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風起雲涌

趙桓一見老父出現在這種場合,本來掛滿疲倦的臉上頓時陰晴不定。這幾年以來,太上皇深居簡出,而且從來不過問朝政,他到資政殿來作甚?當下便迎上前去,執禮問道:“不知何事驚動太上?”

趙佶側首望了一眼那滿場的文武官員,說道:“宮中風傳金人渡江,各處都人心惶惶,不知是真是假?”

趙桓聞言答道:“坊間傳言,不足採信。”

“哦,原來如此。”趙佶點了點頭,並沒有多餘的話,但站在原地不動,沒有離開之意。

趙桓見狀,低聲道:“江北戰事吃緊,朕已決意暫時撤離鎮江行在,還請太上皇與太后早作準備。”

趙佶聞言色變,吃驚道:“金人已至江北?那中原豈非……”

趙桓本來心煩意亂,他突然出現,又引起不快,因此語氣生硬道:“此間事朕自會處置,請太上皇勿憂。”

趙佶似乎對兒子表露出來的不滿視而不見,緊皺眉頭道:“既然北夷已至江北,皇帝這一撤,恐怕金軍南渡在即。兩河中原已然淪陷,江南若再遭橫禍,大宋百餘年基業尚餘幾許?”

趙桓不勝其煩,但當着文武百官的面,他也不好頂撞太上,因此耐住性子答道:“朕雖與百官撤離,但行在仍留重臣領兵駐守。”

趙佶卻搖了搖頭:“天下乃皇帝之天下,縱留宰執之臣守護,軍民百姓豈能安心?”

這話什麼意思?讓重臣留守軍民百姓都不安心,還能派誰?朕的皇太子尚且年幼,總不能讓他留守來監國理事吧?除了皇子,就還剩下諸王。可朕的那些兄弟們平素裡都不過問朝政,于軍國大事不免生疏,更不可用。

見皇帝不說話,趙佶道:“讓老父留下,替皇帝守行在如何?”

一語既出,衆人皆驚在場的,不論是君是臣,都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太上皇自願留下來守行在?這事是開得玩笑的麼?女真人兇殘狠毒,是虎狼一般的軍隊,旦夕之間就有可能渡過江來。鎮江行在已成險惡之地,太上皇怎能留守?

趙桓露出震驚的神情,脫口而出道:“此事萬萬不可”如果沒有記錯,這是太上皇第二次要求“分擔”國事。頭一次,是金軍侵凌兩河時,剛從江淮回東京不久的太上皇主動提出,要去西京洛陽鎮守,以防金軍得了兩河之後,覬覦中原。當時,不論在朝在野,太上皇的舊臣都極多,自己生怕出禍事,因此沒有答應。

這一回,國家危急存亡之際,太上皇又提鎮守,他到底怎麼想的?

趙佶見他拒絕,小聲道:“這天下終究是趙氏的基業,天子,宗室,百官都撤離,軍民哪還有心抗戰?金軍一旦渡江南犯,我等還能置身何地?”

趙桓堅決地否決道:“局勢再危急,也不能讓太上皇以身涉險”

當時,那折彥質,耿南仲,黃潛善等大臣都勸,言鎮江危險,太上皇萬金之軀,絕不可身處虎狼之地。

趙佶估計是看君臣態度堅決,自知不能達成,因此嘆了一聲:“今日一撤,歸期何年?”語畢,看了君臣一眼,轉過身引那內侍緩步而去。

他前腳一走,那廣場上百官之中議論之聲風起。有人說,太上皇在國難當頭之際,挺身而出,主動要求留守鎮江行在,實在讓人欽佩。也有人說,從古至今,還沒有聽說太上皇重新擔負國事的,更不用說領兵鎮守了。還有一部分人,嘴上不說,心裡卻在嘀咕,太上皇曆年以來都不問世事,今天是怎麼了,整這麼一出?

趙桓也想不明白老爹到底是怎麼了,事態緊急,金軍隨時有可能會打過江來。因此無暇多想,當即摒退了百官,令其各回本司準備撤離。執宰大臣,也至中書門下,安排留守事宜。並下令守城官軍,百姓若要出走者,憑其自便,不予阻擋。

命令一被執行,鎮江府百姓爭先恐後搶出城去,多數都投蘇州杭州。一天之內,十室竟空五六這和中原陝西的境況簡直大相徑庭,以京兆府長安城爲例,徐衛領軍鎮守長安時,百姓罕見出逃,絕大多數都留了下來,甚至協助官軍守城。

次日,詳議司的決議便以詔書的形式公佈出來。折彥質,果真就被留下來鎮守長江。他雖然有些“倒黴”,但趙桓還是很“體諒”的,並沒有什麼硬性要求,只讓他“勉力而爲”。同時,也沒有帶走多少部隊,只命何灌父子率常捷軍保護聖駕南逃。

趙桓賦予折仲古相當大的權力,凡防務之事,悉聽裁奪,天子撤離行在期間,一應軍政事務他可臨機專斷,事後再報。甚至連長江以北的事務,他都可以便宜行事。乍聽起來,似乎比當年的東京留守權限還要大。但折彥質非常明白,現在他能管的,也就是這長江南岸的戰區。官家,是把鎮江行在扔給我們折家子弟了。

隆興五年十一月初,趙桓率文武百官,後宮嬪妃,宗室子弟,會同太上太后一道,在何灌父子率領的常捷軍保護下,撤離鎮江行在,投杭州而去。剛出鎮江府,皇帝就聽從耿南仲的建議,沒打算在杭州久留,直接派人到明州準備船泊物資。看樣子,他們都認爲折彥質不太可能將金軍阻擋在長江以北,因此作了這手打算。

天子出走的消息一傳出,不啻於在長江南岸引發一場地震。軍民百姓人心惶惶,那從江南各府州徵集而來的數萬廂軍,不斷出現逃兵,兩三天之內,竟跑了四千多人連江邊的水師部隊也出現軍心動搖的跡象。

折仲古臨危受命,儘管不太情願,但以他的身份,不可能撂挑子。現在情況這麼危險,如果不能儘快穩定局勢,那就用不着金軍來打,自己就先亂了。皇帝走後,他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公告軍民,把他鎮守江防的消息傳達出去。緊接着,就是整編部隊

以長南岸,原有御營司部隊三萬,天子帶走常捷軍,還剩兩萬餘。再加中原地區的潰兵,江中的水師,以及廂軍,東拼西湊,也有六萬左右的兵力。能不能打仗先不說,湊個人氣吧。

折彥質把這六萬部隊,按建制分作十餘軍,其中四個軍,由其兄弟彥文、彥若、彥野、彥適執掌兵權。此四軍,以西軍爲基礎,戰力較強。剩下的,有劉延慶長子劉光國領一軍,姚古子侄領兩軍,東京留守司大將韓世忠和岳飛亦領兩軍。

部隊匆忙整編之後,折彥質會同留守的姚古和劉延慶商議,尚鎮江府北端的金山,焦山,團山寨等地佈防。並派出人手北渡長江,刺探江北情況。斥候尚未回報,折彥質就收到了其父折可求的軍報,言於和州境內擊敗金軍。目下,進攻和州的金軍已經撤出境內,投揚州而去。

折彥質擔心父親兵微將寡,孤立無援,遂下令放棄和州,全部撤過長江。其實,當時趙點仍舊率領秦鳳軍在堅守揚州城,金軍猛攻十數日,未能破門一座。只是兀朮憑藉優勢兵力,將揚州四面堵死,內外隔絕,讓一江之隔的鎮江行在無法得知消息。

金軍雖然暫時沒有大舉渡江,但折彥質等人都知道,這一天是遲早要來的。因此,將重心放在阻止金軍過江上。其時,江中水師部隊有大小戰船數百艘,水軍萬餘人,折彥質尤恐不妥,除加緊打造戰船外,又四處徵集民船,廣募善水能戰之士,許以重賞。

不能不說,雖然皇帝落跑讓長江南岸的軍民百姓深感恐懼,但折彥質等留守大臣的一系列舉動,還是迅速穩定了民心軍心。

然而,就在他相爭朝夕,加緊佈防時,長江對岸的兀朮也沒閒着。強攻十數日,不能撼動揚州城分毫,軍中有人建議兀朮,留兵圍困城池,遣精銳渡過長江,進擊鎮江行在。兀朮在這件事情上表現得比較謹慎,首先他知道北人不習水性,要涉過這條大江,恐非易事。對岸是南朝的中樞怕在,江中必有水師,對岸必有守軍,貿然下水,恐招致禍事。

此外,揚州不破,始終留有後患。萬一揚州守軍破城而出,斷我歸路,那還想不想回燕雲了?再說了,和州不還有宋軍精銳麼?

揚州城外,凡是有個空當,稍微平順點的地方,都扎滿了營寨。一入眼,看到的不是軍旗,帳篷,就是來來往往的金軍士兵。在城池方圓十餘里內,俱是金軍連營所在,聲勢駭人兀朮一路南下,二十幾萬人馬,幾乎沒怎麼損失。這首先要說兀朮運氣好,他走的東路,正是宋軍薄弱環節,粘罕主持的西路,偏偏就碰上大宋最勇猛善戰的西軍。

而在揚州南面的瓜洲渡,卻少見金軍動向。自保衛渡口的守軍倉皇渡江逃跑後,金軍不費吹灰之力,搶到了大批船隻。這本來是供秦鳳軍南撤所用,如今卻便宜了女真人。

瓜州渡口,戰船齊列,桅杆如林,其中甚至不乏高數丈的鐵殼鉅艦。兀朮就站在渡口碼頭上,正望着眼前那寬闊的滾滾長江。這位大金國太祖皇帝阿骨打的四皇子,此時也不禁有些糾結。

他實在是想不顧揚州之敵,渡江南擊大宋行在,建立曠世的功勳。但理智上,他知道不能這麼幹。此時,他在想,與自己一江之隔的,南朝太上和少帝在幹什麼?他們是不是已經嚇得膽戰心驚,惶惶不可終日?他們是不是已經嗅到了末日的味道?自滅遼之後,數年之間,大金的勇士們已經佔領了南朝的兩河、山東、中原、江淮等廣大地區可以說,南朝的江山,大半已在女真手中。剩下的,不過就是陝西、四川、荊湖南路、江南西路、兩浙路、廣南東路、福建路。聽韓昉說,歷來要統一中國,取得了河北河東和中原地區以後,基本上大局已定,變數不多。要是再能攻克陝西,那就是鐵板釘釘的事了。餘下的這些什麼四川、荊湖、江西、兩浙、廣東、福建,已經對大局沒有什麼影響,不過遲早而已。最多就是四川費些事情,據說那地方道路艱險,交通阻塞,往往都是最後平定的所在。

當初,宋遼約定兄弟之盟,看來這兩家還真是難兄難弟,遼一亡,宋跟着完蛋只要我兀朮能渡過這條長江,趙宋一百多年的基業,就灰飛煙滅了

可惜完顏兀朮不習漢文,不通詩書,否則,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他一定會對着長江,吟唱東坡先生的得意之作,一抒胸臆。

背後,一班各族文官武將站立許久,不知道元帥立在碼頭,直愣愣地看着大河作甚。只有韓昉頗懂其心,起於北方山林,而能飲馬長江,換作是誰,都值得驕傲

一陣清脆悅耳的馬蹄聲遠遠傳來,有人回頭望去,只見數騎自北飛馳而來,奔跑甚急

“元帥元帥和州宋軍放棄防區,撤過長江了”呼聲傳來,一衆文武頓時欣喜萬分和州,乃江北重鎮,控扼白橋渡,同爲長江重要渡口。宋軍放棄此地,意味着,金軍又多了一條路可走

兀朮不禁喜出望外,立即下令返加揚州城外的大營

“元帥,眼下已是冬月,還有兩個多月,就將開春。我軍追求之戰果,務必在此兩月之內達成。江南不比北地,一旦入夏,氣候尤其炎熱,北方士卒不耐酷暑,必生疾病。”韓昉提醒道。

這大帳之內,金軍高級將領和重要文吏雲集一堂。

兀朮盯着懸掛於架上的地圖,讓身旁的文官給他指示方位。從圖上不難看出,得了和州之後,金軍就可能兩線進兵。一路渡江攻打鎮江府,一路打江寧府。但前提是,金軍必須要順利登岸

“元帥,索性留下部分兵馬將揚州困住先打了江南再說”大將蒲盧渾建議道。

“不錯,時間有限,不可再拖延。此時,對岸的鎮江府定然亂成一團,若我軍久不渡江,予敵喘息之機,於己不利。”韓昉補充道。

兀朮盯着地圖,許久不言語,好大一陣之後,突然將拳一揮,大聲道:“好就這麼定下”

帳內一陣歡呼文官武將們既喜元帥作了決定,這下便可以直撲大宋中樞所在。又喜江南富庶之地,這一票幹下來,還不賺得盆滿鉢滿,肥得流油?甚至有些人懷着非常邪惡的想法,他們早就聽說,這江南好,一是環境好,二是景緻好,三嘛,嘿嘿……

“蒲盧渾仍舊領偏師往和州,渡江攻擊江寧府本帥自領精銳,從瓜洲渡江一舉端掉南朝樞紐之地若得成功,滅宋便成定局諸位皆爲功臣”兀朮豪氣萬丈道。

當下,那帳中文武都來賀。言滅宋之戰,元帥居功至偉此番回朝之後,大金皇帝必然重加封賞國相粘罕從此怕是不復往日威風了

兀朮也是一派喜氣洋洋,順利,確實順利這一路南來,出奇地順利。等打下了江南迴國去,任誰人也休想撼動我在朝中的地位

上上下下正歡喜得緊時,一人掀起帳簾入內。匆匆走到兀朮身邊,輕聲說了幾句什麼,而後又將一封文書呈上。文武官員見元帥一聽話後,臉色突變,心裡都不免格登一聲,暗道,這是出什麼事了?元帥至於如此震動?

卻見兀朮展開書信,仔細閱覽,看罷之後,一雙利劍似的濃眉擰作一處,再也舒展不開。

韓昉是他的主要謀士,又極得他信任,遂走上前去,輕聲問道:“元帥,怎麼?”

“朝中來的文書,言陝西集結西軍精銳,大舉進攻婁宿”兀朮說道。但他說話之時,卻一邊把信貼身藏了起來,便連韓昉這樣的親信也不給看。

帳中一時沉默。沒有驚呼,沒有不屑,因此大家都不知道應該作何反應。按理說,開戰之前,大金就已經預料到了各種可能,其中就包括西軍反撲。因此國相粘罕從雲中樞密院轄下的軍隊中抽調了部分力量,再一次增援陝西婁宿。這樣一來,西軍就算大舉反攻,也很難湊效。

但話說回來,金國朝內都普遍認爲西軍不太可能大舉反攻,最多也就是紫金虎出來上竄下跳一番。可讓人意外,西軍竟然還真就出兵了。

“目前戰況如何?”韓昉問道。

“書中只說,諸路西軍首先在耀州集結,而後動用重兵進攻鄜州。漢軍萬戶韓常正坐鎮指揮防守。”兀朮回答道。

一聽這話,帳中許多人心裡都在想,西軍既然大規模集結,肯定不會只進攻鄜州一處,要不然,光徐虎兒就行了。很有可能,在我們得知消息的此刻,陝西已經狼煙四起了。

“很明顯,西軍此舉,是爲迴應我軍進佔中原,威脅江南。”韓昉分析道。

“那西軍有沒有可能,在得知我軍已經打到長江的消息後,出潼關入中原,阻我軍歸途?”有人擔憂道。

“那倒不至於,江南陝西相隔甚遠,且中原已爲我軍佔據,西軍不太可能這麼快得知消息。而且,西軍如果真出潼關,我軍也有充分的時間回師北上,就在中原吃掉西軍,豈不省去許多事情?”韓昉笑道。

帳中衆人皆笑,獨兀朮似懷心事,沉默不言。只因那書信中,提到了兩件事情,一件便是西軍大舉反攻,另一件,則事關大金國的皇帝,他的叔父,完顏吳乞買。

第151章 一窩蛇鼠第191章 國士無雙第68章 美女第187章 迂迴出擊第681章 三國同盟第619章 白瑪達娃第10章 牛逼老爹第69章 密謀第539章 收復全陝第360章 勸說徐原第537章 楊彥上位第656章 杭州劇變第631章 扼西夏之喉第711章 原來如此第374章 种師中的囑託第6章 其實 我穿越了第321章 便宜行事第356章 軍隊執法第八百八十一章第531章 滿朝歡騰第37章 已婚少婦與黃花閨女第829章 激烈交鋒第698章 初生之犢不畏虎第599章 金國政變第763章 決戰前夕第95章 統帥第736章 怎麼回事第324章 兩日破城第332章 撤得詭異第683章 河東!河東!第467章 山窮水盡第182章 糾結第294章 新配方新火藥第533章 有錢有錢要糧有糧第18章 夏津保衛戰第458章 固若金湯?不堪炮擊!第21章 八品官都不要第188章 神秘人物第692章 禍從口出第四百四十五章第328章 動粗第199章 大功告成第652章 折家折了第314章 端午節吃包子第792章 攤牌第791章 唱雙簧第141章 定情第134章 徐家將第四百一十五章第813章 武力勒索第616章 進攻第208章 威震河東第15章 搶錢搶糧搶娘們第641 兀朮的哀嘆第699章 鳥槍換炮第114章 行伍世家第581章 張俊伏誅第172章 岳飛再興第231章 中秋故人來第162章 慘烈搏殺第307章 楊猛將兄第650章 北伐中原第793章 角力第782章 另一場戰爭第213章 大戰在即第691章 決戰在即第196章 託媒說親第51章 風將第210章 初戰告捷第395章 勢同水火第329章 收麥忙第250章 齊集定戎第167章 遣使議和第9章 王八蛋縣尉第404章 環慶事變第33章 一刀三貫錢第八百五十章第759章 終於回來了第817章 太原郡王第526章 生死激戰第368章 誰是大爺第653章 宰相救火第312章 鬥神不死第八百四十三章第802章 我的地盤我作主第564章 萬軍雲集第575章 金軍內訌第591章 全境收復第273章 沙場老將第200章 嚴肅點 拜堂呢第487章 權臣第266章 朕意已決第739章 謀而後動第八百五十章第306章 瑜亮情結第262章 堅決抗戰第388章 有本事使出來第566章 夏軍突來第66章 長輩第372章 決定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