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

太子失德,名望大跌,楚王、魏王在朝中的聲望便隨之水漲船高。

長孫家欲謀李恪外鎮,以解此危局,然誰曾想到竟被李恪借巧力破解,李恪非但未傷分毫,反倒是李恪的業師岑文本借勢坐上了中書侍郎的位置,權知中書省事,掌中書省大權。

如此一來,與李承乾截然相反,李恪的聲望反倒隨着岑文本拜相而陡升,欲棄太子而拜入楚王門牆的朝臣大有人在,楚王李恪與李世民嫡次子魏王李泰便成了朝中呼聲最高的兩位皇子。

但自打李恪在岑府之後,便一如他同岑文本所言,任憑魏王李泰如何作勢,結交羣臣,李恪就是視若未見,彷彿與他無關一般。

回了府後李恪更是直接下令閉了府門,除了那些朝中故交,餘者一概託病不見,謝絕入府,無論官職高低。

而在這寒冬之中,又是閒暇無事之時,又有何事比約了好友,飲酒吃肉來的快意。

楚王府內院中,楚王李恪,翼國公府小公爺秦懷道,還有歲末奉旨自北線戍邊還朝稟政的朔州都督蘇定方,並上王府衛率統領席君買,四人正在圍爐烤火,用鍋釜煮了羊肉,飲着蘇定方自北地帶回的馬奶酒。

“這口馬奶酒纔是真正的北地風味,自打本王從突厥還京,可是有些日子未嘗到這口滋味了,今日沾了蘇定方的光,才又飲得。”李恪手中拿着酒樽,一口滾燙的羊肉下肚,滿滿地飲了口酒,對蘇定方笑道。

蘇定方道:“殿下若是喜歡,末將年後北歸再多命人送些來京,殿下只管存在府中,想喝了便取來喝。”

李恪擺了擺手笑道:“眼下長安局勢正緊,定方又是邊帥,擁兵朔州,面子上還是莫同本王走地太近纔是,免得落人口舌。”

蘇定方聽了李恪的話,臉色一正,當即道:“殿下說的哪裡話,若非殿下知遇之恩,蘇定方恐怕現在還只是府軍一小卒,哪來的今日。這大唐上下,誰不知我蘇定方出自楚王府,本就是殿下門下,末將甘爲殿下效死,任他們說去便是。”

李恪官拜揚州大都督,兼右驍衛大將軍,治軍數載,麾下將領不在少數,但那些卻與蘇定方都無法相比。

蘇定方本爲劉黑闥舊部,敗軍之後後歸於李唐,而後得秦叔寶舉薦,爲李恪親隨,隨李恪北上爲質,一去四載,患難生死,身上早就打上了洗都洗不去的楚王府烙印,是李恪在軍中的最大助力,豈是軍中的那些麾下將領可比。

蘇定方話音剛落,就連一旁的秦懷道也開口對李恪道:“長安朝堂,衆人皆在議論殿下與魏王之事,搞得沸沸揚揚,殿下怎的一點都不着急,反倒像是怕了魏王一般。”

秦懷道的話中帶着幾分抱怨,顯然也是對李恪進來的過分低調有些不解。

自打廬州遇刺之後,太子聲望大跌,朝中多有臣子轉而向楚王李恪和魏王李泰示好,這本是拉攏朝臣的大好時機,可李恪卻在這個時候選擇閉門不出,任由李泰的魏王黨壯大,風頭正勁,而李恪卻對府外的局勢不聞不問,由得李泰坐大,這與李恪以往作風大不相同。

廬州行刺一事本就是李恪一手策劃,最後得益的反倒是魏王,李恪卻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秦懷道怎能不急。

不過李恪笑了笑,卻道:“左右幾根牆頭草罷了,本王要之何用?朝中大局,乃至儲位定奪,何時輪得到這些順風使舵之輩說了算了。”

儲君之位不比其他,若是廷議朝政,自是羣臣議定而奪,但東宮歸屬事關重大,既是國事也是家事,絕非那些騎牆觀風之輩可以置喙。

能在此事上說的上話的,除了可一言而決的皇帝李世民,滿朝文武絕不會再超過十個人,而這些天前來楚王府和魏王府拜府的卻大多是寫五品以下的官員,遠不入中樞之列。

而那些趁着李承乾不利,忙着另拜門牆的朝臣,李恪結交了他們,豐滿羽翼,大肆擴充朝中勢力,只會叫李世民生疑,對李恪而言,這些人除了壯壯聲勢外,餘者別無他用。

———————————————

已是歲末,當李恪幾番較量,得保全身而退後,李恪便收斂羽翼,在府中蟄伏,與此同時,連趕了幾日路的荊州都督武士彠一行也終於行抵長安。

長安城,十里外,灞橋驛。

武士彠雖爲國公,荊州都督,但卻爲太上皇心腹,不比侯君集、張公瑾這些久隨李世民征戰沙場的宿將,故而行事也一向低調慣了,他閤府進京,也未多加鋪張,只帶了些許隨從便簡行北上了。

武士彠帶着武家兄弟正在衆人之前策馬而行,而主母楊氏則帶着三女乘馬車在後。

“過了灞橋,便算是到了長安,今日雪大,晚間你們回府後好生歇息,就莫要再出門了。”楊氏輕輕地掀起馬車厚厚的門簾,看着窗外如鵝毛般落下的大雪,對身旁坐着的武家姐妹道。

“阿孃說的是。”大姐武順和三妹武清聽得阿孃的話,齊齊應了一聲。

倒是武家二姐武媚娘頓了頓,對楊氏道:“阿孃,今日回去我便早些歇着,明日我可能出門?”

楊氏不解地問道:“這天寒地凍的,你出門作甚?”

這一次,倒是不等武媚娘先開口,一旁坐着的武順先說話了,武順掩嘴笑道:“能叫阿妹這般上心的還能是何事,必是要去見她的李郎了吧。”

楊氏聽了武順的話,於是扭頭看了看武媚娘,只見武媚娘一臉嬌羞,面頰粉紅,哪還不知是何事?

楊氏問道:“你要去見楚王?”

武媚孃的臉色卻有些羞紅,但膽子倒也大,楊氏問她,她也毫不避諱地點頭回道:“兒同他說過的,待兒歲末返京,再去王府見他。”

楊氏聞言,也是稍稍沉思了片刻,臉上便露出了一絲笑意,楊氏對武媚娘道:“明日你且不急着去見楚王,先隨娘入宮一趟。”

武媚娘雖是國公之女,但此前也從未入過皇宮,武媚娘不解地問道:“阿孃要兒入宮作甚?”

楊氏笑道:“娘要帶你去見一位楊氏族人。”

武媚娘接着問道:“阿孃在宮中尚有同宗族人嗎?”

楊氏回道:“貴妃娘娘與娘同出弘農楊氏,怎的不是同宗族人?”

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十七章 朝議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八章 婚成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七十章 雍王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七章 持節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十七章 急招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四章 陰山下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十四章 求親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十八章 逼反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五章 玄都觀第四十章 定儲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三章 靈州軍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四十章 墜馬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