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日本人民盼統一

在日本推行科舉制,不亞於一枚重磅炮彈直擊日本儒學界之心靈深處,也直擊日本儒學傳播的軟脅所在。

葛三郎在給大本營的秘密報告《加強日本儒學於政權建設必要性》一文中指出,日本之儒學傳播始於中國唐時遣唐使,也是在中國的唐代日本大舉學習中國,並也曾設立過科舉制,如日本歷史上的勇山文繼便是從民平做到中等官,官位從四品下,在幕府時代相當於大名等級。

只是,日本儒學卻沒有就此傳播開,而僅停留在京城地區,科舉也只存在了很短的時間便被廢除。

概其根本原因就是日本的貴族階層認爲平民當官是對他們的威脅,於是通過世襲制度,使學校只爲貴族而設。

儒學也成爲公卿貴族把持的學問,更分類固定到專門的家族,有的家族專門講解五經,有的家族專門寫紀傳,有的家族專門研究律令,成爲貴族的“家學”。出了京城,就很少有人瞭解了。

葛三郎進一步調研指出,幕府本就是一幫粗鄙武人建立的政權,爲了提升形象,歷代幕府也注意吸收儒家學問。如足利幕府時代的足利學校就聘請識字和尚爲高級武士子弟講解儒家學問。

但所講內容肯定是十分膚淺的,主要目的是讓武士識字。而武士本身地位是依賴世襲和戰功,根本不需要依靠儒學的科舉。

德川家康建立幕府後,認識到中國的朱子理學對其統治十分有力,這才大力宣傳朱子理學,在各藩普遍建立藩校,以朱子理學爲重要內容。

如林羅山等現幕府儒學官就是那個時期得到了德川家康的支持,從而能夠在幕府任職的。

然而,即便德川家康大力扶持了朱子理學,給予日本儒界資助,但和從前幕府相比也是換湯不換藥。

畢竟,武士學朱子學,除了識字外只是學一個大義名分,學效忠家主道理。更深層的內容,藩校不可能教授,也不會讓武士去琢磨。

至於什麼“民貴君輕”的聖賢道理,幕府更是不可能允許武士們去學。

這導致儒學成了日本官方的一種工具,而不是信仰。

也演變成日本的武士在學習了儒家思想後,和儒者也依舊不沾邊。而那些自願追隨老師學習儒家思想的日本平民子弟,則因爲沒有科舉制度不能當官,只能永遠在中底層打轉,能夠成爲大名的家臣替其書寫,已是這些平民子弟最大的幸運了。

久而久之,現今日本的儒學傳播就具有極大的侷限性,不能給平民子弟帶來利益的儒學,自然就不會成爲日本的主流學問,百姓們對其也產生不了興趣。

而那些學通中日的真正儒學家們,也因爲沒有一個合理可靠的機制讓本人、學生們從中受益,無法成爲日本政權的一份子,漸漸就成了如“清流”一般的人物。

也許,他們表面上是受到了幕府乃至京都朝廷的尊重,但實際上他們於國家的任何事務都沒有發言權。

好比擔任幕府首席儒官的林羅山,哪怕貴爲將軍講師,他所起到的作用也只是寫寫畫畫而矣。

更像一個“師爺”,而非官員。

結合日本儒學界的實際情況,葛三郎遂大膽提出“科舉制”。

葛三郎相信,如果皇軍能夠幫助日本儒學界在日本推行科舉制度,一方面能整合日本儒學界影響和力量爲皇軍所用;另一方面則是能夠“同其文、同其語、同其思、同其人”,使日本能夠長治久安,不復再有倭寇之患。

魏公公在研讀了葛三郎的報告之後,親筆批示幾個大字——“高,實在是高。”

學通中外,通曉多國語言,遍通各地風情,古今中外不可多得的、具有極度超高政治與軍事智慧,集忠誠和老實於一身的魏公公對科舉的評價是相當正面的。

本着要將好東西與世界共享,要堅定將日本打造成皇道樂土的精神理念,魏公公指示大本營馬上着手對葛三郎報告的論證。

不過,結合當前討幕戰爭走勢和日本實際情況,魏公公又認爲科舉之事不能操之過急,全面推廣肯定是不現實的。

畢竟,皇軍眼下實際控制區只侷限在九州一部、大阪、奈良、津市這一片京畿西南地區,面積大概只相當於皇明一兩個府的存在。

哪怕京都會戰能夠擊敗德川秀忠之幕府主力軍,皇軍控制區也不過是向關中延伸。關東及關西的大片土地,皇軍暫時是力所難及的。

但是,能不能推行科舉制又關係到日本儒學界對皇軍的支持,因此公公在反覆權衡之後,拿出了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這個方案就是待奪取京都之後,可以將皇軍現有控制區整合成一個特別行政區,在這個特區內仿效皇明科舉制度,大力扶持日本儒學界,無論是政治還是思想,亦或經濟方面,特區都要給日本儒學界地位。並實行科舉任官制度,廢除從前各藩校,以維持會體系下的學校機構推廣儒學,使之和學漢語運動並行並立。

在同儒學界觀察團的秘密會談中,魏公公以天使身份承諾實行科舉制,同時向日本儒學界伸出友誼之手,說明自己將向皇帝陛下上書請開一次特別恩科,屆時日本儒學家可以選出一百名以下的優秀儒生前往皇明參與此次恩科。

儒生一旦選中,便可以回國擔任皇軍控制區實際官員,其科舉所得功名(文憑)皇明朝廷予以正式承認。

“未來,維持會之臨時管治體系必將移交真正之政權體系,使日本人民有所學,有所好,有所用,更使聖賢之道能在日本發揚光大,使日本人民早聞大道!”

在得到魏公公的肯定答覆後,日本儒學界觀察團成員喜出望外,如果科舉能夠在他們手中在日本得以實施,於他們的畢生所學便是有價值的。

林羅山代表觀察團向魏公公表達了日本儒學界對日本近幾十年來對皇明所做所爲的愧疚之情,更表達了日本人民對於祖國母親的想念之情。

“皇明於日本便如母親於遊子,我等皆是聖賢子弟,更是漢人後裔!我等盼統一如盼星星,盼月亮啊!”

一個叫鳩山的儒者激動的淚水直下,衆儒者聞言均是感同身受。

千年以來,日本儒學界始終如一的思想便是能和大陸同胞統一啊!

“那麼,日本便只能有一個皇帝了。”

擦乾淚水的鳩山神情肅然,正在和魏公公交談的林羅冊也是神情一凜。

第二百七十四章 既有文字,自當傳習第一千一十五章 西山碧雲寺第三十一章 鈕祜祿家的漢子第四百四十八章 公主委屈了第二百二十二章 五彪第十五章 不入流的皇親國戚第四百章 喔?第三百零七章 死馬當活馬醫第五百六十章 娘娘,借點錢吧?第七百一十八章 你一塊,我一塊第八百八十章 咱家,分文不取第二百三十章 想做大官,就得膽大第三百九十二章 民族英雄第二百二十章 奴酋在哪!第九百三十七章 糟老頭壞的很第一千二十二章 想跑,沒門!第二百四十章 矯詔第一百五十六章 他真是甲等第一第三百一十九章 真是打擾了!第一百九十六章 不裝了,攤牌了第三百一十章 帝國興盛全在今朝第五百九十一章 你這馬屁,咱家受了第二百三十六章 公公吩咐要善待駙馬第一百六十三章 啊,原來是魏學長第七百四十七章 見血的刀第二百七十一章 怎麼會是他?第七百四十四章 放人是不可能放人的第九百五十一章 公公救命!第九百七十五章 出駕貼、提人犯第五百零二章 吃喝拉撒第三十二章 要想活,多殺韃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 紅包神教第八十六章 你我心連心第二百零九章 好一對男女第一千零七章 娘娘,藥買來了第八十二章 亂入的魏公公第六百零五章 我是有根之人第八百二十三章 信者無敵第三百五十二章 掌印太監掛了第十六章 大貝勒,要先安內第一百九十九章 當世英雄,非魏公莫屬第二百三十七章 日語的不要,漢語的吆西第九百四十九章 順第二百零一章 娘娘聰慧過人第二百八十三章 潑天的富貴第三百八十五章 公公戰潑婦第一百六十章 日之戰役(上)第二百九十二章 魏公公上牆了!第二十章 二呆子打仗第七十章 圓滿第四百六十六章 老哥心裡難受咧第八百五十二章 老太爺不糊塗第二百五十一章 演習,不是造反第一百九十六章 不裝了,攤牌了第五百三十六章 朕要他知難而退第六百九十二章 東宮是個短命相第一百九十五章 遼東鎮守太監第二百五十三章 咱家從不貪錢!第三十七章 當我客巴巴好騙麼第二百八十五章 帝國的春天來了!第五百四十章 殿下,你肯懷了麼?第一百八十六章 這李進忠,什麼來頭?(求訂閱)第三百二十八章 紅袍太監,寧有種乎第一百零二章 魏公日記第二百二十八章 八旗東進第一百四十一章 公公要出新書第一百八十二章 山海關軍變第三百三十章 內外豈能有別第一百六十四章 跟小魏過不去,就是跟我過不去第二百四十章 劉老將軍虎威第五百九十一章 你這馬屁,咱家受了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明武運長久第二百六十一章 皇帝親軍要造反第一章 能力便是男兒的刀槍第二十章 河東奴 河西虜第七百八十三章 炮打鎮江城第六百七十九章 大白話叫你們聽明白第一百二十八章 讓兵權第二百七十五章 捨命搏富貴第一百二十六章 西山雙飛燕第六百五十三章 太老的不要第五百五十八章 娘娘,你別這樣看我啊!第七百九十六章 魏二呆傳奇第四百一十章 四大檔頭第三百四十九章 舍人幫幫忙第二百四十四章 爲皇帝玉碎的時候到了第五百一十七章 你是帝師,我是帝父第四百五十七章 公公很親民第二百一十八章 中央集權制第一百九十六章 不裝了,攤牌了第一百五十七章 爲了陛下,這都不算什麼第九百八十章 格殺勿論第六百章 不如來個大的第二百三十二章 你要爭氣噢第三百三十五章 山水有相逢,來日再宵度第六百三十九章 去東林書院!第二百二十章 奴酋在哪!第二百一十七章 保我等入御馬監第三百四十六章 視錢財如糞土第八十章 血海屍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