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託付

那些什麼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之流,敗亡也是早晚的事情,所以李自成被剩下的人推舉爲新闖王的消息,就沒有什麼人注意了。

木雲瑤看起來在周王府的時候,看過許多的邸報文書,可能也是喜歡學,喜歡問,所以纔有這樣的見識,不過女孩的見識終究是有侷限。李孟知曉李自成被推舉爲新的闖王之後,久久不發一言。

李孟在來到這個時代以來,他不知道誰是高迎祥,來到之後李孟還懷疑歷史是不是因爲自己的到來而發生了改變,有時候半夜夢醒,都是一身冷汗,本就在這個時代誠惶誠恐,如果再是一個完全架空的空間,真是不知道如何做了。

這種惶恐直到看見李自成,張獻忠的名字才緩解了許多,可能自己不瞭解這段歷史,根本不知道一些東西。

京師邸報上的這個消息,讓李孟心中有些莫明的放鬆,原來歷史還是原來的那個歷史,並沒有改變什麼,可更大的惶恐和緊張感又是充滿在他的情緒中,按照那個他所瞭解的歷史,車輪滾動,到最後大部分人都是粉碎在大時代之中。

膠州都司去往湖廣就職,而且李孟還要帶着兵去,這事情真是千難萬難,憑着李孟對大明官場和制度的認識,根本不知道如何進行。

寧師爺從前是跟鹽政巡檢做事,見識未必比李孟要高多少,至於目前的“參贊”木雲瑤。更是有判斷,無見識。

思來想去,李孟還是派人給膠州城中的周舉人送去了請柬,滿清突入京畿,橫行兩月有餘。從容出關,大明兵馬毫無作爲,只能是任其囂張。這件事到最後雖然是京師安然無恙。只不過是些州府遭到了劫掠。

但這件事對大明士人,特別是靠近北直隸地山東,山西,河南一帶的士人觸動極大。先是陝西的亂民在中原腹地左衝右突。朝廷疲於奔命的圍剿,本以爲這不過是天災造成的亂象,可朝廷兵馬與東虜女真地戰爭,也是屢次的失敗,先是宣府大同那邊被人突入,這次連京畿腹地,大明中樞之地都是這樣。

肯定是有些什麼東西不對了,稍有見識的人都是心中惴惴不安,所以和李孟保持一段時間距離地周舉人這次卻出人意料的應邀前來。林雷有了舉人的身份,家中又是有錢有勢,周舉人和官宦之輩交接很是緊密,對這些事情懂得的確實是多些。

幾次相談,幾年在膠州城中地相處。周舉人雖然避而不見李孟。可雙方見面談話卻沒有太多地避諱了,開頭客氣幾句。李孟就是直接問訊道:

“這些日子雖然不曾相見,可兄臺所說的養兵據守之地卻時刻琢磨,這萊州府雖有鹽利,土地貧瘠,人煙稀少,而且還是地形險惡,確實不是長久之地,只是我山東兵馬要去往荊襄,實在是找不到理由。”

當年的鹽政巡檢,而今卻是膠州都司,職位升的飛快,何況是這種本地的大戶人家,對地方上發生的事情自然是清楚底細,對這膠州營戰鬥力也是驚歎異常,周舉人對李孟也是愈發的敬重,先前那種狂生氣度卻是收斂了不少,聽到李孟發問,周舉人稍一思索,就在那裡開口笑了起來。

這一笑,讓李孟頗爲的詫異,心想莫非自己說的有什麼不對,看見李孟地詫異目光,周舉人咳嗽幾聲,把笑容止住,開口朗聲說道:

“李大人這事情卻是想的難了,軍兵調動無非是上面一紙公文而已,邸報那邊,荊襄也是亂局紛紛,找個出兵剿匪平亂的名頭就是。”

李孟聽到之後一愣,心想說的如此簡單,但真實情況那裡會這麼簡單,單說那調撥的公文什麼人,什麼衙門來發,看着李孟地爲難表情,周揚倒是有些吃驚,遲疑着問道:

“這樁事不難吧,李兄不是在京師之中也有奧援嗎?”

這話說地李孟頓時是吃了一驚,心想自己和京師秉筆太監劉福來的關係很是保密,周舉人怎麼知道,李孟地表情雖說變化不大,可也做不到喜怒不形於色,周揚立刻是明白過來,笑笑說道:

“在下和吳同知也有些交情,閒暇時他也提起,說李大人在京師有個了不得的大人物親戚,將來肯定會是一路通達。”

幾個月前是有個大人物親戚來着,不過借了五萬兩之後人都找不到了,李孟苦笑一聲,解釋道:

“這件事李某想要自己做成,周先生可有什麼方法?”

見李孟吞吐,周揚也知道其中另有隱情,也就不再繼續,直接說道:

“這個倒也是不難,只要是用銀子開路,這大明官場上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只要在兵部把銀子使足,移防改換駐地的事自然水到渠成。”

銀子倒是不缺,雖說養兵的用度很大,可關鍵時候十萬兩銀子總是抽調的出來,可兵部的官員自己一個也不認識,說起來,李孟至今還沒有見過萊州知府,所接觸的最大的文官也就是那個匆匆來去的登萊道柳清嵩,其餘的就是膠州城這些官吏了,壓根不知道應該找誰去打交道。

好在周舉人依舊是那副言無不盡的脾氣,事事都會和你講個明白,在那裡繼續開口說道:

“這件事莫要去京師兵部,那邊天子腳下,人多眼雜,總不免被有心人盯上,那就麻煩了,不若去南京兵部,那邊事情反倒是容易的多,只要是發下文書來,一切就水到渠成。”

這話說是說的簡單明白,可京師那邊沒有認識人,這南京城更是兩眼一抹黑,總不可能直接帶兵過去,那立刻就是衆矢之的,自找倒黴。

李孟苦笑了下,只得是點頭稱謝,周揚的知無不言對他真是幫了大忙,但對這樣的讀書人,李孟反倒是不知道如何的答謝,不過今日話說的這麼開,索性是直接問了,那邊周舉人剛有告辭的意思,李孟就抱拳說道:

“若沒有周兄的點撥,李某好比睜眼瞎子一般,事事看不清楚,李某是個粗人,不知道那些婉轉的禮節規矩,就這麼直接問周兄了,可需要什麼?還請直言,金銀我李孟還是有些,而今大小也是個都司銜頭的官員,在這片地面上說話還有些作用,周兄心中想什麼,請講就是?”

要是這周揚真一介不取,李孟還真是要有些疑問了,畢竟雙方所說一切都是特別犯忌諱的東西,這邊問完,本來要站起來的周揚又是重新坐在了椅子上,沉默了會,擡頭笑了笑,開口說道:

“金銀之物,周某家中倒也不缺,萊州府地面上,別人也欺負不得我周家,只是且有一件事,還要請大人答應。”

“請講,只要是李某力所能及的事情,自然會實打實的完成!”

“將來如果有那一日,若是天佑我大明,這日就不要到來,若是真有那一日,周某全家老小十幾口,拿不得刀槍,騎不得劣馬,怕是別人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只求李大人能看在這些事的請份上,收容庇護周某一家。”

本來雙方說話的氣氛很輕鬆,誰想到周揚周舉人突然鄭重其事的說起了將來的託付,李孟也是一愣,周揚說完之後,從椅子上站起來,深深的彎腰作揖,竟是給李孟行了大禮。

要是放在其他人之間,周舉人這話說出來,就應該是直接喊親兵護衛來綁起來送官,大明如此太平之世,聖明天子在位,你卻做末路打算,究竟是有何居心。不過,李孟若是所謂的“其他人”,也不會放着手中的私鹽大利不要,卻去打着調防荊襄的主意,李孟的膠州營在萊州府,好歹是本鄉本土的子弟親兵,什麼事情都是方便,但要是去了荊襄地,山東兵馬,那就是客軍,處處不方便。

雖說大明有這個規矩,客軍在駐地有軍功則翻倍計算,看起來好處多多,但要是客軍在異地駐防的舒服舒心,又何必有這個規矩。

如此匪夷所思的舉動,周揚周舉人壓根沒有問爲什麼,只是直接回答問題,同樣的,對於周舉人的請求,李孟也沒有任何的驚訝,只是同樣鄭重其事的抱拳答應說道:

“周先生請放心,只要李孟手中刀槍在,必然護得周先生全家周全。”

周舉人沒有接話,默默的作揖告辭,徑直出門去了,李孟也沒有出門相送,今天的對話委實是有些凝重。

看起來,自己雖然知道歷史,但是這個時代的聰明人們同樣是感覺到天下之勢有些不妙了……

第410章 捷報所到第402章 圍住 一個都別放跑第104章 東家請客第367章 南征動員 內有隱憂第411章 勝未必喜第221章 喜事臨門第174章 斧槍第172章 無用的武庫第169章 所見所聞所感第95章 假戲真做第501章 家中事 雙雄會第166章 孟浪第226章 溫水煮青蛙第156章 下南京第310章 官賊使者 因緣巧合第73章 火器 城中第508章 理所當然的大勝第246章 桀驁 禽獸 公道第414章 國之大患 誰是第200章 出不去門第60章 瓷罐第35章 楞馬罡第395章 李將軍到第373章 一個有故事有本事的傭兵第110章 無畏 莽撞第290章 百丈長矛 不敗之地第86章 新火銃第240章 忐忑第151章 記憶的歷史 印證第92章 錯對錯 不尷尬第220章 屯田第35章 楞馬罡第507章 雖退非敗 以少圍多第373章 一個有故事有本事的傭兵第536章 初定之後第26章 鹽吃鹽第186章 朝野之間第363章 聞風知意 東西優劣第60章 瓷罐第370章 北邊第300章 血裔傳承 首輔之才第109章 捆起來第94章 莫名第6章 吃幹抹淨第59章 青鹽第80章 人生際遇總無常第165章 侄少爺第52章 分片第207章 軍法如鐵第162章 很俗套第184章 一比一第512章 襄城定策 戰後諸事第328章 爲淵驅魚第3章 半路遇鹽丁第292章 扶國之利 有意無意第357章 再戰第125章 縮手縮腳第152章 託付第316章 意料之外 野心何來第37章 總旗第45章 震懾第83章 照顧 事起第127章 剿匪第482章 二劉 高傑 天陰第514章 河南之政 牛佺第335章 陳新甲的仗義直言第308章 驅而不殲 反常爲怪第135章 不負君心第56章 走上正軌第228章 既定事實第473章 抉擇之時 說打就打第8章 賺錢了第82章 忐忑 誤判第138章 不值得一提第496章 大勝 汝陽陷落第293章 豆萁煮豆 亂世刀兵第77章 有客第181章 懾服第142章 柳大人第104章 東家請客第135章 不負君心第441章 再入城 終有報應第229章 屯田和垂簾第390章 絞殺 英雄第18章 將來吃肉第259章 膠州營 向前第50章 設卡厘金第76章 騎術訓練第95章 假戲真做第46章 無心立威第17章 押運工作第184章 一比一第241章 堅持第63章 炒作第332章 風起微瀾第488章 未勝先憂 將敗已愁第530章 殖民先行者第114章 一無所獲第291章 無處下口 古今相通第483章 夜 鐵騎 破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