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崇禎十七年初

楊承祖是個粗手大腳,高高瘦瘦的漢子,袁時中和他有幾面之緣,卻是知道楊承祖從前的模樣可是頗爲的高壯,之所以眼前這個樣子,想必是在大順境內顛沛流離的緣故全文字小說。

他的三千多手下也是距離餓殍的模樣不遠,據說當日帶到朱仙鎮北面的屯田田莊安置的時候,有當地的屯田莊頭送上飯食,那些人狼吞虎嚥,居然吃死了一兩百名,好歹一干人都是在大饑荒那邊走過來的,對這個有經驗,連忙強制性的控制飯量,這纔是緩了過來。

由此也能見到,這些人到底是吃過了多大的苦頭。

朱仙鎮那邊是虛驚一場,在確認楊承祖這邊不是詐降之後,河南巡撫李仙風和開封遊擊袁時中、歸德守備賈大山聯名給山東去了一封急信好看的小說。

流民大軍的驍將楊承祖帶着部隊來歸降,這算是一件大事,而且還是主動歸降,這意義比起當年袁時中率領小袁營趁夜投奔都要大,如何安置處理,開封這邊的人自然不敢擅自專斷。

河南到山東的加急快馬線路已經是頗爲的通暢,對於這些中繼點,山東採用了相對靈活的方式。在每個中繼站這邊都是當作靈山商行在外開設的客棧,也接待來往的行商客人,他們所要承擔的也就是餵養加急傳信的馬匹。

消息傳到了山東,在臘月十五之前又是從山東有明確的命令下來,這纔是有李仙風那個密奏。

市井之中的傳言儘管虛妄,卻也有他的真實之處,已經是效忠齊國公李孟的河南巡撫李仙風,的確是給朝廷去了一封奏摺,裡面所說的也是傳揚地差不多。

所謂病急亂投醫,而今的大明朝廷也是差不多的狀態。河南巡撫李仙風這等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舉動,本來就是讓人有佔便宜的感覺,何況還能抓到部隊。

大明朝廷可是明白一件事,文貴武賤那是扯淡,手中沒有部隊,說話都沒有人聽,眼見着在李仙風嘴裡,這流賊楊承祖可以爲大明效力。這可真是天上掉下來的便宜,從河南到山西大同,也沒說讓朝廷支應糧餉什麼的,那索性是應承了。

在流民聯軍的時候,這楊承祖是跺跺腳地面亂顫地大人物,而今率衆投降,就講究不了那麼多體面了。

朱仙鎮北面的這個安置流民的屯田田莊,所處的位置頗有深意。四周都有屯田田莊環繞,而且正在忙碌冬季儲備的各個田莊的護莊隊們,從開封城中撤回來的之後,並沒有解散回去幹活,而是保持編制。維持戰備狀態。

萬一有什麼不對,這些屯田田莊的護莊隊就可以拉出來頂上,等待大軍過來平定。

楊承祖那是打老了仗地人物,當然知道這個用意是爲什麼全文字小說。但自己實心實意的投降,這種事情倒也沒心思忌諱。

這三千多人之中各級的官佐頗爲不少,他們是軍中的精英,比起普通兵卒來,在戰場和逃亡中生存的機率要高得多,被收容地這段時間聚堆閒聊的時候,都是彼此感嘆,當年陝西、河南大災的時候。如果大明朝廷能有這麼一個措施,哪裡會鬧成今天這樣的局面,老百姓能活下來,誰會去造反作亂。

河南巡撫李仙風地奏摺,消息自然也傳到了楊承祖的耳朵裡,現在的他和手下兵馬的狀態是根本動不得,楊承祖也想問問袁時中等人對這件事到底什麼意思,可卻一直沒有等到山東方面的人。

他也不是傻子。也隱約猜到這件事背後恐怕不是傳言說的那麼簡單…….

休整一個月左右。袁時中親自帶着人來到了楊承祖的軍中,楊承祖的禮數做地十足。並且是把手頭僅剩的金銀財寶都是拿了出來,說是要委託袁時中獻給大帥,實際上就是給袁時中的禮物。

令他沒想到的是,袁時中沒有要他的這些金銀財寶,並且和他頗爲的客氣,先開口說的問題是:

“齊國公讓我問你,楊承祖今後何去何從,願意做個富家翁,山東掌控的富庶地方隨他去,願意繼續打仗從軍,那就另有安排。”

楊承祖回答地也是乾脆利索:

“小人已經是拼了十多年地命,若是過太平日子,恐怕小人也是過不了了,還請齊國公差遣吧!”

聽到楊承祖的這句話,袁時中這纔是拿出了來自山東地任命文書,任命楊承祖爲開封副將,團守備銜,手下兵馬編爲兩個團,四千人。

這一項項的事情都有過大同總兵陳永福的先例,開封這邊做起來也是熟了,因爲尉氏縣那邊局勢緊急,歸德守備賈大山帶來的兩個團的人馬,有一個團編入楊承祖麾下,楊承祖麾下保留兩千人全文字小說。

其餘的人願意從軍的要進去軍屯整訓,願意爲民的,可以在開封城周圍授予田地,成爲農戶。

也就是這個任命下來三天左右的時間,楊承祖心疼跟着自己的那千餘兵馬被山東剝離,這心疼的感覺還未過去,大批的給養裝備就都是運送了趕過來,山東居然如此有錢,並且這名捨得花。

這些兵器、衣甲,看着都讓楊承祖瞠目結舌,自己的兒郎們裝備上這些利器,這兩千人怕是能趕上當初的四千人馬,六千八千都有可能。

這一次的裝備過後,楊承祖手下兵馬的那些破爛,幾乎都是被淘汰乾淨,大刀、長矛、弓箭還有皮甲、環臂鐵甲等甲冑,這些東西都是嶄新,並且一看就是用心打造出來的上好貨色,而且還有四百多匹馬。

有利器,有甲冑,在戰場上存活的可能性就越大,戰鬥力等於翻了番,整個軍隊都是喜氣洋洋的,當即有楊承祖的老部下過來講。說是楊大哥,這山東如此的大方有錢,何苦去投奔那刻薄的大明朝廷。

這些日子地傳聞,這些將官心中也是有數,不過這些人都是被楊承祖笑罵了回去,說道:

“這傳聞連你我都能知道了,難道袁時中不知道,難道山東不知道?”

話說到這裡。大家倒都是恍然大悟,各自回營樂呵呵的接受新裝備去了,等到膠州營派來的那一個團過來,本來還喜滋滋的楊承祖和麾下各個軍將都是知道自己眼睛小了,看看人家山東的兩千人。

這兩千人差不多有一半是穿着那種鐵罐頭一樣的甲冑,還有六門炮,火銃足足有八百杆,看那些士兵的精強模樣。更是比自己這些頗爲自豪的兒郎們強悍。

楊承祖地消息也漸漸的靈便起來,聽說這個團的團守備和團副守備都是臨時從歸德和兗州那邊快馬趕過來的好看的小說。

提供給楊承祖的那些大刀、長矛以及大明制式的盔甲,這都是山東在進行軍隊換裝淘汰下來的裝備,正好是適合楊承祖這支以冷兵器搏鬥爲主的軍隊。

楊承祖和大同總兵陳永福不同,陳永福可是把自己地兒子陳德派到了山東當質子。而且去往大同的時候,全家都是留在了開封,他那九千多豫兵,家眷家人也大多在開封城中居住。這忠心基本上不會被懷疑什麼。

而楊承祖來投奔過來一個月,就馬上要派到山西那邊去,而且這一支兵馬都是無牽無掛的光棍漢,想要有個約束也是很難。

既然如此,這次就用一支力量更強的部隊來牽制,一同北上,這次過來的團守備和副守備,都算是山東地有功精英。

團守備本來是馬軍的副手。當年在北直隸殺敵立功的魏力,而團副守備則是在渦水之站中立功的王三,纔在李孟地身邊親兵營歷練完畢,外放出來做官。

兩名近支的武將帶着加強了火器裝備的兩千人,足夠和楊承祖的兩千人制衡了,完全能夠佔據主導權。

朝廷的任命很快就下來了,楊承祖識得大義,率部來歸。特任命爲大同邊鎮參將。歸總兵陳永福統屬。

儘管臨近崇禎十七年的正月,可楊承祖帶着的這一隊人心憂國事。不願意在開封城耽擱,儘管寒冬行動不便,可還是率部啓程,前往山西。

楊承祖這四千人的兵馬在河南境內地時候,自然有山東和河南的“商人”幫着籌辦軍需,可進入山西之後就接濟不上,但此時也不用等山西的那些商人過來奉承了,才進去山西做生意的晉州柳家,給行軍路線上的各家商號發出了密信。

平遙城的高盛和被血洗屠戮之後,山西境內的商人們都是戰戰兢兢,生怕步高家和盛家的後塵全文字小說。

這次柳家有密信傳出來之後,各家都是找到了報效討好地機會,哪有不一擁而上地道理,楊承祖從河南到大同這段路走的輕鬆無比,作爲一軍地主將,楊承祖第一次沒有爲軍需給養髮愁過。

軍隊的強悍與否,也能從紀律和行軍的風貌上看出來,在這一路上,膠州營這個團表現出來的素質,讓楊承祖和手下的兵馬自愧不如,同時更是打消了那些不安定的心思。

楊承祖這一支部隊行走在路上的時候,正是除夕和正月,崇禎十七年到了……

滿天下間,能無憂無慮快樂過年的,恐怕也就是那些富貴之家的孩童了,天下間所有的人都沒有什麼平靜的心情。有人忐忑、有人驚恐、有人興奮、有人心灰意冷,只是沒有過年的那種快樂和喜氣洋洋。

當然,齊國公府的內眷們還是頗爲的高興,因爲這段時間李孟在家的時間前所未有的長,而且各家的親眷現在都是在這濟南城中,可真是個團團圓圓的年節。

相對於內眷們的高興,李孟的精神狀態實在是不高,儘管他是居中調度,可總有個隱憂,那就是目前老營兵馬還有南直隸地的兵馬都是有段時間沒有去作戰,這軍隊的戰鬥力只有在戰鬥中才能保持,如果太平久了。肯定會受到影響。

濟南城外駐紮的各支軍隊也是想着去打仗,在城駐紮實際上比打仗還要辛苦,因爲每日間都是在訓練和演習之中,偏偏是大帥親臨督查,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放鬆,這真讓人苦不堪言。

說起來這都是過年了,各營的兵馬才被李孟放了七天假,總算放鬆放鬆。可正月初八那一天,大帥居然也沒有來督查督練,這倒是讓衆人鬆了一口氣,大家都是輕鬆了一天。

在齊國公府外面地射擊場上,李孟正在舉槍射擊,這次的槍管要比膠州營制式的火繩槍細很多,看起來也沒有鉤住火繩的鳥嘴勾全文字小說。

很少出現在齊國公府的孫和鬥還有郭棟都是站在李孟的身旁,看着李孟一槍打完。豎起槍管,拿着一根細長的通條上下滑動幾下,然後拿出個兩指粗的紙筒,咬破一頭,先在藥池那邊撒了點。然後全部倒進槍膛,又把另外一頭咬破,把鉛彈放入其中,拿着通條夯實了幾下。

又是把紙包地紙團堵在了槍膛的口那邊。然後雙手把這個火銃平端起來,擺出了射擊的姿勢。

因爲這個火銃的槍管很細,所以沒有目前山東制式滑膛槍那麼沉重,自然也就不用架上木叉。槍管後端,有個類似於鳥嘴勾的裝置,不過卻和那鳥嘴勾方向反過來,而且也小了很多。

李孟用右手拇指向後扳開了那個小鉤子,瞄準前面的木靶子。勾動了扳機,啪的一聲輕響,那個“小鉤子”擊打了下去。

“嘭”的一聲槍響,火銃發射了,出膛地聲音比起重型滑膛槍來小了很多,但鉛彈在空中飛行的嘯聲卻尖利了很多。

槍口冒出的硝煙不多,射擊完畢,立刻有在木靶子後面溝中的親兵爬出來。查驗靶子之後。大聲的報數道:

“大帥!八五環~~!!!”

郭棟和孫和鬥還有幾名工匠都是躬身一疊聲地誇讚道:

“大帥神射,大帥神射。”

李孟和站在李孟身後的幾名軍官。包括侍立的親兵都是把目光轉向了一邊的桌子,桌子邊上站着一名年輕地工匠學徒,桌面上放着一個沙漏,看到衆人目光注視過來,這名工匠學徒有些怯場的回答道:

“這次用的時間比方纔那一槍少用了四成。”

在場的軍人臉上都有欣喜之色,而工匠的臉上都頗爲的得意,李孟用操典中行進持槍的姿勢握住火銃,上下動作幾下,點頭說道:

“這份量差不多也要輕一半,過去幾個人,把那靶子搬過來全文字小說。”

一邊的親兵統領黃平連忙出聲吩咐,幾名親兵小跑着去了木靶子那邊,把靶子拔出來,又是回來。

這邊地一幫人也不顧得什麼尊卑的分別,聚在那木靶子周圍,看着打中地方,還有人拿着一根竹條朝着彈孔裡面探了探,拔出來看看這深度,大家更是嘖嘖稱歎,邊上的黃平笑着開口說道:

“沒想到這鉛彈小了不少,可威力看着還大些的樣子,有這樣的利器,咱們膠州營更是無敵了。”

周圍的人都是點頭,李孟則是拿着這支槍翻來覆去的觀看,顯然也是頗爲滿意,不過郭棟聽見黃平說得話,臉上卻有些爲難,和孫和鬥對視一眼,遲疑着開口說道:

“大帥,這槍咱們匠坊想要大規模的製造卻有些困難,連接擊錘和扳機之間地彈簧,可以批量製造,但合格成品地批量太少了。“

李孟聽見這話,才從火銃上轉移了注意力,看着李孟擡頭,郭棟那是怕得緊,立刻就不知道該怎麼說話了,孫和鬥咳嗽一聲,接口說道:

“國公大人,這燧發槍的確是利器,可上面地部件要比咱們膠州營的制式火銃精巧太多,先不說咱們的匠人不熟練,要不是有這些水力的機械,恐怕咱們現在有些東西還造不出來,今日這火銃的扳機彈簧,還是專門請了濟寧城的老鎖匠配合纔打造而成,鍛錘打出來的東西,也就是用二十幾次就不行了。”

孫和鬥說完之後,郭棟也是鼓足勇氣,補充幾句說道:

“聽鄧肯和德瓦爾特兩位師傅說。就算如今的西洋之地,這等槍械也還沒有大規模的應用,小人和孫主辦一同去費師傅那邊問過了,的確是如此好看的小說。”

靠着火繩點燃火藥,發射彈丸地火繩槍和用擊錘擊打燧石,用火花點燃火藥發射的燧發槍,燧發槍靠着相對輕便,設計步驟簡單。還有射速快,威力大,自然是武器的首選,可孫和鬥和郭棟說的也是事情。

憑藉着膠州營兵器製造局這些相對粗糙的水力機械,想要達到製造燧發槍的程度,或者說想要達到製造能用在戰場上的燧發槍的程度,地確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槍管倒是好說,可那連接擊錘的彈簧。在現代看着最普通不過的東西,在這個時代,製造卻是極大的難題。

那些手藝靈巧的老匠人倒是可以,可這樣的手工根本無法行成大規模的生產,能有什麼用。

李孟看了下手裡這支火銃。嘆了口氣,琢磨了下,開口說道:

“既然還有能打造這個地鎖匠,讓他去兵器製造局看看。看看能不能改進機械,要是能批量製造,所有相關的人,本公都是重賞。”

鄭芝龍送來的重禮之中,就有鑲嵌着珠寶的燧發槍,這東西在歐洲也是貴族和鉅富之中用在裝飾和炫耀的物品。

被李孟發現之後,卻沒有理會他地貴重,而是看重這個燧發槍的先進性。立刻是發到兵器製造局讓他們仿製。

那些來自西洋的匠人們都是知道有燧發槍這個東西,有的人還接觸過它地製造,但製造這個東西可不光是知道就能造,機械和工具,這方面要求的很高,一時半會也是應用不上,只能是緩慢的朝這個方向努力了。

看着郭棟和孫和鬥誠惶誠恐的模樣,李孟擺擺手。笑着寬慰說道:

“倒也沒有必要內疚。而今咱們膠州營這火繩槍也就足夠用了,你們兵器製造局要勤幹苦幹好看的小說。不光是要生產出來利器,也要多多的培養匠人,這纔是將來山東基業的根本,你們可知道了?”

山東基業的根本,郭棟和孫和鬥聽到這個話都是嚇了一跳,山東的基業根本應該是田莊和軍隊,和這匠坊有什麼關係,不過李孟對匠坊和工匠地關注也是人所共知的事情,還以爲這是上位者的偏好。

孫、郭二人自然不會反駁,一起躬身應答,李孟腦海之中還是有“工業革命”“工業國家”等等詞彙,儘管不是太瞭解,可工業的重要性李孟還是明白,在萊蕪的兵器製造局,在兗州府的礦業,在濟寧州和膠州的手工工場,這都是將來的工業種子,現在看或許不算什麼,可將來必然是前程遠大。

既然造不出來,儘管遺憾,可李孟還是知道重點所在,目前山東火銃都是制式地火繩槍,保證這些槍械地質量和威力,那對山東的軍隊來說,已經是足夠了。

和山東這邊地太平祥和相比,大明其他各處可沒有什麼太平模樣,已經是退到了廣寧中屯衛的寧遠團練總兵吳三桂驚駭的發現,滿清的兩黃旗開始在沙河驛東邊集結兵馬,幾次派人去和談都是無人理會。

難道要把自己從遼西走廊這邊趕回關內,一直是以爲自己能在山東、大明、滿清三方手中游刃有餘,獲取最大利益的吳三桂真是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對滿清的攝政王多爾袞來說,想要恢復八旗對關內大敗、皇太極駕崩而跌落許多的士氣,想要讓自己在這個位置上坐的長久,坐的穩固,那就需要不斷的取得勝利,目前取得勝利最簡單的手段,莫過於還在關外的這些大明兵馬,實在是太容易打了。

張獻忠在湖廣南部和大明的官軍連場鏖戰,佔據的地盤又是失去,那邊被朝廷旨意屢次催促的左良玉率軍重新進入了空虛的武昌城中。

對於大西軍來說,局面愈發的窘迫,按說憑着湘贛之地的大明官軍,和張獻忠部的戰鬥力也就是伯仲之間,而且張獻忠手下的艾能奇、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幾名大將也已經成長起來,可這戰鬥依舊是打地縮手縮腳全文字小說。

原因很簡單,湖廣之地。在張獻忠的側翼還有大順李自成的軍隊駐紮,儘管大順、大西這兩支目前聲勢最大流民政權彼此稱爲盟友,而且李自成的兵馬和張獻忠的兵馬偶有接觸,退讓的都是李自成部。

可張獻忠仍然對大順兵馬提防極嚴,李自成能不聲不響的火併了羅汝才,張獻忠和羅汝才的關係很好,天知道會不會被李自成吃掉。

所以看着湘贛之地地局勢大壞,張獻忠索性是不再尋求在外經營。而直接是準備西去入川,蜀地封閉,自成體系,進入四川也可以經營出來自己的一番天地,也能防止外面的人攻打進來。

大西軍的主力部隊在崇禎十七年的正月和二月間開始向歸州、夷陵一帶集結,準備逆流順長江入川。

誰也不知道,張獻忠的這個舉動是讓李自成的心中鬆了一口氣還是感覺遺憾,不過大西軍如此動向之後。大順的首席大將劉宗敏率領大軍北上豫西。

朝廷一封封旨意旨催促,在陝西收攏兵馬地督師侯恂也要率領手下的部隊出潼關了,據說這次和從前不同,侯恂和幾名總兵商議之後,爲了避免從前後勤補給跟不上。軍心散亂,導致大兵潰散的情況重現。

索性是在當年戚繼光的故紙堆裡找出了計策,幾人有一車,車上放置着士兵們的衣甲和給養。紮營遇敵地時候,就把這些車首尾相連作爲屏障,這種戰法,就是所謂的偏廂車,當年戚繼光爲了對付草原上的蒙古人而想出來的計策。

只不過這些車輛卻都是手推車,要不然這麼大規模地兵馬,那裡有這麼多的畜力可以使用。

督師侯恂能糾集這麼多的人馬,不管是糧秣還是軍餉。都是個頗爲驚人的數目,大明朝廷又是徵發,責令陝西、山西和北直隸仍在朝廷控制的各個府縣,每丁繳納白銀二兩,這個政策又是讓許多百姓家破人亡好看的小說。

可總算是拼湊出來了一支還算拿得出手的軍隊,大明朝廷就指望這支軍隊能擊敗流民軍隊,爲大明掙回幾分氣運了。

在南京的南京鎮守太監盧九德率領的幾萬南兵,看着是整個大明最安穩地一支部隊。可他遭受的壓力卻也是最大的。

兩淮總兵馬罡的大軍始終是保持着一個進攻的態勢。在江北揚州之地大造船隻,看着隨時就要渡江的架勢。而在鳳陽府徐州一帶駐軍的徐州總兵陳六,則是在廬州府的巢湖大造舟船,看着則是順流而下地模樣。

這兩處兵馬足有七萬,而且都是強軍,盧九德、黃得功、劉良佐不管是應付那一路都是困難,更不用說在是兩邊同時地保持壓力。盧九德不斷的調動收縮放線,並且在浙江大肆徵兵,可還是感覺到被兩頭巨獸窺伺,動彈不得。

崇禎十七年地正月下旬,大同北面的草原上,也是變得不穩定起來……

在崇禎十六年的臘月中,來自濟南城的命令就下到了張坤的手上,這個命令是膠州營的軍令中讓人很難理解的一件。

張坤領着一支先遣隊北上,擊殺向付義,奪得中屯衛大城,又是建立起了永平府最開始的屯田田莊,但卻被調到山西大同一代,去一支偏師效力,而且擔任的不是主將,這可不是什麼獎賞,而更像是一個處罰了。

不過張坤對這個命令卻沒有什麼方案的,聰明如他,反倒是能猜出來齊國公李孟的用意,也能看出來上面有心要擡舉他。

身在河北總兵張江的麾下,儘管是同族親戚可以互相照顧,可實際上卻也是很大的侷限,畢竟親戚同族之間還要回避嫌疑,身在河北軍中,張坤提拔的機會反倒是會少,他之所以主動的去經營田莊,也有從武職轉爲文職能更有空間前途的意思。

去往山西大同,他這邊也是不含糊,把手邊的東西簡單的和山東過來的屯田莊頭、書辦等專業人士交代一下,自己點了兩百名親兵一同前往,而且張坤所選的這些親兵都是精於火器的全文字小說。

從永平府去往山西,看着其中重重艱難險阻,可有了真定府晉州柳家的幫忙,這一切都是容易無比。

化裝成一支商隊的張坤一行人在正月二十一到達了大同,按照大明的官職,張坤僅僅是守備和千總之間的職銜,可齊國公先期到達的命令卻給張坤一個很高的位置,大同總兵陳永福的副將。

目前大同在總兵陳永福控制下的部隊,有歐曼.加里斯負責的一個步兵團兩千人,還會有朝廷任命的大同參將楊承祖率領的四千人,而張坤手中只有兩百人,從前在軍中的地位也未必高於魏力,這次卻被任命爲副將,他這個副將,自然就是貨真價實的二把手了,好歹陳永福麾下也有一萬幾千的部隊,這副將的含金量可是當真不小。

團副守備張坤從河間府來到大同府,看這個任命,那裡是貶低,分明是高升了。

當初設置大同邊鎮的目的,就是爲了防禦草原上的蒙古大軍,這個敵人一直到今天也是存在的——原來是韃靼蒙古的土默特部。

草原上的蒙古部落是很大一股力量,派系林立,主要分爲東蒙古和西蒙古,西蒙古大部分是一些蒙古化的突厥和其他民族的力量,而東蒙古則是察哈爾、科爾沁、土默特這些真正的蒙古部落。

而這些所謂的東蒙古部落,都是滿清的同盟或者是從屬,幾次入關和對大明作戰,都有大量的東蒙古部落騎兵參與。

就在崇禎十六年底開始,儘管滿清韃虜是採取收縮的大戰略,可臨近大同邊鎮的土默特蒙古,卻對大同和山西虎視眈眈。

要知道,賣到鹽鐵價格在三個月內突然暴漲了十幾倍,換誰也是支持不住啊……

第299章 步步連環 後繼有人第523章 遇陛下 此生無憾第215章 遲來的道賀者第37章 總旗第328章 爲淵驅魚第506章 戰場激變 似潰實計第132章 戰爭紅利第248章 穩第265章 山東總兵第151章 記憶的歷史 印證第148章 暴病身亡第31章 馬百戶第518章 金帳殺番僧第262章 圍住第322章 李家坡 炮灰填河第437章 元帥府 開封城第471章 山陝當先 闖王逃奔第341章 胸無大志 厘金局督辦第317章 十八孩兒 讖緯之言第514章 河南之政 牛佺第407章 耀武 鎮怖 判斷 選擇第309章 欲見先縱 舍子求功第251章 口袋裡的戰爭第370章 北邊第128章 明察秋毫第212章 通過第90章 文武殊途第29章 有人找第156章 下南京第296章 猛虎驅羊 玄虛典故第470章 挫虜示威 汝州始戰第470章 挫虜示威 汝州始戰第156章 下南京第94章 莫名第2章 販私鹽改善生活第412章 無功 定罪 送人頭第39章 河畔第306章 襄洛罹難 背水紮營第193章 閒事第334章 父子 開礦 厘金 移罪第443章 煎熬之路第460章 蒙敗明勝 東進南下第439章 問船 公府所見 南邊第504章 絞殺戰第36章 年貨第52章 分片第83章 照顧 事起第486章 擊潰戰第160章 討價還價第311章 忤逆之心 結黨營私第505章 穩如泰山 戰場轉折第512章 襄城定策 戰後諸事第465章 言下之意 不值一文第500章 順 明 魯第411章 勝未必喜第450章 謀定 懸殊 輕而易舉第122章 無能 無膽 無品第357章 再戰第285章 兵事生財 處處不平第181章 懾服第448章 平靜的前奏第107章 後面多了一個人第354章 南直隸 潁上 開戰第530章 殖民先行者第307章 火器之利 伯仲之間第155章 猥瑣第52章 分片第297章 無心之言 或許成讖第269章 海邊青壯 全家出遊第395章 李將軍到第464章 巧拙自知 百炮雷鳴第213章 山東人物第17章 押運工作第129章 可惜啊第523章 遇陛下 此生無憾第80章 人生際遇總無常第38章 城門所見第76章 騎術訓練第285章 兵事生財 處處不平第96章 拼吧第166章 孟浪第339章 諸公震怒爲厘金第331章 萬事不如錢 拿人第318章 濟南 南陽 松山第75章 不屬於這個時代的憤怒第257章 盡人事 小戰第157章 蹊蹺第507章 雖退非敗 以少圍多第277章 始料未及 大事第179章 劉澤清第307章 火器之利 伯仲之間第143章 剋扣規矩第104章 東家請客第379章 薊州 刀與筆 名正言順第155章 猥瑣第252章 可悲 可恨 可憐第517章 草原來信第162章 很俗套第124章 突然硬氣第237章 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