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本土決戰

944年0月0日,日本東京皇宮千種大廳,日本政府內閣主要成員、陸相、海相、總參謀長、教育總監共二十餘人,在裕仁天皇的親自主持下,召開御前會議,商討如何應付迫在眉睫的威脅

首相阿南惟幾面無表情地站直身體,機械地報告國內的經濟形勢:“自從中國軍隊控制了北部灣和臺灣島之後,帝國從南太平洋戰區徵集戰略資源的運輸線已經被徹底切斷,再加上中美兩國空軍的連續空襲和戰爭的消耗,帝國國內資源陷於枯竭,儲備告罄,不僅嚴重影響了軍隊的作戰,甚至連國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也極端困難以糧食爲例,現在成年男子的標準配給已經下降到每天三百克大米,僅僅能維持生存而已”

“戰略資源方面,截止九月底,石油的儲存量只剩下四十萬噸,無法保證海空作戰的消耗,汽車和坦克用的燃料最多隻能維持到年底工業生產方面,與去年相比,鋼材產量下降至35%,儲備僅有2萬噸,造船業降至27%,飛機制造降至4%,輕武器降至50%,糧食方面進口斷絕,年度米產量只有300萬噸,國民口糧缺少一半,食鹽則只有/4”

說到這裡,阿南惟幾看了看天皇的臉色,做了最後的總結:“帝國的經濟已經不堪重負,陷於崩潰的邊緣”

裕仁天皇示意阿南坐下,然後用倦怠的聲音說道:“國內的形勢已經如此不堪,而同盟國軍隊又在厲兵秣馬,隨時都會發起對帝國本土的攻擊,希望諸卿能明確告訴朕,在盟軍的攻擊下,帝國軍隊能否堅持到德軍東進?”此時的裕仁天皇顯得憂心忡忡,完全沒有了一年前溫文爾雅的形象

總參謀長杉山元馬上躬身答道:“蘇聯軍隊在莫斯科遭到重創,人員和裝備的損失都非常巨大,沒有兩三年的時間絕對恢復不過來莫斯科失守之後,蘇聯的主要工業區不是被德軍佔領,就是出於德國空軍的轟炸機作戰半徑之內,已經無法補充軍隊的作戰消耗,完全是依靠美國的援助才勉強堅持下去的,大本營認爲,蘇聯軍隊絕對不可能堅持到明年秋季,也就是說,大日本帝國只需要在堅持八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在遠東與強大的德國陸軍會師”

杉山元接着胸有成竹地說道:“根據美軍在南太平洋和澳洲的表現來看,其攻堅的能力並不強,中國軍隊又缺乏兩棲作戰的訓練,所以盟軍的戰鬥力並沒有多強,只要在沖繩部署三到四個師團的兵力,至少可以堅持三到五個月的時間,而攻佔九州島至少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等到那時候,整個黃海海域已經處於德國空軍轟炸機的作戰半徑之內,盟軍除了撤退之外,沒有其他選擇”

杉山元坐下之後,陸相東條英機隨即站了起來,色厲內荏地說道:“美國人打仗,最害怕傷亡大,所以在反登陸作戰中,守備部隊可以優先攻擊美軍,只要殲滅美軍十萬人以上,美國政府就會面臨國內輿論的巨大壓力,從而裹足不前,沒有了美國強大海軍艦隊的支援,中國軍隊就失去了直接攻擊帝國本土的能力,憑藉華北方面軍和關東軍的強大戰鬥力,可以非常輕鬆地堅持到德軍到來”

儘管這兩個人信誓旦旦,奈何裕仁天皇早已經對他們失去了信心,反而直接徵詢山本五十六的意見:“山本卿,你的意見呢?”

山本五十六緩緩站起身來,畢恭畢敬地答道:“陸相和總參謀長的意見非常有道理,但是卻低估了美國的決心”接着他把自己的理由說了出來,“美國艦隊之所以冒險西下,直接攻擊帝國本土,是因爲歐洲戰場的局勢已經到了生死攸關的地步希特勒解決了蘇聯之後,要麼啓動攻擊英國的計劃,要麼直接東下,與關東軍在遠東地區會師,合力對付中國德國陸軍的戰鬥力之強,是舉世公認的,無論英國還是中國,都沒有與其抗衡的實力,何況還有大日本帝國從旁協助羅斯福就是看透了這一點,才急不可耐地啓動了攻擊帝國本土的計劃,中國軍隊放着大片的國土沒有收復,甘願與美國人一起行動,自然是美國政府提出了非常優厚的條件,也就是說,美國人才是攻擊帝國本土的倡議者和領導者,絕對不可能因爲遇到一點犧牲就裹足不前的,所以大本營必須作最壞的打算”

“進軍遠東是僅僅是希特勒的兩個選擇中的一個,並不是唯一的,所以大本營制定的作戰計劃一定要考慮這一點大家不要忘了,到目前爲止,中德兩國還沒有宣戰,德國軍界和政界對中國的態度始終十分微妙,這早就是公開的秘密”

東條英機反駁道:“閣下,一旦大日本帝國戰敗,盟軍就會從遠東西進,德國將陷入他們最懼怕的兩線作戰的困境,希特勒怎麼可能連這麼淺顯的道理都不懂?”

山本五十六點了點頭,說道:“我只是說有這種可能性,提醒一下大家”

“山本卿,你的分析非常精闢”裕仁天皇毫不掩飾地表示了自己對山本五十六的支持,迫使東條英機把剩下的話又咽了下去,只能惡狠狠地瞪了山本一眼

裕仁天皇面帶微笑,輕聲問道:“山本卿,你認爲依靠帝國陸海軍的實力,能夠堅持到歐洲戰爭結束嗎?”

山本五十六臉上浮現出堅毅的神色,沉聲答道:“海軍會不惜一切代價攻擊美軍航母,最大限度支援陸軍的防禦作戰聯合艦隊損失慘重,依靠水面艦艇已經沒有能力與美軍艦隊正面交鋒,但是,海軍還有總數將近五千架的作戰飛機,雖然大部分是老舊戰績,但是還可以用來進行特攻作戰,如此規模的特攻,絕對可以重創敵軍艦隊,給陸軍爭取多的時間”

“至於是否能夠堅持到德軍東下,最終還要取決於地面戰鬥的情況,所以由陸相來回答比較好”

東條英機站了起來,大聲說道:“陸軍準備把沖繩和九州兩地作爲防禦重點,所有守備部隊已經抱定必死決心,即使全體玉碎,也要遲滯盟軍的前進步伐,陸軍部完全有信心堅持到德軍到來”

杉山元參謀長補充道:“大本營已經制訂了詳細的作戰計劃,等陛下御覽之後就可以付諸實施另外,還制訂了應急計劃,一旦戰事不順,將把首都遷移至瀋陽,以滿蒙地區爲根據地,繼續聖戰”

出乎預料的是,裕仁天皇斷然拒絕了遷都的建議:“日本列島是大和民族生存的根本,是歷代天皇埋骨之所,是絕對不能放棄的朕寧願與一億國民一起戰死,也不願意在異國他鄉苟延殘喘,這個計劃不必再提了”

“哈依”杉山元慌忙躬身答應,然後開始向天皇介紹大本營制訂的本土決戰計劃——《帝國陸海軍作戰大綱》

在這份堪稱殘忍至極的作戰計劃當中,日本大本營首先採取了加強本土防衛的緊急措施,其中包括動員九個步兵師團和一個坦克師團,其中以步、騎、炮、工各兵種軍事學校與教導隊爲主體,組建了第8、93師團;由留守師團改編,組建了第44、72、73、77、84、8、近衛第三師團等七個師團和坦克第四師團;從關東軍調第、25、57、坦克第一師團等四個師團轉用於國內;動員組建了十八個師團,擔任沿海防衛;組建了八個決戰精銳師團,師團長以下儘量選用年輕軍官,士兵70%爲現役軍人;同時組建東京防衛軍,加入第2方面軍戰鬥序列

日本大本營計劃在本土四島徵集225萬陸軍、25萬海軍,以及2800萬國民義勇隊(凡5-0歲的男子、7-40歲的女子一律編入國民義勇隊),陸軍總兵力達到240萬,海軍達到30萬

日本航空兵計劃動用200架作戰飛機進行常規空中作戰,另有5800架特攻飛機實施自殺性攻擊;聯合艦隊集中所有的大型艦艇與美軍在沖繩海域決一死戰,同時把數百艘老舊、輕型艦艇改裝成自殺攻擊艇

裕仁天皇聽完了計劃的摘要之後,久久沒有出聲,用無奈的眼神從自己的臣子身上逐一掃過,最後長長地嘆了口氣,點頭同意了這份計劃

日本大本營雖然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動員了總數將近四百萬的軍隊用於本土防禦,但是由於工業生產能力嚴重不足和擴軍度太快,導致武器嚴重不足,所需的步槍僅有編制的50%、輕機槍僅有23%、火炮僅有28%至於數量最龐大的國民義勇隊,裝備的基本是武士刀、弓箭、竹槍等冷兵器,除了作靶子、當炮灰之外,沒有任何用處

第329章 決戰大洋第220章 炮臺悲歌第376章 南京起義(上)第75章 攻敵不備第67章 真正國民第238章 空地協同第297章 轟炸美國第332章 天皇問計第65章 七七事變第355章 斬首行動(下)第362章 空中堡壘第84章 整軍備戰第29章 百業俱興第223章 四年之約第207章 存亡之道第66章 國難當頭第55章 兩廣事變(中)第100章 兵退錫澄第72章 血肉磨坊(三)第77章 坐失良機第294章 急轉直下第324章 死戰黃河(中)第281章 絕處逢生第221章 鷹隼試翼第197章 聲東擊西第392章 櫻花凋謝第180章 棄城而去第163章 餘漢無謀第362章 空中堡壘第395章 最後瘋狂第51章 神秘貨輪第238章 空地協同第395章 最後瘋狂第14章 臨危受命第15章 牛刀小試第41章 一九三五第123章 將星隕落第329章 決戰大洋第77章 坐失良機第376章 南京起義(上)第35章 政策對比第257章 修正草案第103章 最後嘗試第105章 輕鬆奪權第312章 大版天爐第150章 武漢會戰(六)第314章 橫渡黃泛第30章 經濟危機第357章 力克岳陽第70章 血肉磨坊(一)第70章 血肉磨坊(一)第377章 擒賊擒王第373章 鏖戰叢林第159章 福州諜影第57章 和平解決第97章 鏖兵吳福(六)第259章 軍政統一第188章 噩耗頻傳第91章 固守南京第361章 轟炸日本(上)第159章 福州諜影第162章 河源問計(下)第62章 中國國籍第285章 御前會議第330章 山城論戰(下)第280章 欲擒故縱第42章 罷工事件第99章 鏖兵吳福(八)第223章 四年之約第241章 皇軍之恥第337章 四國峰會(上)第55章 兩廣事變(中)第288章 脣槍舌戰第32章 生死一線第34章 意外收穫第180章 棄城而去第264章 盾堅矛利(上)第159章 福州諜影第150章 武漢會戰(二十)第219章 海上長城第188章 噩耗頻傳第138章 覆巢之下(上)第350章 特種部隊第150章 武漢會戰(二十一)第17章 主力對決第73章 血肉磨坊(四)第121章 我死國存第150章 武漢會戰(二十)第72章 血肉磨坊(三)第140章 重整旗鼓(上)第63章 新式武器第281章 絕處逢生第150章 武漢會戰(二十一)第264章 盾堅矛利(下)第324章 死戰黃河(下)第150章 武漢會戰(十)第6章 停戰協定第304章 肘腋之患第357章 力克岳陽第383章 還都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