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演練

“咚咚咚咚咚...”

次日清晨,天才剛矇矇亮,達布河南岸又響起了唐軍響亮而又密集的擂鼓聲,不出意外地,曳莽又一次被驚醒了。

這已經是這一夜曳莽不知第幾次被驚醒了,也許是第三次,也需是第四次,反正他已經睏倦迷糊地睜不開了眼,畢竟這一夜,他幾乎是徹夜未眠。

只是這一次的曳莽似有是已經有了心理準備,比起之前還要好上一些,曳莽並未立刻驚坐而起,而是在雙目無力地睜着,虛弱地躺在牀上,眼中也寫滿了虛無和空洞。

一夜連醒數次,還又都是被驚醒,這甚至比一夜未眠來地還要累,還要辛苦,曳莽現在只要一聽到鼓聲,不管是對岸的,還是自己的,都會覺得腦袋酸脹,心口一陣絞痛,恨不得將那張鼓撕爛。

現在曳莽終於也清楚,爲何李恪要將大軍南撤到諾真水,因爲這般大的動靜,不止是薛延陀人被吵地睡不安穩,唐軍自己也不會踏實。

左右天色已亮,曳莽睡了一夜也都不曾睡得踏實了,無奈之下,曳莽起身,也正欲往達布河看看情況如何。

原本在曳莽的猜測中,李恪昨夜都未曾渡河,如今天色已亮,想要渡河便更加不易,自然也不會在此時渡河了,這次的鼓聲多半也是虛張聲勢,並無大礙。

可就當曳莽穿着衣裳,慢慢起身的時候,帳外卻一下子又嘈雜了起來,帳外的護衛對曳莽稟告道:“特勤,前部傳來消息,達布河南岸突現大股唐軍,看樣子恐怕不下萬人。”

什麼!

曳莽聽到這個消息,原本腦袋裡的昏沉一下子消失了,精神也恢復了許多,唐軍一夜佯攻,恐怕等的就是此時,想趁着薛延陀士卒困頓之時,再做突襲。

曳莽吩咐道:“此事大意不得,速傳令各部首領,隨我前往達布河增援。”

曳莽說完,硬撐着一口氣,披上了衣裳,便推門出去了。

曳莽騎着馬,再次火急火燎地趕往了達布河北岸,既然士卒早有回報,在達布河南岸看到了大股唐軍,自然就是爲了渡河而來的,原本在曳莽的設想中,此時的達布河岸想必已經地槍林箭雨的一片,來回廝殺了。

可當曳莽策馬揚鞭,帶着萬餘援軍趕到達布河邊時,曳莽卻發現幾方的士卒還是一動不動地站在北岸,雙眼緊緊地盯着對面。

曳莽也同麾下將士一般,擡頭望向了對岸,他發現對岸雖有大股唐軍出現,但卻並無半分攻城的意思,只是各自手中拿着刀槍,正在捉對演練,非是爲了渡河而來。

而唐軍的主帥楚王李恪,也正身着明光甲,站在高坡之上,看着在坡下演練的唐軍士卒。

難不成唐軍起了個大早,竟就是爲了來此演練?可看着對岸唐軍鬆散的陣型,不成建制的方陣,哪裡又有半分精銳之師的模樣。

眼下對岸的唐軍正是混亂的一片,他若是能在此時率軍突襲,說不得真能重創唐軍。

可道理也只是道理,曳莽行事謹慎,不知這是不是李恪的圈套,更不敢輕易涉險,也不過是在心裡想想罷了。

此事的輪值的悉贊看到曳莽率增援大軍趕至,也連忙趕了過去,悉贊指着對岸,對曳莽道:“特勤,此次唐軍恐怕又是佯攻,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啊。”

曳莽問道:“怎麼了,有何不妥之處嗎?”

悉贊回道:“唐軍一夜下來,一連幾次擂鼓佯攻,將士們一夜都沒有睡踏實,個個都倦地厲害,若是長此下去,恐怕不等唐軍渡河,咱們自己就先扛不住了,可該如何是好?”

曳莽聞言,擡頭看向了己方的士卒,果然,正如悉贊所言,守河的將士們個個面有倦色,不斷地打着哈欠,狀態與前兩日截然不同。

其實又何止是士卒,就連悉讚自己也是如此,原本就守河辛苦,昨夜又是一夜都未曾真正地合過眼,悉讚的眼眶都已經有些發黑,精神不振了。

兩軍作戰,本就是體力活,若是連日歇息不好也不是個辦法,曳莽問道:“你可有什麼法子?”

悉贊回道:“我們可否如唐軍那般,也將中軍北撤三十里,免受唐軍鼓聲困擾,叫將士能夠歇息好。”

曳莽聽得悉讚的話,不過想了片刻,便連忙搖頭道:“不可,萬萬不可,若是我們將大軍北撤,唐軍趁機渡河怎麼辦,到時大軍增援不急,恐怕達布河會有失守之險。”

曳莽行事穩妥,從不輕易涉險,他的擔憂也不無道理。三十里地,還需徵調大軍,縱是快馬來回至少也需一個時辰,甚至更多,而唐軍善戰,悍不畏死,若是當真舉全軍之力渡河,守河的一萬人馬未必能撐得過一個時辰。

曳莽之所以還能守住浚稽山,還能站在這裡,靠的就是達布河天險,若是達布河沒了,浚稽山也就沒了。

悉讚道:“那該如何,總不能就任由這樣下去吧,再這樣下去,要不了幾日,將士們就撐不住了。”

曳莽這些天勞心勞力,比誰都累,這種感受也比誰都體會地真切,悉讚的擔憂曳莽豈會不知,曳莽想了想,道:“我已去信向父汗請援了,最多再要個三四日援軍便會趕至,到時待援軍趕至,我們大軍便可撤後駐紮,讓將士們好生歇息幾日。”

——————————————————

曳莽帶着大軍剛到,對岸的李恪便就注意到了曳莽,兩人隔地甚遠,李恪看不清曳莽的樣子,但李恪依稀卻能發現,曳莽的身形不似之前見到的那般挺拔了。

“這曳莽倒還真如阿史那忠所言那般,事必躬親,凡事也不肯假手於人。”李恪看着對岸遠處的曳莽,對身旁的李績笑道。

李績道:“一人之力終是有限,而曳莽小心謹慎太過,又信不過旁人,事必躬親,如何能夠使得,諸葛亮一世英明,尚且有勞心過甚,折戟五丈原的時候,何況他區區一個曳莽,如此下去,再有兩日,就算他是鐵打的身子也吃不消了。”

李恪自李績的口中聽到了“諸葛亮”三字,心中突然多了一絲念頭,對李績問道:“諸葛亮在五丈原對峙的便是司馬懿,而如今曳莽對峙的卻是本王,曳莽自然是遠遠不及諸葛亮的,然李將軍以爲本王比之司馬懿如何?”

李績聽到李恪的話,一下子就頓住了,司馬懿狡詐,少年而老成,這一點倒是與李恪頗爲相似,但李績知道,李恪問的絕不止是這個,司馬懿不止是名帥,更是梟雄,奪帝位的梟雄。

李績不敢輕易回李恪的話,思慮了片刻後,纔回道:“司馬懿比不得大都督,司馬懿四十有八才拜都督,節制荊、豫,而大都督年不到雙十,便統御河東,主滅國之戰,勝司馬懿多矣。”

李恪聞言,故意嘆道:“司馬懿其人,也算是大器晚成,他身側有老臣高柔、王觀輔弼,纔有逞志之日,而本王卻還不知本王的高柔、王觀又在何處?”

魏正始十年,司馬懿與同爲輔臣的大將軍曹爽、曹羲兄弟爭權,時曹爽兄弟手握重兵,一時無匹,若非德高望重的老臣高柔、王觀相助,助司馬懿奪得京中禁軍兵權,恐怕日後未必會有司馬氏的天下。

李恪當着李績的面提及高柔、王觀之名,自然也是有意拉攏和試探李績,也是希望李績能在儲位之爭中與他同列,而李績何等精明,又怎會不知李恪之意。

李績頓了頓回道:“末將才淺,得先帝與陛下青眼,纔有今日,恐怕難比高柔、王觀二位先賢。”

李恪聞言,只當李績拒了自己,於是皺眉道:“李將軍不願做高柔、王觀,又想做誰,總不能是桓元則吧。”

李恪口中的桓元則便是曹爽心腹,時任大司農的桓範,正始之變,司馬懿和曹爽相爭,桓範便爲曹爽智囊,爲司馬懿死敵。

李績自然也沒有此意,李績生怕李恪不悅,忙道:“末將也做不來桓元則,末將是武臣,不懂朝中事,願如老將郭淮,爲戍門之犬,只問邊事。”

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六章 拜府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九章 拒親第六章 加註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十六章 欽陵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四十章 墜馬第二章 端午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十九章 狼谷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三章 靈州軍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十章 請辭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七章 持節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八章 鞠文泰第四十章 定儲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十八章 逼反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十七章 安置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七章 考較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三章 戰恆安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五章 玄都觀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十二章 敲打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十五章 拒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