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稅改

“貿易是雙向的互動,而非閉門造車。光中華國國內發展技術和生產貨物不行,得賣出去。但類似於高麗、日本、交趾這些小國家也吃不消多少的絲綢、瓷器、棉布貨物。那怎麼辦?”

張林笑道:“那咱們就幫他們發展經濟,他們國家富裕了,咱們再把貨物賣給他們。當然,幫也得有個幫法,不能一股腦兒把軍械、船隻都送出去。咱們要幫他們發展單一的經濟,何謂單一經濟?就是其地什麼物產豐富,就幫他們大力開發哪一項物產,礦多便開礦,土地肥沃便專門養殖種植,不能幫他們從民生到軍工全面發展。不聽話者,則挑撥他們民族矛盾,讓其國內戰後分裂,咱們再介入其中勸架,拉攏一方,制衡一方地控制他們。這就叫經濟控制,咱們既賺他們的錢,又把他們牢牢控制在手翻不了身。”

“陛下英明。”

這種戰爭方式很新穎,但道理聽起來異常高端大氣上檔次,不是很難,也不是歷史上無人幹過。只是這般粗獷淺顯地說出來,還是很讓內閣大臣們心悅誠服的。

張林道:“滅掉金國後,甚至現在,咱們就可以慢慢入手實行了。比如蒙古諸部,移民是一部分,另外則是讓他們專職畜牧,在其地設立商站,有效控制他們的貿易。但有風吹草動,及時派兵鎮壓。當然,移民過後,他們事實上也不敢再造反。咱們吶,眼光要放長遠些,只要他們肯配合咱們的政策,就不要把他們當異族看待,也不要區別對待,誰犯法誰功勞,與咱們漢人一般賞罰分明,都是中華國國民。做到這一點,蒙古百姓們是不會有造反心思的。”

“另外,則是咱們的第一期五年發展計劃要接近尾聲了,現下也該提早佈置第二個五年經濟發展計劃。朕打算在甘肅、天津(燕雲)、成都、貴雲、永興、太原郡、大名郡、西江(江南西路)、應天郡、大理(未收復)打造十個工業城池。把人口往西、北轉移、東南,東北沿海則重點發展海商貿易、漁業等民生經濟。”

說到這,張林道:“現下有百姓也在報紙上說了,蜂窩煤、冶鐵廠天天燒煤,煙氣燻人,這也是經濟發展的弊端,對環境影響太大。暫時還看不出什麼,但幾十年上百年後,難保不會天上下酸雨。所以啊,一些地方要多植樹,污染的廢水要好好整頓,咱們現在先預防着,總比以後整治要省事。這都是關乎子孫後代的大事,馬虎不得,也偷懶不得。”

中華國的煤炭儲量並不少,但大多是含硫重的劣質煤,燒起來就冒黃煙,煙氣遮天蔽日,尤其是許多工業區百姓抱以怨言。百姓們從報紙上知道這煙氣不致死,但卻是有害身體的,冶鐵廠的工人都是戴棉(塞墨粒)口罩幹活。

所以,現下很有必要提前一步開戰計劃經濟,趁着時代還不是那麼文明的情況下,用奴隸、戰俘等大肆在內地修建工業城,一方面是改良南北東西的經濟差距,一面是把經濟發展的項目給劃分開--內地主工業,沿海主商貿和科技研究。

所以,這又涉及到一個大問題,那就是修建道路。

五年經濟發展計劃,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修煉國道,既是在原官道基礎上翻修砂石路,在中、大城池周邊和相隔之間一段一段地修建木包鐵的軌道,以加強交通運輸。

這事兒說難也不難,只要奴隸、戰俘管夠,幾十萬上百萬人一齊動工,十餘年就能把全國交通網也修起來。

所以,目前制約國內經濟發展的問題主要就是勞動力人口,蓋因朝廷財政不是那麼豐厚,支撐不起招募漢人勞動的花費。

未來幾年,隨着異族女人的涌入,漢人新生兒將迎來一個高峰期,保守估計將突破每年一百萬。

而且商道開通和新的人口涌入導致經濟發展加,內需猛增,一些奢飾品、酒水、娛樂餐飲行業是是時候放開管制了。但爲了穩定物價,朝廷是必須要勒令各地加強農業建設,尤其是農場建設,列入政績考覈之一,各地糧倉不得低於三年儲量。

也就是說,人均消耗糧食最低爲三百五十斤,正常爲五六百斤,比如一個地方官署下轄五千人,那麼其地糧倉不得少於525萬斤糧食。

當地不適合種植的話,那麼當地隸屬的行省大糧倉總數不得缺少,種不出來則從別地買,沒錢買就提前遞交札子上報朝廷!朝廷會幫其地發展適合的工業建設或者經濟作物。

這是硬性規定,是朝廷爲了防止自然災害而做出的政策之一,是國策之一。

就比如河內行省(包括河套地區),因爲地質糧食儲量不夠,那就發展畜牧業,用畜牧經濟跟朝廷換糧食。工業城糧儲不夠,那就發展工業經濟。

總之,每年都會有農政總署專門派人去各地驗查糧庫,計入政績。

當然,現在的中華國還達不到這個條件,但國策是不容變更的,只能朝這個方向努力,讓各地主官配合朝廷制定政策發展當地經濟。

另外,則是朝廷在經濟發展基礎上,爲了充裕國庫,調低營業稅的同時,新徵收了印花稅和車船稅。

這兩個小稅種主要是針對日益蓬勃發展的商業,在資產階級還未勢大之前,這個時間點再合適不過了。

至於營業稅則變改爲4%到10%,根據各地的經濟情況上下靈活調動,調動一次的最短時間爲五年。西北經濟剛發展,就設低點,促進商人去開發西北。東南經濟富裕則設高點。

印花稅的徵收主要是經濟發展的所涉及到的技術、財產、土地、房屋、貨物、專利、店鋪牌照、商標、借貸等商業活動的有效憑證,統一按0.05%收取。

這兩個小稅種對於普通百姓、小商販幾乎沒多大影響,大商販也感覺不到肉痛-九牛一毛差不多,但對於國家財政確是一劑強心針,每年至少可增加兩千萬以上的稅錢。

而朝廷所付出的,不過是印刷貼花票和一些處理稅錢的機構人工成本罷了。

第600章 私巡第460章 周邊形勢第164章 花魁之期第430章 整治國務第191章 先罵陣再單挑再羣毆第291章 燧發火槍第344章 貞娘回岸第594章 鎮你族永世不得翻身第387章 乳山縣第542章 海參崴第59章 被人當豬養第295章 梁山上島第292章 反攻上岸第502章 最後的遼軍第238章 挑撥離間第276 以法治民第12章 繼續推廣小吃第482章 金夏滅遼第593章 天經地義第716章 銀聯第90章 官身第399章 新貨幣問題第668章 混血規則第256章 殺進大名府第133章 豹子頭林沖第62章 親去藥家鎮第73章 自私互利第219章 太謙虛了第104章 古時使女第252章 講造反的道理第40章 賠罪主薄第244章 各處安排第253章 差強人意第158章 磨人的小妖精第666章 婚姻法案第61章 娶妾和應邀第257章 殺奔南下第78章 籠絡第176章 原來不是砸的第386章 當一個炮兵第540章 金國身上的刺第279章 樂團與基礎教學第261章 抄家斂財第712章 日本國要走出去第684章 技術泄露第50章 女人的心思第427章 東京城外第656章 技術輸出第367章 時代在改變第502章 最後的遼軍第218章 清君側第588章 降第211章 各有詭心第53章 大雨第705章 第四任皇帝第722章 歐洲聯盟第165章 該砸多少錢?第692章 艦隊第623章 鎖國鎖技術第68章 新天地第445章 司法不貫徹第382章 遠近戰略第221章 王黼就任第174章 花魁爭選的意外第701章 兵臨喀布爾第19章 巴結官吏第129章 不孕不育第122章 回返莘縣第390章 閻家口寨第235章 膠着第96章 赤發鬼下山公幹第411章 北地劇變第485章 志在東亞第135章 造反總得有個理由第96章 赤發鬼下山公幹第527章 飛剪式戰艦第700章 五月戰爭第275章 名正言順地改制第399章 新貨幣問題第386章 當一個炮兵第261章 抄家斂財第337章 娘子有孕了第167章 叔叔赴約第332章 使對使第542章 海參崴第270章 夷州島的新家第341章 調整研發方向第143章 挑選官船第574章 精簡官員第442章 漢蕃同民第342 錦衣衛第592章 中原I型蒸汽機第348章 塑造唯一信仰第447章 捨不得吃第439章 比鬥第384章 軍機署和錦衣衛第72章 缺乏安全感第696章 藝術戰爭第307章 體系構思第437章 吃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