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孝順

“有什麼不可的?”

蔣方印那一臉天要塌了的樣子讓公公甚是不喜,多大點事啊,跟死了老婆似的,至於麼。

這就是代溝啊。

幾百年見識造成的代溝。

戒浮戒燥,三思而後行是做大事的人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公公的樣子看着像是那種做不了大事的麼?

這件事,可是他老人家深思熟慮後的決定。

在外人眼裡,公公這三天光釣魚了,無所事事,吊兒郎當,可那只是表象!

扒開這層表象,就會發現公公的內心是…多麼的無趣和難受。

無趣,是因爲壓根沒有女真追兵讓公公在離開之前,最後一次施展身手,斬一二首級以慰生平。

難受,是因爲江對面的朝鮮人真是無禮的很,明明知道江對面駐有大明天朝的官兵,那朝鮮下藩的官員卻不帶着牛啊、羊啊、酒啊錢啊什麼的過江來犒勞。

這就有些過份了,明顯是不把大明海事提督太監、大明皇帝親軍最偉大的提督內臣魏公公放在眼裡!

你們看不起咱,就是看不起皇爺!

這口氣,魏公公要不給皇爺出了,他還算是人麼?

罷了,你們不來,我自個去便是。

公公心胸開闊,不與小國之民計較,身爲天使的他,於公於私,於道義而言,也有必要到屬國巡視一番。

這在法理上是沒有問題的,兩京十三省大大小小外差內臣,哪個不是“代天行事”呢。

巡視同時,也有必要就“壬辰戰爭”的軍費開支及大明官兵的傷亡補償,和朝鮮方面進行開誠佈公的交談。

大明雖是天朝,可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爲了保你朝藩,我大明國庫空了不算,天子的私房錢也都投了進去,最後還因爲這場戰爭導致國家現金流中斷,國防建設中斷,間接或直接引發了動亂內亂,最後破產。

前因後果,得挼明白。

所以,你朝鮮是不是要給大明一些補償?

大明可以犧牲,可以付出,但犧牲和付出要有價值,犧牲和付出也同樣要有回報!

光口頭說些感謝你祖宗十八代的話,世世代代永不相忘什麼的,沒有意義。

最好的態度就是實際行動。

錢多錢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朝鮮得表示。

這件事,是關係國家存亡的大事,公公是無法動搖的,除非蔣方印有足夠的理由說服他。

可惜,老蔣的措施還是老調重談那種,大意就是我大明乃朝鮮宗主之國,世上豈有宗主之國向藩屬索要錢財的?這麼幹了,就等於失信天下,是違背了聖人教誨的,是有損大明形象的。

而且,就算大明要向朝鮮索要補償,也當由“政府”即外朝向朝鮮方面下國書,豈能由內臣私自出面的。

按老蔣的說法,魏公公真敢私自渡江“勒索”朝鮮人,那他必然是會被天下人所唾罵,屆時,連皇帝也保不得他。

“公公三思啊!”

蔣方印就差泣血死諫了。

魏公公首先回答了前一個問題,他說對外要有新思維,不能再拿以前的老眼光看待藩屬這個問題。

“活要面子死受罪這種事,幹不得。我國既保護了朝鮮不受倭人侵佔,朝鮮便當付我國保護費用,並給予我國犧牲將士撫卹銀兩及錢糧開支費用,這一點,是勿庸置疑的。大慶可能覺得咱說這番話道理不對,可大慶你好生想想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二事,聖人是如何說的。”

這二事乃是春秋故事。

當年魯國有一條法律,凡魯國人在國外淪爲奴隸,如果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回國後就可以到國庫中報銷贖金。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在國外贖回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卻不接受國家賠償金,自以爲高義。

其師孔子卻很是生氣,認爲子貢做錯了。因爲他開了這個先例後,其他的魯國人就不再願意爲在外的同胞贖身。

又有一次,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爲了感謝他就送了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聽說後很高興,說這下子魯國人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

後來的事實證明了孔子的說法,魯國人漸漸的不再爲同胞贖身,但見義勇爲的人卻多了起來。

魏公公搬出這春秋二故事來,便是要蔣方印明白一個道理——世間事,都當循一個利字。

有利纔有來,有利纔可持續。

任何國家都不存在什麼鐵不鐵哥們,世世代代友好這回事,聯繫兩國關係的根本是利字。

如果沒有利字,單方面付出不求回報,兩國之間的關係絕對不會長久。

“壬辰戰爭,我朝前後出師近十萬,耗費錢糧數百萬計,這才保住朝鮮。咱問大慶,若現在朝鮮再有難,我朝還能如此麼?”

蔣方印“吱唔”一聲,他乃做過援朝經略楊鎬幕僚之人,如何不知當年大明爲救朝鮮所做的付出。

毫不客氣說,就眼下大明的國力,倭人再次侵朝的話,大明絕計再難進行第二次援朝抗倭之役了。

可能關內還感覺不到這種國力的消退,但關外卻是很明顯。典型如遼東駐軍就縮減了一半,精兵強將在朝鮮損失了很多。這就導致遼東駐軍對越來越複雜的關外虜情、奴情越來越力不從心。

李成樑撤寬奠六堡的第一個理由就是軍力難支,錢糧難繼,唯有收縮。

“若那朝鮮給予我大明補償,又會如何呢?咱便不說其它,就是他朝鮮再有事,我國能視若不見?咱所說的這個利字,可說是利益,也可說是成本。國家行事,豈能不計成本!豈能只圖虛名,不求回報!”

說到這裡,魏公公想到一樁舊事,不禁感慨道:“大慶有所不知,據咱所知,萬里之外歐羅巴有一國,其國勢大,藩屬亦衆多。然其國統領便謂各藩屬,若要其國保護,便須承擔其國錢糧軍費開支。如此,藩屬有難,其國必救。而各藩屬爲求其國保護,積極獻金,無有不滿,其國官民亦對統領行爲拍手稱快。這說明什麼,說明這世間事,唯利纔是正道啊。”

言畢,魏公公輕擺衣袖:“朝鮮既是我國藩屬,我國自有保護義務,然朝鮮必須承擔我國壬辰戰爭損失,不容商量。”

轉身看向蔣方印,殷切盼道:“還望大慶兄能給咱修書一封於那朝藩官員,使之知曉咧。”

蔣方印沉默片刻,未幾,佈告便出爐。

謂之:“大明皇帝親使內臣魏某良臣告朝鮮國:我皇帝於爾國,有萬世不忘之功矣。當壬辰板蕩之日,倭賊大入東國,八道糜爛之時,苟非我皇帝動天下之兵,則爾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

然我朝爲保爾國,費天下之財,耗時七年之久,國力民力皆消退。今觀爾國平定十數年,生民之樂利,皆我皇帝之賜也。我國皇帝爲父,爾國軍民便爲子。爾國軍民若有半分良知,便當向我國彌補戰爭損失,我國皇帝當感爾國軍民孝順,爾國再有大難,我國必傾國之兵來助矣。”

第一百五十六章 良船證第一百七十五章 小案首,我等承你情了第五百七十八章 魏公公校兵第二章 徵地哪能不給錢第五百零二章 吃喝拉撒第八百六十五章 快給皇軍帶句話第二十章 邊功第九百三十三章 事變繼續?公公已結束西南各省督稅第九百一十八章 大伯叫人給綁了!第一百二十章 此間少年來第四百二十一章 友誼天長地久第三百九十五章 故地重遊第九百八十三章 閣老很生氣第七百六十八章 拉一個 打一個第七十九章 忠僕第四十章 東亞人民的武裝集團第八百七十六章 公公,真善人第三百四十九章 舍人幫幫忙第二百一十五章 咱的目標是教皇第二百七十一章 北京的勳戚第九百一十三章 財帛動人心第八一十章 終是見彩了第六百九十一章 大佬在等什麼第二百三十四章 是誰?是誰!第二百零八章 我要治國第四十四章 築基丹第二十二章 拿下此人第二百三十五章 中心開花第四百六十一章 二哥是深明大義的人第五十章 以前叫人家大人,現在叫人家混蛋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小舅子第一百八十二章 天皇回憶錄(中)第二百六十二章 大明必須給我交待第九十二章 三阿哥的末路(上)第四百七十一章 兄弟,你不厚道啊!第三百三十五章 閣下,是時候取旨意了第一百四十二章 嘉義講話第二百五十一章 咱家纔是天選之人!第一百五十七章 爲了陛下,這都不算什麼第二百八十二章 咱們得換個活法第一千二百六十八章 你也配當奴才第一百五十二章 你明白不明白?第一百一十六章 你敢說你喜歡我!第一百零三章 近衛師團組建(上)第四百二十章 客戶是上帝第一百零八章 大丈夫,當如是第一百三十一章 公道不公道 只有神知道第三百六十三章 陛下,你真的要發啊!第一百九十七章 陛下的題字第一百七十章 殺豬的搗什麼蛋第九百七十章 我不是廠公第二百八十一章 怒髮衝冠憑欄處第十九章 批評朝廷不殺頭第五百六十四章 風聲雨聲不如數錢聲第二百一十八章 中央集權制第二百七十二章 哪裡有人就往哪裡打第四百二十七章 小魏公公真是屈材了第六百七十九章 大白話叫你們聽明白第七百零九章 臭名在外第二百一十五章 我看,窮寇就別追了吧第五百一十六章 反東林大同盟第八百二十二章 上帝的繼承者魏第十一章 戰鬥吧,諸君!第八一十章 終是見彩了第九百五十七章 陛下,臣帶銀子去見您第七百九十四章 咱家給你寫一道第六百九十三章 東宮的李娘娘第一百二十九章 做大,做強第三百七十二章 公公,咱內廷有臨時工麼?第三百五十一章 又是一個拿白牌的第一千二百六十章 當妹夫的不能丟人第七百五十二章 有辱斯文第二百七十一章 北京的勳戚第七百八十八章 江南製造總局第八十七章 過了今晚,你就走吧第九百一十八章 大伯叫人給綁了!第六十五章 橄欖枝第三百四十二章 此女日後,貴不可及第四百六十九章 狗富貴,勿相忘第一百九十一章 鄭朱李客,四大金剛第一百一十章 公公有喜第一百二十七章 見面就給錢第一百六十四章 跟小魏過不去,就是跟我過不去第六百二十章 二公子在這裡!第八百三十一章 魏良臣的投名狀第七十七章 大明建州忠勇護國還鄉勇士團第一千零八章 代廠公第九百五十二章 咱的人,公爺動不得第二百一十四章 漢人之中不乏好漢第二百四十一章 我以我血保公公第四百零三章 騙你是小狗第八百六十六章 日久,終見人心第六十八章 相對兩無言第二百二十六章 奴才明白!第四十四章 爲了體面,要玉碎啊!第一百八十二章 天皇回憶錄(下)第一百四十六章 我去考試了(三更)第四百零八章 照規矩做事第二百二十八章 八旗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