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九、加利西亞(五)

從地圖上看,德奧帝國與俄國斯帝國之間擁有長達近1800公里的漫長邊境線,而俄國斯帝國名義下的波蘭省向西突入德意志帝國的腹地三百多公里,三面被德意志帝國所包圍着。波蘭省的北部是西普魯士和東普魯士,而南面是西里西亞,東南則是奧地利帝國的加利西亞,從加利西亞邊境到東普魯士邊境的距離只有大約350公里。

實際上,爲了防止德意志帝國的大舉進攻,俄國人一直保留着布格河以東以平斯克中心的普魯皮亞季河流域大量的沼澤森林地帶,以作爲俄德之間邊境的緩衝地帶。總面積超過了六萬平方公里的普里皮亞特沼澤地,到處都是雜樹叢,只有幾條泥濘的土路可供通行,使得俄國本土與波蘭之間的交通十分不便。

俄國人以前的戰爭計劃也是先放棄波蘭和東烏克蘭,利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普魯皮亞河流域大片的沼澤地,將進攻的德軍分成不能兼顧的兩部分,先防禦,然後再集中兵力,伺機發動反擊的。

可是在與法蘭西帝國結盟後,在法國人的影響下,這種正確的戰略早已經偏離了它原來的方向。

在法國人幫助下所制訂的俄國軍事計劃,爲兩種可能性作準備:如果德奧帝國先在西線進攻法國,俄國就同時打東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加利西亞。另一個計劃純粹是防禦性的,適用於德奧帝國在戰爭開始後把進攻的重點放在東線,向俄國發起進攻。

在戰爭爆發後,德奧陸軍巴登集團軍、符騰堡集團軍和黑森-萊茵集團軍利用法軍集結緩慢的弱點,首先佔領了盧森堡和阿爾薩斯孚日山脈以東地區,意圖是搶先佔領阿登山區和孚日山脈有利的地形,構築防禦體系。德奧陸軍在戰爭初期在西線所取得的勝利,讓法國判斷德奧帝國是準備在西線大舉進攻法國,在法國特使莫里斯的敦促下,俄軍總司令尼古拉大公和總參謀長伊萬?吉林斯基將軍命令尚未完成全部動員的俄軍就匆忙投入到了對東普魯士和加利西亞的進攻當中。

在戰爭開始後的第37天,聲勢浩大的波蘭-加利西亞戰役開始了。

在西南方向,德奧帝國方面首先集中了三個集團軍,向盧布林發起了大規模的攻勢,意圖一舉切斷華沙與沃倫之間的鐵路線;東普魯士方向,威廉王儲所統帥,得到加強的普魯士集團軍35萬人,從馬祖裡湖以北,向華沙與明斯克之間的鐵路樞紐比亞韋斯托克快速推進;在德涅斯特河上游一線,三個集團軍的德軍渡過德涅斯特河,下奧地利集團軍和匈牙利第1集團軍沿佐洛塔亞利伯河向北推進,準備包抄進攻倫貝格的俄第3、第8集團軍後路,而克羅地亞第1集團軍則轉向東北,向兵力空虛的克列梅涅茨和日託梅爾等烏克蘭西部交通樞紐城市進軍。

另外德軍新編的預備第8、第9集團軍則在弗蘭格爾和馮?馬肯森將軍的率領下,一北一南,在向華沙外圍進軍。

人類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會戰爆發了,在東線戰場上,德軍一舉投入了12個集團軍260萬人,而俄軍也投入了9個集團軍和兩個特別軍團共210萬大軍。交戰在雙方一舉投入將近五百萬人,規模驚人的軍事集團被分隔成了馬祖裡湖以北、馬祖裡湖以南、華沙周邊、盧布林、倫貝格和捷爾諾波爾六個分隔開來,相對獨立的戰役區域,每個戰役都持續了數天到十幾天不等的時間,戰役的結果又影響到了其他戰場的戰役進程。

4月21日,德軍三個集團軍首先在桑河一線向盧布林地區發起進攻。

這一線包括阿爾伯特國王親自指揮的薩克森集團軍、弗朗茨皇帝的女婿利奧波德親王指揮的巴伐利亞集團軍和奧芬博格將軍所指揮的上奧地利集團軍,由薩克森的阿爾伯特國王任戰役總指揮。

阿爾伯特國王在年青的時候就參加過奧普戰爭,如今老當益壯,繼續親自統領薩克森軍團來到戰場。他命令下奧地利集團軍進攻克拉希尼克要塞,自己親率薩克森集團軍向盧布林進軍,而命令在他右翼的利奧波德軍團朝霍爾姆方向前進。

下奧地利集團軍首先渡過塔內夫河並佔領河對岸的高地,向俄軍第4集團軍所防守的克拉希尼克要塞發起猛攻。

俄國西南戰線由伊萬諾夫大公指揮。薩爾扎(第4)、普列維(第5)、魯斯基(第3)和勃魯西洛夫(第8)4個集團軍共計有近120萬人,從北到南依次沿從伊萬哥羅德至羅馬尼亞的加里西亞邊界部署。

伊萬諾夫大公對於軍事戰略具有很敏銳的洞察力,他很清楚地意識到了來自波蘭突出部的兩邊攻擊的危險,他所制訂的作戰計劃不從北而是從東向加利西亞發起大規模進攻。在盧茨克、杜布諾和普羅斯庫羅夫地區集合的勃魯西諾夫(第8)和魯斯基(第3)兩個集團軍的8個軍,準備向西進軍,跨過東加里西亞邊界,其右翼到達倫貝格,其左翼到達德涅斯特河。

上奧地利集團軍與俄國第4集團軍首先發生了激烈的交戰。在克拉希尼克西南一個開闊地帶,當上奧地利集團軍中央和左翼部隊抵達高地時,他們遭遇了俄國右翼的第14軍的先頭部隊。戰鬥進行得十分激烈,由於地形的原因,最初誰也無法佔據優勢。但下午德軍左翼加入到戰場,由於德軍數量和裝備佔有優勢,俄國第4集團軍第14軍被擊敗,退至克拉希尼克要塞。受它撤退的連累,側翼的兩個俄國騎兵師也被迫退到克拉希尼克與維斯圖拉河之間。與此同時,薩克森集團軍卻突破了亞努夫一帶的俄軍防線。

圍繞德俄在波蘭北部邊境的重鎮克拉斯尼克,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在上奧地利集團軍和薩克森集團軍優勢兵力的夾擊下,俄第4集團軍損失慘重,4月27日,奧匈軍突入克拉斯尼克城區。由於中央戰線被突破,俄軍被迫後撤,奧匈大軍突入俄境內120公里,抵近到盧布林,霍爾姆一線,並開始對俄國至關重要的基輔-華沙鐵路進行炮擊。巴伐利亞集團軍則轉向右側,將普拉維將軍的俄羅斯第5集團軍逐過布格河,迫使其退守霍爾姆外圍的要塞工事地帶。

七三、海上戰備四九、聖誕節五五、電機時代(一)七一、聯合力量八三、潛艇基地(二)十三、外貿戰艦十二、後膛步槍(一)三四、馬耳他(四)五九、造艦問題(一)二五、前無畏二三、定遠級(二)十三、多格爾沙洲(四)六十、奔流(一)十四、造船二八、戰場四二、飛機十六、新帝國六、與現實無關的系統八十、德奧戰巡十二、後膛步槍(一)七一、加利西亞(七)七五、海神之語(一)二二、變革七二、北方戰略三九、輕武器十七、留學生八十、德奧戰巡六三、奔流(四)七四、海上戰局七、翻烏龜六六、疑惑八十、德奧戰巡二九、最強前無畏五七、東攻西守(二)五七、海殤(五)無題二五、前無畏七一、凱塞琳十三、外貿戰艦六十、造艦問題(二)五七、東攻西守(二)七二、開礦計劃六一、奔流(二)九、東方(一)八、海洋霸主(一)十三、後膛步槍(二)一、戰爭前夜六六、杜邦(二)六二、奔流(三)二六、準備期五九、遠東艦隊(二)十四、造艦技術六、“訪問”美洲二四、改裝合同四四、非洲鐵路五、北海迷霧(一)三、奧普開戰七八、炮擊五三、鐵甲船(一)五一、會議十九、和平的十年七一、加利西亞(七)四八、假期五二、意外收穫七三、海上戰備二五、多格爾沙洲(十六)一、非洲(一)九、海洋霸主(二)六、與現實無關的系統四六、布達佩斯01三十、再次被秒七五、獵物(一)四一、頑強二七、戰爭氣氛四三、聯合力量四、正常與非正常七九、坦克十八、魂晶六二、帝汶海戰(二)四三、聯合力量六二、帝汶海戰(二)四九、水面艦隊十二、多格爾沙洲(三)十九、多格爾沙洲(十)十七、留學生四九、水面艦隊二三、定遠級(二)五十、矛盾的焦點五、和談十一、多格爾沙洲(二)三十、全局戰略二、戰前準備四三、聯合力量十二、後膛步槍(一)三九、襲擊艦隊(一)三五、超無畏二四、多格爾沙洲(十五)三三、馬耳他(三)三、淺海獵殺(一)二、非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