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

“法司三堂不足誇,何如叩闕問楚王。”

欲谷設一事算不得什麼大案,結的也快,但李恪的名聲卻莫名其妙地傳了出去,甚至都被編成了調子,在街坊之中傳唱。

不過隨着李恪的名望一夕上漲,這一次不再需要任何人挑撥,各部彈劾李恪的奏本也如雪花般飛進了宮中。

御史臺首官,御史大夫溫彥博同李恪一向親善,尚還能壓制臺中御史,可刑部和大理寺便不會手軟,上到尚書侍郎,下到郎中司吏,彈劾李恪的奏本怕是已經摞地比李恪人還高。

朝堂之上,少有人會去細查此事,也沒有人相信李恪只是被拉扯入局之人,朝中大臣們看到的只是三皇子楚王恪擅自插手朝政,邀買人心,意圖不明。

太極宮,立政殿,李世民日常批閱奏章的書房。

李世民看着眼前對着如小山般的奏章,打開一本是彈劾李恪的,兩本是彈劾李恪的,第三本還是如此,李世民的眉頭不禁皺了起來。

李恪給大理寺下帖子,說來算不得什麼大事,只是李恪所爲,和如今外面風傳之事,着實叫三法司下不來臺,彷彿他們變成了擺設一般。

李恪做的雖然出格了些,但李恪爲民主事,本也無過,而李恪爲李世民愛子,頗得其寵,李世民自是不願以此事責罰李恪。

但李世民的心中卻也有另外一番隱憂,叫李世民有些左右爲難。

李世民看了眼身旁侍候着的黃門侍郎王珪,問道:“叔玠(王珪字),近日關於楚王之事,你在外面可有耳聞呀?”

王珪出自太原王氏,本爲廢太子李建成心腹,後又因楊文幹謀反案被流放嶲州,故而未及參與玄武門之變。後待李世民登基後,惜王珪之才,特招王珪回京效力,拜黃門侍郎,隨侍聖駕左右。

王珪出自世家名門,文采韜略俱是上上之選,性情又耿介忠直,李世民甚至一度有引之爲相之意,故而凡事有不絕者,常當面垂詢。

王珪回道:“此事宮外鬧得風聲正大,臣也曾有聽聞。”

李世民問道:“那此事你以爲如何?”

王珪想了想,並未回答李世民的話,反倒俯身拜道:“此事臣不敢說。”

李世民聞言,不解地問道:“哦?這世上竟還有你王叔玠不敢言之事,這是爲何?”

王珪回道:“楚王乃皇子,楚王之事便是天家之事,臣乃人臣,豈敢隨意置喙。”

王珪爲人臣,已經歷過一次皇位之爭,險些丟了性命,如今對此自然是敬而遠之。

李世民擺了擺手道:“朕當是何事,無妨,你但可之言,朕赦你無罪。”

王珪得了李世民這句話,這才道:“依臣看來,此事本身倒是算不得什麼大事,不過此事背後的危機陛下卻不得不防。”

李世民道:“講。”

王珪接着道:“嫡庶失衡,主次不調,陛下萬萬不可大意,以免重蹈覆轍。”

王珪之言一出,李世民頓時明白了他的意思,而王珪的意思也正是李世民所擔憂的。

這話若是自旁人口中說出,李世民興許還有擔心挑撥之嫌,但王珪絕不會。

王珪一向忠直,與長孫無忌、高士廉等人關係不和,王珪向着的是李世民,絕不會偏幫太子。

而隨着李恪北質回京,李恪的在京中的威望已經遠超諸王,甚至遠超太子李承乾,京中百姓,知楚王而不知太子者,大有人在。

不過此前李恪所爲並無半點不妥,李恪的功績也是在突厥四載換來的,於國有大功,李世民倒也樂見其成。

不過如今,隨着李恪的聲望大漲,三法司官員紛紛上書彈劾,李世民卻不得不開始重視了。

李世民本也非嫡長子,他太清楚自己的野心是從何而來的了。

李世民對皇位的野心也不是與生俱來,而是隨着他領軍出征,他立下越來越多的戰功,在朝堂累積越來越多的威望,他的野心纔會越發地膨脹。

可是現在,李恪似乎正在走他走過的路。

李世民曾經歷過兄弟手足相殘,同樣的事情他絕不希望在李恪和李承乾的身上再次發生。

李承乾纔是嫡長子,朝廷已然冊封的太子,與李恪相比,李承乾雖缺乏功績在身,但亦無不妥之初,若無天大的罪過,李世民絕不願廢儲重立。

若是尋常臣子恐會威脅到李承乾,興許李世民就直接下旨傷叱,遠調地方了,可李恪不同,李恪與李承乾手心手背都是肉,李世民重責哪一個都捨不得。

李世民對王珪問道:“你以爲楚王如何?”

王珪聽了李世民的話,臉上露出一絲凝重之色,想了想,纔回道:“楚王少而爲質,待人謙和,對陛下亦是忠心不二,雖年少,卻堪比古之賢王。”

李恪少而有功,曾爲大唐北上爲質四載,北伐之戰亦有建樹,故而無論是軍將還是文臣,李恪在朝中的口碑向來不差,王珪之語,算是中規中矩。

李世民聽了王珪之言,也微微點了點頭。

對於自己的三子,李世民自己也是疼愛有加,李恪雖是庶子,但他的官爵封賞絲毫不在李泰這個嫡子之下,甚至封地食邑猶有過之。

也不知是不是因爲在北地歷練的緣故,李恪少年老成,行事也進退有據,得宜得體,就算今日有諸多大臣上書彈劾,其實也不是什麼天大的事情,但李世民對李恪唯一的擔憂就算李恪因爲自己的疼愛生了不該生的心思。

但若是要因爲三法司大臣的上書,便責罰李恪,或者是言語傷叱,李世民還是於心不忍。

李世民對王珪道:“此事說來楚王並無大過,罰之不妥,然你之所憂朕同有深慮,你以爲此事該當如何處置?”

王珪沉思了片刻,對李世民回道:“既陛下不願罰楚王,那賞賜太子便是,楚王是聰明人,陛下在這個節骨眼上賞賜太子,楚王必知深意,而且就算楚王不知,岑文本也必會告知。”

李世民聽了王珪之言,滿意地點了點頭。

此時衆人彈劾李恪,李世民雖不予責罰,但卻賞賜了太子,衆人自然就知道了李世民的意思。

李世民當即下令道:“叔玠,替朕擬旨,冊李文紀爲太子少師,入值東宮,另着太子承乾於東宮聽訟,犯訴三法司有不服者,儘可於東宮上啓,令承乾斷決。”

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五章 玄都觀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十五章 拒婚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四十章 定儲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五十章 隨行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八章 演練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七十章 騙鉞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五章 射花燈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四章 恩蔭第五章 射花燈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三十章 破陣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七十章 雍王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七章 和親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五章 玄都觀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十九章 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