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六章

||體驗更多快樂讀書功能

“父親回來了,禁中來了人,已經等候多時了。”徐良剛回到家,長子徐翰就迎上來說道。

“宮中?”徐良感覺有些意外。今天散值以後,他去探望了朱悼,因此回來得晚了些。這若是無事,宮中怎麼會來人?心頭隱隱有些不好的感覺,他立在原地想片刻,這才擡步往裡走去。

偏廳上,坐着一個,雖然穿着便服,但仔細看仍不難發現此人面白無須,很有些女相。見徐良進來,他起身行禮道:“小人見過徐相。”

“不必客氣,坐。”這是宮中內侍省的一個小內侍,見過兩回面徐六有些印象。

那內侍坐了,又道:“小人是奉錢都知的命,專程前來向相公稟報一樁要緊的事。”內侍省多名都知裡頭,錢成一直跟徐家要好,儘管新君繼位,他在內侍省的影響力不比從前了,但仍舊是內省舉足輕重的人物,便是沈擇也輕易不會得罪他。

徐六聽這語氣像是不善,趕緊問道:“什麼事?”

“昨日夜裡,劉皇后親自到了繡春堂,斥責徐婕妤侍寵而驕,目無君上,隨後便把徐婕妤逐出繡春堂,身邊的人一個不許帶,只有一個宮女隨侍,現在已經遷居到園子裡了。錢都知也是今天才得知的消息,怕這裡頭有什麼文章,所以命小人趕緊來給相公稟報一聲。”那內侍道。

徐六一把抓住椅子扶手,臉頓時垮了下來。壞了,侄女進宮很得官家寵愛,本就讓劉皇后爐火中燒,逮着這麼個機會她又怎會放過?秀娘被逐出繡春堂,等於是打進冷宮了!唉,原來是指望她進去,若能得到官家的喜愛,也不至於讓劉皇后專寵,若說得長遠些,要是生下一男半女,那就又不一樣了。可誰曾想,這幾進宮多久,就出了這檔子事!

“多謝你辛苦走一趟,回去轉告錢都知,我承他的情。”徐良半晌後說道。

“是。”那內侍應了一聲,觀徐六神情,忽地問道“相公打算怎麼辦?”

“怎麼辦?總要先把人弄回去再說吧。”徐六道。想是因爲朱妃的死,秀娘對皇帝有些情緒,言語上有些不恭敬,所以劉皇后借題發揮,纔有這事。得去勸勸官家,把這事了了。

那內侍一聽,大搖其頭,徐六不解地問道:“中官這是何意?”

“小人來時,錢都知就吩咐過。一是向相公報信,二是讓徐相和徐太尉都有個準備,免得措手不及。”那內侍沉聲道。

本來,徐良聽說這事時,只是有些煩惱,並不慌亂。因爲在他看來,這不是多大的事,以自己的身份地位,跟皇帝說說情也就是了。但聽這內侍的話,事情比自己想像得嚴重得多!可怎麼會?大不了,劉皇后就是說侄女不懂規矩禮儀之類,這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罪過,甚至連罪過都不能算,只能算是過錯,還要牽扯家人?

“到底怎麼回事?煩請中官明示。”徐六此時話說得軟多了。

那內侍只二十多歲年紀,如今看來倒有些閱歷,嘆道:“徐相大概還不清楚。劉皇后逐徐婕妤出繡春堂後,昭告後宮,歷數婕妤多項不端。”

徐良心跳加快,低聲道:“願聞其詳。”

“這第一,就是侍寵而驕,目無君上;第二,便是結連前朝,欲行不軌;第三,便是倚仗家中權勢,橫行後宮。徐相,恕小人直言,這三條,有一條輕的麼?”那內侍道。

徐良手掌心冒出了冷汗來,他是知道規矩的,這三條,若只是第一條還好辦。後兩條,便不是“過錯”就能搪塞過去的。劉皇后這是想借機讓秀娘翻不了身!而且!還要牽連徐家!想明白這些,他再也輕鬆不了。好一陣沉默之後,他叫徐翰取了謝儀來,交到那內侍手上,道:“請中官回去,轉告錢都知,宮中但有事,一定叫我知道。我也儘快想辦法!”

內侍也不推辭,收下東西,又道:“有一點請相公放心,官家不發話,皇后也不能將徐婕妤怎麼樣,只是中宮肯定是不會就此罷手的。”

“這個我曉得。”徐良點頭道。

送走內侍後,他回到廳上坐定,左思右想,此時不能去出頭。劉鳳娘給秀娘羅織的罪名裡就有“結連前朝”一條,說白了,就是將矛頭對準自己。若此時去向聖上求情,不是往刀口撞麼?劉皇后恨毒了自己,逮着這個機會,她一定還會有後手,且先看着再說。

果然不出徐良所料,第二日,作爲徐婕妤的父親,徐勝便被免去了御營副使的差遣,改爲“提舉萬壽宮”的閒職。開始牽連家人了。當天下午,禁中又來了上諭,朱悼因病不能理事,他原先分管的政務都交由參知政事範同負責,而且特別說明,範同名在李若樸之前!

範同是什麼東西?從翰林學士剛剛提到副相,他是根本沒有資格和老臣李若樸並肩的。皇帝此舉,其實是在針對徐良。

李若樸本來已經到了致仕的年紀,他本人也有意向退休,是因爲徐良的極力挽留才幹到現在。上回有大臣彈劾他,他就想退,因爲這畢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這次,皇帝讓一個資歷甚淺的後學末進排在他前頭,李若樸非常不滿,直接向徐良挑明,打算自請辭職,退休養老!

中書三名參知政事,秦檜去職後範同補了缺,朱悼又因爲哀痛女兒一病不起,如果李若樸再走,徐良在政府的班底基本就完了。徐良此時才明白,對方是想逼他辭職!事發以後,皇帝一直沒有召見自己,他之所以不把事情挑明,可能是礙於這麼多年的君臣情面。因爲這些事情,必然是出自皇帝的授意!

現在擺在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就是自己辭職,要麼就是裝作不知道,繼續埋着頭幹。若是選擇前者,自然顯得光明磊落,表示自己不貪戀權位。但徐良一想,這麼多年來苦心經營纔有今日之局面,要是辭職,這一切都打了水漂。再者,自己一走了之,在朝中的追隨者們不免也要遭殃!思之再三,他選擇了後者。既不主動去見皇帝說明,也不上表請辭。

他這麼一來,倒讓那些等着他滾蛋的人有些手足無措。因爲歷來朝廷裡都有一些習俗,比方說宰相如果遇到皇帝的主張和自己的政見相左,又或者是自己的執政出了過錯,導致了不良後果,再或者自己的政敵上了位,一般都會選擇辭職,不用等人來攆。只因宰相即使辭職,不在臺面上執政了,但他的級別待遇不會變,要麼作閒職留在京城,要麼乾脆到地方上作行政長官,遠離是非。

但徐良愣是紋絲不動,“死皮賴臉”霸着相位不走,便叫他的政敵們有些意外了。劉皇后見此情形,聽沈擇建議,便想把事情挑開,讓皇帝斥責徐良,叫他辭職。

這些天,趙謹因爲哀傷朱宸妃的不幸,一直沒有上朝。勤政堂也不去,只在自己的寢殿。劉鳳娘進去的時候,趙官家正捧着一本書在看。說是看書吧,他眉頭擰成一團,目光渙散,心思根本沒在書本上。

皇后走了過去,輕輕從皇帝手中把書本取了,關切道:“官家,人死不能復生,還是保重御體。”

趙謹半躺在塌上,此時翻了個身,側向另一面,也沒說什麼,只顧嘆氣。劉鳳娘坐在他身邊,一時也不好開口,想了一下,忽道:“這幾日小公主哭鬧個不休,官家可要去看看?”

聽到女兒,趙謹纔有了些精神,頭稍稍擡了一下,問道:“怎麼了?可是不好?”

“可憐她小小的人兒,一出生便沒了親孃,官家又不看管,她自然要哭了。”劉鳳娘說道。

趙謹又嘆一聲,道:“朱妃臨去的時候求朕,說是她死,孩子便由秀娘扶養,以後便是徐婕妤的女兒。怎知又出這事,也只能暫時委屈你了。”

劉鳳娘聽到“暫時”二字,心頭不喜,進言道:“官家,徐秀娘遷出了繡春堂,尚自桀驁不馴,現在都還主動認錯,可見其氣焰囂張!根本沒把官家放在眼裡!她這是仗着自己的親叔叔是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員,堂叔又是朝廷宰相,以爲沒有誰能奈何得了她!官家,可不能心軟吶!”

趙謹想到徐秀娘就頭疼,他下詔免了徐勝的差遣,又安排範同這些,無非是向徐家施加壓力,倒不是針對徐勝徐良,而是希望徐婕妤能知道輕重,甚至不是要她認錯,只要她服軟就行。哪知道,她雖是個女兒身,性情卻如此剛烈!

劉皇后見皇帝不言語,繼續鼓動道:“徐婕妤強硬便也算了,有官家寵着她。可那徐良,一連串事情下來,他連個表示也沒有,仍舊裝聾作啞在中書理政,着實可恨。他該不是也以爲,這朝廷離了他就不行?若換了旁人,只怕早就自請外放了。”

皇帝聽到這裡,在榻上坐了起來,想一陣,搖頭道:“罷了罷了,秀娘非要倔着,就由着她去。但是,這後宮和前朝還是不要牽連着了。畢竟,這裡面的是家事,外頭的是國事。”

劉鳳娘聽皇帝這意思好像是說事情就此打住,哪裡肯依,當即道:“官家,當初召折彥質入朝就是爲了對付徐良。如今有這機會,何不趁勢……”

趙謹不等她說完就把手一揮:“唉,趁什麼勢?徐良歷經三朝,聲望極高,朝中大臣支持他的不少。若是真將他怎樣,朝中勢必震動,何必尋這些麻煩?”

劉鳳娘仍舊不依:“天下是官家的天下,徐良怎麼說也只是個臣子,何至於讓官家如此忌憚?官家若不趁這機會削了他的權,只怕養虎爲患。”

趙謹嘆一聲,閉着眼睛道:“坐天下的是朕,但治天下的是大臣。祖宗早就說過,與士人共治天下,不是朕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語至此處,他停了停,繼續道“當初召折彥質入朝,是因爲擔心徐良獨相多年,怕尾大不掉。如今他已經有了掣肘,何苦多事?若真依你,罷了徐良的相位,又能怎麼樣?誰來接任?那些朝中支持他的大臣又怎麼辦?都貶了出去?他上臺執政以來,功績是擺在那裡的,若是沒有個說法便罷了相位,天下是要議論的!”

從這些話裡,再傻的人也應該聽出來,皇帝並沒有要打倒徐良的意思,只是不希望他一家獨大。劉鳳娘是皇帝的枕邊人,她自然也瞭解皇帝的品性。這位趙官家是沒有什麼雄心壯志的,只希望大家太平。你若是讓他大刀闊斧,他沒有那個魄力。

但是,你沒有那個魄力,我推你一把就是!

“怎就沒有說法……”

“哎呀!那些莫須有的拿不到檯面上來,趁早休提!”趙謹知道她要說什麼。

劉鳳娘毫不氣餒,繼續道:“徐良他一直力主對金強硬,數次倡議北伐,這與陛下的心思相左,難道不是說法?”

“這怎麼叫說法?他力主對金強硬,要北伐中興,這難道是錯的?朕拿這個去罷免他,朕不成昏君了?傳出去,天下人都要罵朕!行了行了,這些事你少管。”趙謹不耐煩地說道。

皇后見他這態度,也不再一味用強,只嘆道:“臣妾一門心思爲官家着想,到頭來,倒落了不是。臣妾知罪,以後在慈元殿閉門思過就是。”

趙謹聽她這麼說,作難道:“朕也不是怪你,而是……罷了,不說了不說了。這幾日,朕不都想上朝,下面呈上來的事,讓沈擇來報朕。”

劉鳳娘此時只得退去,但心裡終究不甘。她極力想整倒徐良,倒未必是出於門閥之間爭鬥緣故,更多的是因爲個人私怨,必欲除之而後快!但皇帝明顯是護着徐良,這倒不好辦了。

出了宮門,正碰到沈擇捧一疊奏本過來,待行了禮後,劉皇后問道:“朝中可有甚要緊的事?”

“回娘娘的話,並無甚要緊事。倒是有川陝徐郡王的本。”沈擇回答道。

劉鳳娘直接伸出手去:“拿來本宮看。”

沈擇竟也毫不猶豫,從中撿出徐衛的本子呈上,皇后接過打開一看。太原郡王向朝廷報告稱,遼軍拿下了河清軍東勝州,金寧邊州向神武右軍投降,金肅軍也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向川陝宣撫處置司投降,得降卒七千餘人,器械物資若干。

劉皇后對軍事沒有興趣,將本子遞回去,口中道:“官家保着徐良,沒奈何。”沈擇好似有什麼話想說,但此處又不是說話的地方,遂沒再言語,恭送皇后走後,便捧着本子進了皇帝的寢殿。

皇帝沒心思過目,便都叫他讀,若不是十分緊要的,也懶得去想,便都問他。草草把本子都批了,趙謹睏乏,便叫他不必伺候。沈擇正中下懷,下去換了行頭,竟直接出了宮去。他是皇帝的皇后面前的紅人,宮中跺一跺腳,那地也上震上三震的人物,誰敢問他出去幹什麼?

其實,宮中有人知道,這沈都知在外頭置了房產,而且還買了丫頭僕婦,作起老爺來。這自古以來,閹人因爲身體上的缺陷,都不可能成家。但上天生出男女來,自有他的道理。宦官雖然生理上不能成家,可心裡到底還是盼着能像正常人一樣,娶個媳婦,過過日子。所以,宮中長久以來,便有太監和宮女“對食”之說。當然,這都是下面的人偷偷摸摸作的事,像沈擇這種級別的,大可在宮外安個家,甚至還可以娶幾房妻妾過過乾癮。

沈都知的私宅,在杭州最繁華的東華門內,一溜青瓦磚牆,門戶並不軒敞,裡頭也只有兩進一出。畢竟,這是見不得人的事,太高調了不好。

沈擇回了家,府裡的丫頭都迎出來,接的接帽,端的端茶,因天冷,又有拿來暖爐的。沈老爺愜意地享受着生活,末了還問一句,今晚家裡吃啥?卻聽說鄭仲熊送了年貨來,那廝,倒真是個機靈人。

在廳上茶吃足,手烤暖,困勁上來,正想去打個盹,聽得外頭門人報說:“秦相公來拜。”

得,這盹是打不成了,沈擇強作精神,便叫請了進來。秦檜顯然是這裡的常客,輕車熟路,一進來便笑道:“我本還擔心沈都知不在家,可好,來得正巧了。”

在公,秦檜是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大員,而內侍省最高只是五品,差得不是一點半點。因此沈擇須得起身上前執禮道:“相公大駕,未曾出迎,恕罪則個。”

秦檜笑道:“都知何必如此客氣?檜也不是頭一回登門,倒見外了。”

沈擇也不再饒舌,便分賓主坐下,而後問道:“不知相公此來,有何見教?”

“非得有事,才登都知的門?不瞞你說,如今我雖作得御營使,說着好聽,主管全**務。其實,軍隊都在大帥們手裡握着,有我什麼相干?終日坐在衙門裡,不過吃茶看書罷了。與其如此,還不如到都知這裡竄竄門的好。”秦檜笑道。

“歡迎之至。”沈擇輕笑道。不難看出,一個是曾經作過副相的一品大員,一個只是內侍省區區五品都知,但沈擇對秦檜,只是表面上的尊重,而秦檜,卻是打心底裡對沈擇的籠絡巴結。

說了一會兒閒話,沈擇忽然想起先前在宮裡碰到皇后那事,遂道:“相公,眼下倒有一樁事,想聽聽相公的意見。”

“都知但講。”秦檜點頭道。

“近來後宮和前朝的事,想必你也有所耳聞。徐婕妤逐出了繡春堂,看模樣,是回不去了。前朝呢,徐相接連碰了幾回壁,可終究是穩如泰山,沒有反應。娘娘爲這事很煩心,今天看徐衛本子的時候,還對我說沒奈何呢。相公有甚法子?”沈擇道。

秦檜其實不消他說,對朝中局勢瞭若指掌。他跟徐良這麼些年,深知其爲人,不到萬不得已,徐六是絕計不會主動辭職的。如果要罷他的相位,官家下不了決心,又沒有什麼事實,不好弄。所以,只有把徐良逼到山窮水盡的地步,這纔是唯一的法子。但是,徐良在朝中根基甚深,想逼他到絕境,談何容易?

聽沈擇這麼問,秦會之也是一時不語,而後問道:“徐衛的本子?說什麼?”

“大約是說金遼戰事,遼軍把金國河西的地盤拿下了,然後金肅軍和寧邊州兩處走投無路,向徐衛投降了。”沈擇道。

聽到此處,秦檜笑了:“辦法就在這了。”

“哦?”沈擇來了精神,身子往前一探“願聞其詳。”

“不是秦某自誇,我隨徐相多年,最是清楚他的品性。要扳倒此人,靠官家是沒有辦法的,只能逼他自己辭職。而不到萬不得已,他不會走這一步。要逼徐良,與其抓他把柄,還不如破他的政綱。之前,我就曾經提議過,與金人重新締結和約,劃定疆界,斷了徐良北伐的念想。可惜,麟王不肯。如今,倒有一個法子。”秦檜賣起了關子。

“請相公明示。”沈擇假意作個揖道。

“徐良之所以執意北伐,倒不全然是腦袋發熱,而是他有所倚仗,那便是他這位堂弟。想必都知也清楚,川陝當年何其兇險,金軍一度快打到四川了。四川一完,金軍就可沿長江進攻襄漢,進而取江南。但就是這太原王,硬是撐起川陝一片天,非但把金軍趕了出去,連河東也幾乎全境光復。正是有他在西部,所以徐良有侍無恐,因爲徐九時刻威脅着金國。要副徐良,此番,須在徐九身上打主意。”秦檜道。

沈擇本以爲他有什麼良策,搞了半天,是想動太原郡王?趁早收了此心罷!他連連擺手道:“相公休提這事,太原王那是輕易能動的?他一面防着契丹,一面防着女真,有他,川陝才安寧,南方纔得安寧,要是動了他,豈不亂套?”

“哈哈!”秦檜聞言大笑。“都知以爲秦某如此糊塗?這麼說吧,相較起來,要動徐良易如反掌,但要動徐衛,卻是難如登天,我還沒有蠢到去捅這馬蜂窩!罷,我也不賣乖,直說了吧。”

喝了口茶,秦檜繼續道:“之前聖上不是親自下了御札給徐衛麼?”

“是啊,有這事,叫神武右軍不要介入金遼戰事。”沈擇點頭道。

“這就是了,金人與我們有和約,遼人雖說棄了同盟,但到底也不能去得罪,所以我朝中立,不介入戰事。但太原王居然接收了金國的一州一軍,還接納了金軍降卒,這怎麼說得過去?這能是保持中立?我們大可拿這事作文章,奏請官家下詔,命徐衛把這一州一軍,以及金國降將降卒交還女真。”秦檜道。

沈擇聽了半信半疑:“這能打擊到徐良?”

“都知有所不知,多年以來,川陝一直是自治,無論行政、兵務、財政,中樞都不直接干預。又特別是兵務,全由徐郡王自己裁奪。此番,只要官家詔命一下,便十數年來頭一遭,二徐焉得不驚?徐良在朝中,必然動用一切手段阻攔,但只要我們把這事促成,對他的打擊可謂不小!”秦檜自得地笑道。

沈擇聽得頻頻點頭:“嗯,確是這個理。官家仁慈,素不喜征伐之事。若是告訴官家,徐郡王接收城池降軍,便會結怨金國,想必官家會同意的。”

“那就要靠沈都知多多費心了,我一個坐清水衙門的,在聖上面前說不上話。”秦檜道。

沈擇看他一眼,笑道:“相公何必自謙?當初若不是麟王橫插一槓子,首相之位,早已是相公囊中之物。不過,官家也沒有忘記相公的好處,時常與我提起,說你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秦檜作個揖,感激道:“承受聖上不棄,臣才得以效命君前,要不然,早被人攆出朝了。”

“你放心,徐良但凡要是出了朝,次相的位置,舍你其誰?”沈擇隨口道。

秦檜卻是上了心,正色道:“若果真如此,檜必不忘都知好處!”

“好說,好說。”沈擇點頭道。

沈擇將秦檜這法子轉告了劉鳳娘,皇后一聽,大喜,直誇秦檜不愧是作過副相的,到底有見識!便讓沈擇將消息傳給前朝的人,讓他們照此辦理,又讓沈擇去勸趙官家。

果然不出沈擇所料,本不當回事的趙謹,一聽說極可能結怨女真,便坐不住了。他或許不怕女真,但他怕麻煩,怕生多事,怕戰端再起。要是爲那麼一兩個城池,千把降兵,導致宋金關係急轉直下,那就真得不償失了。

但又一想,這回是金軍主動向徐衛投降,若是交還回去,會不會不太合適?他自己拿不定主意,沒辦法,只得重新上朝,讓大臣們討論。

這一日的朝會,一開始氣氛就不太對。秦檜那一夥早就知道了底細,因此作了準備,反倒是徐良和折彥質兩系人馬渾然不知,還以爲皇帝是走出了痛失愛妃的陰影,振作起來呢。

皇帝升了座,羣臣大禮參拜畢,殿頭沈擇也不喊有事早奏,只聽趙官家道:“日前,收到川陝宣撫處置司徐卿奏報,言金遼戰事已有結果。遼軍攻陷金人之河清軍,東勝州兩處。那寧邊州和金肅軍的金軍,見走投無路,便向神武右軍投降。得城兩座,降卒七千餘。這本是一件好事,但朕想來,亦有隱憂。想我朝與金人締結和約,之前完顏褒來賀,又再三示好。此次,太原王接收了金國城池,接納了金國降軍,是否,有些不合時宜?”

這事徐良作爲次相,當然是知道的,卻沒料到皇帝有此一慮!這算事兒麼?遼軍集重兵攻金河西地區,那寧邊州和金肅軍,你不要,遼軍也會取去。與其給契丹人,爲什麼自己不拿了?哪有這樣的道理?

可正當他納悶時,已有開府儀同三司,御營使秦檜出班奏道:“陛下,臣認爲,此事確實不妥。想我朝與北朝,締有和約在,完顏褒來賀時,又再三約定,不介入戰事。現在,太原王接收城池,接納降軍,便是有違兩國約定,失信於人還小,結怨女真事大。”

“陛下,臣也認爲,此事確實不該。金遼交戰,我朝正好作壁上觀,避之唯恐不及,怎還牽連其中?況且,地不過兩處,城不過兩座,降軍也不過數千,爲這蠅頭小利,壞了大局,誠爲不智。”鄭仲熊出來幫腔。

話音落下,魏師遜等秦檜黨羽陸續出班,衆口一詞,都稱此事不妥。然這些人,都不甚緊要,須得有一個說話極具分量的出來附議。

參知政事範同出班奏道:“陛下,此事非但不妥,而且蹊蹺得緊。那金軍即使走投無門,是遼軍在進攻,爲何不向遼軍投降,反倒向西軍?這裡頭,只怕也有內情。”

徐良一直旁聽着,似秦檜等人言論,只當他見識淺薄就是。但範同之言,純粹胡說八道,而且極其愚蠢弱智,簡直臭不可聞!

他有心出班駁斥,但近來氛圍不大對,他不太好出面。正當此時,便聽一個雄渾的聲音道:“範參政是在說笑麼?”

衆人尋聲望去,見是兵部侍郎胡銓。原先軍務歸樞密院管,後來歸中樞管,兵部一直就是掛個虛名,真正管的,只是少數民族官員升遷名籍,以及廂軍調撥等雜事。胡銓身爲兵部主事官之一,原本應該精於本司事務纔對,可這位胡侍郎在朝裡是出了名的愛搭腔,什麼事情他都要插幾句嘴,而且非常敢說,語不驚人死不休,久而久之,朝中同僚給他取個綽號,叫“胡放砲”,“放砲”是他說喜歡大膽地發表意見,抨擊權貴,在前面加個“胡字”,一是他的姓,二也是諷刺他胡亂發言。

範同近來在朝中混得風生水起,誰不捧着他?聽了這話,心頭有氣,又見是胡銓,便越發怒了:“胡侍郎,這殿堂之上,何等莊嚴?怎是說笑?”

“參政,遼軍攻金,隔斷大河聯繫,圍困不攻,個個擊破。金軍卻始終不降,負隅頑抗,契丹人必然怨恨!若是向契丹投降,一則失了先前氣節,二則未必有好下場!與其這般,還不如向徐郡王投降。這是最簡單不過的道理,參政怎還說得有模有樣,聲稱其中有內情?”胡銓還真不愧“放砲”之名,真就沒有給這位當紅炸子雞留顏面。

胡銓被他說得紅了臉,口中仍舊不服輸:“這軍中之事,我便不懂,又怎地?”說罷,退了回去。

胡銓也不理他,直接向皇帝道:“陛下,徐郡王也上奏,遼軍進攻,旨在取河西諸地。那寧邊州和金肅軍哪怕是徐郡王不接,契丹人也得拿了去。與其如此,還不如我們收了,說到底,還是中國疆土。”

胡放砲的話得到了不少人的贊同,確實有理。

趙謹聽了,也覺得是這麼回事,倒是自己多心了。哪知,秦檜又出班來,駁斥胡銓道:“胡侍郎,這兩處土地,遼軍取了去,那是他的事,與我朝無關。要打要鬧,自有遼金自己去管。但我朝一沾手,這事就說不清楚。女真人定然以爲,西軍介入了戰事,甚至有可能懷疑我朝與遼人暗中聯結。倘若金國作此誤判,後果堪憂!女真人要是以爲宋遼之間還在聯手,情急之下,會作出什麼事情來,誰能猜到?”

這話明着是向胡銓,實則是嚇皇帝,趙謹聽在耳中,驚在心裡!

胡銓瞄他一眼,冷笑道:“說不清楚?我堂堂大宋,需要向誰說清楚?”

“話不是這麼說,你試……”秦檜本來還卯足了勁,憋着一肚子的話想說。但剛說到這裡,忽然看到胡銓徑直回了班,竟不聽他說了!頓時,秦會之大感尷尬,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好在他反應快,立即道“陛下,如今和平局面來之不易,不宜爲小利而壞大局。”

朝臣們爭論不休,一些人漸漸感覺不對。爲何?按說這朝議,確實是百官各抒己見,但宰相往往代表一方觀點。怎麼今日之事,全是各省各司各衙的大臣們在說,首相次相居然一言不發?兩人都低着頭,好似老僧入定一般?

趙謹也發覺這異常情況,由是問道:“折卿,徐卿,兩位賢卿怎不發表意見?”

折彥質因爲站在隊伍最前頭,無法迴避,出班道:“陛下,此事,其實不足爲慮。一州一軍,數千降卒,收也就收了,總沒有交還回去的道理。”

這句話一出來,趙謹像是被噎着了,半晌說不出話!

徐良見折彥質都這麼說,也出班道:“臣附麟王之議,此事,陛下大可不必憂慮。便是金國使人來問,只管推在徐衛身上便是。”

!@#

推薦小說

小說所有的文字及均由書友發表上傳或來自網絡,希望您能喜歡

宋閥

小說。

第600章 防備宋軍第575章 金軍內訌第40章 如花似玉的弟媳沒了第524章 歧山伏擊第90章 狗血淋頭第561章 東進壺口第525章 有敵無我第八百三十二章第332章 撤得詭異第519章 韓軍反水第523章 戰機閃現第148章 罷相第568章 要戰便戰第八百四十四章第395章 勢同水火第490章 回是不回第376章 逆天而行第660章 公道在人心第167章 遣使議和第180章 擾敵軍心第477章 天授之地第348章 衆望所歸第765章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第58章 報捷第59章 裝備第661章 無膽鼠輩第666章 人心向背第690章 人心向背第489章 驚變第701章 河東總動員第八百五十八章第324章 兩日破城第八百七十五章第349章 定戎大撤退第八百四十四章第112章 帶御器械第465章 狐皮大氅第429章 兄弟聯手第八百五十三章第763章 決戰前夕第526章 生死激戰第754章 心驚肉跳第631章 扼西夏之喉第805章 不由分說第181章 耗子鑽風箱第360章 勸說徐原第489章 驚變第658章 生死關頭第七百四十二章第801章 認清形勢 站對位置第699章 鳥槍換炮第99章 金腰帶第294章 新配方新火藥第672章 新的篇章第6章 其實 我穿越了第581章 張俊伏誅第713章 遍植黨羽第286章 千鈞一髮第275章 兄弟密謀第七百四十一章第289章 氣吞萬里如虎第351章 全城動員第303章 捲土重來第695章 夜襲宋營第122章 冠禮第109章 威望第542章 一個時代的降臨第675章 徐郡王第216章 重組陣形第380章 張浚追來第657章 改天換日第255章 火熱河東第285章 輕騎突進第182章 糾結第825章 梨渦美人第568章 要戰便戰第686章 望風而逃第574章 回回炮第65章 後生可畏第772章 恢復中原第791章 唱雙簧第271章 又見鎖城法第551章 送禮撒離喝第300章 鐵管火器第249章 活見鬼了第483章 軍閥第808章 弒君篡位第1章 徐家老九第547章 招安收降第111章 睚眥必報第557章 雄心勃勃第488章 復出?第263章 後顧無憂第205章 先擒賊王第234章 討價還價第400章 堵新郎第812章 女真陰險第五百一十一章第366章 民變第193章 談婚論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