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

大業年間,前隋煬帝南下巡幸揚州,築江都宮、臨江宮兩處,又另建歸雁、迴流、九里、松林、楓林、大雷、小雷、春草、九華、光汾十殿,以作南巡之用,一時引爲淮南園林之勝,天下聞名。

然揚州宮殿因煬帝而生,也隨煬帝而倒,隨着江都宮之亂,隋煬帝被宇文化及逼宮而死,包括江都宮在內的揚州諸宮也大多毀於戰火,而今只剩幾許斷井頹垣,唯一尚算完好的便只有李世民賜予李恪的這一處臨江宮,幾經修葺後道還能看得出八分當年盛貌。

臨江宮位處江都城南十里,也是皇家園林,此前雖因隋亡而稍顯敗落,但隨着臨江宮被賜予了揚州大都督、楚王李恪,原本顯有人跡的臨江宮又慢慢地變得熱鬧了起來。

“周鼎方非是易於之輩,殿下欲收鹽行爲己用,怕是有與虎謀皮之險啊。”在回臨江宮的路上,王玄策同李恪並肩而行,回憶着方纔的事情,越想心中越有幾分擔憂,終於還是開口對李恪問道。

揚州鹽行不同於尋常商客,也不同於長安東西兩市的那些鋪子,他們盤踞揚州多年,就連地方官府尚且對他們避之不及,更何況是初來乍到的李恪。

李恪若是想除鹽行首惡,或可尋一個過錯,調軍入城,以雷霆手段除之未嘗沒有機會,但若想收爲己用,便要服鹽行人心,需得雷霆雨露俱下,光靠殺人是不成的。

而李恪從未與鹽行的人打過交道,想要威服他們,談何容易。

王玄策所言,也正是李恪所慮,但李恪仍舊堅持道:“鹽行之勢雖強,欲用之不易,然鹽行紮根淮南,非但靠製鹽、販鹽所得富可敵國,更可憑食鹽牽動東南甚至是天下人心,本王若能得之,必當如虎添翼。”

李恪貴爲親王,食邑千戶,永業田萬畝,自是一生富貴,不愁吃喝用度,但李恪非是安穩之輩,他有奪嫡之心,那他便少不得要花銀子的地方,正所謂“天下攘攘,皆爲利來。”這天下如魏徵那般用銀子解決不了的驢脾氣畢竟還是極少,李恪若能坐擁鹽行之富,行事自然便利許多。

更何況,百姓所食一日不可無鹽,食鹽一物雖小,卻系天下安穩,重於泰山。

食無鹽,則力不振,身痛如腫,腳行不便,凡百姓每日所食,萬萬離不得食鹽。

在李恪看來,鹽行背後所牽扯着的,不止是販鹽所帶來的鉅富,還有對東南半壁甚至是大半個關中食鹽用度的掌控,足以牽動朝堂,干係甚大。

王玄策聽了李恪的話,頓時明白了李恪的意圖。

王玄策小聲問道:“殿下有意借揚州鹽行掌控鹽道?”

大唐產鹽之地不少,但名聲最盛,所出最多的卻只有三處,一爲安邑鹽池,二爲鹽州五原,三便是淮南鹽場。

淮南鹽場每年煮海產鹽百萬石,所出之量佔天下半數還多,李恪若是能徹底掌淮南鹽場,那便是控制了大半個大唐的食鹽用度,到了那時,他能給大唐朝堂施加的影響便不止是表面上看起來那般簡單了。

李恪點了點頭道:“天下鹽用,半出淮南。本王若掌淮南鹽行,便掌天下半數鹽道,屆時就算是那些世家子,也需讓本王三分。”

世家之所以強盛,之所以能左右朝堂,除了他們門閥的百年聲望和累世相傳淵源的家學外,同樣離不開他們數代兼併而來的土地。

土地便是百姓存續之基,而土地所耕收的便是百姓每日所食的糧食。

世家門閥靠着手中的糧食能左右百姓,遙制朝堂,李恪若是能手握淮南鹽道,掌握大半個大唐的鹽用供給,豈非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李恪所言不虛,自有道理,但李恪想要掌控淮南鹽道,又豈是易事。

李恪初來淮南,自己尚未站穩腳跟,若是在這種情況下貿然對鹽行動手,只會把自己陷入兩難之地。

王玄策道:“殿下來淮南不過一日,地上軍政要務尚未釐清,實不宜在此時令豎強敵,殿下所圖,卻萬萬不可操之過急。”

李恪聽了王玄策的話,問道:“先生的意思是?”

王玄策回道:“殿下奉皇命南下都督揚州軍事,行事當急緩有序,不可亂了方寸。”

李恪擡頭看着王玄策,見王玄策似已有腹稿,於是接着道:“願聞其詳。”

王玄策道:“殿下奉皇命出京,自當以皇命爲重,首要之事當是傳見各折衝府將官,清肅軍務,回稟陛下。”

李恪道:“先生所言甚是,本王雖已出京,但京中還有不少的眼睛盯着本王,本王若行事少有差池,少不得又要被旁人尋找了由頭,藉機參劾。”

李恪以揚州大都督職南下,不管他心中打着怎樣的算盤,他既到揚州,首先要行的便是皇命,這一點王玄策所言倒是不差。

更何況《論語》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李恪只率五百右驍衛豹騎南下,光是靠着五百人自保或許有餘,但想要震懾東南,恐還遠遠不夠,而李恪手中兼掌的十二州折衝府府軍便是他手中的利刃。

王玄策見李恪應和,接着道:“殿下欲動鹽行,若只掌軍事恐還不足,殿下還需引得一人相助。”

李恪要收鹽行爲己用,靠着揚州鹽行掌控大唐鹽道,他便不會在鹽行中大開殺戒,以免失了鹽行人心,故而於李恪而言,府軍唯能震懾而已,想要真正對付鹽行,還需其他手段。

李恪隱隱猜到了王玄策所說的是誰,於是問道:“先生所言之人可是揚州刺史賀休?”

賀休非是揚州人,與揚州人而言也是外官,但這並不意味着賀休在揚州便毫無作爲。

相反的,賀休能在短短數年自海陵縣令升任揚州刺史,他在揚州的人脈絕非常人所能揣度。

更何況,揚州乃是是非極多之地,鹽行、漕運、世家、州縣官府,各方勢力在江都城中犬牙交錯,賀休卻能均衡各方,在其間如魚得水,他的手段也很不簡單。

王玄策點了點頭道:“賀休能走到今日,絕非巧合,殿下若能得賀休相助,半個揚州城便定了。”

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四章 祿東贊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一章 接風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九章 飲酒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六章 加註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十四章 藥箱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一章 接風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六章 分封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五十章 相爭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六十章 密信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六章 分封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十章 校場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