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扶國之利 有意無意

“總兵大人,請允許小人在您的領地內傳播上帝的榮光!”

見到李孟之後,神甫費德勒很是恭敬的請求道,神甫在李孟身邊這些人之中,地位類似於顧問的角色,西方的傳教士來東方傳教,打入上層社會倚靠的並不是那些並不完備的神學理論,而是倚靠着物理、化學、天文的先進知識,這位神甫也是如此,李孟經常是會去詢問些知識性的問題。

所以老神甫的待遇還算是不錯,最起碼這身黑色神甫袍服就是很考究的製品,穿在身上顯得頗爲的莊嚴。

聽到神甫這麼問,李孟心裡面總是有些若有若無的遺憾,比如說對方爲什麼不用翻譯腔來和自己說話,比如什麼“尊敬的大人”之類的。不過想想也有些可笑,這或許是心中尚存的一絲童心。

傳教,這個東西說出來簡單,可李孟卻對這件事情深自警惕,在現代的時候參軍,退伍後在押運公司工作,學習和深造的機會很少,真正的見識都是在軍隊的培訓和工作時候在媒體上的所見所聞。

這些所見所聞之中,對於宗教的傳播還是有所側重,或者說是有所提防,李孟記憶深刻的就是一個笑話,某位非洲的知名宗教人士說過,當白人殖民者來到非洲的時候,他們有聖經,我們有土地,然後白人說,閉上眼睛祈禱吧,睜開眼睛之後,發現我們有了聖經,而白人眼中有了土地。

還有歐洲的國王和貴族與教會展開的種種鬥爭,說來有些可笑,華夏五千年的歷史,很是潦草粗疏的講述,反倒是外國的歷史,講述的深刻和廣泛些。

眼下大災頻頻,四周也並不安穩,儘管李孟手握大軍,可也不想讓自己的領地中出現什麼不安定的因素。

和這些教徒往往沒有什麼道理可講,到時候真要是狂熱了,眼中還有沒有自己這個總兵還難說。

當然,這名老神甫或許沒有那麼大的能量,他的心思也許是好心,這個時代固然有浪子野心,爲征服者打前站的神職人員,但也有些就是單純的信徒,漂洋過海、跨越萬里來到東方,僅僅是爲了傳播自己的信仰,還是有值得敬佩的地方。

看着對面滿臉期盼之色的老神甫,坐在椅子上的李孟面帶笑容的搖搖頭,開口說道:

“不行!”

費德勒神甫當然是滿臉的失望,不過老神甫也並沒有什麼多說的,李孟所控制的地盤和軍隊規模,在歐洲已經相當於大公爵的層次,這樣級別的高級貴族,顯然不是自己這麼一次就能說服的。

老神甫在李家莊園呆了快有一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一直是修養身體,深居簡出,不過他也在觀察着周圍的一切,在他看來,李孟治下的軍隊和民政與大明其他地方相比,有很多不同之處。

這些不同之處具體在什麼地方費德勒說不清楚,但還是能發現這些不同之處並不是那麼東方,相對來說更貼近歐洲,比如說和西班牙、法國的步兵部隊。

在南直隸那麼多年的困苦生活,從尼德蘭漂洋過海的來到東方的艱苦歷程,這些都經歷過的老神甫意志很是堅定,這次提出來已經是做好了失敗的準備,聽到李孟的拒絕表態之後雖然失望,卻沒有絕望,反倒是下定了繼續請求的決心。

同時費德勒神甫也是通過鄧格拉斯瞭解到一些事情,也不敢不得到允許就去做,那樣的話,十有八九要失去自己的生命。

失望的費德勒神甫站起來鞠躬爲禮,剛要準備退下,一直是在沉思的李孟突然開口叫住了老神甫,緩聲的說道:

“費德勒先生,傳教雖然不可以,本座這邊可以給你的同胞們提供庇護,歐羅巴的情形我不瞭解,但耶穌會和先生所信奉的教派彼此敵對,在大明尚且如此,何況是在你們的母國,凡是被驅逐,無處可去的人,本座這邊的山東可以給他們提供個容身之處。”

費德勒神甫站在那裡,他當然明白李孟所說的意思,這麼赤裸裸的對西方有一技之長的人有需求的。在大明的確是罕見,不過李孟的目的雖然是功利性極強,但畢竟是好事,只不過……,費德勒開口詢問道:

“大人,這山東地面怕是沒有什麼西洋人在?”

“無妨,本座給你船,給你錢,去江南,去澳門,去南洋,自然是多多益善。”

既然李孟這邊一切都給提供,總歸是慈善的事情,比呆在這個莊園裡面要好很多,費德勒神甫稍一遲疑,也就答應了下來,臨出門前,卻聽得身後李孟又是笑着開口說道:

“僱傭兵,軍官,工匠技師,有一技之長的人,山東這邊大力的歡迎!“

費德勒臉上露出個苦笑,又是回頭施禮,這纔是走出屋門。

派這個洋人出去,李孟倒也不擔心什麼,反正是自己親信的軍官隨行,神甫和蘇安琪感情深厚,蘇安琪李家莊園生活,多少也是個人質的意思,何況東方几萬里,能給他溫飽舒適的地方也就是這山東,不怕他不回來。

揚州鹽商和揚州府衙門的公文,以大明難得見到的高效率和高速給李孟送過來了,上面光是有對淮北軍遭遇的那些事情的詳細解釋,更有關於陳姓鹽商的處置,財產罰沒,全家因爲勾結反賊而被判死罪。

抄家滅門,這樣的懲罰,可以說是極重了,而且和往日那些公文私信,滿篇的模糊詞語,客氣套話不同,不管是鹽商們的私信還是揚州府衙門的公文,都是說的明明白白,鹽商們的私信更是謙卑之極,發誓不再出現這樣的事情。

對方的態度做到這樣的地步,而且處置也算是從重得當,李孟這邊還真沒有太多的話可說,尋釁擴大,卻也只能是暫時放在一邊。

“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揚州的繁華天下聞名,繁華的揚州府最富的一批人就是鹽商,而鹽商之中最大最富的就是方家,方家是徽州出身的鹽商,已經是傳了將近十代的富貴,當真是不同凡響。

揚州城又有民諺“揚州鹽,方家半”,這簡單的幾個字,更是體現出來他家的煊赫,方家富貴傳家,相比其他鹽商來,做事又算是懂得分寸尺度,並不恃富而驕,所以多少年的大風大浪都支撐了過來,做的也是越來越大。

這方家歷代都有支持寒門士子讀書科舉的傳統,這些文人中舉爲官之後,也是需要錢財來維持體面,可窮人出身,那裡來的錢財,方家也是大舉的資助,這些受惠的官員們自然是傾向於方家,給方家種種的方便。

方家人認識的很清楚,光是憑着富字,是無法讓家業保持長久,只有和官府勾結有關係,才能越做越大,長保平安。

崇禎這一朝,除卻那些和方家親厚的文人之外,方家的長房嫡傳也有幾名在外爲官的,其中一人已經是南京戶部侍郎,還有人是京師吏部的員外郎,還有在南直隸寧國府做知府的,至於六、七品的官員,數量就更多了。

有這些人做奧援,方家的生意自然是越做越大,勢力也是膨脹異常,揚州府知府見到方家族長,也就是那位“方員外”,都要執晚輩禮,口稱“順翁”,至於那些鹽商,更是把方員外視爲領袖,步步聽從,不敢有違。

方員外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兩個女兒都是嫁給了南京城中的高官人家,雖說鹽商身份低賤,可家中這麼多當官的子弟親信,自然也就變的高貴起來。他三個兒子,小兒子在揚州府衙門當差,其餘兩個兒子都是有監生的身份,在家操持協辦鹽業的買賣。

幾個兒子也是頗有乃父之風,被好事的閒人稱爲“一門三英”。

自從陳姓鹽商被抄家之後,方家就是大門緊閉,三個兒子整日裡都是聚在府中,和他們的父親一起商議。

方府宅邸中心處,是仿照農家院落建成一片建築,頗有閒情逸致,最中間的位置是族長方員外——方之順的住處,此時周圍除了貼身伺候的兩名家僕之外,看不見有什麼其他人在那裡。

“阿爹,揚州府的劉班頭今天上午親自去了牢房一次,陳五畏罪自縊身亡,不會有什麼問題了。”

方家的三個兒子都是坐在下首,這三人在外面也是響噹噹的角色,而且年紀都也是有家有口的中年,可在自己父親的面前,都是小心翼翼。

稟報陳五畏罪自殺的人是方家老二,屋中幾人都是明白,這陳五的自殺,當然是被自殺。方老二說完之後,戰戰兢兢的盯着上首的方員外,等待他父親的反應,聽到自殺,方員外點點頭,可臉色卻沒有絲毫的緩解,目光卻轉向了方老三。

方老三連忙站起來說道:

“父親大人,三名差役,九匹馬,又有巡撫大人和知府大人的關防,一路急趕,到膠州不會有什麼耽擱,肯定最快的速度送到山東總兵李孟的手中。”

聽到這個,方員外明顯是有鬆了口氣的感覺,隨即就臉帶怒容,怒聲的說道:

“混帳東西,混帳東西,你們怎麼來的這麼大膽子,這件事情要是和咱們方家牽涉到一點,那就是抄家滅門的罪過啊!”

說的急了,禁不住咳嗽起來,白鬍子一陣顫動,方老大遲疑的站起來,走到身後幫着方員外捶捶後背,等到方員外的氣順了,又是開口罵道:

“咱們方家這麼多年的傳承,有今天這番家業,靠的是什麼,靠的是本本分分的做生意,守着規矩,那傷天害理的事情絕不涉足,你們幾個混帳,到底是吃了什麼樣子的熊心豹子膽,居然去……”

說到這裡,這位方員外絲毫不含糊,立刻覺察出自己激動,端起茶碗來喝了口茶,潤潤喉嚨,方家幾個兒子眼神交流,還是方老三覺得比較能說的上話,大着膽子開口說道:

“父親大人,這件事情是那陳五出頭聯繫,眼下他也不能說話,二哥不過是鼓動了幾句而已,事情怎麼說也牽扯不到咱家身上,你何必這麼生氣,氣壞了身子可就不值了。”

聽到自己的弟弟開口,方老二也是開口說道:

“那些山東兵掐着淮北一帶,咱們家的鹽都運不到河南地界去,山西和北直隸那邊有些買家已經是不穩了,何況百二十萬兩的公攤,咱們方家就要出二十萬兩,不來點真格的,那山東人欺負的會更狠啊!”

方老大在身後一邊替方員外順氣,一邊符合說道:

“老二、老三說的對,咱們家的奴才在北面傳來消息,他們山東的鹽販上竄下跳活動的歡,這些山東蠻子有他李孟的兵馬護送,蠻橫的很,搶去了咱們不少地盤,阿爹,我覺得這次找的人不夠多,下次再多找些馬賊來,還吃不下他小小的幾千人,斷他一隻手,讓他肉疼,看他李孟還敢來!!”

“啪”的一聲,方員外把手中的茶杯丟在了地上,卻也不咳嗽了,重重的派了下茶几,怒喝道:

“荒唐,荒唐,糊塗,糊塗!!”

方員外長吸了幾口氣,鎮定下來之後,顫顫巍巍的擡起手指着面前幾個噤若寒蟬,卻又有些不服氣的兒子教訓道:

“三千多馬賊圍攻他淮北軍一千人,結果如何,他淮北軍死了三個人,傷了十幾個,居然都是自己弄傷的,他陳五的親信死了多少,那些馬賊又死了多少,還談什麼肉疼,原以爲你們幾個懂事了,能在外面擔起來事情,沒想到還是這麼的毛躁,那李孟再怎麼掐咱們脖子,咱們只要是本本分分的做生意,總歸是賺,多賺少賺而已,要是如你們這般妄動,他李孟一發狠,派兵殺過來,那就是破家滅族的大禍事。”

停頓了下,又是開口說道:

“從今日起,該公攤多少,咱們方家就拿多少,他淮北軍要幹什麼,就讓他幹什麼,總歸是不能讓這些山東蠻子找到鬧事的理由……”

方家老三到底是在官府裡面做事,聽到方員外這番話卻有些不服氣,忍不住開口道:

“這南直隸地方上,還輪到他一個外省的總兵囂張跋扈,莫非沒有王法了!?”

這話一說,方員外這邊眼睛一瞪,開口罵道:

“混帳東西,你看文報,如今天下間有幾個講王法的武將!!!”

老員外,一家之長定下了基調,三個兒子倒也沒有什麼異議,不過也難爲他們有些委屈,因爲當日間鼓動這陳五去收買馬賊,設局圍殺膠州營兵馬的計劃,以方員外的衆多耳目,又怎麼會不知道,一直到事敗後才訓斥,顯見當日間是默許此次行動,並且對結果樂見其成。

只是沒有想到,這膠州營淮北軍的戰力太過超乎常理,讓衆人都是應對不及,現下斷掉了一切把事情引向方家的可能,可還是被老爺子一陣訓斥,三個兒子實在是不服。

不過一家人,這點小矛盾也不影響大局,稍微過了會,方老大喊下人進來換了茶水,父子四人緩了緩氣,這纔是開口說道:

“阿爹,三叔家的連城前幾天回來過一次,忙碌咱們和山西那邊去年的帳目,提起來一件事情,說是高盛合那邊和關外韃子走的很近,買賣鐵器鹽貨,當真是發了筆大財,據說去年在北直隸和山東搶掠的那些金銀,有不少都是流進了他家,這買賣咱們插不上手,不過聽人說高盛合潘家在賭,有些買賣寧可賠本也做!”

“賭什麼?”

方老三在下面問道,方老大這話也算是把話頭轉開,而且屋中的人明顯都是感興趣了,方老大情不自禁的壓低聲音說道:

“都猜高盛合潘家決定賭天下,賭那韃子進了中原,他們就是從龍的功臣,到時候就是皇商,到時候還不富貴榮華什麼都有了!”

雖然都是自家人,可說道這等禁忌的話題,一幫人還都是壓低了聲音,那方老三官府中人,心態卻有些不同,聽到這個禁不住嗤之以鼻的說道:

“真是豬油蒙了心,大明鐵打的江山,那韃子能幹什麼!”

“韃子自從起兵以來,你看他敗過嗎?關外的土地都快丟乾淨了,你看看咱們大明這邊,內憂外患,天災人禍的,去年韃子兵進關,看看朝廷的兵馬到底是個窩囊樣子,不就是……不就是那李孟打了場勝仗嗎?”

方老大的傾向性已經是表現的頗爲明顯,世家大族一般都是有多方下注的傳統,比如說大明立國和明初靖難之時,很多豪族高門在元朝,在陳友諒、在朱元璋處都有聯絡,族中子弟也多有在這三方效命的,而靖難之時,成祖朱棣和建文帝朱允文兩方,也多有同一家族的子弟爲敵。

這種牆頭草或者說是投機的行爲,乃是從春秋戰國之時就流傳下來的智慧,很多世家大族眼中並沒有所謂的民族和國家在,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他們自己家族的延續和生存,這纔是最高的目的。

現下,天下間共有三方勢力,大明朝廷、以李自成和張獻忠爲首的陝西亂民,還有關外的韃子,那些有眼光的大族已經是開始投注,或者是爲自家打算,但比起前朝不同的是,李自成和張獻忠所率領的部衆,那些破產、甚至是活不下去的平民百姓們對於士紳地主的仇恨不可調和,和世家豪門之間完全是對立的,世家豪門自然不會去資助自己的仇敵。

所以,這關外的韃子,雖然被衆人嗤之爲蠻夷,可很多人未雨綢繆的開始聯繫,方家雖然根基尚淺,但也是天下間有數的豪商,自然要考慮到這一點。

方大說完,他的父親以及兄弟都沒有反駁,反倒是若有所思,方老二捋着鬍鬚沉吟說道:

“咱們家的鹽在山西賣了也有年頭了,高盛合賣給韃子的鹽貨,還不是咱們家的共給,要不讓連城去聯繫聯繫……”

方老三久在官場,還是有個立場的問題,總歸是有些不認同,禁不住冷言冷語的說道:

“咱們家去,也就是撿個冷飯罷了,他高盛合在長蘆,在陝西,就是在四川也能買到鹽,大不了不和咱們方家做這個生意就是。”

方家老大剛要開口反駁,一直是皺眉聽着的方老太爺側身拍拍大兒子,開口說道:

“老大,你先坐着,老三說的也是有道理,眼下什麼都說不明白,咱們方家去做也討不到什麼好處,反倒是會被人當作冤大頭!”

方家三子雖說都是嫡親兄弟,可也有在父親面前爭強好勝的意思,畢竟方家這麼大的基業,將來族長的位置是誰,可是個大事。

看着自己大哥三弟都是侃侃而談,方老二一直沒有出聲,禁不住有些着急,此時場面稍微安靜下來,當下開口說道:

“要花錢,還是把銀子花在大明自己身上好吧,這個不是保險些?”

“二弟,咱們家在這些官身上花的錢還少嗎,再撒銀子,這些官也不會讓他們記得咱們的好,反倒是胃口越大,覺得理所當然。”

被自家大哥一搶白,方老二頓時是有些急了,開口大聲說道:

“花錢給韃子,那還不如給李孟,這蠻子在齊河縣那邊不還是把韃子打敗了嗎?”

剛剛談起山東總兵李孟還都是咬牙切齒,這時候卻突然提到了下注李孟,屋中衆人愣了下,方老大哈哈大笑起來,方老三也是忍不住發笑,方老大嗤笑着說道:

“天下間那麼多的公侯伯爵不選,藩王親貴不選,卻選他個山東總兵,這冤枉事何苦來,憑咱們方家的銀錢,再扶一個總兵……再扶一個總督、督師出來又有何難……何必去找這個卑賤的軍戶……”

邊說邊笑,那方老二也是意識到自己的話問題,漲紅了臉在那裡囁嚅着不出聲,不過方老太爺卻坐直了身體,眯着眼睛,神色變得極爲鄭重。

兄弟幾個還在互相嘲笑爭執,不知道是誰注意到方老太爺的神色,幾個人都是停下交談,專心的等着老太爺的決斷,方老大和方家老三有些驚訝的對視一眼,心想,剛纔老二那麼異想天開的主意,莫非還有什麼道理。

沒過多久,方老太爺把眼睛睜開,神光湛然,若是看着眼神,壓根不會覺得這是一名年過花甲的老人,就聽到這位老者緩緩的說道:

“這個賭得……”

陪着老婆,孝順長輩,等待着孩子的出世,這算是標準的天倫之樂,李孟在李家莊園裡面呆的很快活。

膠州城是變得越來越冷清,老營的兵馬不斷開拔,而青州軍駐防的部隊也是逐漸的輪換過來,只有馬隊和親兵營是和李孟一起開拔的,另外還有一營的老兵駐紮在李家莊園的旁邊。

從膠州守備到山東總兵,李孟的角色變化,中樞的位置也要變化,膠州這麼小的城池已經不能滿足需要了,李孟在這個時代本就是過客,對這裡也不怎麼留戀。

靈山衛所和逢猛鎮大部分軍屬都是要搬遷到濟南城中去,那周圍有比膠州這邊肥沃許多許多的田地,而且濟南也是天下間有名的大城,城內城外的各種設施要比膠州強出太多了。

今後的膠州只是作爲靈山鹽場和靈山私港附近的中轉站存在,靈山商行和八閩商行的幾個大倉庫也是設置在這裡。

李孟對換防到膠州的青州軍感覺到很滿意,以往都是馬罡鎮守青州,趙能鎮守登州,不夠這次擴軍換防之後,李孟卻把二人顛倒了一下鎮守的地方,馬罡爲分守登州參將,而趙能則是分守青州府。

一名武將在某地駐守的時間太久,很容易和當地的地方勢力產生關係,移動移動,對大家都好。

青州軍這支軍隊在李孟手下幾個軍中,特色就是中規中矩,凡是李孟要求到的,操典中有過記載的東西,在趙能的督促下,青州軍都會一絲不苟的做到,爲了保證這個效果,甚至還要加練。

在膠州駐防的這支部隊和高科率領的那個營成分差不多,李孟每天去觀看他們的操練,看着這些新兵爲主的部隊,表現出來的氣質和狀態,已經是接近老營的士兵,所欠缺的無非是實戰的經歷。

今後老營駐紮在濟南之後,駐紮在各處的兵馬,各個軍都要有一個營,也就是千人隊常住在濟南城周圍,按照路程遠近,三個月或者半年一輪換,這樣既可以保證濟南這個要害位置始終有最強的力量,還可以讓李孟對各個軍的訓練進行檢驗,實際上這也是一種督促。

民政已經是遷移到濟南城,萊蕪城的軍械製造也是在有條不紊的展開,至於商行、海貿和鹽業,這些都是做熟了的事情,李孟適時的關注一下即可,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

軍務已然是每日的常態,下面的各級軍官都會自行去督促,李孟建立的體系之中,制度相對於這個時代的軍隊,要完善許多,在這個制度下,能夠保證很多的東西自動有序的運轉。

也就是說,李孟目前很閒,神甫費德勒帶着十幾名從人和一筆銀兩乘船前往南方,這一路上他們得到鄭家的庇護,所以不必擔心他們的安全,行程一定會順利。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話當真是不假,特別是用在劉福來身上,若不是膠州的民政中心搬遷,周揚和寧乾貴怕是天天要上門求教,沒有搬遷的時候,這兩人和老太監談過幾次,受益極大。

劉福來身在高位之人,所想所考慮的事情,所採取的對策和方法,自然不是周揚和寧乾貴兩人能想到的,偏偏這二人眼下做的還都是高位者所要做的,巨大的權勢和眩耀的地位當然不願意放棄,可要保住這位置,就要做得好,他們兩個人一直是在拼命的學習,劉福來的對他們來說是極佳的師長,自然是抓緊所有的機會求教。

不光是他們兩個,就連李孟也覺得每次和老太監的交談,都是得益良多,現代的東西雖說是領先此時許多年,可李孟能拿出來的,除卻軍務之外,大多是殘缺不全的碎片,而老太監這邊則是這個時代系統完整的知識。

每天只要是空閒的時候,李孟一般都是和顏若然在一起一段時間,然後再領着衆女去劉福來的宅院中用餐和閒談。

對於老太監來說,在李家莊園的生活貌似是這輩子最幸福的時光,所謂家的感覺就應該是如此了,前世修來的福氣應該就是這樣。

李孟有時候也和劉福來談膠州營的機要之事,老太監並不覺得疲憊和厭煩,反倒是興致勃勃的幫忙籌劃,在他看來,本就是自家事,和自己息息相關,不爲這個多忙碌哪還能忙什麼呢?

四月上旬,山東的天氣倒是比往年要溫暖些,李孟領着親兵營巡視完周圍的防務之後,又在私港那邊轉了圈,回到莊園的時候,已經是天色黃昏。

進入莊園,管家羅西連忙跟上來,安排僕人拿走李孟的衣甲,一邊跟李孟說些白日裡事情,無非是山東巡撫衙門又有什麼公務過來詢問,已經是安排人放在書房那邊,等老爺回來處置之類的。

走到內院那邊,管家羅西就不再跟下去了,這裡面沒有李孟的允許,他也是無權進入的,在內院的外面有全副武裝的親兵護衛,這些親兵出身必須是靈山衛所,而且需要三名膠州營最低爲隊副的軍官擔保,算是最放心的武裝力量。

這些親兵看見李孟之後,也不跪地,挺直身子立正不動,左手平胸輕輕錘擊,就算是行過軍禮。

李孟衝着他們揮揮手,徑直的上了臺階,在內院的門房那裡,有燈光閃亮,過去一看,卻是蘇安琪正在那裡專心的寫着字帖,蘇安琪聰明伶俐,劉太監看到了也是喜歡,有個人教授學識也是老人的一種快樂。

不過從前孫家三子,周揚、寧乾貴還有他的啓蒙老師費德勒神甫,教授的東西未免有些雜了,京師皇宮之中宦官的教育都是有內閣大學士來輔導教育的,這當然有高下的分別。

劉福來給蘇安琪的要求是,先把字練好,然後再談其他,所以這些日子李孟看見蘇安琪,這個小孩子都是在練字。

“多放些燈火,莫要累壞了眼睛。”

李孟叮囑了一句起來問好的蘇安琪,蘇安琪在門房處練字,也代表着有府內的女眷在老太監那邊,他需要回避。

進到屋中,早就是得到通報的丫鬟和婆姨們正在廚房準備佈置,老太監坐在書房中,笑着和顏若然、木雲瑤幾女說道:

“從前咱家在司禮監的時候,聽得前輩秉筆說道,楊嗣昌無大才,卻好大言欺人,現下楚、川一帶形勢雖好,可楊嗣昌統領幾省兵馬,短時尚可,日久必然生亂。”

木雲瑤和身後的顧橫波、柳如是兩女手中都是按着文卷,此時正在專心致志的聽講,大着肚子的顏若然則是坐在一邊,含笑看着。

看到這情景,李孟禁不住啞然失笑,按說老人家給小輩講些故事倒也是平常,可眼前,劉福來卻是在分析湖廣、四川一帶的局勢,估計木雲瑤幾女又是拿內賬房蒐羅來的情報過來請教了。

李孟過來,老太監笑着努努嘴,木雲瑤三女立刻是站了起來,嫋嫋婷婷的和李孟施禮,木雲瑤肯定也聽到過顏若然勸李孟納她爲妾的消息,總是有些不自然,見禮的時候帶着幾分羞澀。

“你們幾個丫頭,整日來煩擾伯父,也不讓他老人家有個清靜的時候……“

聽到李孟的笑談,劉福來揮揮手,笑着插話說道:

“莫要這麼說,雲瑤她們三個每日來,真是給咱家解悶不少,要是整天這麼閒着,也是無趣的緊。”

李孟走到顏若然邊上坐下,低聲的聊了幾句,無非是今天感覺如何之類的話語,顏若然狀態倒是一切良好,不過李孟本來就是個武夫,對這些事情一竅不通,所以每日間都是相問,顏若然雖然對這些事情也是懵懂,不過畢竟比李孟要知道的多些,夫君這麼關心,顏若然心中也是甜蜜。

李孟一回來,屋中的氣氛又是熱烈了些,木雲瑤開始的羞澀過後,馬上是湊到跟前來,嘰嘰喳喳的說着今天的事情,公事不少、私事也有,總歸是有話可說,顧橫波和柳如是則是見縫插針的說幾句。

眼下內賬房這邊的情報整理並不複雜,大多是邸報、塘報之類的官方文件的分析和整理,督師楊嗣昌在湖廣四川一帶行動,還有北直隸與關外的兵馬調動,又有一天下聞名的官員下獄,曾經擔任過陝西巡撫、保定總督的孫傳庭被削職爲民,下獄待審。

這邊聊了幾句,那邊劉太監卻開口招呼道:

“李孟,過來這邊,今日寫了兩張字帖,你回去掛在牆上,也算是個妝點,你自己挑選一幅。”

劉福來司禮監秉筆出身,書法造詣很是精深高超,平日的字畫都被膠州營系統的文人當作珍寶,而且並不是因爲奉承和討好。

李孟笑着站起來,走到那的書案邊上,看到桌面上放着兩幅一樣的字,李孟不懂書法,不過能認出這是篇策論之類的東西。

“這是嘉靖年間徐閣老的一篇文章,說的是天下治平之道,咱家寫了兩幅,你選一個吧!”

工整的楷體,李孟倒是認得的這些字,他大概的看了看兩幅字,寫的都是一樣的內容,“天下”一詞出現的次數頗多,李孟選了左邊那副,老太監笑着點點頭,開口說道:

“等下,讓小蘇給你送過去。”

這件事情也就放下,衆人繼續閒聊。

這兩幅字並不是完全一樣,“天下”兩字出現的很多,不過一幅字上這個詞是“天下”,另一幅上這個詞的完整則是“大明天下”,不知道是巧合還是下意識的行爲,李孟沒有挑選帶“大明”的那幅“天下治平策”。

......

第369章 風雨來前的平靜第340章 不聽調 納雙妾第393章 一往無前 鐵血洪流第282章 似是而非 斷人根本第280章 子侄應孝 無雲亦龍第91章 腦熱大言第80章 人生際遇總無常第27章 殺雞牛刀第189章 孫家三子 上門第235章 新炮 舊炮第235章 新炮 舊炮第180章 月黑風高殺人夜第185章 平第193章 閒事第37章 總旗第446章 索性火併 殺將 嚇城第450章 謀定 懸殊 輕而易舉第519章 迴應 助你上煤山第385章 雷霆擊陣 針鋒相對第71章 羞澀 憤怒第421章 勝者得利 吳某來拜第130章 鼓舞士氣第310章 官賊使者 因緣巧合第473章 抉擇之時 說打就打第183章 比試第330章 鐵面人 親疏有別第461章 漢城城下 以攻爲守第450章 謀定 懸殊 輕而易舉第149章 一刀兩斷第142章 柳大人第119章 類似演習第428章 缺銅 營改團第232章 後宅第94章 莫名第207章 軍法如鐵第519章 迴應 助你上煤山第267章 又反第285章 兵事生財 處處不平第317章 十八孩兒 讖緯之言第209章 收尾第35章 楞馬罡第422章 一試便知 神秘厚禮第31章 馬百戶第326章 騎兵爲錘敵爲砧第253章 鉅鹿 賈莊 盧象升第357章 再戰第421章 勝者得利 吳某來拜第200章 出不去門第355章 三營 淮揚軍 對陣第121章 遠方來客第105章 看明白 孔三德第155章 猥瑣第533章 天下人心所向第55章 大隊長第222章 理由第42章 跌宕起伏第519章 迴應 助你上煤山第109章 捆起來第512章 襄城定策 戰後諸事第404章 滅軍殺將 完勝第347章 正陽鎮前的戰鬥第443章 煎熬之路第504章 絞殺戰第87章 迴歸 京師第363章 聞風知意 東西優劣第66章 惻隱第372章 內撫 疑點 洋人第131章 敢當先第91章 腦熱大言第517章 草原來信第186章 朝野之間第360章 死圍 救不救第534章 大勢所趨第475章 峰迴路轉 絕境已成第428章 缺銅 營改團第476章 殺牲前行 芒刺在身第508章 理所當然的大勝第372章 內撫 疑點 洋人第205章 破城第225章 大魚吃小魚第407章 耀武 鎮怖 判斷 選擇第303章 波瀾漸起 炫言求賢第82章 忐忑 誤判第227章 不要想回去了第37章 總旗第469章 引蛇出洞 鐵血肅奸第536章 初定之後第120章 兵營初設第500章 順 明 魯第424章 未到太平享樂時第531章 暗流涌動的襄陽城第134章 五萬兩第145章 鼓譟第306章 襄洛罹難 背水紮營第371章 暗誹 士氣高漲第222章 理由第166章 孟浪第436章 名將種子 忠心之人第536章 初定之後第240章 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