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

“此事幹系重大,衆卿以爲何人可爲?”

李世民話音剛落,大殿之中的衆人心中便都有了自己的心思。

而褚亮頗有急智,他既然當衆提及遣大臣南下鎮撫淮南,他的心裡自是已經有了合適的人選,他屬意的人選正是身兼太子左庶子的于志寧。

于志寧爲天策府舊人,從龍功臣,早在大業末年,便追隨李世民,於其後效力,論資歷已是足夠。

更何況,于志寧的太子左庶子一職只是併兼,他的本官乃是中書侍郎,位在宰輔之列,由他來提調淮南並無不妥。

只是于志寧乃太子左庶子,算是太子業師,結結實實的太子黨,若是由他南下,主持淮南諸務,要害了李恪自有各種法子,到時李恪焉有性命。

不過就在褚亮正欲要旁人舉薦于志寧,促成此事的時候,一旁早就等候許久的岑文本已經當先出列。

“啓稟陛下,臣舉蔡國公前往,蔡國公威望深重,又熟稔軍民政務,當可勝任。”岑文本出列,對上坐着的李世民道。

蔡國公這個名字雖有一段時間未出現在了朝堂之上,但就在這朝堂上,卻不會有任何一個人有半分的遺忘。岑文本之言一出,大殿中的衆人先是微微一愣,接着細細一想,便即刻明白了過來。

別的不說,這滿朝文武上下,還真沒有比蔡國公杜如晦更加合適的人選了。

在天策府時,杜如晦便是李世民的心腹智囊,與房玄齡共爲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他與李世民的關係比起于志寧又要親近上許多,至於才幹,杜如晦曾力壓百官,拜爲尚書右僕射,房謀杜斷之說亦非虛名,杜如晦的才幹自然不俗。

更重要的是李恪曾親自前往終南山,請神醫孫思邈爲杜如晦診病,於杜如晦有救命之恩,杜如晦若是南下,自然更盡心力。

李世民聽了岑文本的話,也不自覺贊同地點了點頭,畢竟李世民太清楚杜如晦之能了,李世民對他自己的心腹,還是頗有信心的。

不過李世民想了想,卻又有些顧慮,於是對與杜如晦走的最近的房玄齡問道:“玄齡可知克明身子休養地如何,可能遠行?”

房玄齡聽得李世民發問,出列回道:“啓稟陛下,克明這一年多來在府中賦閒休養,身子已經養好了大半,當無大礙,只是克明近來一直同臣提及他眼下太過閒暇,在府中也悶地很,早欲出府爲陛下效力。以克明眼下的身子,若是仔細些,遠行當無大礙。”

李世民贊同道:“如此便好,克明朕是知道的,向來都是閒不住的性子,如今叫他在府中賦閒近兩載,倒也是難爲他了。既他也欲出府從事,那這南下鎮撫淮南之事便交由克明了。”

以杜如晦爲使,南下鎮撫淮南,李世民之言一落,岑文本的心便定下了許多。

李世民既已指明杜如晦爲使,那此事便算是定了下來,于志寧之流與旁人相較或還能勝一籌,但是和身爲帝王心腹謀主的杜如晦相比,便遠不夠看了。

果然,李世民話音一落,大殿之上頓時安靜了下來,原本躍躍欲試的幾人也沒了動靜,畢竟以杜如晦的位分,只要他願去,這朝中還真的沒人能爭地過他。

————————————

長安城中,李世民已經定下了南下鎮撫淮南的人選,與此同時,自知事已敗露的殘樑餘黨已經退出淮南,直往西面的江陵而去。

江陵城爲荊州治所,亦曾是蕭樑都城,乃七省通衢之所在,西控巴蜀,北接襄漢,襟帶江湖,指臂吳粵,古爲嶺南要衝,天下重鎮。

左遊仙和蕭月仙見淮南之事已不可爲,便裹挾着李恪轉而前往江陵,借江陵地方勢力,暫避鋒芒,以作長遠打算。

不過李恪不同常人,他被擄走自是大事,不過短短數日,大唐東南各處州郡俱已得到了消息,自淮南往西往北等向的各處官道要塞俱已閉鎖,凡往來車馬人等盡數嚴加覈查。

若是走陸路雖然比水路稍稍快上些許,但易被官府巡查,找出馬腳,故而一路以來,左遊仙一衆分作數批,走得很是謹慎,先往南,再往西,又盡數挑的水路,避開官道,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左遊仙等人帶着李恪走得不快,李恪離開盱眙後的第四日,經幾番周折後,他們這才總算是過了黃州,出了淮南境,到了嶺南道所轄的荊州。

李恪生與關中,長於長安、突厥,此前還從未來過嶺南,倒是沒想到他這第一次來,便是以階下之囚的身份。

荊州境,江陵城外十里的洪湖之上,大船正在緩行。洪湖縱橫七萬餘頃,李恪站在旁人的看押之下,看着外面煙波浩渺的洪湖,看着遠處隱約可見的江陵城,似乎連日來的苦悶也稍稍緩解了些許。

“殿下倒是好興致,沒想到到了今日,已做階下之囚,竟還有這般閒看風雲的雅緻。”李恪正憑船舷而立,遠眺着雲煙中的江陵城,身後便傳來了蕭月仙的聲音。

李恪聽得是蕭月仙的聲音,頭也不回,只是笑了笑,回道:“無非是苦中作樂罷了,我眼下的處境,縱然再差總不會差過當初在突厥爲質之時吧。”

蕭月仙聞言,也笑道:“好一個苦中作樂,只是朝持社稷劍,暮爲階下囚,這種感觸怕是不好受吧。”

李恪道:“我能有今日,也是我之失,左右不過一死,所幸我之失尚未鑄成大錯,如此足矣。”

蕭月仙走到了李恪的身旁,擡起頭,看着樣貌有些稚嫩,但說起話來卻叫她根本看不出起伏的模樣,問了一個她早就想問的問題:“你這幅無所謂的模樣是故意爲之,還是你孩提是便是如此?”

李恪知道蕭月仙問的是什麼,於是回道:“我也不知爲何,只是我知道,我若不是這般模樣恐怕就算當初沒死在突厥,也死在長安了。”

蕭樑雖已滅,但蕭月仙好歹也算是半個帝王之後,天家無情,兄弟相殘,這些道理蕭月仙早已聽得耳朵磨了繭子,也不曾在心中有過波瀾,可當他今日自李恪口中聽到這番話,也不知是不是因爲她與李恪很是相熟的緣故,心中竟突然多了一份惻隱。

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五章 引薦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六十章 密信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四十章 定儲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五章 玄都觀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十章 收局第十四章 藥箱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十章 拉攏第十九章 狼谷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三章 靈州軍第三章 自請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十九章 狼谷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八章 鞠文泰第七十章 雍王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八章 婚成第十九章 鹽行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十七章 仙娘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