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寬大繁褥
二十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www.kxs7.com)這種旗袍是漢族人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漢化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爲中國‘婦’‘女’的標準服裝。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www.kxs7.com)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蕩’滌着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爲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爲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kxs7.com
旗袍源於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屬於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於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源於旗‘女’之袍。清初較爲瘦長緊窄小袖素簡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變得寬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多棄袍服而着大褂與‘褲’,故20世紀10年着旗袍者極少,20年代才略有回覆。鼎革後的旗袍有了質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發生之地,卻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1.?旗‘女’之袍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2.?旗‘女’之袍內着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繡‘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着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3.?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正是這三點差別,使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的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新品種。袍服是外套,是強調功能防寒、遮體、表示身份等的服裝種類,其審美意味是傳統的含蓄。裙服,法語中的robe或英語中的one-piece?dress,雖也有着與中國袍服相仿的歷史和強調功能的傳統,但表現‘女’‘性’體態曲線卻也是它悠久的傳統之一;而現代裙裝則加強了這一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現,變爲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現。現代西方裙裝的所有這些表現‘女’‘性’體態細微變化的表現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身材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實在是一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