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二十六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4)

在滁州刺史就跑還是不跑的問題天人交戰時,遠在百餘里之外的定遠縣,李從珂與李德誠連日來的大戰終於有了要分出勝負的趨勢。在接連三日損兵折將之後,傷亡超過三千之數的吳軍並沒有如李德誠所期望的那般,在困境與逆境中愈戰愈勇。反而應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兵久戰則失鋒銳的古訓,到了這等時候,哪怕是李德誠這位三軍主帥親自上陣也無濟於事,作爲統領數萬大軍的將帥,戰事一旦到了需要自己親自上陣,才能穩住陣腳挽救頹勢的時候,多半已經沒有親自上陣的必要,那意味着三軍將士已經無力再戰,哪怕主帥衝鋒陷陣能有一時之功,對大局根本也起不到太大作用。於是,退守清流關不再是李德誠幾位幕僚的建議,也成了軍中將領的呼聲,這幾日來,每日敗陣,雖然大陣沒有被擊潰,但局部失利怎麼都遏制不住,若非李德誠深諳戰陣之道,只怕吳軍早已叫唐軍給衝散,每當有將領來請命退守清流關,李德誠就怒不可遏,這種怯戰的表現在他看來就應該拉出去砍頭,以正軍法,然而當請命的將領多了之後,就是人心可畏了,李德誠也感到心中寒意逼升,他再有威望再有魄力,也不可能不顧忌軍心,那樣做的後果不僅可能是大軍敗陣,更有可能引起士卒譁變,雖然李德誠不擔心自己麾下的將士對自己如何,但戰場上只有所以有逃兵,大戰之時軍陣之所以一潰千里,禍根往往早已埋下,李德誠雖然不知道量變產生質變這個說法,但類似的道理他卻清楚得很。

黃昏收兵,李德誠不等傷亡統計出來,就不得不召開軍議,準備下令大軍撤往清流關,與唐軍交戰而不勝他固然難脫干係,但若是敗在唐軍手裡,只怕他來日到金陵的時候不好向大吳皇帝與徐知誥交代,匹夫之勇知進不知退,殊不知能屈能伸纔是真正的勇氣,很多時候承認自己的無能要比與人死磕來的更加艱難。軍議上,衆將沉默不語,都不敢說話,今日一戰數名將領坐鎮的軍陣都面臨危機,若非李德誠調度得當,恐怕此時他們已經不能安然坐在這裡,內心有愧固然不錯,連日來每當有將領請求退守清流關,都沒在李德誠這裡討到好臉色,故而今日衆將也就不敢輕易言語。

“眼下戰事不利,將士頗多傷亡,爲長遠計,本帥意欲退守清流關暫作休整,來日再作他圖,諸位以爲如何?”當李德誠不急不緩說出這話的時候,帳中諸將都不可置信的睜大眼,齊刷刷看向李德誠。

轉變來的太突然,亦或說李德誠突然變得太好說話,讓衆將一時有些反應不過來,難以接受。

倒是李德誠的幾位幕僚這時候紛紛言語,稱讚李德誠睿智。直到李德誠對衆幕僚的言論點頭收下,衆將這才確定李德誠的確不是用這個法子,來鑑定衆將中誰有臨陣脫逃之心,而後槍打出頭鳥。心思機靈些的將領,大多已經反應過來,李德誠說到底戎馬一生,甚麼樣的沙場戰事不肯見過,如今身居高位享受榮華,姑且不說李德誠是否變得膽小謹慎了,但大抵知道戰事會往哪個方向發展,如今雖說唐軍連戰連捷,吳軍步步失利,好歹壽春並沒有丟,局面還沒到非要魚死網破的時候,在這個時候退守清流關,在戰略上的確會佔據很多主動,李德誠何樂而不爲?再者他與李從珂苦戰多日,在有將領進言他退兵時他仍舊奮軀向前,與唐軍殊死相搏,盡力也盡力了,如今明知事情不可爲,暫時退守清流關以備來日,無論是誰都不能指摘他的不是。想通這些關節的將領,帶頭表示擁護,那些還矇在鼓裡的傢伙,此時也知道該怎麼做,雖然寥寥幾位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猛將,仍舊嚷嚷着要與唐軍不死不休,到底

沒能左右大局。就這樣,退守清流關的事情,就這樣定下來。李德誠也不耽擱,他向來是雷厲風行的性子,當即作下佈置,大軍今夜就悄然退往清流關,其中包括輜重如何處置、由誰斷後等細節都迅速確定下來。

這邊廂,李德誠急議退守清流關,那邊廂,李從珂正在軍帳中大發雷霆。李從璟給他的三日破敵之期已經過去,大軍卻仍舊沒能擊敗李德誠,這由不得他不惱怒,李從璟治軍嚴明、認軍法不認人的作風誰人不知,當年李從璟平定江陵時,連親信如君子都主將,因爲沒有如期攻克一座縣城,立即就被革職去做了一名馬伕,數年間不曾得到起用,那還是江陵局勢並沒有因此受到影響的情況下,李從珂心中透亮,他原本請命來阻擊李德誠,根本就沒打算要三萬將士,只要李從璟能給他兩萬侍衛親軍,他就敢來與李德誠爭一爭勝負,但李從璟不惜暫停對壽春城的攻勢,也給他湊齊了三萬鐵甲,這意味着甚麼李從珂心知肚明,此番沒有能夠如期戰勝李德誠,莫說是李從珂自己沒有臉面見人,恐怕來日也不好佔着茅坑不拉屎,雖然不至於請辭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的官職,但要是李從璟安排其它有功之士來做侍衛親軍的都點檢,騎到他頭上,他也沒有半分可以不滿的地方。

“這三萬吳軍戰陣嫺熟,將士敢戰,並非庸碌之輩,秦王要我等數日克敵,本就有些苛刻,如今雖然沒有能如約擊敗李德誠,好歹也讓吳軍損兵折將不少,只要秦王再寬限幾日,何愁不能將李德誠趕出定遠縣?三日破敵,別說侍衛親軍,就算殿前軍來了又能如何?秦王這個要求,未免太過不講理......”有將領氣息不平的申辯,在一件事沒做成的時候,有些人總喜歡找客觀理由,而不是去反省自己。

“住口!”李從珂厲聲呵斥,他戎馬一生,好歹有點尊嚴,平心而論李從璟已經仁至義盡,於情於理經過精編的侍衛親軍,都應該擊敗那些吳國藩鎮軍,要不然李嗣源精練侍衛親軍意義何在,李從珂身爲李嗣源養子,跟隨李嗣源南征北戰,受李嗣源大力栽培與信任,眼前的戰績莫說對不起李從璟,便是連李嗣源都沒臉見,他哪裡還能去找別的理由,無臉無皮到這等地步,真個不把自己當人看了?

幕僚建議道:“雖說我軍暫未擊敗李德誠,但三日之期並未過去,眼下不是還有幾個時辰?只要沒過子時,甚至只要天沒亮,就不能說我軍沒有完成軍令。”

幕僚的意思李從珂當然明白,要夜襲吳軍營地,與吳軍作最後爭奪,但這樣的事情連日來侍衛親軍不是沒有做過,甚至連吳軍都做過,所以雙方防備都分外嚴密,眼下去攻打吳軍營地,根本起不到偷襲的效果,無異於正面攻堅。但正面攻堅就要將全軍壓上,而不是用一部精銳去襲擊,否則根本無法爭勝,但用全部兵力冒然前去襲擊吳軍營地看,若是李德誠那老狐狸早有準備,做好了守株待兔的勾當,夜戰也不比白日作戰,一旦出現失誤完全可能出現無法挽救的敗局,三軍盡出又不是精銳突襲,一旦潰敗就將無力迴天,李從珂與李德誠交手數日,哪裡還能對李德誠與這些吳軍沒個底,打心眼裡本分也不敢輕視對方。

“容我思量。”李從珂坐到將案後,眉頭緊鎖,心中糾結得很。

“將軍,秦王信使!”沒等李從珂拿定主意,親兵進帳稟報。

衆將聞言不由得都面面相覷,心說秦王此時派遣信使來作甚,莫不是詢問戰果,要履行那三日破敵的承諾?

等信使進帳之後,衆將面色都已經不好看,大多數將領固然是心懷愧疚,但也不乏有人覺得李從璟“

秋後算賬”得未免太急了些。

說是信使,實則是斥候打扮,風塵僕僕,不過他有李從璟的信物,李從珂不敢怠慢,忙問信使來意。

“奉秦王令,來請李將軍即攻李德誠!”信使這話一出,帳中立即有炸開鍋的趨勢,不過這信使也不是泛泛之輩,言辭倒是清楚,“日前,秦王親率三千精騎,迂迴關山西腳,背擊清流關,我等奉命潛伏在清流關外,秦王曾有令,若是我等聽到清流關交戰聲,則說明君子都已成功突襲清流關,當此之時,請李將軍不要遲疑,立即發兵攻打李德誠!”

潛伏在清流關外的斥候並不多,畢竟是在敵軍後方,不可能控制敵軍內部聯繫,清流關被襲擊,守將肯定會立即通報李德誠,若是派遣的遊騎稍微多了些,這些斥候就無法將其截殺,這個時候,爲了不給李德誠聞訊從容從定遠縣撤退的機會,就要李從珂馬上攻打李德誠部,對方後院失火,前後南顧,敗之易矣!

等信使說完這些話,不僅是李從珂,帳中諸將都已激動的臉色通紅,到了這個時候他們如何還能不明白,所謂要求李從珂三日破敵的軍令,不過是爲了讓侍衛親軍殊死作戰,拖住李德誠的所有兵力,吸引他的全部注意力,爲君子都奔襲清流關創造條件,如今君子都奔襲清流關成功,大勝在望,他們如何能不激動?

李從珂除卻激動之外,心中別有一番滋味,日前接到李從璟三日破敵的軍令,雖然沒有絲毫猶豫與怨言,但也難免不舒服於李從璟的強硬做派,畢竟他總是李從璟的三哥,如今回過神來,卻是知曉一切都在李從璟的計劃當中,君子都的腳程、奔襲清流關的時機,正好與三日之期重合,也就是說,只要李從璟成功打下清流關,李從珂總能在三日之內得到消息,去跟李德誠分出勝負。

此時既然李從璟的信使到了,這也就意味着清流關守將派去跟李德誠彙報戰況的遊騎差不多也該到了,此時李德誠驟然得到清流關失火的消息,正是倉惶不定還沒拿出應對之策的時候,李從珂就已能夠調兵遣將去攻打,如何不勝?

念及於此,李從珂不再遲疑,立即發出一連串軍令,調度侍衛親軍正面攻打李德誠。

衆將此時全無怨言,有的只是沖天鬥志,畢竟功勞就在眼前,此時要撿起來可是容易太多了。

衆將各自領命去準備後,帳中安靜下來,李從珂思緒安定,心裡不由得升起一股對李從璟的感激之意。他原本以爲侍衛親軍就要完不成軍令,他也要辜負李嗣源的期望,沒曾想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眼下戰局明朗起來,他也沒了被人戳脊梁骨的風險,如何能不感激那個親率三千鐵騎,迂回奔襲數百里深入敵後,去攻打清流關的弟弟?哪怕此時明知君子都就算不能得勝,江北吳軍也斷然攔不住驍勇至極的三千騎,李從璟無論如何後退無虞,李從珂也不禁對李從璟大爲敬佩。因爲潑天大功即將到手的關係——雖然大頭仍是李從璟,但他能喝碗肥湯已經覺得足夠受用,李從珂甚至覺得李從璟面目也倍加親切起來,往日裡那些對李從璟的小心思,頓時就顯得太過齷齪,他很慶幸當日洛陽在整頓吏治時,他沒有與李從璟爲難也沒有跑去跟李從榮套近乎。

想到這裡,李從珂忽然冷笑出聲,“石敬瑭啊石敬瑭,你老是覺得我優柔寡斷比不得你銳意進取,這輩子也成不了大事,但你何曾知曉人這一生,僅是知曉進取不足稱道,知進還要能知退,纔是真正的大智大勇。你就好生在夏州那偏僻之地跟党項人死磕,我可要跟着兄弟縱橫天下了,哈哈哈......”

(本章完)

章九十八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3)章四十六 敢叫勇協謀 大爭於天下(1)章四六 天成新政初現世 厲兵秣馬看天下(3)章九十一 大唐太子立船臺 欲我艦隊出東海章六十五 李繼韜之死章二十八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6)章八十五 君能以國士待我 我必以國士報之章二十一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8)章三 生我所戀 死我所惡章四十四 忠誠章兩百二五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2)章六十七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3)章四四 天成新政初現世 厲兵秣馬看天下(1)章三十一 宴會風波章一百零九 士卒死戰活離陣 將軍浴血爲哪般(上)章二十三 趙普潁上行良政 士子風流總不同章八十六 是非成敗問誰定 殘陽獨映血火關(中)章八十九 大浪來襲羣魚躍 風雨一路洗鮮血(2)章一百零六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7)章八十五 君能以國士待我 我必以國士報之章一百六十六 郭崇韜爭權有方 戰事未起死斥候(3)章五十 契丹勢盛何以制 將軍白頭待後人章兩百三五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2)章十八 蒹葭蒼蒼,血染一方章二十二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9)章七十八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5)章八十四 一朝功成萬民頌 十年奔波何時休章四十八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4)章六十一 落魄刀客悲殺人 樑軍謀深初接戰(中)章一百三十八 東歸再會秦仕得 北上吳使徐知誥(中)章七十三 陰謀算計爲哪般 分合友敵無非利章十六 決心章三十五 心思章八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1)章九十八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5)章二十三 趙普潁上行良政 士子風流總不同章九十三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1)章六十二 伐謀伐交可得利 唯獨伐兵令人懼(下)章八十一 親至芙蓉掀簾幕 一騎獨上古北口(下)章十八 故佈疑陣引人亂(下)章一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章四十三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4)章八十六 數年新政養俊才 一樓宴評州縣官章十四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5)章二十四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2)章一百六十六 郭崇韜爭權有方 戰事未起死斥候(3)章十七 淇門之變(9)章七十七 世間安得兩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章四 若吾王少年章十七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1)章六十五 李繼韜之死章六十六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4)章一百五十七 聞君欲行來相別 大勢將成起異變(3)章四十七 算盤叮噹響章十四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5)章四十五 宿命章十一 他的戰鬥(第二更)章五十一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2)章二 鬼斧十手章六十 伐謀伐交可得地 唯獨伐兵令人懼(上)章九十 蒼鷹戲鼠走檀州 白袍書生戰遼東(下)章六十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1)章五十七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7)章一百零五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6)章五二 得道高僧山中來 出入俗世緣何在(3)章一百五十 可笑蚍蜉撼大樹 雄主不屑轉顧之(上)章兩百四八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3)章九十八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3)章六十八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2)章五十九 三軍出征往河上 段王不和請攻李章五十 契丹勢盛何以制 將軍白頭待後人章兩百二六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3)章五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5)章六十二 伐謀伐交可得利 唯獨伐兵令人懼(下)章十五 有人西樓殺宰相(4)章二 最是真誠少年心 邊軍功過憑誰說章十七 淇門之變(9)章九十一 怒搶佳人回軍營 三軍齊發至中都章七十八 爲君說新政【第三更】章二十五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4)章二十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1)章兩百三二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9)章兩百三三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0)章七十三 謀戰更比力戰難 取得東陽去成都(2)章兩百四七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2)章五十五 李從璟的佈局章一百零一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8)章三十六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5)章一百四十九 謀利有成志士歸 去王稱帝性未改(下)章四十五 先聲奪軍心(2)【第二更】章八十六 過盡千帆皆不是 李從璟餓狼撲食章兩百零二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5)章四十二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3)章五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5)章五三 非人相非非人相 非我相非非我相章十三 淇門之變(5)急性腸炎今天無更章八十六 是非成敗問誰定 殘陽獨映血火關(中)章一百四十七 同光二年將去盡 行遠何處覓歸程(下)章六 餘心之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