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帝國自開國以來,經濟發展不錯,稅收也大有起色,但財政一直吃緊,這種火槍兵單兵裝備就能看出來。
錢都花在工業帶、工業區、工建工程和軍械裝備上了,維持着五十多萬規模的常規軍。北地河內行省,原遼國西京道,兩國軍隊還在不停地耗損軍費,互相傷害。
張林不懂什麼行軍打仗排兵佈陣,他對於戰爭卻有本質上的認識,比拼國力,用錢砸死金國和西夏,讓他們見識見識什麼叫炮彈如雨,什麼才叫中原大國的底蘊。
現在財政吃緊不要緊,只要不破產就行,再說還有國債這一招沒用起來呢,必要時可解燃眉之急。開戰後,軍部也將執行以戰養戰的策略,徹底斷了北方遊牧民族復興的希望,把他們的根子都給燒掉。
在張林的計劃中,國土擴張戰略要持續很久,他要在有生之年裡替後世把周邊威脅徹底根絕。
東面的高麗國沒有存在必要,日本國人口太多,是必須要瓦解,這其中琉球國是個很好的利用對象。把高麗和日本當外海抵禦前沿,把海軍直面太平洋。
南面像後世的老撾、越南柬埔寨什麼的國家也要併入行省,馬六甲海峽周邊的領土收入囊中,把海軍直面印度洋。
西面的高原和山脈是天然防禦地帶,只要把印度給分裂掉,就有足夠的戰略緩衝地帶。
至於北面,由於版圖太大,張林還沒想好,反正至少金國的地盤得吃下來,還有外蒙古。
畢竟後世俄羅斯西伯利亞那麼大的版圖,在這條件極爲落後的古代,想要往冰天雪地裡進行移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地球說小很小,說大也大,沒必要建立一個橫跨亞歐大陸的帝國,國土不是越大越好,版圖太大了很容易內部垮臺,只要扼守住西方文明入侵東方文明的戰略要地就行。
後世常在貼吧論壇裡看到什麼十字軍東征的帖子,好像就是發生在十一世紀,聽說最遠打到了印度。
張林經常惡趣味地會想跟這幫領主貴族兵碰一碰,看看誰的胳膊粗,但怎麼想都有點大人欺負小孩的感覺。
在宣州市巡視了五天後,趕在正月底回返皇城,內閣大臣們自然負責處理繁瑣的事務,張林則準備休息幾天,再去視察明州市位於定海縣的鎮海船廠和舟山島在建的東海艦隊。
當然,去巡視明州不是簡單地直接去,肯定要對周邊地區展開突襲檢查的。作爲皇帝陛下,時間是寶貴的,可不會幹耗在行程上。
值得高興的是,去歲的各項改革政策在風氣爲之一變的官員們努力下得到了落實,尤其是針對國內目前最急需解決的女人閒置勞動力。在這個以勞力輸出爲主的時代,儘管有各種各樣的耕地新器械出現,但男人依舊是農業的主力軍。
很多女子只能在家做些紡紗織布的活來補貼家用,在中華帝國現在跟金國和西夏國的貿易幾乎斷絕,導致紡織業的前景堪憂,商人們也縮減了工人和生產規模,很多棉布降價銷售後不得已地積攢在倉庫中堆積如山。
這些布、棉、綢、帛,虧本賣是不可能的,商人們寧願燒掉它都不可能虧血賣。不過在新年戰略產業北上的背景下,民間都知道國家即將對金國和西夏國開戰。
這是令人喚醒鼓舞的消息,只要開通新的商道,積攢在倉庫裡的布貨就不愁銷路啦,大家都能賺的盆滿鉢滿。
不過就眼下來說,民間大量女子失業依舊是不可避免的社會現象。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育教總署出臺一系列政策招聘和培訓女老師以及女學生。商務總署也制定政策,讓民間商人們必須按照一定的比例聘用女子,比如酒樓裡的女服務員,布行、店鋪裡的女售賣員等等。衛生總署也頒發政策,接受一大批女子培訓成護士,一部分安置在民間醫院裡,一部分送去軍校當醫療兵。
另外,針對民間很多地方依舊在採用前朝的計量單位比如宋斤、宋尺等現象,內閣制定政策從各地商會源頭抓起,但有發現商人們或者店鋪沿用舊制單位,一律罰款。
現在財政很吃緊,但並不意味着國家窮,看看繁榮昌盛的商業就知道了,看看民間百姓還在增漲的工錢就知道了,錢都在民間呢。
在正月底的時候,上一批戰爭債券完成回兌後,朝廷又發行了新一輪國債以及戰爭債券,這次債券的規模是空前的。在前一次回饋良好且國家軍力強盛的基礎情況下,民間購買債券的熱情非常高昂,第一批一千萬元的債券不到三天就如泥牛入海般地投入市場。
針對這股熱潮,第二批兩千萬元發行也在計劃中,按照內閣的評估,債券控制在八千萬元以下是最保險的,否則將會拖累經濟發展。
這筆債捲款項自然大部分投資在工業帶和民生建設上,加大對沿海地圖捕魚業的投資,尤其是超過三千料的大型捕魚船,鼓勵百姓發展遠海捕魚,順便替國家測量水文地理。
料這個船隻計量單位也漸漸退出歷史舞臺了。
一根普通的用船木料,在正常情況下長度大概在五六米之間,直徑約二三十公分之間。由於這樣的一根木料在水中的浮力,基本可以承載三個成年人的重量,也就在三百多斤左右。
古人是把料數來計量船隻大小。
在排水量這個概念普及後,尤其是船隻設計的工匠們掌握了浮力承載量的計算方法,各地船廠一律採用排水量來代替原先的料數。
畢竟,排水量的大小也就代表船隻的承載能力,比料數更能直觀有效地體現出船隻的實際大小和裝載能力。
6000料的大船約合兩千噸排水量,實際載重量在一千噸左右。按照新計量單位,目前國內已有排水量超過千噸的大船超過兩千艘,各地船廠中在建的新千噸大船足有兩百多艘。
朝廷自從允許私商擁有千料大船後,沿海捕魚業就興旺發達起來,新年初始朝廷又把船隻規模不設限制的制度頒發下來,意味着商人們可以購買更大的船隻用於商業,進一步刺激了沿海經濟發展。
不過朝廷也明確立法,超過五百噸排水量的漁船禁止在近海(一千里路內)展開捕魚作業,這雖然加大了漁民作業的難度,但能買得起這麼大船的基本都是商人,因此也無傷大雅。
同時近海沿海的捕魚制度也跟着調整,嚴格規定漁民捕魚所用的漁網目數高能於四百,保護魚仔繁殖的可持續發展,並派人在沿海一帶進行教育宣傳,設立漁政司、漁政所來官吏。
國內的漁網規格也隨之變化。
這時代的百姓一方面受限於經濟環境,捕魚業並不發達,另一方面民間百姓也沒有濫捕濫殺的念頭,所以這個制度實行起來只是以防後患罷了。
伴隨漁業發展的則是沿海大大小小的私商食品加工廠,魚乾絲、魚油、醃魚罐頭各種各樣的食物也往大江南北售賣,物美價廉味道也不差,極大促進了民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