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章 認清形勢 站對位置

所謂“中興以來十大戰功”是最近朝廷在搞的一個“評選活動”。先要說這個中興,朝中部分大臣提出一個概念,把宣和末年宋金事變起,至太上皇趙桓在位,耿南仲執政這一段時期視爲“國難”。這段期間,大宋屢屢戰敗,丟失疆土,道君和太上皇都被迫避到福建去了。

但後來局勢有了轉機,於是又把太上皇趙桓在位末期,先帝趙諶在位時期,乃至眼下,稱爲“中興”。因爲這段時間,宋軍在戰場上扭轉局勢,發動反攻,先後收復了陝西、河東、河南、兩淮、山東等地,不但迫使金軍退出黃河,更消除了北方對江南的威脅。

爲了紀念勝利,表彰功臣,好流傳後世,彪炳史冊,於是在有心人的主導之下,朝廷要評選“中興以來十大戰功”頗有些效仿光武“雲臺二十八將”以及唐太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意味在。

這戰功的評選,標準很多,不僅僅要看殲敵數量,復土多少,更重要的是“象徵意義”。正如同徐良所說,如果單純評“戰功”視殲敵復土的多少,宋軍所有將領,恐怕比不上徐衛。“邊帥武功之盛,百年未有”這句話不是亂說的。

但前面也說過,徐衛儘管殲滅金軍最多,收復領土最大,而且長期跟金軍精銳對抗,但其“性質”仍被定義爲守衛西陲。這一點,折彥質就佔了“便宜”。他一直在南方領導抗戰,不管是當年拒長江,以水師擊敗兀朮,還是領導北伐,收復中原,其意義都比徐衛大得多。回爲人家是在保衛行在,保衛皇帝。

因爲這個標準,徐衛主導的抗戰以來首次大捷“定戎之役”反倒排在折彥質之後,前三名都被折麟王包攬。好在,史官們多少還有些太史公的風範,在“定戎之役”的記載裡,明確表示,這是宋金開戰以來,首次酣暢淋漓的大勝,大挫女真聲勢!

舍徐折二帥外,何灌、劉光國、韓世忠、岳飛等將也都入選。值得注意的是,這“中興以來十大戰功”的評選,是在此次宋金和議綁在一起,作爲一個“標誌”呈現的。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好像就是“功成”之後,在論功行賞“反戰”的意味很濃厚。

八月,金使歸國,金帝完顏亶批准了宋金和議的全部內容,表示此次議和正式生效。完顏亮遂下令耶律馬五,率所有金軍從山東撤離,交防務交割給大宋權淮南宣撫使劉光國。於此同時,杭州也下令給川陝宣撫處置使併兼管河東的徐衛,從河東地區撤出全部西軍,只留下必要的,諸如維持治安,緝盜剿匪的部隊。並且,這個撤軍的全程,都有宋金官員的監督。

只不過,徐衛經營川陝多年,河東又是他一力收復,哪怕是有天子詔,事情還是要按他的想法來辦。撤離西軍這好辦,因爲他原本就沒有在河東地區駐留西軍。河東的守備力量,主要是由原來的兩河義軍改編而來,兵力有多少,徐衛心裡非常清楚。但是他卻對宋金兩國的宣諭使表示,前不久的戰爭之後,河東諸軍纔開始整編,現在情況比較混亂,具體數目還沒有出來,恐怕得慢慢來。

宋官當然是對他的話深信不疑,金國官員雖然有疑惑,卻也拿不出什麼證據來。好在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西軍確實沒有在河東駐紮。而女真人最在乎的,倒也不是這河東駐軍問題,而是宋遼的同盟關係。

宋金和議一締結,等於正式宣告宋遼聰盟的破裂。現在只差捅破這一層窗戶紙,派人將消息正式通知遼國。這事誰去辦?原本是應該由江南派出使臣去通報,這種沒皮沒臉的事徐衛按說不該搭理,但他卻主動提出,由川陝宣撫處置司出面,或許好溝通一些。在宣撫司衙門裡,徐衛辦公堂上,自他以下,張浚、馬擴、張慶等宣撫處置司要員都在。張浚並着腿,雙手放在膝上,眼觀鼻,鼻觀心。

馬擴大馬金刀地坐着,一隻手握成拳放在椅子扶手上,不停地緊着,面上也是緊擰着眉頭。

張慶則不時看着其他幾人,欲言又止。倒是徐衛,背靠着椅子,眼睛放空,好像在想其他什麼事。

“大王,兩位,這事既然咱們宣撫處置司攬下來了,總得有人去吧?當年談判,咱們都是要員出席,此次要是隨便派遣下面的人去,恐怕不合適。”張慶忽道。

其他幾人仍不說話,此時,徐衛坐直了身子,淡笑道:“罷了,也不爲難你們,都不願去,我親自去見耶律鐵哥。”

衆人一時瞪目,這還叫不爲難?你堂堂武威郡王,川陝最高軍政長官,親自去?誰敢放你去啊?倘若有個閃失,那還得了?

馬擴一拍椅子,有些不快道:“罷罷罷,當年出使是卑職去的,如今撕破臉,還是我去!大不了,讓契丹人罵一頓便是!”他這顯然說的是氣話,因爲他不明白徐郡王爲什麼要把這差事攬下來。

徐衛顯然聽出來了,嘆道:“子充兄也休惱,這事如果由朝廷出面,反而不妥。你試想,當年宋遼結盟一事,是由我們宣撫處置司一力主導的,大小事務也是我們出面的。如果要跟人家分道揚鑣,咱們躲起來不見人,說不過去吧?”

馬擴低頭道:“卑職明白大王的意思,只是這事朝廷實在……沒考慮周全。”

“朝廷自有朝廷的考慮,周不周全,暫且不說,現在事已如此,咱們唯有儘量處理得妥當一些。”徐衛解釋道。

摒棄同盟,還要怎麼處理妥當?

見幾人似乎沒明白,他又補充道:“我們跟契丹人的關係,一兩百年來一直反反覆覆,當年聯金那樁舊事本就已經不堪,好不容易再次攜手,又半途而廢。契丹人心裡怎麼想,大家都清楚。你這次去,不僅僅是要向對方通報消息,更重要的,是把事情說清楚。”

“大王的意思是……”張浚倒聽了個似懂非懂。

馬擴到底是跟隨徐衛多年的,立即接口道:“大王是說,要讓契丹人知道,我們廢止同盟,並非是跟女真人站在一邊。”

“正是如此!”徐衛肯定道。“你必須要讓契丹人明白,我們對他們沒有敵意。否則,這誤會就大了。”

三人都驚了一跳!不錯,這事如果由使節出面,還真有可能說不清楚,道不明白,造成不必要的誤會。現在宋遼兩軍離得這麼近,雖說衝突的可能性不大,但凡事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真要鬧起來,那可就不妙了。

“卑職明白了,明日便啓程往興慶府見耶律鐵哥。”馬擴道。

當下議定,徐衛吩咐幾人各自去忙,獨留下馬擴。後者也知道,徐郡王肯定還有事情要交待,因此耐心等着,也不去詢問。

“子充兄,宋遼聯盟,是你我二人費盡心機才促成的。如今朝廷那幫人說廢止就廢止,你我心血白費事小,影響大局才最爲嚴重。女真人此次議和,固爲自保,然北夷覬覦之心不消,將來必要再戰。西軍處在這個位置,不能將自己置於兩面受敵之地。你此去,替我,轉告遼軍,這是朝廷意思。”徐衛神情嚴肅。

馬擴不用揣摩,也明白上峰的用意,當下道:“卑職曉得,這是朝廷的意思,並非大王本意。一定向契丹人說清楚。”

“舍此之外,我們借給契丹人的河西四州,仍舊由他們統領,還有借給蕭合達的地盤,也不會追討。總而言之一句話,除了朝廷要廢止同盟之外,其他一切如舊,讓契丹人不必擔心。這一點,我徐九,可以保證。”徐衛道。

“是,卑職記住了。”馬擴應道。可想想,心裡始終覺得不甘,忍不住抱怨道“大王,杭州是怎麼想的?爲區區一山東,竟摒棄同盟,須知,只要我們與契丹人聯手,女真人是無論如何不敢再大規模南下的。”

徐衛一聲冷笑:“這世上沒有笨人,杭州的人不比你我蠢,只不過考慮的東西不同罷了。你想着保家衛國,人家還嫌你多事。行了,這些屁話不多說,你明天就北上吧。”

馬擴告辭而出。

徐衛仍舊坐在原位沒動,這件事情,他雖然不爽,可他不怪他六哥,也不怪折彥質,甚至不怪皇帝。在他看來,議和非但是人爲,也是形勢所致。只是加上摒棄同盟這一條,實在是欠考慮。

以目前態勢來看,皇帝是想用徐家和折家來互相掣肘,避免徐家一家獨大。作爲徐家一員,他想抽身事外,顯然是不行。不過,川陝遠離中樞,地處邊陲,朝中政治鬥爭的影響不能說沒有,但風吹到川陝,力度已經不大了。現在該作的事,仍舊是強化自己對川陝軍政的控制。如此一來,也是支援六哥在朝中的行動。畢竟,有我徐衛坐鎮川陝,統率西軍一天,任何人都要考慮到要拿了徐良,得看清楚他背後站着的這些堂兄弟。

宋遼聯盟的終結,可能還上升不到“一個時代的完結”這種高度。不過,此次變故,有兩個人深受其利。

一個是權淮南宣撫使劉光國,宋金和約締結後,他就成了議和的首功之臣。一些揣摩上意的人在朝中爲他大唱讚歌,並聲稱山東得以光復,而且兵不血刃,這比靠武力收復更加可貴,應該要大加封賞。

皇帝正是這麼想的,只不過,這事繞不開政府,繞不開折彥質和徐良兩位宰相。於是假惺惺的讓中書討論怎麼封賞劉光國。

說句老實話,要論不待見劉光國,折彥質比徐良有過之而無不及。劉光國有幾斤幾兩,他這個南方宋軍統帥比徐良更清楚。可沒辦法,誰叫人家是皇帝的老丈人,麟王早就聽說了劉光國想郡王爵位這件事,因此明確表態,劉光國可“疏王爵”。

徐良雖然被分了權,但他的勢力仍然龐大,朝中仍在大量的追隨者,要把這事情攔下來,不是沒有可能。但他現在不能這麼作,此時當行韜晦,以待有變。於是也表示同意,幾方過場一走,趙謹就下詔,冊封老丈人爲“北海郡王”。

大概也是知道老丈人這郡王爵位不是靠真刀真槍掙下的,因此在冊封詔書中又說明,劉光國這個郡王,位在何灌徐衛這兩位郡王之後。可哪怕就是這樣,劉皇后都還覺得不爽,我是中宮之主,母儀天下,我的父親,怎麼還位在一軍漢之後?這一點,皇帝就不得不對她講,徐衛是浴血疆場,大小百戰,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靠戰功累積起來的王爵,不可輕視他。劉鳳娘這才作罷。

另一個受益的人,就是金國的右丞相完顏亮。他因爲跟金帝哥倆關係不錯,在兀朮死後得以掌權,這次議和成功,被當作他一件政績來宣揚。金帝也很高興,在議和成功之後,馬上命完顏亮兼任都元帥。

這都元帥,是金軍的最高指揮官,完顏亮憑此一躍成爲繼兀朮之後的金軍統帥。要知道,兀朮那一輩女真人,那個不是屍山血海裡滾出來的?不打個幾十一百勝仗,你能當都元帥?可完顏亮就憑着皇帝的喜愛,用不到一兩年的功夫,就從一箇中級官員,搖身一變,成了權傾一時的輔弼大臣。這已經不能用升遷迅速來形容了,簡直是突然膨脹!

完顏亮也知道自己不是在戰場上奪來的權力,因此一面在朝中安排自己的班底,一方面竭盡全力地討好完顏亶,八面玲瓏,很會來事。比如完顏亶是拜名士韓昉爲師,讀的是儒家經典,愛的是詩詞書畫,儼然漢家天子。

完顏亮指使人到處收羅一些古玩字畫,投其所好。尤其仁宗朝“六大家”的作品,最受完顏亶喜愛。所謂六大家,是指生活在宋仁宗時期的六位文壇巨匠。分別是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這六位,也正巧是後世流芳千古的“唐宋八大家”裡的其中六位。完顏亮如此行事,金帝自然歡喜,時常在宗室和大臣們面前稱讚他這個堂弟不但性忠義,而且有大才。

此次宋金議和之後,兩國從戰爭狀態,轉爲和平對峙。但是表面的平靜下,其實各自暗潮洶涌。

南面的宋,徐良獨攬朝政的局面雖然結束,但折彥質的上臺,給朝政造成了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最壞的情況,就是極有可能形成黨爭,一旦這種局面出現,那就是內耗不休,鬥爭不斷,以趙謹之才,是絕對掌控不了局面的。更何況,他還有個厲害的皇后,這局非得攪得一團亂麻。

北面的金,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累次戰敗,使得朝政動盪不安,金帝重用完顏亮,也正是出於安定的考慮。但是,金帝本身問題很大。完顏亶在前面已經說過,此人很有些文人的風範,狂縱不羈,任性妄爲。他最大習慣,就是好酒,更好酒後殺人。一旦喝醉,又遇上點心情鬱悶,那就有人倒黴,殺近侍,殺宮人,甚至殺大臣。看〖中〗國曆史就知道,這種皇帝,一般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巧合的是,南方有劉皇后干預朝政,北方有裴滿氏雌雞司晨。

裴滿氏出身女真貴族,金帝完顏亶繼位以後,力行漢化,爲了充實後宮,裴滿氏奉詔入侍。先封貴妃,繼而又立爲皇后。僅過一年,生了皇子濟安,當時完顏亶非常高興,大赫天下,又祭告天地宗廟,皇子剛滿月,就立爲皇太子。誰知不幸,這位大金國皇太子剛滿一歲就天折了。此後,裴滿氏一直沒有再生育。

你想想,按照漢人的習慣,母憑子貴,沒有了兒子的皇后,也就是沒有了靠山。於是裴滿氏開始干預朝政。因爲完顏亶文人風範,素來不喜理政,給了她後宮干政的機會。但問題在於,皇帝再遊手好閒,他終究是皇帝,天下是他的,不能由你當家不是?

裴滿氏就是沒有理解到這一點,無所忌憚,朝中大臣很多都透過她謀求高位。包括新貴完顏亮也是如此,給皇帝進獻好玩意,必然也少不了皇后一份。所以說,北方民族要漢化可以,但要學好,借鑑制度就行了,你要通盤學,非弄死自己不可。

至於皇帝極爲喜愛的完顏亮,這個人雄心極大。這兩個堂兄弟,都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孫子。只不過,完顏亶的父親,是金太祖的嫡長子完顏宗峻;完顏亮的父親,是金太祖的庶長子完顏宗幹。所以,這倆兄弟,一個是太祖嫡長孫,一個是太祖庶長孫。同爲太祖孫,一個是君,一個是臣……

綜上所述,宋金此次議和,固有人爲的因素,但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兩國的政治形勢所促成。結束戰爭,是爲了內部需要,一旦內政安定,到時,無論宋金,恐怕都要將矛頭對準對方。!。

第470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282章 愛莫能助第319章 震天雷第482章 激烈爭奪第239章 搶佔先機第661章 無膽鼠輩第308章 仁至義盡第458章 固若金湯?不堪炮擊!第672章 新的篇章第425章 決勝之機第473章 大難不死第434章 回家第254章 收復昭德第573章 革新戰法第82章 出逃第145章 力挽狂瀾第138章 佈防第568章 要戰便戰第484章 本來面目第378章 突進!突進!第619章 白瑪達娃第463章 步軍大戰第585章 金國求和第238章 圖謀河東第715章 韓昉入蜀第121章 大捷第94章 退兵第679章 劃分地盤第77章 韓世忠第94章 退兵第128章 又見九月第564章 萬軍雲集第283章 過河!過河!過河!第142章 劃河爲界第460章 棄城逃跑第65章 後生可畏第817章 太原郡王第40章 如花似玉的弟媳沒了第714章 對宋求和第764章 徐家莊第675章 徐郡王第八百七十章第477章 天授之地第798章 麟王回京第106章 大動作第7章 遼國完蛋第828章 白鐵無辜鑄侫臣第355章 炮彈橫飛第297章 張深託三州第705章 割據川陝第348章 衆望所歸第324章 兩日破城第324章 兩日破城第662章 峰迴路轉第217章 咬牙堅持第373章 長安解圍第283章 過河!過河!過河!第248章 河東危急第七百四十八章第458章 固若金湯?不堪炮擊!第21章 八品官都不要第八百六十二章第549章 騎兵奔襲第211章 重大發現第340章 徐衛的轉折點第772章 恢復中原第52章 摸營第161章 三路強援第432章 撲朔迷離第766章 背水而戰第780章 拿什麼封賞你?我的大帥們第604章 邊境衝突第691章 決戰在即第423章 火器失效?第528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第105章 內憂第233章 閤家歡樂第826章 選秀第634章 欲擒故縱第八百三十六章第382章 樂極生悲第598章 姐妹較勁第794章 徐母去世第660章 公道在人心第590章 威震狄夷第46章 死戰第295章 馬擴獻鄜延第49章 欲擒故縱第531章 滿朝歡騰第54章 兩軍對陣第139章 競爭第八百六十章第126章 闖宮第256章 八方支援第345章 東京來人第50章 率部歸來第八百八十二章第四百零九章第776章 凱旋而歸第147章 暴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