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易爵

李世民在楊妃處待了一炷香的功夫便離去了。

自打李世民被冊爲太子後,皇帝李淵便曾下詔:“自今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決於太子,然後奏聞皇帝。”

如今的李世民雖名爲太子,卻掌帝王之權,自然日理萬機。更何況,登基大典在即,朝中還有諸多要事亟待他來拍定。

“常塗,你說孤以往是不是對虎頭太過疏遠了?”李世民自楊妃的偏殿出來,嘴裡突然冒出了這麼一句。

常塗乃李世民近侍,與李世民同爲少年時便跟隨李世民左右,兩人關係甚篤。

武德元年,常塗隨李世民於隴西大戰薛舉,在淺水原之戰中替李世民擋箭存了隱疾,後來便乾脆淨身入宮成了李世民近侍,一直至今。

常塗於李世民有救命之恩,李世民對常塗也甚是厚待,不似尋常主僕,但就是這樣的關係,面對李世民的疑問,常塗也不敢妄言半句。

身爲天家近臣,常塗豈能不萬事謹慎。

常塗頓了頓纔回道:“此乃太子家事,奴是外人,豈敢隨意置喙。”

常塗處事,向來小心,他會這麼說倒也在李世民意料之內,這也是李世民如此信任常塗的原因。

李世民笑道:“罷了,你向來仔細慣了,孤便不爲難你了。”

常塗聞言,面色輕鬆了許多,俯身道:“謝太子體諒。”

常塗處事小心,不涉皇子之事,李世民倒是頗爲滿意,不過李世民既然冒出了這個想法,自然不會是空穴來風。

李恪乃是他的親子,李恪受玄武門之事波及,險些喪命,按理說楊寧無論有否同謀,李世民都當大索皇城,將廢太子餘孽盡數挖出,以絕後患。

可如今李世民登基大典在即,皇宮內外萬萬亂不得,所以李世民也只能隱忍不發,將此事暫且按下。不過如此一來卻是委屈了李恪。今日李世民見李恪如此乖巧聰慧,一時間李世民的心中難得地起了些虧欠之心。

李世民若有所思地靜默了片刻,突然開口對常塗吩咐道:“虎頭與青雀同爲孤之親子,孤豈能厚此而薄彼。你即刻遣人傳詔克明,虎頭的封爵不宜削減,當與青雀同制。”

常塗聽了李世民的話,神色一凜,剎那間腦海中閃過了許多念頭。

登基大典在即,此時突然拔高李恪的封賞,這意味着什麼?

常塗小心地問道:“不知此事是否需要知會長孫大人?”

前日李世民與東宮幾位輔臣密議,商討登基封賞之事。當談及登基後諸位皇子所封官爵時,便是長孫無忌以庶嫡有別爲由,力主將李恪的官爵壓上半級,稍次於李泰。

長孫無忌的提議李世民當時也是同意了的,只是今日見了李恪後卻又突然改變了主意。

李世民搖了搖頭,回道:“不必了,直接讓克明擬旨便是。”

“諾。”

常塗得令,當即遣人前往中書省杜如晦處傳詔了。

常塗能得李世民如此信任,自然也是極爲機敏之人,太子正當壯年,春秋正盛,未來的事情本就縹緲難定。

常塗知道,此事一出,朝堂之上的袞袞諸公又該難安了。

————————

李世民走後,李恪本欲往書房溫書,但卻被楊妃攔了下來。

楊妃拉過李恪的手,徑直將李恪帶到了偏殿的內室。

內室裡,楊妃的次子,李恪之弟,四歲的李愔正蓋着錦被,躺在軟塌上午寢。

李愔年幼,正是嗜睡的年紀,小小的個子乖巧地躺在錦塌上,粉嫩的鼻翼隨着呼吸一張一合,煞是可愛。

不過此事的楊妃卻沒有照看李愔的心思,她到了內室,先是仔細地將門窗盡數掩上,然後又命自己信得過的侍女瓶兒站在門外望風,顯然是有要事要告知李恪。

李恪看在楊妃謹慎的樣子,心中也升起了疑惑,莫不是剛纔自己的言行太過反常,叫阿孃看了出來?

李恪一邊站在邊上上不安地想着,一邊看着楊妃走到了裡間的木箱中,從箱底取出了一本薄薄的賬本。

“這是娘自受封以來所積攢的財物賬簿,你且看看吧。”楊妃將賬簿交到了李恪手邊。

李恪一頭霧水地打開了這本賬簿,只是粗略地翻了幾眼,心中卻猛然一震。

“大業九年三月,入金一千兩...大業十一年十一月,入珍珠三斛,宅院一處...大業十二年八月,入良田一千四百畝...武德三年五月,置長安鋪面兩處。”

李恪一邊大致地翻着手中的賬簿,臉上的驚訝之色越發地重了,原因無他,只因這賬簿中所記載的數目實在是太過驚人了。

“阿孃,這是?”李恪低頭看着手中的賬簿,不知楊妃一個太子側妃是如何來的這般多的財務,不解地問道。

楊妃看着李恪震驚的模樣,解釋道:“娘是前朝帝女,自幼時受封公主以來,便隨先帝左右,常有賞賜。娘每每便將這些賞賜封存,時日久了,便有了如今這般光景。娘是前朝宗室,先帝的封賞本該追回,但你阿爹念在娘是亡國孤女,頗多憐惜,便做主未曾動孃的這些私物,由娘將來再傳給你和愔兒。”

李恪聽了阿孃的話,終於明白了這些財貨從何而來,但李恪臉上的疑惑卻絲毫沒有減少。

楊妃將這本簿子給李恪看,總歸不是爲了炫耀,必另有他意。

李恪問道:“這些財物既是阿孃往日積攢,好生收着便是,爲何突然示於恪兒?恪兒尚且年幼,用不到這些。”

楊妃並未回答李恪的話,倒是反問道:“阿孃爲你取名爲‘恪’,你可知其中深意?”

李恪原本心裡還存着有些疑惑,可如今楊妃此話一出口,李恪頓時明白了過來。

所謂“恪”者,敬也,守心也,必是李恪今日在李世民身前的言行叫楊妃看出了端倪,楊妃欲要提點他了。

好生聰慧的女子,楊妃不愧是前朝帝女,李恪只露出了些許苗頭,便被她發現了。

“阿孃想必是覺得恪兒今日的事情做的差了。”李恪明白了過來,對楊妃道。

楊妃看着李恪的模樣,知道他嘴上雖是這麼說,但心裡顯然並未將她的話聽進去。

楊妃勸道:“你是太子之後,待太子登基爲帝你便是親王,封賞無數,而且娘也會將這些身外之物都留給你,你縱是隻知恣意享樂,整日走馬追鷹也不愁一生富貴,你何必要去爭那個位置。”

李恪看着阿孃的樣子,心中頓時一慟,天下爲娘者皆是如此,更何況楊妃曾爲前朝公主的楊妃。她見多了皇位傾軋,骨肉相殘,又曾會忍心李恪再去重蹈那些覆轍。

可楊妃就算再聰敏,又豈會知道李恪的擔憂,帝位之爭,何時能夠由了他自己?

李恪並未直接反駁楊妃的話,只是沉默了片刻,問道:“阿孃希望恪兒成爲一個皇室紈絝嗎?”

楊妃沒想到李恪會這麼問,先是楞了楞,然後才道:“娘不在乎這些虛名,只盼我兒一生康樂。”

李恪擡起頭,看着楊妃如秋水溫柔般的眼睛,李恪從心裡不忍拒絕她,不想叫如此疼愛他的阿孃難過。可李恪卻也有他的苦衷,那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對旁人言及的地方。

李恪既不願傷害楊妃,卻又不能將自己心中所想盡數吐露,一番思索後只得問道:“前隋蜀王秀便是阿孃伯父,他又何曾做錯過什麼?最後又是何等下場。”

楊妃沒想到李恪會這麼說,一下子竟愕然了。

楊妃雖生地晚,但自家之事她又怎會不知,蜀王楊秀乃文帝四子,本也與皇位無緣,但卻因楊廣幾番挑撥誣陷,非但被削去了王爵,貶爲庶人,最後還稀裡糊塗地丟了性命。

李恪看着楊妃呆呆地坐在身旁,他知道楊妃已經明白了他的意思。

他站起了身子,竟如小大人一般輕輕抓過了楊妃冰涼的手,看了眼一旁睡着的李愔,緩緩道:“恪兒既生帝王家,或爭,或死,別無他路。恪兒唯一能做的便是披荊斬棘,登上那九五之位,方能護得阿孃和愔弟周全。”

楊妃聽了李恪的話,一下子呆住了,李恪所言,哪裡像是一個只有八歲的孩童,分明就是一個對眼下俱是洞若觀火的老成之人,楊妃一時間竟也不知該說些什麼了。

恰巧此時,原本在一旁熟睡的李愔也被李恪的說話聲擾醒了,翻着身子,小小的嘴巴連打了幾個哈欠。

楊妃看了看站在身前的李恪,又看了看睡在一旁的李愔,過了片刻終於嘆道:“你昏迷時娘曾往玄都觀立願,如今你身體既以大好,明日便隨娘去還了願吧。”

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十三章 拜師第十三章 召見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四章 易爵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三章 自請第七章 考較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四十章 墜馬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十二章 敲打第七章 持節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章 初定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十三章 誤會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五十章 隨行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七章 和親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十三章 南下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二十章 尋人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八十五章 曬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