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歸程 回家

李孟還是參將的時候,這張承業已經是膠州營的一名千總了,可如今李孟已經是齊國公,手下將軍、總兵的都有近十個,這張承業不過是個守備。

韃虜入寇山東的時候,張承業曾經是立下大功,顏知府夫婦平安,可就是他的功勞,可今日間他卻僅僅是個守備,而且還是負責地方治安的守備,這實在是讓人無言。

用爛泥扶不上牆來形容這位張南山實在是太貼切了,別人在膠州營這個體系中都是圖個前程奮進,所以對這個體系嚴明的軍紀和艱苦的訓練都能接受,可張承業在造反的時候就是個貪財好色之徒。

人一喜歡享受,怎麼也提不起精神頭來奮進了,貪生怕死自然不必說,膠州營的行軍速度保持者一直是張承業。

當年多爾袞領兵入山東,韃子的前鋒距離張承業的駐地很近,這位張南山知道消息還算是晚了,可知道消息之後,亡命奔逃,韃虜騎兵追之不及,也創下了膠州營部隊行軍的新紀錄。

本來當年誤打誤撞的救了顏知府夫婦,李孟酬功,準備提拔他做個遊擊,可大本營的任免命令還沒有發出,那邊張承業貪墨軍餉,吃空額的消息就被報到了李孟的桌面上。

吃空額喝兵血,這是大明兵馬的積弊,在山東是極爲避諱的事情,張承業犯了這樣的錯誤,那當然不會被提拔。

張承業的部隊是直屬濟南大營統轄的,李孟看見這文告直接是下令親兵營緝拿,準備審問後斬首。

這南山賊消息倒也是靈通,知道這事情之後,嚇得魂飛魄散,一邊是把剋扣的軍餉還有部隊的空額補齊,一邊是涕淚交流的求到了顏知府的門上,好歹是救命的恩人,又是把錢補上,顏知府也是替他求告了幾句。

當時這事情並沒有傳播廣,補齊了錢,又算是有功之人,李孟把張承業的職位直接是貶到了把總上去。

經過這件事情之後,張承業也發現這膠州營儘管看着銀子到處的流淌,可能鑽空子撈錢的地方實在是不多,而且從前他所瞭解的那些大明官兵中的種種鑽營貪墨的門道都完全用不上了。

張承業心裡面對這膠州營之中的前程心思也就淡了,他本來造反作亂的時候,手裡面就剩了不少的銀錢,儘管混得不得意,可畢竟是膠州營的軍將,很多人還要賣幾分面子,有關係有本錢,又是東昌府這等繁華地方,張承業做些南北貨物的生意,幾年下來,也變成了富家翁。

儘管膠州營各部變動,但張承業這個人已經是被打入冷宮了,各軍的主官考慮要提拔的人,這張承業也都是不被考慮在其中。

但山東有個規矩,每縣每州按照規矩要有一名武官常駐,這武官未必是帶着駐軍,而是名義上在該處統領該處一切非駐軍的武裝,像是屯田田莊的護莊隊和武裝鹽丁等等,一縣設一名千總,州則是守備,而每一府有一名都司,這個設置,實際上是爲了安置那些從膠州營退下來,或者是被招降無處安排的軍將,本來是個閒職,很多地方都是空置。

張承業這事情不太一樣,儘管他被貶成了一名把總,手底下的三百人還是當年跟着的老弟兄,在野戰軍這麼熬着已經是意思不大,索性又是求人,把自己這支人馬轉成了武裝鹽丁編制。

tt kan C ○

別看他張南山在膠州營不被大家待見,可畢竟是老資格,還是能把請求直接送到李孟案頭的。

三百多人,也就是武裝鹽丁一箇中隊的規模,地方治安的部隊,李孟索性就給他轉了,並且特意安排到臨清州那邊去,因爲臨清州是大城池,應該放兩個中隊其中,有另外一個牽制監視也是放心。

別看在軍隊之中做的一塌糊塗,可作爲武裝鹽丁卻倒是風聲水起,這張承業本來就是個地頭蛇出身,自己又有不小的買賣。整個地方上有什麼風吹草動,小偷小摸的事情,很難是瞞過他去,更別說城外那些走私貨,販運私鹽的事情,這麼下來,張承業居然是在武裝鹽丁這個位置上積攢了不少的功勞。

讓張承業繼續高升,或者是掌管一府的武裝鹽丁,沒有人放心,索性是讓他補上了那個臨清州守備的虛職,名義上管理這一州的兵馬,實際上掌握的力量還是那三百來人,地位還高了,這也算是皆大歡喜。

得了這個職位的張承業也明白自己的仕途怕是到頭了,他已經是快要四十歲,又是賺的家財萬貫,倒也沒什麼不滿足的,有這個身份做保護傘,安心做買賣享受富貴,人生也沒什麼遺憾了。

每日間聲色犬馬,奢侈享受,這就成了張承業的日常生活,彌勒教起事的這一天晚上,他正在城中最大的青樓內胡天胡地睡得正熟。

聽到外面人馬喧譁的鬧將起來,才把張承業從美夢中警醒,他這般草莽出身的武人,對這等事情極爲的敏感,聽到外面兵慌馬亂,還有人亂喊什麼“彌勒降世、佛子降世”“殺了李孟得太平”之類的話,也就明白怎麼一回事了。

他那身平時穿着到處亂晃的守備袍服,自然是不敢穿出去,這要是出去,肯定會被人亂刀砍死。

這張承業也的確是光棍,直接拿着刀去了別的房間,逼着別的嫖客把衣服脫下來換給他,然後偷偷摸摸的跑了出去。

儘管膠州營體系下的各支軍事力量整天的勵兵秣馬,每日整訓不休,可住在山東的百姓官員都有一種安全感,沒有人會認爲出什麼事情,都覺得在膠州營的庇護治下,山東處處肯定是安全無比的。

在這樣的麻痹心態下,亂子一起,局面一下子就不好控制了,那知州衙門一下子就被攻了進去,好在知州等人跑的快,逃進了附近一個院子裡,一幫衙役家丁拿着棍棒刀劍在牆頭頂住,和那些人僵持了起來。

武裝鹽丁和城內的小武器庫是在一起,他這邊的表現甚至還不如知州衙門,放哨的衛兵被幾名教徒給解決,等暗哨發出消息的時候,以那些窮兇極惡的強人,明軍潰卒組成的教徒前鋒已經是衝進了營中。

不過這營地也是有些固定的佈置,比如說在敵人打進來的時候,可以臨時構築一條防線來支撐。

偏生城內的這支武裝鹽丁是張承業的隊伍,軍紀鬆懈了點,各項規定執行的也不是那麼充份,結果種種佈置都沒有用上,反倒是這麼被人一直衝殺了進來,死傷慘重。

好在這專業的士兵還要比外面那些盲目衝打的教徒要好些,到最後的時候勉強結成了陣勢,退到武庫那邊苦苦的支撐。

這位景教主畢竟不是真正的佛子,夜晚起事,有不少必須要做的東西,他都沒有做,比如說是控制城門,一身平民服裝的張承業到了城門那邊直接是亮出身份,讓在那裡緊張萬分的守城士卒開門。

那邊看見守備來了,好歹也是一個主心骨,連忙聽令開門,城內的平民百姓未必敢上街逃出城池,只敢戰戰兢兢的呆在家裡,可那知州被圍的時候派出的使者,還有這張承業卻是趁亂狂奔而出。

那邊知州和武裝鹽丁兩處被圍攻的很快就是穩住了局面,一方面在那裡竭力的抵抗,彌勒教那些教徒的銳氣也就失去,儘管是一方被圍攻一方在抵抗,可也是僵持住了,而那景教主這時候不是繼續調派人手攻打,而是搞了身黃袍,去那知州衙門登基做皇帝去了,並且是用什麼皇帝的“玉璽”蓋印一封封的“詔書”發了出來,心想各處的百姓官吏看見這詔書肯定是萬民景從。

這就是邪教的荒謬和可笑,那景教主正在知州衙門裡面志氣昂揚的發號施令呢,那邊張承業卻領着城外的武裝鹽丁和護莊隊衝了回來。

臨清州是漕運樞紐,城外的運河碼頭上也有一支武裝鹽丁的中隊駐守,還有按照規矩調來協助的五百名屯田田莊護莊隊,差不多近千人的規模。

張承業這時候可是發急了,要是臨清州有失,他這個武官恐怕就要因爲失職被軍法殺頭了,何況城內還有他的萬貫家財,一想想自己辛苦賺的錢財這麼毀於一旦,張承業的眼睛就紅了。

他這個虛職的守備在這等時候也有調動武裝力量的權利,城外駐紮的這些兵丁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也是有些心慌,張承業的命令算是給他們主心骨了。

張承業在這種時候也是亡命徒的性子發作,領着士兵進城,他先是命令守城門的士卒把所有城門緊閉,然後領着武裝鹽丁和護莊隊殺了過去。

儘管這彌勒教有四處投奔的強人,還有什麼錦衣衛,大明的潰卒等等,可碰上武裝鹽丁和護莊隊這種有訓練的半正規武裝,根本就不是對手。

雙方也就是一照面的功夫,就被殺的潰敗,接下來就是武裝鹽丁和護莊隊分成一小股一小股的城內追逐殘敵逃犯,張承業和解救出來的知州上下就開始指揮聚集起來的民衆救火了。

可笑那景教主稱帝還不到兩個時辰,就被人抓了起來,捆了個結結實實,事到臨頭,這景大少爺才發現這些年的事情不過是癡心妄想,眼看就要大禍臨頭了,可現在想什麼也都晚了。

不過天色已晚,那臨清知州派出來報信的信使卻已經是追不上,這信使自然不知道臨清州局面已經是穩定,這麼一路狂奔,把消息傳到了東昌府城的聊城,那位東昌府的王知府自然是大驚失色,急忙派人給大帥送去了加急的急報。

等知道臨清城平安消息的時候,加急的信使已經是追不回來了,這邊一切按照規矩辦理,參加叛亂的教徒,脅從的都關押起來,罪大惡極的先行處斬,而罪魁禍首的景教主和一干高層,則是被裝進囚車送往濟南。

這派來講述的信使,口才當真是了得,說到彌勒教聚衆攻打衙門和軍營,聽着的膠州營諸將各個神色緊張,說到張承業從青樓狼狽逃跑,人人鬨堂大笑,說到張承業領着人殺回去的時候,衆人才是長出了一口氣。

到這裡,就算是說完了,那名鹽丁行了個禮轉身走出了清軍廳,屋中的氣氛稍微停頓之後,又開始鬨笑熱鬧了起來。

相對於下面的軍將,坐在李孟那張桌子上的幾位高層包括方應仁可知道這件事情並不那麼可笑。

李孟沉着臉,的確沒什麼可高興的,清查司幹什麼吃的,眼皮下面鬧出這麼大的動靜來,居然一點也沒有發覺,好在是這張承業當時有膽子殺了回去,要是一時驚慌膽小,反倒是跑了怎麼辦。

儘管可能性不大,可臨清州這邊要真是亂起來,消息就會很快的順着運河傳到南北各地,那時候自己正好出戰在外,恐怕山東的局面就不好收拾了,這張承業看着人這麼猥瑣,沒什麼作戰的勇氣,不過想想他在維持臨清治安的時候做出的成績,還有這件事情上的表現,倒是可以安排在其他方面做事。

桌子上的氣氛比較尷尬,幾個人都知道大帥的脾氣現在不太好,也不敢出聲說話,還是李孟自己先開的口:

“袁先生,臨清守備張承業進清查司做事吧,先做江顯綽的副手,有功賞,無功罰!”

那邊袁文宏連忙記錄下來,李孟沉吟了下,這次的問題卻是在問邊上的方應仁,和下屬說話和這些類似於客卿的人說話,語氣是完全不同的,李孟開口問道:

“方同知,揚州那邊,寺廟道觀如何?”

這問話頗爲的模糊,不過結合剛纔那信使所講的那些,方應仁卻知道該回答些什麼,很是恭敬的答道:

“回國公大人的話,按照規矩這些寺廟道觀都是免賦稅的,不少大家都是把田產掛在寺廟之中,還有的直接就是自家供奉寺廟道觀,總是個減免賦稅的法子,很多大寺大觀都是大地主,手下民壯和佃戶都是不少。”

李孟這邊點點頭,卻是轉向一旁的袁文宏,儘管沒有說話,袁文宏心中明白,連忙回答說道:

“大帥,咱們山東這邊因爲孔家在,所以沒什麼大的寺廟道觀,只有鰲山衛那邊有幾個道觀,可差不多等於是咱們自己的供奉,放心的很。”

鰲山衛就是嶗山一帶,那邊的道觀道士大多都是軍戶子弟的出身,關係密切非同一般,李孟不信神,軍將們也都沒什麼信的,不過各家內宅的女眷和那些年紀大的,未免要供奉香火求些福緣平安,膠州營搬到了濟南城這邊,很有幾個道觀也都是在濟南城開設了下院。

聽到這個,李孟點點頭,開口吩咐道:

“寺廟、道觀這些出家人的地方,既然也從土地上吃租得利,那也要有相應的義務,凡是本公統轄之地,出家人所繳納稅賦等同凡俗,不得免除,此外發文給清查司,讓他們盯着地下教門之事,莫要被其他人鑽了空子!”

對出家人徵稅,歷朝歷代都很少這麼做,聽到這個命令,袁文宏想要勸一句,不過看到李孟的心情並不是太好,遲疑了下還是沒有出聲。

這一晚,膠州營的軍將也是盡歡而散,不過李孟卻一直是若有所思。

一行人到了兗州的時候,白日間和孔三德以及地方官員見面之後,在晚上李孟叫來了袁文宏,吩咐說道:

“袁先生,查下察哈爾和土默特他們到底是信紅教還是黃教?”

要查這個倒也很簡單,濟寧州這等繁華大城,多得是南來北往的商人,找個曾經去過草原上的問問就是。

沒用多少功夫,膠州營主簿袁文宏已經是把消息帶了回來,原本察哈爾部和蒙古各部都是信奉西藏黃教,不過在十幾年前林丹汗還在的時候,改信了紅教,這信仰的改變造成了草原上各部的分列。

所謂紅教、黃教都是吐蕃佛教密宗的流傳分支,蒙元剛開始興起的時候,儘管鐵騎縱橫天下,可沒有和實力相稱的文化,民族相對接近,文化相對發達的吐蕃文化開始主動被動的被蒙古各部接受。

密宗的喇嘛在各部的地位極高,那些各教的坐牀喇嘛地位甚至僅次於該部的汗王,而卻對於野蠻的蒙古韃虜來說,這些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喇嘛很多情況是相當於高級文官的作用,對各部的政策影響很大。

“能不能傳令下轄各寺廟,讓那邊的出家人去草原上看看,要是能和那些喇嘛一樣,說動那些蒙古王公供奉他們,那就是大功一件,本公這邊不吝封賞。”

李孟這個想法的確有些異想天開,不過卻也是有他的考慮,宗教這種東西,都是傳承了幾千年的,處理好了或許是助力,處理不好卻是禍害,這次臨清州的小小變亂就是對地下教門的輕視造成。

袁文宏想了想,有些爲難的開口說道:

“大帥,寺廟那些僧人,不是窮的沒辦法當和尚求口飯吃,就是養尊處優的享福,誰會有心思去那塞外苦寒之地,小人覺得怕是不會有人願意前往。”

李孟嘆了口氣,靠在了椅背上,緩聲開口說道:

“關外那些蒙古韃子,說的是他們的蒙語,信的喇嘛教和薩滿,和咱們漢人完全不是一個路子,要是不用相同的東西同化他們,怕是稍有反覆,這些蒙古韃子就要作亂。”

聽到李孟的這個說法,袁文宏心中頗爲震動,他作爲膠州營的主簿,心思還一直放在剛剛結束的大戰上,怎麼安定地方,戰俘的處理還有那些手尾,卻沒有想到李孟的心思已經是想了這麼遠。

這就是所謂的天下之心,的確,現在中原和北方已經是找不到可以值得當作對手的敵人,如果不出什麼意外的話,南方已經不會形成什麼抵抗了,現在大帥要考慮的敵人和對手,都只是在關外了。

袁文宏略微沉思了會,躬身開口說道:

“大帥的心思,小人明白了,請大帥給小人些時間,這樣的高僧在當今天下儘管難找,可未必找不到,等尋到了合適的人選,再來稟報大帥!”

對於李孟的這次勝利,決定天下的大勝,李孟統治下的各塊地盤體現了完全不同的反應,作爲大本營和根基的山東表現的很平靜,因爲這裡的百姓官員們已經是習慣了大帥的勝利,他們也有這個信心。

目前山東從上到下的文官們,除卻按照禮節恭賀大帥勝利之後,全部都是忙碌在崇禎十七年的各項工作結算還有第二年的預算,更高層級的官員則是在研究河南賣地的各項細節,沒有入仕的士子文人們不管對膠州營的態度如何,都開始琢磨着在能不能在各地的田莊中某個見習的職位,因爲有許多走這條路的前輩已經被派到各處州縣做官了。

如果說有些不同的,那就是今年山東各地的年節氣氛,比以往卻更加的濃烈一點,人們可以更加歡樂的慶祝。

李孟率領的部隊在到達齊河縣的時候,山東各地的信箋就開始如雪片般飛來,信上的內容千篇一律,一是恭賀大帥取勝,二是請大帥謀取更大的富貴。開始有人講李孟的天命,開始有人說當日李孟在薛家島千戶所誕生時的種種異象,大凡朝代更替,這種東西總是必不可少。

山東對此的態度就是不表明任何立場,任由其發展,對這些阿諛奉承、怪力亂神的東西根本不看一眼。當然不能冷冰冰的拒絕,現如今各處的人都是對李孟熱切期待,不能寒了地方人士的“忠心”。

崇禎十七年十一月初八早上,濟南城的西門大開,齊國公府的內眷,山東和濟南府各個衙門的官吏,以及登萊總兵趙能屬下軍官,都是在城外排列成兩隊。

齊國公李孟今日率軍歸來……

第520章 兩道命令第227章 不要想回去了第234章 既定事實 承認第424章 未到太平享樂時第449章 誘殺第509章 識時務者保富貴第182章 再提親第386章 殺紅了眼 仍然是孤軍第185章 平第4章 扁擔 刺殺第298章 城頭觀兵 京師弄險第39章 河畔第244章 算計第490章 死亡衝鋒第73章 火器 城中第485章 南拒明軍 北攻順援第456章 斬單于第108章 奇遇第153章 南京 南京第282章 似是而非 斷人根本第168章 鎮守府私宅第216章 晉商第291章 無處下口 古今相通第16章 十七人第361章 棋局處處 笑對風雲第378章 商事 入關第252章 可悲 可恨 可憐第468章 天遂我願 引漢向東第64章 收穫 河邊第247章 談笑間懲惡立威第299章 步步連環 後繼有人第403章 喪家犬 膠州營 殺第40章 貨棧掌櫃第525章 南北朝第34章 漲價及插曲第461章 漢城城下 以攻爲守第523章 遇陛下 此生無憾第418章 漫天要價第453章 崇禎十七年初第152章 託付第403章 喪家犬 膠州營 殺第126章 送出去第248章 穩第246章 桀驁 禽獸 公道第65章 潦倒的宦官第176章 人要有兵須跋扈第371章 暗誹 士氣高漲第204章 土雞瓦狗第393章 一往無前 鐵血洪流第105章 看明白 孔三德第512章 襄城定策 戰後諸事第258章 首戰第235章 新炮 舊炮第499章 鬨堂而散第332章 風起微瀾第379章 薊州 刀與筆 名正言順第410章 捷報所到第489章 言善 填壕第39章 河畔第237章 談定第452章 開封 楊承祖第62章 濟寧 青鹽第304章 秘抒胸臆 士人從賊第154章 有賊南山第21章 遭遇 殺第458章 閒子不閒 處處皆戰第294章 翁婿之誼 一視同仁第199章 “攘外必先安內”的歷史淵源第128章 明察秋毫第318章 濟南 南陽 松山第42章 跌宕起伏第411章 勝未必喜第185章 平第402章 圍住 一個都別放跑第396章 夜 雙營 殺的前奏第237章 談定第171章 姓費的洋人第102章 酸第269章 海邊青壯 全家出遊第513章 風向轉 人情變 李仙風第347章 正陽鎮前的戰鬥第43章 狹路相逢第8章 賺錢了第235章 新炮 舊炮第143章 剋扣規矩第502章 戰爭從炮火開始第471章 山陝當先 闖王逃奔第401章 困獸 轟殺 合圍第501章 家中事 雙雄會第21章 遭遇 殺第266章 紅利 萊黨 忽視 軍議第471章 山陝當先 闖王逃奔第476章 殺牲前行 芒刺在身第456章 斬單于第117章 跳河第185章 平第359章 打回去就是第415章 雷聲大雨點小第472章 大功 遮掩 嫡庶 談判第310章 官賊使者 因緣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