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四十 西路軍接連數戰 李從璟大定江淮(1)

回了滁州,李從璟先是安排第五去休養,而後便召集衆將軍議,在諸將到來之前,李從璟先與衆幕僚將得到的情報淺淺分析了一番。

第五探知的消息比較詳細、全面,當然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包含所有細節,用兵策略的事徐景通不可能對蘇紅袖講解得太透徹,那不僅是蘇紅袖能夠聽懂的問題,也需要太多時間。

無論如何,吳國用兵江北的安排已經清楚,其中有幾處可以謀算的地方,是這回軍議的要點。

三通鼓畢,諸將到齊。

“淮南增援江北,兵分三路。”李從璟親自來到輿圖前,以刀指圖,“自楚地調遣精兵四萬,於廬州登岸,經廬州西進壽州,是爲西路;自金陵調遣鐵甲三千,並及新募之勇八千增援揚州,是爲中路;另遣水師順江出海,北上增援楚州,兵力四千左右,是爲東路。”

李從璟環顧諸將,“西路兵馬日前已經在廬州登岸,如今已然進抵廬江、舒城一帶;據侍衛親軍來報,中路兵馬業已抵達揚州;東路兵馬日前從金陵出發,眼下尚未收到百戰軍來報。”

說完這些,又將一些細節講解一番,李從璟回到案桌後,問衆將:“軍情緊急,何以應對,諸位有何見解?”

眼下情況如此:出征江淮的唐軍,有侍衛親軍四萬、百戰軍一萬、藩鎮軍三萬,塗山與清流關之役,各得俘虜萬餘,總兵力已然超過十萬。

百戰軍攜塗山俘虜數千,戰於楚州,孟平與馬仁裕勝負未分;侍衛親軍主力兩萬餘兵馬,並及五六千滁州軍俘虜,在李從珂帶領下,於揚州攻城掠地,連克六合、天長等重鎮,先鋒日前已到達揚州城下;

李彥卿帶侍衛親軍十個指揮,攻佔盛唐後,向廬州進軍;李彥超帶侍衛親軍十個指揮,並及藩鎮軍攻打壽春;丁茂帶侍衛親軍六個指揮,並及滁州軍俘虜四個指揮,攻打廬州,日前已克慎縣;史叢達帶侍衛親軍四個指揮,並及滁州軍俘虜兩個指揮,攻打和州。

日前得知史虛白、韓熙載對江淮的用兵策略後,李從璟先令史叢達自和州回師——和州刺史王彥儔,拒城堅守,史叢達連攻三日未克;再令李彥超率侍衛親軍十個指揮,南下往盛唐駐紮。

“淮南軍三路北上,東路軍出海,行蹤難覓,中路軍依仗揚州城,難以攻打,眼下所能圖者,唯西路也,樸建議先取西路淮南軍!”諸將依次發言後,王樸開始總結並且提出建議。

他道:“西路淮南軍,意在壽州。壽州者,大軍後方關鍵之所在,不容有失,此爲其一;淮南軍增兵江淮,以西路兵馬最盛,彼之西路能勝,則淮南反攻之勢不可扼,換言之,若彼之西路不能勝,則淮南僅能維持守勢,故而破淮南反攻之勢,當破西路,此爲其二;西路淮南軍,自楚地遠道而來,正所謂百里趨利蹶上將軍,眼下彼部正疲,且廬江、舒城皆非大城重鎮,彼部無可依託,正好野外與之決戰,野戰乃我軍之長敵軍之短,以長擊短,勝之易也,此爲其三。”

“有此三者,當攻淮南軍西路無疑!”

王樸話音落下,桑維翰接話道:“西路淮南軍,精兵四萬,掩有楚地之勝,士氣正高,我部能調遣之兵馬有限,如何敢輕言取勝?”

“沙場爭勝,不以兵馬多寡而論之,況且賊軍雖然勢大,我軍鐵甲亦是不少,何以不能勝之?”王樸說完這話,向李從璟拱手,“請殿下決之!”

桑維翰也向李從璟行禮道:“請殿下決之!”

諸將紛紛起身抱拳,“請殿下決之!”

李從璟站起身,“江淮之戰,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淮南軍三路來襲,退守無益,唯有迎面破之,方能固我江淮戰果,以利來日盡取江淮十四州,王樸之言,深得孤心。”

說到這,李從璟目光銳利,“要破淮南軍西路,先必奪廬州城,得廬州城,則淮南軍側翼不保,

圖之易也!令,史叢達率部西進廬州,匯合李彥卿、丁茂所部,攻打廬州城;再令,李彥超率部南下,牽制淮南軍西路,策應廬州之戰!”

廬州城雖是州城,並非重鎮,廬州兵馬不精,數量同樣不多,這是軍情處與斥候早已探明的消息,因爲有機可趁,故此李從璟態度明確。

李彥超、李彥卿並及丁茂史叢達四將,兵馬共計兩萬左右,淮南軍西路雖有四萬精兵,未必不能圖之。

軍令下達,火速傳往各部。

數日後,廬州城前。

最先抵達的丁茂,隨後抵達的李彥卿,以及最後增援過來的史叢達,三將齊舉中軍大帳,共商攻城大計。

三將之中,以丁茂爲首,是爲攻打廬州之主將。

“你我三部合軍,兵力已達三十個指揮,僅是侍衛親軍精銳就已逾萬,廬州不過一座小城,三四千老弱之卒,日前某已連攻數日,彼之城防力量,已被某消耗過半,如今兩位既到,你我三軍齊心,旬日必克之!”丁茂對史叢達與李彥卿道,廬州並不真是一座小城,丁茂說它小,是說他軍事實力弱。

“丁將軍所言不差,廬州之所以能堅守不降、連日力戰,所依仗者,無非舒城、廬江一帶的四萬援軍,若非如此,此城早已是囊中之物。”史叢達頷首,說出自身見解,“淮南軍西路前日進抵舒城、廬江一帶,本應北上壽州,接廬州求救信,王會勢必分兵來救。”

王會,便是四萬吳軍的主將。

李彥卿資歷最淺,所以最後發言,“要奪得廬州城,必須先敗其援軍,如此既可削弱王會部實力,亦可打擊其部士氣,與來日之戰有利!”

三將正在商討軍機,忽聞斥候來報,卻是如李彥卿所言,王會果真派遣五千精兵,來救援廬州。

聞言,李彥卿頗顯激動之色,“廬州城西南四五十里外,有一片山地,山地前有大片林區,王會自舒城遣軍救援廬州,必經此地,我等若於此地設伏,必能收穫奇效。”

丁茂面露喜色,不過卻沒有輕下論斷,而是詳細詢問了李彥卿與斥候有關情況,最後綜合各種條件,丁茂認爲伏擊可行,便讓李彥卿帶領本部兵馬,火速前往山地設伏。

李彥卿所言的那片山地,就是紫蓬山,山前大片地勢平坦的林區,即是後世的英山林場。李彥卿得了丁茂之令,立即集結了兵馬,火速前往英山設伏,這些姑且不提,且說王會。

王會此人,徐知誥伐楚時,用之爲百勝軍節度使,在楚地征戰時多有戰功,這回調遣楚地吳軍進援江淮,周本身爲軍中柱石,要坐鎮楚地戰場,不可輕動,徐知誥便任命王會爲西路軍主將。

王會到達舒城後,接到廬州遞來的求援信。

雖然王會此行任務,是經舒城北上盛唐,由安豐進軍壽春,解高審思之圍,再合力擊破唐軍,但廬州被唐軍攻打,他近在咫尺,卻不能不救。廬州給王會發求援信時,面對的只有丁茂一部,史叢達還未趕到,所以信中言及唐軍不過五六千,好在廬州刺史也不是蠢人,提到了盛唐李彥卿部可能支援丁茂的事情。

“廬州守軍三四千,唐軍以五六千兵擊之,廬州竟不能守,何其無用!”王會接到求援信,第一反應便是如此。

“眼前攻打廬州之唐軍,雖只五六千兵馬,但盛唐李彥卿部既有可能支援,兩相合兵就不容小覷了,廬州刺史發信求援,也是穩妥之舉。”說話的幕僚與廬州刺史有舊,便替對方說了幾句話。

廬州刺史之所以提及李彥卿部,自然不是真的料事如神,而是他本就是藉此衝散一些廬州的無能。

“李彥卿若是果真去了廬州,盛唐空虛,倒是白給我等機會。”王會冷笑一聲,“那就派兵五千,救援廬州,將唐軍擊退!”

派遣五千數量不少,主要還是考慮到李彥卿可能會到廬州去,如若不然只需一兩千兵馬,就

足夠廬州守城,再加上一兩個指揮,就足夠裡應外合擊敗丁茂部,王會行事頗爲老辣,他派兵五千趕往廬州,是穩重之舉也是激進之舉,打的就是將李彥卿一道擊敗的主意。

至於李彥卿、丁茂合兵後,五千兵馬和廬州軍能否擊敗唐軍,王會卻是不覺得有甚麼問題,殿前軍號稱唐軍至銳,在楚地同樣讓他們打的落荒而逃,侍衛親軍又能厲害到哪裡去?

再者李彥卿就算出兵廬州,也不可能將盛唐兵馬都帶過去,若是如此,盛唐豈非成了一座空城?

此時的王會自然不知道,江淮戰局早已起了變故。

當然,就算他得到徐知誥傳書,得知了某些變故,也無法事先知曉李彥超、史叢達的調動,青衣衙門可沒有人在李從璟身邊竊據情報。

英山。李彥卿率部馬不停蹄趕到此地,四五十里的路程,他部硬是隻用了大半日。李彥卿沒有片刻耽擱,顧不上歇息,立即勘察地形安排部曲擇地埋伏。

設伏不是將士往林子裡一鑽就完事,大處要講究堵進路截退路,小處得根據地形林木合理佈置兵力,最終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發揮己方戰力,同時最大限度限制敵方戰力。

斥候彙報,淮南軍距離此地尚有三十里。

李彥卿看了一眼時辰,太陽將要落山,看來淮南軍今日到不了此地了。

讓斥候再探,李彥卿從容佈置部曲設伏,不時太陽落山,日暮降臨,他又下令士卒早些吃完乾糧休息,養精蓄銳,同時不忘嚴密監視那股淮南軍,免得對方突然整出甚麼幺蛾子。

夜裡下起了雨,秋雨綿綿,不大也不小,打在林木樹葉上嘩嘩作響,雨聲很是清脆,將士們沒有在林子裡搭帳篷,身上都給淋溼,不到半夜就都成了一個個雨人,這時候就都別想睡覺了,將士們都睜着眼,眼巴巴着望着雨停,身子被林風一吹,冷得直打哆嗦。

李彥卿更沒法入睡,他帶人到處巡查,激勵士氣,一趟路走下來竟然口乾舌燥,好歹到了天亮,雨停了一會兒,未到午時,又下了起來,有些將士感染了風寒,李彥卿把這些人集中起來,不打算讓他們帶病上陣。

熬過未時,斥候回報,淮南軍來了。

李彥卿打起精神,下令全軍將士戒備。

雨中行軍自然辛苦,淮南軍罵罵咧咧進了林區,唐軍將士隱藏在雨幕與林子中,聽着淮南軍的罵娘聲、腳步聲、鐵甲環佩聲,睜大了眼睛看着他們從面前經過,一個個都握緊了兵刃。

李彥卿沉住氣,靜靜等待淮南軍完全進入埋伏圈,這很考驗人的定力,看着敵軍在面前走過,自身也有暴露的危險,一個忍不住就要提前發動戰事,好在侍衛親軍也是訓練有素之輩,將士們不至於關鍵時候掉鏈子。

眼看淮南軍盡數進了包圍圈,李彥卿心頭大定。

埋伏在最前面的侍衛親軍將領,見淮南軍過了那條線,立即一躍而起,舉刀一聲大吼,帶領部曲突然殺出。

緊接着,道路兩邊的林子裡,侍衛親軍披荊斬棘衝殺出來,嘶吼着將眼前錯愕的敵軍殺翻。

最後是負責堵住退路的部曲,前方的交戰聲響起之後,他們在淮南軍慌忙大喊之前跳將出來,從背後向淮南軍衝殺。

淮南軍將士起初是錯愕不已,面對羣狼一般殺將出來的唐軍,都慌了神,在身旁的同袍一個個被砍翻之後,無不大駭,緊接着大喊大叫。

他們一面禦敵,一面想跑。

李彥卿早就盯準了對方主將的防衛,擒賊先擒王,帶領親衛直接殺向對方主將。

一番激戰,廝殺兩個多時辰,屍橫遍野,血流漂櫓,林木雜草遭受池魚之殃,已是面目全非。

唐軍殺敵逾千,最後壓着進退無路的吳軍俘虜,高歌凱旋。

是日,李彥卿所部領着俘虜,在廬州城前耀武揚威。

未幾,廬州降。

(本章完)

章一百零六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7)章三 生我所戀 死我所惡章二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2)章兩百三五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2)章一百七十四 廟算正緊揣敵意 攻蜀有成扶州急(中)章九十四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1)章二十七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1)章九十七 論學堂裡驚天下 十萬王師圍金陵(1)章八十四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10)章一百六十九 上陣父子死沙場 但留殘軀祭英魂(3)章八 一載相識十載別(2)章四十九 敢叫勇佐謀 大爭於天下(4)章十四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5)章四十一 第五姑娘章五十三 兩線(第二更)章六三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1)章十八 蒹葭蒼蒼,血染一方章四十五 世間有美味 胃大可盡嘗章六十六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2)章一百九十一 既下雁南復營州 馬蹄不停向渤海(1)章三十 仇人相見章四十六 先聲奪軍心(3)【第三更】章七十六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4)章一百六十一 歷經磨難終成鳳 多年對弈收官始(1)章九十五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4)章六十一 火攻章八十二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8)章九十九 萬里江山一洞庭 百年金陵一白袍章七十 都是你的人【第三更】章六十一 落魄刀客悲殺人 樑軍謀深初接戰(中)章一百九十九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2)章兩百零六 阿保機妙算無遺 李從璟胸有不平(1)章六十六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7)章三十八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6)章一百九十七 山河破碎臣子逆 伐蜀功成何人憂章十 他的將士(第一更)章七十二 非是英雄留不住 厚積薄發正道行章一百二十六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9)章兩百四五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0)章二十六 陣戰(下)章八十三 一代驍將顯威名 老殘之軀念家國章十五 接城章十四 淇門之變(6)章十五 接城章七十一 強一地也強一國 最是諜鬥能驚心章五十九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4)章一百二十九 韃靼公主勇披甲 戈壁風情異江南(下)章六十四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2)章一 千里之遠有梟雄(上)章六十 李從璟的志向章七十二 人間忠義有誰識 強國有道莫自毀(1)章四十九 彼如喪家犬【第三更】章一百六十七 上陣父子死沙場 但留殘軀祭英魂(1)急性腸炎今天無更章十六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6)章五十五 生搏死鬥欲突圍 臨死不忘顧大義章四十六 女人與親事章三六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5)章十九 練兵之法章四九 欲往荊南歷波折 從龍老臣今如何(3)章七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7)章六十八 太原小嬌娘【第一更】章七十二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7)章五十九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0)章六十八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6)章七十七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3)章兩百二七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4)章五十一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2)章九十一 怒搶佳人回軍營 三軍齊發至中都章九十六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3)章九十四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1)章三十二 楚地戰事不如願 擬調郭威往替之章六十五 人言蜀中多靈秀 未及莉香掌心留章十八 攻克品書章十三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4)章九十五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4)章十三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3)章六十四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2)章一百七十五 廟算正緊揣敵意 攻蜀有成扶州急(下)章一百七十四 廟算正緊揣敵意 攻蜀有成扶州急(中)章八十三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9)章一 西北面招討使章五十 敢叫勇佐謀 大爭於天下(5)章五十四 莫離(第三更)章二十二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22)章三十七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6)章十四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5)章六十二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7)章三 爲國征戰不惜身 欲爲忠臣不可得(下)章一 百戰軍都指揮使章三十二 軍神章三十五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3)章一百六十九 上陣父子死沙場 但留殘軀祭英魂(3)章八十九 指點江山大志顯 生子何如孫仲謀章十二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3)章三五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4)章八十三 一代驍將顯威名 老殘之軀念家國章十二 有人西樓殺宰相(1)章八十六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