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六章:中興、來服

商洛一帶發生的大戰,假以時日已經傳揚天下,聽到的賊寇,無不爲之膽寒。

禍害了中原腹地數十年的闖賊被完全殲滅了,對關外韃虜來說,是個壞消息,對正在四川建國的張獻忠來說,也是個壞消息。

這場大勝是很多人都沒預料到的,李闖甚至連陝西都沒跑出去,就帶着他的全部主力,魂歸天外。

聽到消息以後,各方反應不盡相同,但很奇怪的是,如今振奮人心的消息,百姓軍民聽到無不歡欣鼓舞,很多人卻爲此發愁。

這次崇禎皇帝御駕親征,和前幾次一樣,又贏了,而且一次比一次贏得讓人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首先爲之犯愁的,是江南一帶很多名爲朝廷下屬,但早已自行其事的地方軍將、府衙。

這些年來,他們趁着北方戰亂連年,早都成了實際上的軍閥,最害怕的,無非就是正統王朝的中興和延續。

崇禎滅了李闖,據說得勝大軍四川修整一月之後,已經迅速趕往四川支援秦良玉。

這樣看來,在朝廷大軍圍剿之下,張獻忠所建立大西的覆亡也只是時間問題,那麼朝廷的下一步,似乎已是不言而喻了。

當朝廷真正騰出手來管理的時候,這些地方武將無一例外都要遭受裁撤和更換,他們要開始爲今後找出路了。

除了地方文武以外,那些豪紳、商戶、地主,也都爲此發愁。

從朝廷收復地區來看,他們這些人不跟着朝廷步伐走,都是要被打擊淘汰掉的。

但很多人思來想去,似乎出路也沒有很多。

廠衛可不是擺設,他們之間和各種匪賊、豪紳之間來往的書信都不少,你不可能做的面面俱到,絲毫痕跡不留。

別的什麼縱兵不法這等罪過暫且不提,單單這些書信被搜出來,那就是一樁足夠殺頭的大罪。

若是從前,在這種局面上,一些有功名的文官們,不過是做個姿態,打個招呼罷了。

至於武將們,只要是地方上真正握着兵權的,朝廷向也是不敢拿你怎麼樣,最多就是和左良玉一樣,多整幾次戴罪立功罷了。

豪紳地主更別提了,花點錢一句話,朝廷裡自然有人幫你擺平。

可現在形勢不同,劉澤清、劉良佐還有左良玉,那些敢於朝廷作對在地方上的軍閥們,都是前車之鑑。

原來朝廷裡肯幫你搞定那些人,不是被誅九族就是削官去職,餘下的要麼一坑不坑啥也不管,安心做官,要麼就是忠誠的皇黨狗腿子。

如今大明朝在崇禎皇帝帶領下,正如日中天的走向中興,越來越多的兵馬忠於朝廷,無數的亂賊都被剿滅。

就連昔日的諸王亂國,都被崇禎調集大軍,輕而易舉的平定,他們這些人來硬的肯定是不行,軟的,倒還有可能。

很多南方軍將不過是一城一地,前面那三個至少都是一個府,麾下十幾萬的勢力,在朝廷大軍面前,不還是被分分鐘平定。

所以很有意思,崇禎回到京師的當天,就接到那些南方文武們死乞白臉的奏疏,內容千篇一律,都是恭賀大明得勝云云此類。

恭賀得勝只是個幌子,他們的小算盤是個人就能明白,不過是藉着這次機會爭先恐後地向朝廷表示忠心。

崇禎看了幾份就不看了,這些牆頭草歷史上是這個德行,如今還是這樣,狗改不了吃屎,看這些屬於浪費時間。

他們能這麼老實,完全是因爲朝廷逐漸有威望了,和忠不忠根本扯不上半點關係,以後慢慢都得給他們換了。

老實的可以回家養老,不安分的找個理由弄死,也是再簡單不過的事兒。

往日裡,中原腹地的李闖、曹操們來如自如,韃虜也是頻頻寇邊,無論什麼人的兵馬,都是說來就來,說走就走。

北直隸好歹是京畿重地,被人如入無人之境的來回嘚瑟,皇帝權威和朝廷威嚴早已下降到了冰點。

能有眼下這個爭相來服的局面,一方面是崇禎朝堂上殺東林殺出來的,另一方面他心裡明白,這也是許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無數將士在戰場上不惜與流寇抱着躍下城同歸於盡,捨棄性命,就爲了這一天的來臨。

朝廷的威嚴,一是來自皇帝,一是來自於各種戰爭和政策上的變動。

而皇帝權威的來源,一方面是祖輩的傳承,另一方面則又與朝廷的威嚴息息相關。

朝廷能夠保護臣民們不受外來蠻族的侵擾,能保證地方上百姓有一個平安喜樂的生活,這纔是國家能夠穩定的底線。

朝廷有了這些最起碼保證的時候,皇帝威嚴才能上去,這兩個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說的實在些,在最近幾年的數次大捷之前,很多人想的都是大明怕是要亡國了。

取代大明的是大順也好大西也罷,反正只要能過上安穩的日子,那就是普通百姓最大的奢望。

可誰也沒想到,崇禎居然把亡國邊緣的大明,在生死關頭又給生生拉了回來。

李自成能在中原縱橫馳騁,關外建虜能號稱“滿萬不可敵”,但面對崇禎御駕親征時的明軍時,卻都被輕鬆擊潰、殲滅。

在一系列的殺伐之下,崇禎身爲皇帝的威嚴,已經升到了和開國洪武皇帝差不多的高度。

不說有可能重新一統的未來,就是眼下這個北服蒙古,東和建州,南滅僞順的功績,已經是有明一代自洪武、永樂以來的頂峰。

說的更直觀點,以眼下崇禎皇帝的威望來說,南方的亂象是真正可以一道聖旨全部擺平的。

真正皇帝的‘聖旨’,不是發下之後你想遵就遵,不想遵就擺着看的,違逆那是要誅滅九族的重罪。

多年鏖戰下來,李自成的大順已經完全讓人失去了信心,恰好這個時候大明有了中興氣象,似乎就是百姓們最好的選擇了。

如果說李自成在被滅之前,一切都還有未知因素的話,在他被殺死的那一刻,大明中興已成定局。

既然朝廷中興是不可阻擋的洪流,何不趁早示好投誠?

歷史上滿清入關是如此,眼下也是這個局面。

可大凡這賣身投靠的勾當,都是講究個寧早莫晚,這等熱竈頭,現在不燒,難道等別人都來燒了再過來燒嗎?

所以消息傳到四川的時候,那些大西政權的文官武將們已經是暗地裡捶胸頓足,想着用什麼方法多帶點資本投過去,而不是在繼續忠於他們的大西皇帝張獻忠頑抗。

無論如何,他們這些本就是朝廷投到大西下的人都知道一個道理,尋新主子決不能等事到臨頭,兵臨城下了才上前討好。

這是官場的大忌諱,在官場和沙場混跡這麼多年,個個比猴子還精,怎麼可能還犯這些低級錯誤。

第七百三十四章:朕親手砍了多爾袞第七百四十一章:皇帝的那把刀第七百六十章:強擼未必能灰飛煙滅第一百四十二章:靜思第五百三十三章:誰敢對你不敬,朕就殺他全家第四百九十八章:誰是可汗第二百八十九章:張鼐的想法第六百二十章:一觸即潰,官軍虎威第四百二十二章:一臉平靜的羣臣們第五百三十五章:要把各種神器都用上!第四百一十章:重修《國榷》第七百五十章:親征巴黎去三光第六百三十六章:命數第六百七十三章:長安第七百零八章:改土分流第二百七十七章:祭祖 誓師第二百八十四章:決戰第三百一十五章:鎖拿入京第六百八十四章:名將謝幕,新督定策第七十一章:忙而不亂的永昌號(第三更)第六百八十九章:他輸了第二百六十八章:東廠與城防軍第七百二十二章:沒有援軍的戰鬥第二百八十七章:大明皇帝萬歲第三百一十章:羣起而攻之第六十章:吳又可治瘟第四百八十四章:破敵第二百六十章:特赦第一百六十八章:京城見聞第五百七十九章:先曹氏 後滿虜第三百九十八章:遼國公之請,大明天可汗第六百零八章:假意講和,暗行三招第六百八十章:迫降餘賊,大局初定第五十三章:屢出奇謀第六百八十二章:帥帳激鬥,成王敗寇第三百三十五章:家事國事天下事(下)第二百一十五章:訂盟 六衛 冊封第三百九十章:賜名,趙忠第三十五章:整篩第九十六章:各有心思第七百二十九章:你這個皇上,老子不認!第七十八章:唐通勤王第五百六十二章:分田!入冊!恢復!第四百七十五章:破城第七百二十八章:千里烽火第一百一十章:封宅第五百九十一章:第一次碰撞第一章:剛來就逼朕上吊?第四百四十九章:要是有個倉庫就好了第六百零六章:魂牽夢繞的大明第六十八章:並無忠君之心第三百三十八章:劉良佐的煩惱第五百零八章:操勞國事爲君死(三千字!)第六百五十二章:大勢已去,闖王南逃第六百五十四章:封堵商洛,火線復建第四百七十二章:入關第六百六十五章:合圍一些相關通知第一百九十七章:不穩定的皮島第二百六十三章:都給朕回去寫檢討第一百四十四章:冤獄第七百四十三章:叫你來你就得來第一百九十一章:血染婚儀第五百八十章:關外境況第一百七十章:開張第十章:給山西官軍發餉第六百八十八章:報復第二百八十四章:決戰第三百三十五章:家事國事天下事(下)第一百零五章:晉馮銓爲工部尚書第一百二十五章:天子第七十八章:唐通勤王第二百零四章:以戚家軍爲式第七百一十六章:華夏聯盟第四百三十章:總督四川,滿門忠烈第三百四十章:郭尚友第三百八十一章:兵圍孔府(上)第八十六章:偏師北進,人心浮動第六百九十一章:護她周全第一百八十三章:動手第三百三十九章:謀立新君第二百零四章:以戚家軍爲式第六十九章:‘兇’名赫赫第五百五十九章:澤候歸明 闖王西逃第一章:剛來就逼朕上吊?第四百二十一章:晉貴妃、討山海第六百三十一章:獎與懲第二百四十一章:定遠三子,戚帥遺風第五百二十二章:亂上加亂第六百零九章:天下暴利,鹽礦爲首第一百二十五章:天子第六百八十九章:他輸了第四百九十章:留守制、隱患第三百七十三章:夜御三女被嫂知第五百六十四章:宗第授首 體純反正第四百三十章:總督四川,滿門忠烈第五百六十一章:風捲殘雲 光復太原完結感言第一百七十一章:自有犯愁事第四百二十七章:王世忠歸心武昌,李自成議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