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一章 現在二對二

“小王曹悌,拜見大漢衛將軍。”

“哎呀,大王折煞外臣了。您是一國之君,怎麼可以對外臣如此行禮?”

“哎,說起來,都是小王一時任性,忘了當初大司馬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諄諄教誨。急不可耐的稱了魏王。結果引來晉逆的大舉進犯。還連帶衛將軍來此受累。小王,真是慚愧至極。”

嘿嘿,如果說今年上半年我大漢不願意你稱王的話,這個時候真的需要你稱王,吸引晉國把力量耗費在這秦嶺與大巴山環抱的山地中啊。當然,這一點,你們肯定也看明白了。只是現在擺出這樣的姿態,我也不說破就是了。

雙方見禮已畢,曹悌等人把羅憲引入西城內剛剛粉飾一新,用來充作魏王宮的太守府內。一番推讓後,曹悌坐了主位。

“敢問衛將軍,這次大漢派來了多少援軍?”

“七千人。另有八十萬石糧食和三億錢。弓箭火油等守城物資無數。”

“這錢糧倒是很充足了,只是這援軍,恨少啊。”

“大王覺得這點援軍少?我倒是覺得有些多了呢。”

“啊?”到底是曹家四代子孫裡較爲優秀之人,曹悌稍微轉了轉眼睛後就反應過來了:“看來衛將軍胸有韜略了,敢問衛將軍,如何破敵?”

“外臣來此之時,我國大司馬、大將軍已經給外臣指示了方略。正要向大王稟報。請大王發令,讓門外外臣的侍衛們把輿圖搬進來。”

“可。”

等自己的侍衛在王府的大廳內擺好了立體輿圖後,羅憲站起身來對着曹悌拜了一下:“大王,諸位魏國將軍,請看輿圖。現在,魏國由西北向東南,掌控着魏興、上庸、新城三郡以及附近南鄉郡的一部分。看起來地盤不小,但請恕我實話實說,這些地方的人口實在是太少,而且過於分散,治理起來成本極高。”

曹悌等人都緩緩的點頭。

“在三四年前,兩位張將軍帶着一千多忠臣義士進入這裡。並在我大漢牙門將的支援下站穩了腳跟。之後雖然晉國派出陳休淵領兵來犯,但不久就碰上漢晉大戰,晉國的主要力量都投入了關中。對陳休淵的支援極爲有限。更何況後來吳國攻擊荊州,陳休淵的兵力還不得不撤走。

但是今日之局不同以往,大漢現在暫時無力發動大規模的東征,只能是在邊境上牽制住晉國的少量部隊。所以晉國這次來犯,是有足夠的兵力和物資保障的。

更可慮的是,根據我大漢司聞曹的情報,這一次晉國來犯,也拉攏了吳國一起出兵。雖然魏國的上庸、新城兩郡與吳國的西陵之間隔了一道大巴山,但是若吳國真的派出三五千人的小部隊從南邊翻山而來呢?

所以,以前那種四處遊擊的方法,不太適用於這一次的應對。”

羅憲說完,張虎、張雄等經年老將都情不自禁的捻鬚點頭。

“我家大司馬和大將軍對魏國這次作戰的建議是:把目前三郡散在的數萬百姓,全部集中到西城城內。之後所有兵力分爲兩部,一部囤積於西城之內固守,一部在外遊走,襲擾敵軍的運輸線。

諸位請看,這魏興三郡內,除了西城附近有一塊較大的盆地外,其他的都是山巒起伏,交通極爲不便。這樣的地形,敵人進軍會非常困難,反之,我軍一支規模不大的部隊要隱藏起來卻是非常方便。

之後諸位再請看輿圖,晉國要侵犯魏興三郡,一般是以南鄉郡的筑陽縣爲物資囤積地。這裡緊鄰漢水。而漢水在兩山之間蜿蜒曲折,從筑陽出發,逆流而上,可以直抵西城乃至漢中。所以,只要我們把百姓、士兵都集中在西城。那麼晉國的進軍路線就幾乎是一定的:從筑陽出發,沿着漢水兩岸進軍。”

“如此,我們先前開出城的那一支部隊,就可以圍繞着漢水想辦法,偷襲、騷擾敵人的後勤線。”

“孟嘯將軍說得對。諸位,筑陽到西城,漢水綿延超過六百里。如此長的距離,晉軍不可能處處設防。只要漏出一點破綻,那麼我們就燒燬他們的糧船。這樣的事情多了,晉軍要麼撤退,要麼派出更多的士兵守衛糧道。若是前者,便是我們反擊的機會。若是後者,那晉軍的攻城力量便不足。而我西城城內糧秣足可支撐三年之久。到時候晉軍坐困城下,師老兵疲,一樣難逃覆滅之局!”

總的來說,羅憲的戰略就是:第一、我把東部幾個縣城的人口全部集中到西端的西城,戰略上大踏步撤退,實際是無限拉長你的後勤補給線。第二、集中力量於西城,樹一個燈塔讓你來攻。你不是要掃平叛逆麼?我就在這裡,你來不來呢?第三,你要是來西城,不可避免的會把後勤線拉長。而後勤線拉長之後的戰局就會朝着本方有利的方向變化了。

由於魏興三郡介於秦嶺與大巴山移行處。各種山巒起伏。在這個時代,大軍的後勤只能仰仗漢水。而漢水這條河流的上游,其寬度和長江中下游比起來是很有限的。到時候晉國的糧船從漢水上走,漢魏的士兵站在岸邊來一輪火箭齊射就足以把對方的糧船全部點燃。

可以說,不管是魏興三郡,還是永安,還是南中,季漢若要從這裡發動進攻,其本身的後勤會因爲這裡的地勢變得苦不堪言。但若只是單純的想要防守,那這裡的地理環境就變得極爲有利。這樣的地利,乃是關彝等人面對晉吳兩個大國同時進攻的底氣之所在。

“令則這個方略,老夫是贊同的。”張虎開口後,張雄、徐霸、樂肇等人也跟着點頭。四方將軍都點頭了,曹悌自然也認可了。

“只是如此一來,我軍就要分爲兩部。誰來守城?誰在外遊擊?”

“呵呵呵,憲善於守城,加之初來乍到,對魏興三郡的地理完全不熟悉。所以,憲的意思是,我率七千援軍守城,諸位將軍率本部兵馬出城遊擊。”

這個安排很合理,但是很不合情。

說起來,姓曹的和姓劉的上一次攜手合作,還要倒推到西元198年(下邳,白門樓)。到現在都七十多年了。七十多年來,除了最近幾年外,其他時間姓曹的和姓劉的都是打生打死啊!雖說現在迫於形勢,漢魏又一次攜手了,可是形勢歸形勢,感情歸感情啊。

哦,你讓我們把魏興三郡所有的人口都集中在西城,又把我們自己的部隊全部趕出城外。萬一我們出去了,你就把這兩三萬人口全部拉到漢中去怎麼辦?別跟我說什麼不可能,你家大司馬看到人口二字就流口水,現在全天下誰還不知道嗎?

但是呢,這個方案確實是最好的應對方案了。所以,張虎等人全都沉默以對。

“呵呵呵呵~~~善!衛將軍這個方略是極好的。那就如此執行吧!前將軍等諸位將軍快些發佈命令下去,把各地的百姓都集中到西城來。同時把衛將軍帶來的糧食運輸一部分出去,預先安置在幾個隱秘的補給點。之後你們就率軍出城吧。”

“大王?!”

“諸位。”剛纔一直在羅憲面前低姿態以對的曹悌站起身來:“若無關大司馬,曹悌現在還在鄴城那座牢籠裡面對司馬家的逆賊卑躬屈膝呢。若無大漢前些時候,在本國大舉北伐的情況仍然咬牙對我大魏進行支援,我們在魏興三郡早就不能立足了。寡人也知道,漢魏交戰數十年,彼此之間難以信任。但是請諸位想想,若是大漢這個時候真對大魏有什麼不好的想法,直接不理我們不就行了麼?所以,衛將軍剛纔的方略,寡人決定完全按此執行!”

“臣等謹遵大王之命!”

“果然,誠如我家大司馬所言,曹家子孫,都不愧是英雄的子孫。不過也請大王和諸位將軍放心。我家大司馬已經提前抽調了吳喬、來慶兩位將軍,率領隴西軍一萬向着漢中移動。並會駐紮在黃金城。大王萬金之軀,既不能跟隨張將軍等在外遊擊。也不應陷入西城這座註定要被圍攻許久的孤城。所以,還請大王移駕到我大漢的黃金城,在那裡坐看我等破敵!”

“令則此言,甚是有理。請大王移駕黃金城。”

“呵呵,衛將軍,你這話有點小看小王了呢。”笑意盈盈的對着羅憲拱了拱手:“寡人早年在鄴城關得太久,弓馬什麼的一點都不會。所以就不出城給諸位將軍添亂了。只是寡人既然稱了魏王,那就不能負了這曹氏之姓,不能負了大魏這國號。寡人就在西城,等着晉逆來攻!”

“大王,不可啊。兵兇戰危,若是您有個萬一……”

“這個嘛,託太祖庇佑,寡人來到這西城後已經有了兩個兒子。那就勞煩衛將軍派人把這兩個孩子和孩子的母親送到漢中吧。”

“大王放心,只要大漢還在,必然護得兩位王子安穩。”

“這不就結了。好了,你們不要再勸了。諸位將軍,漢魏徵戰數十年,彼此都死了不少英雄好漢,一時之間,要彼此坦誠合作確實很難。但是兩國的先祖都曾有過合作呀,不說太祖與大漢的昭烈帝,便是太祖與關大司馬的祖父,也是有一段很深厚的情誼在呢。想當年,太祖與昭烈帝攜手,呂布束手。太祖與壯繆侯攜手,顏良文丑皆伏誅。寡人已經聽聞,此次除了晉逆,吳狗也要出兵。呵呵呵,司馬家算什麼東西?孫吳除了一個孫策,又算什麼東西?昔年太祖對昭烈帝曾言:‘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今日我等便讓晉逆和吳狗好好看看,漢魏兩家英雄的後代再次攜手,如何大破晉吳!”

第二十六章 深耕涪陵郡(三)第五四零章 事了拂衣去(一)第二四五章 街亭爭奪戰(五)第三九七章 政變的前奏第三六五章 曹魏再揚旗第二七三章 中線和東線(一)第一五四章 戰爭與和平(十)第三六三章 閒子變重子第一二八章 復興反擊戰(十)第四零零章 如此之政變(二)第十八章 三代的理想(三)第一九七章 真彩雲之南(一)第二一三章 羣鴉的盛宴(九)第一九四章 新生的晉國(二)第四七四章 洛陽是雒陽(二)第二二六章 北伐的廟算(二)第一零六章 向承都進軍(二)第二七三章 中線和東線(一)第二九四章 晉國有新銳(三)第二九二章 晉國有新銳(一)第二五三章 凡事預則立(二)第五三八章 橫掃如卷席(十三)第二二四章 吾乃司聞曹(五)第二一二章 羣鴉的盛宴(八)第一零零章 鄧艾的決心(一)第九十九章 你是白癡麼第五十六章 輝煌的一年(一)第三二八章 西方的情報(一)第四九五章 不同的一代(一)第四二二章 妙法迫潼關第四五六章 目標是癭陶第一四零章 環球同涼熱第七十章 佈局江陽郡(二)第九十九章 你是白癡麼第四一四章 全國總動員(二)第五一三章 碾壓的快感(四)第二九零章 關中大決戰(十五)第二十四章 深耕涪陵郡(二)第二三九章 洛陽和建業(一)第三九八章 異族的準備第六十章 請放馬過來(一)第四二三章 太原糧食多第三七九章 處處是南中(三)第四二三章 太原糧食多第二二六章 北伐的廟算(二)第六十五章 人生不如意(二)第三二四章 大司馬一家(二)第一二三章 復興反擊戰(五)第十七章 三代的理想(二)第二十章 三代的理想(五)第九十四章 鍾會的運氣(一)第四零三章 如此之政變(五)第五三二章 橫掃如卷席(七)第二一零章 羣鴉的盛宴(六)第二九一章 關中大決戰(十六)第四零四章 此職甚安樂第一九四章 新生的晉國(二)第三零四章 戰後的餘波(四)第一七一章 鹽場拍賣會(一)第四八零章 洛陽是雒陽(八)第三九三章 文明的交匯(三)第一五四章 戰爭與和平(十)第五三一章 橫掃如卷席(六)第二三一章 晉國的應對(二)第三六五章 曹魏再揚旗第二八六章 關中大決戰(十一)第四一六章 潼關之佯攻第三四九章 一路向西行(四)第一七五章 桓王之再生(二)第五二三章 第一次科舉(一)第二十二章 三代的理想(七)第四零九章 改元求一統(二)(爲書友逐日2005加更!)第七十八章 彈指三年間(一)第二四九章 關彝的日常(一)第一二五章 復興反擊戰(七)第一五九章 權力的遊戲(三)第四零一章 如此之政變(三)第二五四章 糧食的問題第五二一章 長遠的佈局(二)第二八九章 關中大決戰(十四)第二八四章 關中大決戰(九)第四六二章 鍾會的謀劃(一)第二零三章 我們的目標(二)第一六七章 司馬家的人(一)第四四零章 幷州之會戰(一)第九十章 天地已變色(四)第二四二章 街亭爭奪戰(二)第二零六章 羣鴉的盛宴(二)第一九零章 大司馬很忙(一)第九十一章 沓中大轉進(一)第三六二章 漢都歸長安第八十章 彈指三年間(三)第二一四章 羣鴉的盛宴(十)第五三八章 橫掃如卷席(十三)第二五二章 凡事預則立(一)第三二六章 都是牆頭草(二)第一六一章 權力的遊戲(五)第三九五章 向大海進軍第四五零章 將軍馬下亡(二)第二二七章 北伐的廟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