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山爲陵
安史之‘亂’以後﹐唐代墓葬制度發生了顯着的變化。首先是墓的構造簡化﹐短而狹的豎井式墓道代替了斜坡式的長墓道﹐因而天井和壁龕也不見了。墓室的規模縮小﹐ 壁畫亦十分罕見。陶俑的數量減少﹐製作粗簡。天王俑和鎮墓獸越來越簡化﹐在有的墓裡已不用。只有十二時辰俑仍較流行。
長江以南廣大地區的唐墓﹐有豎‘穴’式土坑墓和磚室墓兩類﹐形制簡單﹐規模甚小。磚室墓多爲長方形﹐有的兩室並列﹐夫妻各葬一室。廣東省韶關張九齡墓﹐主室平面呈方形﹐四壁施彩畫﹐前方甬道兩側還各設一耳室﹐規模較大﹐形制與北方地區的磚室墓類似。總的說來﹐南方地區唐墓中的隨葬品多爲陶瓷器皿﹐陶俑甚少見。
唐代帝陵除少數是“積土爲陵”的以外﹐大多數都是“依山爲陵”。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以梁山的主峰爲中心﹐築平面略呈方形的內城﹐四面各開一‘門’﹐‘門’外置石獅﹑石馬和石人。南面的朱雀‘門’是正‘門’﹐入‘門’即爲獻殿。自南面遠處第一道‘門’闕至內城的朱雀‘門’﹐神道長達3公里﹐兩旁列瑞禽﹑瑞獸﹑馬﹑武將﹑文臣以及外國首領的石雕像﹐並樹“述聖記”碑和“無字碑”。乾陵的宏大規模﹐充分顯示了大唐帝國極盛時期的強大國力。
五代前蜀王建的永陵在四川省成都﹐南唐李的欽陵和李璟的順陵在江蘇省南京﹐都已經發掘。地下的玄宮分前﹑中﹑後3室﹐各室兩側又多設壁龕或耳室﹐這可能是承襲唐陵的制度。唐陵的地下玄宮雖都未經發掘﹐但從各方面的情形推測﹐亦應設有前﹑中﹑後3室。
宋至明,原和北方地區的北宋墓﹐最富有特‘色’的是一種仿木結構建築的磚室墓。北宋初年﹐墓室內的仿木結構還很簡單。到北宋中期﹐才達到成熟的程度﹐從而成爲一種特殊類型的磚室墓。從這以後﹐墓室的平面又從方形或圓形演變爲等邊多角形﹐仿木結構則從簡單的“一斗三升”託替木或“把頭絞項造”演變爲五鋪作重栱﹐從版‘門’直櫺窗演變爲雕‘花’格子‘門’。一般多爲單室墓﹐後期較大的墓則分前後兩室。墓內多用壁畫或雕磚作裝飾﹐其內容主要是表現墓主人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墓主夫妻舉行 “開芳宴”的場,有時也有孝子故事圖等。在有些北宋末年的墓中﹐還出現了雜劇雕磚。墓室的後壁﹐則往往有“‘婦’‘女’掩‘門’”雕磚。隨葬品寥寥無幾﹐這可能是由於各種器具什物已充分地繪刻在壁畫和雕磚上的緣故。
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宋墓﹐與同地區的唐墓相似﹐除了豎‘穴’土坑墓以外﹐主要是簡單的長方形磚室墓﹐後者往往兩室並列﹐夫妻各葬一室。隨葬品除陶瓷器外﹐頗有漆器和銅鏡﹐偶爾也有銀器。江西﹑福建省境內的宋墓﹐有用陶瓷俑隨葬的﹐其中包括十二時辰俑和神煞俑。四川省境內的宋墓﹐除磚室墓外﹐還流行石室墓﹐後者多有雕刻﹐其題材爲墓主人夫‘婦’“開芳宴”﹐有的則爲孝子故事。(虹騰中文網http://www.hot0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