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要開設商站?
因爲朝廷要以商站爲中心,大肆移民定居,不管是古代還是後世,但凡富裕繁鬧之地必然是商業興旺之處,也是人口密集的城鎮。
在高昌和甘肅行省中,不論是被朝廷強制遷徙還是即將到來的移民潮,只有把這地方的彪悍民風改成商貿風氣,幾十上百年後,這些地方被商業融合,再也恢復不了民族獨立意識。
後世不論是美國的西部大開發還是中國的西部大開發,歸根結底就是西部地區經濟太差導致民衆失心,被野心家陰謀家一慫恿,就會爆發獨立浪潮。
爲了瓦解西部地區的民族獨立意識,是必須要移民和進行經濟發展的,這是中華國的基本國策之一。
眼下趁着戰爭動盪後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正是最佳時機,對付敢跳出來鬧事的人很簡單,照腦袋賞他一個鐵丸就是了。
甘肅和高昌很窮,民生落後,土地也較爲貧瘠,但發育不起來嗎?非也。
其地適合種植棉花、蓖麻、芝麻、甜菜、蘇子、大蒜、茶葉、小麥等經濟作物,畜牧業較爲發達,尤其是羊。部分水田也適合種植南方的油菜。
中華國現在已經不缺畜牧的地方了,河套、燕雲、甘肅和成都府行省部分接壤的吐蕃地區,需要的只是時間而已。
市面上的羊肉價已是跌到了五角四分錢一斤,可以預見的是,在燕雲、河套一帶的畜牧三年發育期後,羊肉價將進一步下跌,很可能會跌到兩三角錢一斤。
不但羊肉價在跌,一元五角錢一斤的牛肉價也在跌。當然,朝廷還沒有放開牛肉管制,在畜牧業未達到一定規模前,律法嚴令耕牛不得宰殺。
其實現在國內很多農場主都用機械取代人力了,就比如騾馬拉動的能收割莊稼的鐮車--其實就是雪橇加上一定分量的墜重物然後,在中間架幾片鋒利的單向鐵刀,離地面土壤約莫兩寸高度(可自行調節高度),牲畜拉動鐮車後人在後面壓重,就可以抵得上三四個人的勞動力。
不過這種鐮車售價不菲,要百十來元,只適合北方超過擁有百畝地且連成一片的農場主使用,南方散戶農民購買的少。
爲什麼很多人願意去西部和北部打拼事業,因爲這兩個地區地廣人稀,相比起南方一畝地售價近三十元的價格,北方土地雖然水田較少,但畢竟單畝地價才十八元上下。
而且各地官署爲了鼓勵農耕,給來投資的農場主們採取“分期付款”的政策--反正土地荒着也是荒着,有人種當然是求之不得。
農場主們賣掉南方的土地,來到北地和西部往往都是一下就從官署裡購買一兩百畝連成片的土地,儘管跟朝廷欠下上千元的高額債務,但他們一點都不擔心還款問題。
當地官署不但給他們修建水利設施,挖蓄水池和池塘,還派人指導他們耕種土地,利用小麥一年一茬的空閒期和休耕期,還可以種些苜蓿、芝麻等經濟作物由朝廷或者商人來收購。
並且各地官署都興修公共廁所,以低價把這些糞肥賣給農場主,讓他們拿去肥田改良土質。
朝廷這般給力,農場主焉能不富?
南方本來就有許多溫飽不愁卻猶豫不定的百姓,但當被親朋好友來信勸說後,再也按耐不住躁動的心紛紛去開荒當農場主,有效地緩解了西、北地區的地廣人稀現象。
伴隨着人口流動,則是驛站規模的擴大,內閣計劃在新年也就是中華四年在全國新建五百處用來傳遞新建的郵政服務,成立郵政總署來管理,劃歸到交通運輸總署中。
當然,郵政站點一部分是歸屬朝廷,一部分名額下放給民間鏢行運輸集團公司,爲避免郵政混亂,嚴令中小公司不得私建郵政站點。
在一系列政策的制定下,張林充滿信心,中華帝國的經濟將在三年內迎來一個質變飛躍期。
這三年裡,只要金國不挑釁,他就不準備跟金國全面開戰,把西夏和高昌回鶻消化掉再說。
還有,也得對大理和吐蕃、河套往北的部分蒙古諸部進行外交深入,能兵不血刃地拿下這些地區纔是完美。
若是有人不開眼,他正好拿他開刀。
至於北部跟金國接壤的西京道,只要金國不撤軍,他就懶着不走,不斷地摩擦摩擦再摩擦,消耗對方國力順便輪換着練兵。
有了高昌、西夏、乃蠻部現成的戰馬,就算河套和燕雲還未發育起來,騎軍規模也可以武裝到十萬左右了,金國再也不敢隨隨便便就派出一支三五萬人騎軍來搞事了。
十萬規模的騎軍,用來掃蕩吐蕃,那是搓搓有餘。
至於大理……
張林冷笑一聲,這個國家更是個上不了檯面的對手。先不說這個小國只有不到十萬數的兵馬,其國內軍心民心和政權就不穩當。
現在在位的大理皇帝爲憲宗段正嚴,還是個毛都沒有長齊的十八歲小年輕,其國內大部分政權和軍事統兵權也掌握在高氏手裡。
段家人不肯合作,那很簡單,找大理相國高順貞談就是了。刀架在脖子上,正常人都要審時度勢,西夏李乾順都萎了,大理還想頑抗到底?
相比起大理國,吐蕃諸部卻是必須要見刀兵的,蓋因這些蕃族桀驁不順,戰爭動員能力不弱,比起西夏更勝一籌。
在盛唐時期,唐朝大軍跟吐蕃交手都吃了大虧,甚至連安西四鎮都一度淪陷,唐朝後期連長安都被吐蕃三番五次地佔領。
當然唐朝時的吐蕃是個統一而輝煌的國度,而現在的吐蕃則是四分五裂的局面,其地大大小小几十個政權,願意投靠中華國的部族也不少。
絲綢之路上的吐蕃青唐部乃是西方商人進入中原的一箇中轉站,吐蕃四分五裂後也不是沒有想過統一,只不過被前朝宋國的名將曹瑋給打破滅了。
三都谷之戰,宋軍以陣亡六七十人的代價就擊敗數萬吐蕃軍隊,直接導致大多吐蕃部族投誠宋國,統一之夢破碎。這就是所謂的“十萬胡塵一戰空”。
不論是前朝宋國還是中華國建國後的這三年,對吐蕃部族的拉攏和蠶食政策一直都沒有停止過。
當然,其中也出過一些文人敗類,就比如史書上頗受好評的司馬光,其實也幹過賣國賊之事,把士兵們好不容易打下來的葭蘆、米脂、浮圖、安疆四砦割讓給党項人,爲了籠絡住西夏換取和平。
這個事情曾被新漢報當成文人的恥辱大肆批判,搞得文人階級一度大失顏面,軍部樂得在旁看笑話,甚至還推波助瀾。
所以現在中華國內誰敢提出割讓土地或者跟金國和談的話,會被百姓們扔石頭砸窗戶的。
吐蕃諸部中身份最“根正苗紅”的乃是吐蕃王朝贊普後裔青唐唃廝囉部,而這個部族已是在宋仁宗年代就歸入中原統治,地處現在的秦鳳行省。
所以,盤踞在餘下青藏高原吐蕃部族都是些“非王族正統”的政權,名義上不佔優勢,與中華國兵力上更不佔優勢,收復只是時間問題。
所以張林一點都不着急,等消化掉從西夏、高昌、乃蠻刮過來的戰馬,花費一年時間再集訓出一支十萬規模的騎軍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