原文如下:“敕:朕式觀古初,灼見天命。將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異人。使其名高一時,學貫千載: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其言;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用能於期歲之間,靡然變天下之俗。

具官王安石,少學孔孟,晚師瞿聃。罔羅六藝之遺文,斷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陳跡,作新斯人。屬熙寧之有爲,冠羣賢而首用。信任之篤,古今所無。方需功業之成,遽起山林之興。浮雲何有,脫屣如遺。屢爭席於漁樵,不亂羣於麋鹿。進退之美,雍容可觀。

朕方臨御之初,哀疚罔極。乃眷三朝之老,邈在大江之南。究觀規摹,想見風采。豈謂告終之問,在予諒暗之中。胡不百年,爲之一涕。於戲!死生用舍之際,孰能違天?贈賻哀榮之文,豈不在我!寵以師臣之位,蔚爲儒者之光。庶幾有知,服我休命。”

蘇軾不虧一代文豪,僅僅一句“服我休命”,道盡了幾多未能言表之意!

此語原出處乃是《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引領南望曰:‘庶幾赦餘!’”

後人卻解釋爲:希望你能地下有知,接受這美善的命令。但卻叫黃看來,這根本就是蘇軾暗示王安石要認命的意思。

第二百一九章 稀奇道理卷三 江南蕩 第二百五一章 【哭笑不得】第一千零五七章 【入陣】第一百三二章 【王寅】第一百六五章 【遺命】卷十一 射天鷓 第九百零四章 【僑民之民】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二一章 【迎還】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九七章 【殺敵】卷五 東京寒 第三百八三章 【看門狗】第一百七十章 【於癩兒】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八十章 【唏噓】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二七章 【畢業】卷三 江南蕩 第二百六一章 【圍城】卷五 東京寒 第三百七九章 【小王太尉】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九六章 【情義】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六十章 【氣機】卷五 東京寒 第三百七七章 【畫中仙】第七十一章 【可教】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三九章 【狂怒】卷五 東京寒 第三百七六章 【宜奴兒】卷三 江南蕩 第二百四四章 【收服】卷十一 射天鷓 第九百十七章 【請罪】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五七章 【金玉盟約】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三七章 【人心難知】卷六 梁山破 第五百一四章 【千味譜】卷七 燕雲急 第六百一五章 【小郎君】第九百五十章 【戰場再見】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八二章 【意外】第一千零七五章 【示警】第二百一六章 招募第四十三章 【收服】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六十章 【氣機】第四十六章 【鹽利】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七五章 【賣妹求榮】第二十六章 【來龍】第九百十九章 【謀略義州】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五八章 【審時度勢】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七五章 【過關】第一百十五章 【陰陽箭】卷六 梁山破 第五百三六章 【梁山破】卷十二 金甌全 第九百九五章 【相見】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六六章 【會寧府】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五二章 【琉球】第八十一章 【懈怠】卷四 蜀道難 第三百三十章 【顯聖】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七九章 【登陸計劃】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七十章 【入城】卷十一 射天鷓 第九百零九章 【攻城】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七五章 【壞菜】卷六 梁山破 第五百一四章 【千味譜】卷四 蜀道難 第二百八三章 【偷人】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六八章 【戰略轉移】第一千零八章 【反叛】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九八章 【金甌無缺】第一千零四二章 【雙殺】第九百五三章 【佯攻】第一千零三六章 【締約】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四十章 【大同韓氏】卷五 東京寒 第四百零九章 【憶舊遊】第二百三五章 【義父】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三一章 【白溝】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五三章 【攻略】卷六 梁山破 第五百三二章 【黃白朮】第一百三十章 【分金】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九七章 【仁義之師】第一百七四章 【成害】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四九章 【變局】第一百九六章 先修路第二百二二章 罐肉會卷五 東京寒 第三百九七章 【奪造化】第一百十五章 【陰陽箭】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四一章 【三國】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七二章 【鴻門宴】卷四 蜀道難 第二百八七章 【搶親】第九百七三章 【大坑】卷十二 金甌全 第九百九五章 【相見】卷六 梁山破 第五百三八章 【淨琉璃】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五七章 【金箭令】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五一章 【搭救】第九百九一章 【喜事】卷五 東京寒 第三百八八章 【張網以待】卷四 蜀道難 第三百五九章 【憂之甚甚】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四三章 【巨大收穫】第九百七二章 【啞謎】第一千零六二章 【收兵】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六九章 【陣斬】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一七章 【捅破天】卷三 江南蕩 第二百五五章 【夜襲】卷五 東京寒 第四百一七章 【修路成癮】卷八 靖康變 第七百一七章 【調整】第一百四四章 【白蓮宗】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九九章 【大有圖謀】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八四章 【瞧好戲】卷五 東京寒 第三百八八章 【張網以待】卷五 東京寒 第三百八九章 【容是不容】第九百八一章 【獻旗】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五二章 【鹿死犬亡】第二百一四章 暗算第一千零三五章 【義助】卷七 燕雲急 第六百二八章 【連襟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