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曹操所料,在曹操攻下陽平關之時,孫權集結十萬大軍前去攻打合肥。孫權此次勢在必得,幾乎帶上了所有大將,有呂蒙、陳武、甘寧、淩統、丁奉、徐盛、潘璋、宋謙、蔣欽、賀齊、周泰等二十餘員,孫權命令周泰總督糧草,八月初起兵,中旬過逍遙津抵達合肥城下。
合肥守將張遼緊急召衆將商議。護軍薛悌忽然想起曹操臨起兵漢中時的囑咐,拿出曹操留下的綿囊遞給張遼,張遼打開視之,上面寫道:賊至,張遼、李典二位將軍出擊,樂進守城,護軍薛悌不參戰。
看罷,張遼將信箋又遞於衆將觀看,張遼道,“主公的意思很明白,主公是說:待敵軍正在集結時由我與李典將軍出其不意攻之,樂將軍守城。眼下敵人正在集結,李將軍可願與我出城攻之?”
李典素來與張遼不睦,但今見張遼置生死於度外便慷慨地道,“此乃國家大事,我李典怎能因私而廢公,我願與將軍共同出戰。”張遼大喜,於是從守城的八千兵士中挑出八百身強力壯之人,殺豬宰牛,當晚大吃一頓,次日凌晨,趁東吳兵還未起牀之際,張遼與李典打開城門,率八百騎兵直奔孫權的中軍大營殺去。直衝到孫權的大營門口,張遼大喝道,“張遼來也!”,接連刺死了十多個迎敵的兵士,斬殺兩員將校。
孫權聽營內大亂,忙穿好衣服,有兵士來報說張遼撞營,孫權大驚,搶過一兵士的長矛往外便走,正好與陳武踫面,陳武急忙孫權的戰馬牽來,兩人上了戰馬向一山丘奔去,正遇張遼。陳武挺槍來戰,由於慌亂,戰不十合,被張遼一槍刺死。
宋謙、徐盛趕來雙戰張遼,張遼奮起神威,一槍刺中徐盛的肩膀,徐盛丟槍而逃,宋謙敵張遼不住,撥馬便逃。
由於張遼來的太突然,各個營寨的衆將都還來不及救援,孫權只好在慌亂之中帶着一部分兵士跑到了一座土山上,持矛自衛。張遼從來不認識孫權,只知他是一員大將,便在土山上衝孫權喊道,“敵將,跑到土山上算什麼英雄,有種下來單挑!”
此時孫權臨近營寨的潘璋引軍趕來,將張遼、李典的八百敢死隊圍困起來,張遼見事不妙便率軍突圍,與李典殺開條血路突出重圍,回頭看到還有幾百名兵士沒有衝出,張遼與李典又返身殺回,殺散吳兵,潘璋、周泰、蔣欽、丁奉見張遼如此神勇都不敢迎敵。
張遼救出被圍兵士,向合肥返回。吳兵不敢追趕。
孫權被張遼八百勇士突然一擊,頓時頹靡了,自己這是十萬大軍啊,怎麼就被張遼千餘人在數萬人的營寨中殺了好幾個來回?陳武也被斬殺,宋謙、徐盛也被刺傷,這張遼也太勇猛了。孫權越想越怕。
待後面的部隊陸續趕到,孫權也沒敢去攻合肥城。這是因爲一是孫權的軍隊士氣底靡,二是孫權見合肥城城高牆厚極難攻打,三是由於天氣炎熱,部隊中有不少兵士出現拉稀現象,孫權感到無力再去攻打合肥,於是便命令撤軍。
孫權的大軍開始陸續過逍遙津後撤,最後只剩下五支軍隊,包括孫權手下的衛隊一千人馬及甘寧、淩統、呂蒙、蔣欽各自手下親兵共計二千人馬還沒過逍遙津。
孫權大軍撤兵,張遼在合肥城上看的一清而楚,這天他見逍遙津北岸只剩兩千人馬還未撤走,張遼便決定殲滅這支部隊,於是他命令打開城門,率幾千人馬殺出合肥城,奔孫權他們而去。
張遼命令一支騎兵快速地去佔領逍遙津渡口的橋頭,將橋毀掉,切斷孫權的退路。孫權正率領着部隊往渡口趕着,忽見張遼率軍殺來,大驚失色,忙急令讓過河的部隊返回救援。一時間,張遼的騎兵已經追至,甘寧回身拼命射箭,箭盡便持矛拼殺。
淩統率親兵殺出重圍卻不見孫權,於是又返身殺回,將孫權救出,身上多處受傷,保護着孫權來到渡口,此時張遼兵擁至,兩軍混戰,東吳兵節節敗退。甘寧見號角手已嚇得不知所措,便對他大喝道,“爲何不吹號角!再不吹就殺了你!”號角手這才吹響戰鬥的號角,東吳兵爲之一振,奮力拼殺,呂蒙、蔣欽才保護着孫權來到橋上,卻見橋面中間已被拆除有一丈餘寬,孫權連連叫苦,仰天長嘆,“唉!看來我孫權今日要命喪此地也!”
親兵待衛谷利見狀忙大叫孫權把馬後撤幾步,讓孫權雙手抓牢馬鞍,然後揮馬鞭猛擊馬的屁股,這馬一聲嘶鳴向前衝去,一躍而過斷橋,孫權這才得以逃脫。甘寧等人也同樣驟馬過橋,淩統率親兵戰至一人,棄馬跳河,帶甲潛回對岸。
對岸已有大將賀齊率軍接應。此時沒有過河的東吳兵失去了將領紛紛棄戈投降,張遼便問降兵有個紫色鬍鬚、身長腿短、善於騎射的人是誰?降兵便告訴是孫權,張遼嘆息不已,言道要早知孫權模樣早把孫權捉住了。
孫權坐上大船回東吳,在船上與衆將飲宴,賀齊哭道,“主公身爲人主,應當持重,怎可斷後,象今天情形如此危險讓將士們都驚恐萬分,以後主公可不要再這樣了。”孫權謝道,“將軍之言是也,此次大敗也是我太粗心大意了,以後行軍勿加小心。”
此時有兵士報告淩統回來了,淩統進見跪拜於地。孫權驚喜異常,但見淩統盔甲不整、渾身上下濺滿了血漬,身上也多處受傷,孫權忙起身過去扶起淩統,淩統哭道,“我的親兵全部都陣亡了……”孫權安慰道,“凌將軍,辛苦你了,你放心,我再補給你兩倍的精兵。”孫權吩咐衛兵扶淩統下去醫治傷口。
經過了逍遙津這一戰,張遼的名字威震江東,江東這纔有了“張遼止啼”的這一說法,意思是江東的百娃見小孩哭了哄不好便嚇唬道,“莫再哭,張遼來了!”小孩害怕,便止住了哭聲。此語甚至傳到了日本,曰“遼來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