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

“門下:昔者哲王受圖,上聖垂範,建儲貳以奉宗廟,總監撫以寧邦國。幷州大都督右驍衛大將軍楚王恪,地居嫡次,丰姿峻嶷;業履昭茂,地居茂親;才惟明哲,至性仁孝。

夙著夢日之祥,早流樂善之譽。好禮無倦,強學不怠。今承華虛位,率土繫心,疇諮文武,鹹所推戴。朕謂此子,實允衆望。可以則天作貳,可以守器承祧,永固百世,以貞萬國。宜立恪爲皇太子,可令所司,備禮冊命。”

承乾既廢,新儲當立隨着一封策李恪爲儲的聖旨自門下省應詔而出,大唐儲位之爭就此蓋棺定論,大唐也終於迎來了新的儲君,也是大唐的第四位太子。

而隨着這道聖旨,圍繞着東宮上下也產生了一系列的變動。原太子屬臣除左庶子于志寧外,因李承乾被廢大多被免去了東宮官職,而新封東宮屬臣也一一出爐。

準中書令溫彥博請辭之請,轉爲特進,原楚王業師岑文本順升爲中書令,另加太子少師,爵封江陵郡公;尚書右僕射、萊國公杜如晦拜太子詹事;御史中丞王玄策拜少詹事,行詹事事;

胡國公秦叔寶護駕肅敵有功,拜太子少保,轉右武候大將軍;尚書右司郎中馬周升任尚書右丞,兼太子右庶子;原楚王親事府薛仁貴拜檢校右驍衛將軍,以檢校右驍衛將軍銜統太子內率府...

東宮屬臣一衆變動極大,除了一個太子左庶子于志寧外,餘者如杜正倫、李百藥、孔穎達俱被除去了東宮官職,轉而由原楚王府舊臣出任,倒也符合朝中舊例。

而所有官職中變動最大的便莫過於岑文本了,岑文本因教導李恪之功,不止官升中書令,位尚書左右僕射下,而在侍中之上,成爲三省宰輔排位中第三位的人物,而且取代了魏徵,爲太子少師,這也意味着岑文本已然起勢,而已年邁體弱,且與儲君政見不和的魏徵在權力中心中再退一步。

長安城,東宮,顯德殿。

李恪生於長安,對於東宮和顯德殿都不陌生,但當今日李恪站在顯德殿外時,李恪才覺得這似乎這是自己第一次真正地認識這個殿宇。

東宮位處太極宮之東,因爲儲君所居,故雖不及太極宮那般宏偉奢貴,但也是層臺累榭,富麗堂皇。

東宮中軸從南向北計有五處主殿,一爲顯德殿,東宮外朝之用;二爲崇教殿,經會教學之用;三位麗正殿,東宮內朝之用;四位光天殿,太子寢宮;五爲承恩殿,太子妃寢宮。而現在李恪所在的顯德殿便是東宮的外朝主殿。

李恪站在顯德殿中,看着殿中熟悉的擺設,拍了拍殿中合抱粗細的石柱,彷彿看到了當年李世民在此登基的場景。

李恪感慨着對武媚娘道:“武德九年末,我曾在此看着父皇在此登基,彼時我觀父皇之狀,登殿如挾天威,至今記憶猶新,不曾想如今竟已過去十三載了。”

武德九年末,玄武門後,李世民登基稱帝,那時的太上皇李淵還居於太極宮,故而李世民只能攜百官於東宮登基,李恪所言也正是那日的事情。

武媚娘看着李恪的模樣,笑道:“十三載既過,當年在殿外幾無人問津的郡王庶子,竟已入主東宮,成了大唐儲君。”

李恪笑道:“不瞞你說,十三年前,我以漢中郡王身份居於東宮時,我便曾在宜秋殿看着太極宮立言,來日若有良機,我也當登臨儲位,做這東宮的主人。那時想來,我要成事又該是何等艱難,不曾想事到如今,我竟已所夢得成了。”

武媚娘走到李恪的身邊,拉着李恪的手腕道:“三日後便是立儲大典,屆時百官朝賀,三郎便當在天下人的面前加身太子朝服,爲萬民所景仰,媚娘爲太子殿下賀。”

武媚娘說着,竟也屈膝而下,對着李恪的面行了個宮禮。

“哈哈哈...”

李恪輕笑了一聲,俯身扶起了武媚娘,道:“媚娘當與我同賀,太子妃受冊,與太子同日傳制,屆時待我正式受封太子之日,便也是你冊爲太子妃之時,屆時媚娘亦當受諸王妃、公主並內外命婦拜賀。”

武媚娘聽着李恪的話,臉上不經意間便露出了笑意,只依常理,親王位封太子,若無重大的變故,原親王正妃便是理所當然的太子妃,此事並無疑異,但這話自李恪口中說出和自旁人口中說出是不同的,李恪自己提及此事也足見李恪對武媚孃的重視和偏愛了。

武媚娘玩笑道:“如此說來媚娘倒是佔了三郎的光了,媚娘謝過三郎。”

李恪慢慢地拉過武媚娘,將武媚娘攬入懷中,對武媚娘道:“區區一個太子妃又算得了什麼?將來待我登基稱帝,位臨九五之時,你是要做我的皇后,母儀天下的。”

武媚娘靠在李恪的懷中,聽着李恪的話,忙道:“三郎慎言,這話若是傳到旁人耳中恐怕不妥。”

太子雖爲國儲,名義上早晚是要登上帝位的,但也需是在皇帝駕崩之後的,李恪還是太子,便在此討論皇帝駕崩之後的事情,着實不妥,也是忌諱。

李恪道:“媚娘不必擔心,仁貴率衛率正在外守着,旁人進不來。”

武媚娘道:“陛下將岑師、馬周和王玄策等人留任於東宮,似有爲三郎培養潛邸之臣的意思,但卻又留于志寧在此,似乎對三郎並非全然放心。”

李恪笑道:“有李承乾之事在前,父皇行事謹慎些也是可能的,不過父皇的用意和于志寧的來意你也不必多猜了,待大封之後,于志寧來了東宮,我先試試于志寧的意思,他若能爲我所用,便留於東宮,若是不能,我也有法子叫他在東宮待不下去。”

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十九章 尋機第十六章 欽陵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七十章 騙鉞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三章 奏對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十二章 夜襲第五十章 相爭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十八章 山路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十五章 定親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三十章 破陣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十六章 質子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六章 拜府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