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開新田

六千五百兩的銀箱倒還堆放在木臺之前,膠州營的士卒都是不屑一顧的模樣,六千五百兩銀子,數目確實是不少,可分到每個人手裡面,那就少得可憐了,要知道除了這兩千人之外,外面還有五百人呢!

看着士兵們臉上的憤懣之色,李孟心裡面卻是愉快異常,他表情很是嚴肅,開口揚聲說道:

“今日也是咱們膠州營的發餉日子,下面的銀子先放放,咱們先把自家的餉銀先發下去。”

李孟說完之後直接走下木臺,寧師爺帶着一干人押着大車早就是預備好了,有人擡着木盤,上面放着散碎的銀錠,寧師爺拿着名冊跟在身後,寧師爺念一個名字,李孟拿着銀子交到那人的手中,這些人李孟差不多都是認識,開幾句玩笑,說說家常,比如說:

“兩年前你小子被鹽丁射中胳膊,現在疼不疼!“

“你是鰲山衛那邊的,家裡的老孃和姐姐都還好。”

等等等等,膠州營的士卒們看着李孟把十足的軍餉交到手中,又說些溫暖人心的話語,什麼事情習以爲常了之後,往往大家不覺得如何,但是一有了對比,馬上就有強烈的感受和感觸了。

李孟這次發餉,士兵們的情緒都是極爲的激動,很多人都是拿手擦眼角。還有地人開口莊重的說道:

“這條命是大人給的,願爲大人效死。”

這種赤裸裸的效忠話語都是直接說了出來,李孟把銀子發完的時候天色已經是黑了,這不是太輕鬆的工作,即便是每天打熬身體地李孟也是有點疲憊,一切做完之後。各級軍官把人帶回營房,李孟則是自己回到逢猛鎮的莊園之中。

經過下午地點驗。一向是對柳清嵩沒有太多好印象的李孟,倒是有了些好感,沒有朝廷各級衙門的剋扣,沒有這柳清嵩的做派。今天下午怎麼會有如此好地效果。李孟知道,自己對膠州營地控制程度又是加深了許多許多。林雷

下面那些士兵的喧譁,最開始的那幾句話,都是陳六子和親信的士卒們進行的,這種場合,只要是把氣氛煽動起來,那一切就都好辦了。

這次點驗和校閱過後,想必膠州營的士卒們不會對朝廷抱有什麼幻想了,按察副使。登萊道,這種級別的官員放到現代那也是副省級的大官,這種人都是如此表現,下面的士卒們想必不會有太多地想法了。

柳清嵩那邊在膠州玩多少天,怎麼勒索都已經不關自己事了。銀子對方也收了。各種官方文書自己這邊都已經是拿到,點驗這件事情應該算是完結。大明此時兵荒馬亂,上峰發餉都是和點驗一同進行,李孟絲毫不擔心這個,下次發餉他就不信上面這些官員會不克扣,只要是今天這個模樣,那對李孟百利無害,更何況,柳清嵩說這次的餉銀還算是多發了,下次剋扣的肯定更多。

逢猛鎮的李家莊園,靈山鹽場和鹽田的負責地頭目早就是等候多時了,這些人並不是士卒地頭目,而是竈戶和勞工的頭目,對產量技術之類地都是頗爲的精通,而今的李孟私鹽系統,恭迎山東各個州府的私鹽大都是在青州府石臼所附近的鹽場,還有萊州府和登州府的魚兒鎮,海倉和海陽幾個鹽場出產。

靈山兩個鹽場的產鹽,主要是供銷給逢猛鎮的文如商行的鹽棧,通過水路到濟寧,而且還做些深加工,比如說假冒青鹽之類的買賣,自從知道文如商行私鹽銷售的主要市場不在山東之後,李孟這邊就逐漸加大了對文如商行的供應,不過李孟這次想要知道的是,產量能不能繼續的加大。

按照那位福建鄭家鄭掌櫃的說法,如果雙方確定交易的話,鄭家每月販運南貨的大船會有二十艘左右來到萊州府裝鹽,以每艘船最少八百擔計算,最少也要有一萬六千多擔的產量,按照李孟的估計,產能可能未必滿足對方的需要。

任誰都知道,鄭家拉這麼多的鹽,肯定不光是福建一地需要,但李孟也懶得管他,目前自己的實力,想要做渠道這一塊還有很多的不足,把握住產地賺第一桶金也就足夠了。

幾名竈戶頭目可都是世代熬鹽的老行家,自從跟了李孟之後,待遇豐厚,地位提高,對李孟都是言聽計從,聽到李孟說出這個計劃來的時候,這些人一合計,得出的結果是,目前的靈山鹽田和原來的鹽場,產量根本滿足不了。

不過卻有人提出來,鰲山衛那邊有幾塊不錯的地方可以做鹽場使用,說到這裡,李孟卻想起來一件事,趙能領着人打下了三清觀之後,那位老道士做的小小私鹽生意,貌似就是自己煮海熬鹽做出來的。

即墨那塊產鹽地貌似就在自己的手中,因爲三清觀的浮財金銀部分是用來遣散饑民,部分是作爲戰利品帶回來了,至於那些田地房屋的產業,則都是放置在那裡收低地租維持着。

這些作爲戰利品的地契之類的文書,都是放置在逢猛鎮這邊,直接喊人過去那來一看,果然,竈戶頭目所說的產鹽地,恰好就是在自己的手中。

在三清觀附近開闢鹽田的政策晚上立刻就確定了下來,至於勞力卻好辦的很,以李孟這邊的報酬,登州那邊大把的流民願意過來,如今的世道,能有地方維持頓溫飽,已然是大幸運了。

大概明確了自己這邊的產能之後,第二天李孟回到膠州城和那位鄭掌櫃重新的商談,那些俘虜在海邊做苦役的時候,自然是苦不堪然,一個個的形銷骨立,完全沒有人樣子,李孟心想對方會不會拿這些事情做文章壓價之類的,誰想這鄭掌櫃壓根就不談此事,根本沒有放在心上。

但是通過拷問那些海盜俘虜,李孟卻知道了個很有意思的消息,那就是鄭家的船隊在海州販運淮鹽,淮上鹽商的出價是三兩五錢一擔。

知道了對方的底線,這價錢談起來可就容易了許多,不過畢竟是收了對方五千兩銀子的見面禮,商議兩日之後,雙方議定的價錢是一擔鹽二兩二錢,這價錢對李孟來說是硬生生的翻了一番,對鄭掌櫃來說,也是差不多的賺頭,而且雙方的量極大,就算是幾兩幾文的小錢,折算這麼大的量上,也變成了大錢。

商定了這個,鰲山那邊的招募勞工,開闢鹽田的生意直接就開始動作了,這好做的很,即墨膠州地方上的豪強大戶也都是紛紛參與進來,李孟的大勝雖說在官方的文書上是十五個首級,可地方上這些豪強誰都知道是怎麼回事,自家的子弟還在給膠州營當輔兵苦力使喚呢,誰敢不幫忙。

不過李孟的好處是皇帝不差餓兵,許諾這些豪強地主今後的煮鹽曬鹽一概是按照李孟鹽場的出產收購,這可是比不小的收入,自從李孟坐上巡檢這個位置之後,想要依靠煮海熬鹽賺錢已經是不可能了,李孟對他們放開這個路子,憑空的多出一筆收入,大家自然都是高興,天下熙熙,皆爲利往,有錢可賺之後,地方上對李孟的態度開始有了細微的轉變。

和鄭掌櫃那邊也不用簽署什麼文書,這鹽產量多了總歸是有銷售的地方,雙方說定價錢之後,也就互相的告辭。實際上,八閩商行的鄭掌櫃頗爲的奇怪,而今鄭家的買賣是海上的商貿航運。

明朝的海貿是最興旺的行業,有道是大海里面遍地金銀,只要乘船出海一趟,就是裝着金銀回來了,依靠大明的興旺的工商業,還有和周邊國家落後的製造業,還有金銀差價,控制了海上的鄭家賺到飛起,和鄭家搭上關係的人無不想要在其中分一杯羹,兩淮鹽商就是如此。

那些鹽商一直想借着販賣私鹽去福建廣東的機會,加入到海運外貿之中去,不過淮鹽商人世代富豪,積累非同小可,鄭芝龍自然不會輕易的引狼入室,雙方一直是僵持着,彼此不肯讓步。

本來這位鄭掌櫃還以爲李孟也會提出相同的要求,自己也準備和對方合股做些買賣,船這麼多,不是一家就能把錢賺完的,可是李孟壓根沒有提這一茬,雙方直接就略過去了,真是奇怪啊!

送走了這位鄭掌櫃之後,加上操心鹽田的事情,忙忙碌碌的就是到了三月份,最出乎意料的其實是那位周王郡主朱雲瑤,自從過年時候說是凍傷不好看之後,居然是每日老老實實的呆在房中,着實是清靜了不少。

第333章 得徐州 思財路第339章 諸公震怒爲厘金第332章 風起微瀾第243章 德州城第127章 剿匪第293章 豆萁煮豆 亂世刀兵第285章 兵事生財 處處不平第61章 相逢第52章 分片第113章 盧氏縣城第304章 秘抒胸臆 士人從賊第446章 索性火併 殺將 嚇城第68章 立木第500章 順 明 魯第43章 狹路相逢第245章 奪門第500章 順 明 魯第197章 陷害 不知世情第361章 棋局處處 笑對風雲第349章 好大一盤棋 十之八九第83章 照顧 事起第240章 忐忑第503章 天搖地動 大炮火海第209章 收尾第332章 風起微瀾第445章 戰小疑多 步步麻煩第387章 大戰開始第283章 草木皆兵 破竹不成第331章 萬事不如錢 拿人第233章 許多事第89章 戰戰兢兢第371章 暗誹 士氣高漲第69章 酒樓所聞第1章 穿越第448章 平靜的前奏第207章 軍法如鐵第433章 軍改 收納 天下太平第85章 騎馬鹽丁第409章 戰時百態 望夫 捷報傳第213章 山東人物第488章 未勝先憂 將敗已愁第46章 無心立威第117章 跳河第526章 齊王制度第321章 定戰場 佔先機第423章 平庸之世 見微知着第13章 從容出城第353章 朱仙鎮大敗 私議 內宅第448章 平靜的前奏第154章 有賊南山第369章 風雨來前的平靜第490章 死亡衝鋒第26章 鹽吃鹽第312章 王府密宴 禽獸之兵第162章 很俗套第105章 看明白 孔三德第498章 此戰將定第339章 諸公震怒爲厘金第489章 言善 填壕第278章 信陽觀兵 寧周諫財第365章 尚有不如 內外夾擊第471章 山陝當先 闖王逃奔第470章 挫虜示威 汝州始戰第352章 抓舌頭 意外消息第28章 造福一方第35章 楞馬罡第203章 敵衆我寡第330章 鐵面人 親疏有別第417章 崩第461章 漢城城下 以攻爲守第485章 南拒明軍 北攻順援第495章 大潰敗第446章 索性火併 殺將 嚇城第497章 蟬 螳螂 黃雀第285章 兵事生財 處處不平第301章 枕邊重權 巧計出京第401章 困獸 轟殺 合圍第267章 又反第437章 元帥府 開封城第232章 後宅第54章 遼民苦第329章 爲家 爲天下 爲誰第339章 諸公震怒爲厘金第205章 破城第342章 某人 秘密 盛京第265章 山東總兵第112章 豫西第352章 抓舌頭 意外消息第314章 此路不通 掘坑塌城第60章 瓷罐第357章 再戰第197章 陷害 不知世情第505章 穩如泰山 戰場轉折第97章 低烈度戰爭第34章 漲價及插曲第424章 未到太平享樂時第202章 初冬下曹州第272章 楊四第128章 明察秋毫第153章 南京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