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三十八 黑雲催西樓

儀坤州之役,契丹軍敗績,此事太過出人意料,這是衆人之前從未想過的局面。唐軍不可能拿下儀坤州,這纔是所有人的共識。如今不僅儀坤州被攻克,而且還是在一日內之被攻克,對於熟知儀坤城防的人而言,這是怎麼都無法理解的。

更何況數萬契丹軍,不是戰死就是被俘,逃出生天者寥寥。

這也難怪韓延徽要說來人謊報軍情。

直到來報信的人詳細描述了戰場情況,大部分謎團才得以解開。

“天罰......絕對是天罰!”報信者說到最後,已經深陷今日所見所聞的駭人場景中不能自拔,雙目僵直着不停重複這句話。

韓延徽與韓知古相視良久,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恐懼。天罰這種事他們自然不太相信,但除卻天罰,在他們現有的認知中,又的確沒有其它答案能夠解釋儀坤州的戰況。

兩人感到脊背一片冰涼。

若是天佑大唐,那麼契丹不就成了天之棄子?

好在韓延徽與韓知古也非易與之輩,慌了一陣子神,很快反應過來當下該做什麼,儀坤州兵敗之事他們暫時難以窺見真因,但今日不知,來日卻還有機會知曉,但有些事若是不立即應對,只怕就沒有明日了。

儀坤州兵敗的消息既然被他們得到,那耶律敏想必也是知曉了的,畢竟雙方派去盯着儀坤州的人手都差不多。

耶律敏是李從璟的依附者,是契丹國內絕對的親唐派,這是韓延徽與韓知古都知道的事情。

眼下,耶律敏與耶律德光既是同盟,同時卻又是契丹權柄的爭奪者,這也是毋庸置疑的事。

就當下而言,西樓城中的契丹權貴,無外乎四部分。一者皇權派,是耶律倍的忠心之臣;二者親唐派,以耶律敏爲首;三者親耶律德光派,以韓延徽等人爲首;其四則是騎牆派與其他小勢力派。

耶律敏以親唐派第一人,而受耶律倍重託,主持西樓大事,看似怪異,實則不過尋常事。

除卻第四派,前三派勢力劃分,排除權力鬥爭的因素,說到底還是政治理念與政治方向的不同。親唐派認爲,契丹需要與大唐友好相處,才能維持草原安定繁榮,親耶律德光派則認爲,只有耶律德光才能讓契丹富強昌盛。

其中,皇權派或者說耶律倍一派,與親耶律德光一派是爲死敵。而皇權派與親唐派之間並無根本利益衝突,只是政治理念的不同,兩派的根本目的還是爲契丹着想。所以後兩者在大多數時候可以相安無事,便是有鬥爭,也可控制在一定程度之下——前提是契丹沒有與大唐國戰。

古往今來,這種情況多不勝數。趙宋一朝,每逢遼、金南侵,多有主和的,排除其貪生怕死等諸多因素,從某種程度上,可視其爲親遼、親金派。千年之後的近代史,無論是北洋軍閥還是國民政府,親-美派、親德派、親-日派各派林立,也是衆所周知的。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某些時候,某些派系會忘記自身身份而產生質變,由親某派變成投降某派。這些姑且不論。

就眼下而言,耶律倍西征前不知韓延徽是親耶律德光派,對耶律敏親近唐朝的程度也認識不足,這是他的失策。但對韓延徽、韓知古而言,當下他們卻是知道耶律敏與李從璟的關係的——沒有李從璟從中搭橋,就沒有耶律德光與耶律敏的聯手。

所以韓延徽、韓知古此刻感受到了莫大的危機。

派系鬥爭,從來刀光劍影,甚至可稱鮮血淋漓。

原本,耶律德光自黃龍府起兵,一路西來,各地官吏大多望風歸附,可謂勢不可擋、一帆風順,耶律德光一派自然士氣大漲,人人彈冠相慶。

若是耶律德光就此順利入主西樓,其派自然能順利執掌大部分權柄,成爲契丹國內具有絕對優勢的勢力集團。

反觀親唐派,情況就要微妙得多。李從璟

雖然也從盧龍發兵,但卻不得不面對儀坤州防線,其戰勝負難料、生死難知,若是李從璟不能突破防線北臨西樓,亦或是來的太晚,就不能對西樓的親唐派形成有效支援。

此消彼長,親唐派必然遭受打壓,勢力大減,甚至可能就此一蹶不振。

最直觀的表現,便是耶律敏權力受限,朝不保夕。

所以今日韓延徽去見耶律敏,在耶律敏面前有種種無禮、拿捏姿態的舉動,並非全是小人得志的表現。

韓延徽是在替整個親耶律德光派,向以耶律敏爲首的親唐派,傳達壓制、勝利的信號,進一步說,是在宣示權勢,宣示本派的地位。

原本,耶律敏在事實面前,應該承認親耶律德光派的權勢、地位,默認對方接下來的行動。

接下來,親耶律德光派作爲勝利和勢大的一方,會在西樓展開對親唐派的打壓,將親唐派的官吏從重要、有分量的位置上擠下去一部分,而換上他們自己的人,爲耶律德光入主西樓做好準備。

一言以蔽之,交接權力,收攏權力。

——至於皇權派,自有耶律德光以對待死敵的方式來對付。

然而耶律敏的反應出乎韓延徽預料。

韓延徽在吃了一頓鞭子的啞巴虧之後,之所以還敢與韓知古大罵耶律敏,也是因爲在韓延徽看來,耶律敏不過是掌握了從半個皇權派,向半個耶律德光派轉變的主動權。

掌握了一部分主動權,的確可以保持、維護一部分親唐派的利益,但還不夠。從長遠來說,仍是避免不了被耶律德光打壓。

直到現在,李從璟一日破儀坤,並且引軍北上,一切才變得不同了。

這是根本性的改變。

因爲那意味着,李從璟極有可能與耶律德光同時兵陳西樓。

如果那種情況出現,也就意味着親耶律德光派與親唐派,不過堪堪打了一個平手。

但實際上,那並不是一個平局。

如前所述,西樓城中的皇權派與親唐派並無根本利益衝突,但與親耶律德光派卻是死敵。

所以西樓城中的親耶律德光派,在先前耶律倍執政時,是沒有生存空間的,這樣一來導致的結果就是,這部分勢力很小。就是這很小的一部分勢力,先前還在千般隱藏自己的身份。

現在的西樓城,皇權派、親唐派、騎將派勢力都很大,與之相比,親耶律德光派就顯得不夠看了些。

這無疑對耶律德光是極爲不利的。

關鍵在於,如果沒有親唐派的存在,耶律德光在入主西樓之後,還能很快掌握大權,再慢慢消化其它諸派。

但是現在不同。在有親唐派存在的情況下,面對耶律德光入主西樓的情景,很多人寧願選擇投向親唐派——特別是皇權派人士。

韓延徽在去向耶律敏宣示本派的勝勢與地位時,看起來慢慢悠悠,實則並非不着急。他急着得到耶律敏對他們地位的默認,然後趁機在西樓壯大勢力,好迎接耶律德光。

如果日後真出現李從璟、耶律德光同時出現在西樓城外,而兩者皆對彼此形成有效牽制的情況,那麼西樓城中的權力交替、變化,則基本由西樓城內部解決,外面的人只能幹看着。

不消說,耶律敏必定會實力大漲,親唐派必然成爲最大獲利者。

也就是說,耶律德光歷經千辛萬苦起兵,即便最後順利推翻了耶律倍,最大的獲利者也不是他自身,而是國中藉此時機實力大漲的親唐派!

追根揭底,是唐朝!

而韓延徽、韓知古擔心的是,耶律敏在得到李從璟儀坤大勝的消息後,會因爲未來已經可以期望,而不失時機立即展開行動,對親耶律德光派開始打壓,並且去拉攏騎牆派。

若是尋常人面對眼下的情況,會因爲李從璟還沒真到西樓,中間可能還有變故,周全起見,

不會立即行動,以免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但韓延徽、韓知古卻知道,耶律敏不是這樣。

因爲耶律敏與李從璟的關係不一般。

最有力的證據,便是李從璟能爭取到耶律敏與耶律德光聯手!

“這婆娘今日敢不留情面鞭笞韓兄,可見她內心實際暴戾得很,自從那日在坊間遇刺,耶律敏就像是變了個人似的,變得心狠手辣鐵面無情......韓兄,這婆娘現今有變成瘋婆娘的趨勢啊!”韓知古憂心忡忡,面色苦的厲害。

韓延徽咬咬牙,眼中露出狠戾之色,“事到如今,看來西樓是免不了一場腥風血雨了!通知耶律赤轂,調集人手,準備起事!”

韓知古大驚失色,“韓兄,耶律赤轂可是你我在軍中的最大依仗,此番殿下還未到西樓,你我貿然行動,若是萬一有什麼閃失,耽誤了殿下的大業,你我萬死莫贖!”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韓延徽目露殺機,“眼下唯有調集甲士圍住北院宰相府,將耶律敏幽禁府中,西樓的局勢才能搏上一搏!若是任由形勢變化,而不作爲,待到耶律敏先動了手,你我一敗塗地,日後就會成爲千古罪人!”

“這......”韓知古遲疑不定,“韓兄,真要如此?真要動用刀兵?”

韓延徽不顧渾身傷痛,咬牙從榻上起身,“從來權力爭奪最是血腥,哪有溫和的時候?西樓平靜得夠久了,既然權力交替總是免不了陰謀與流血,我等身在局中,何懼之有!”

韓知古還是下不了決心,“然則耶律敏手中也是握有兵馬的,城防軍姑且不說,她本身身爲契丹王公,亦有私甲......”

契丹王公私甲,即私人武裝,世人謂之“大首領部族軍”。

“正因如此,事不宜遲,必須立即動手!”韓延徽叫來心腹,拿來印信,將方纔的事交代與他,令其速召耶律赤轂調集軍隊,屆時,大隊人馬直接去北院宰相府——另外分出一部分兵力,來這裡保衛自己。

與此同時,韓延徽召集西樓城中的親耶律德光派,讓他們速來府中議事。一方面,韓延徽這是要彙集衆人的智慧、力量,商議並且統一佈置接下來的行動,另一方面也是爲了藉助耶律赤轂的軍隊,保障他們的周全。至於其三,則是斷了那些人的後路,讓他們沒有臨陣退縮,亦或是臨時變節投向耶律敏的機會!

安排完諸事,韓延徽着人來替他換好衣裳,遮住了滿身傷口與藥味,帶着韓知古到了正堂,肅然端莊而坐,正對堂門目不斜視,穩如泰山。

韓知古坐在韓延徽側面,內心的掙扎逐漸平復下來,他看了韓延徽一眼,最終也不得不承認,韓延徽的諸番安排都是對的。平日裡大家才能相當,做的事也差不多,任誰也難以看出兩人的優劣,但真到了有事的時候,孰高孰低一眼便知。

隨着韓延徽、韓知古坐進大堂,府邸的氣氛漸漸凝重起來,夜幕下的燈火一片輝煌,卻驅不散四面八方的黑暗。

黑雲壓城城欲摧。

不只是府邸氣氛壓抑,今夜的西樓城都顯得呼吸沉重。

不只是西樓城呼吸沉重,今夜的契丹國都凝重晦澀。

也不知過了多久,府邸外響起的陣陣腳步聲闖破了沉靜,馬蹄、鐵甲之聲迅速由遠及近。

一支軍隊來到了府邸前。

韓延徽沒有起身,他依舊端坐在大堂之上,只是目光緊盯門口。

很快,家丁匆匆而至,進門之後仰面撲地。

韓延徽面色一緊。

須臾之間,甲士闖進了府邸。

來的卻不是韓延徽期盼的耶律赤轂。

甲士開道,刀兵泛寒,於兩側護衛。有一人鮮衣亮甲,降臨大堂。

軍是大首領部族軍,人是北院宰相。

耶律敏看着韓延徽,一揮手,“拿下!”

(本章完)

章三十一 宴會風波章八十 親至芙蓉掀簾幕 一騎獨上古北口(中)章一百七十七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戰需得有力爲(中)章五十九 三軍出征往河上 段王不和請攻李章七十七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5)章二 爲國征戰不惜身 欲爲忠臣不可得(中)章一百零一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10)章七十五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3)章八十三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9)章五十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1)章三十七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5)章六十一 伐謀伐交可得地 唯獨伐兵令人懼(中)章四 若吾王少年章一百九十四 既下雁南復營州 馬蹄不停向渤海(4)章八十三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9)章五十八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9)章十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3)章兩百四五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0)章八十六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2)章七十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2)章五二 得道高僧山中來 出入俗世緣何在(3)章六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6)章四十五 世間有美味 胃大可盡嘗章一百五十八 萬事俱備東風起 終是離人盼歸人(1)章二十三 百戰安義(2)章六十六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1)章七十七 彈冠相慶何其急 悲劇未盡馬小刀章二十六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5)章一百三十 盛情相會說前路 建安已下望遼東(上)章二十六 陣戰(下)章四十九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0)章七十一 擡頭問蒼天【第一更】章六十七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2)章二 最是真誠少年心 邊軍功過憑誰說章六十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1)章四十九 敢叫勇佐謀 大爭於天下(4)章三十三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7)章九十三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2)章八十五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爲萬世開太平(4)章二十六 陣戰(下)章二十 當年明月仍皎潔(中)章六 水寨(4)章三十一 宴會風波章十一 投靠章六十七 去迎接他們【第三更】章十九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6)章六十九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3)章十六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7)章九十八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5)章四十五 宿命章一百零四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5)章兩百四六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1)章十八 蒹葭蒼蒼,血染一方章六十七 勢來天地皆同力 久負盛名於天下(2)章十五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6)章一百五十四 來日取城饋送別 他鄉何曾遇故知(3)章五十三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3)章四十八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9)章五十七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8)章八十 跟不跟我走章八十一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8)章九十二 王樸坐論天下謀 何人雄關退千軍(中)章六十五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1)章兩百四八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3)章七十 自古君王信過誰 擁重兵幾人不叛(2)章一百六十二 歷經磨難終成鳳 多年對弈收官始(2)章一百零九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10)章八十二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8)章七十七 世間安得兩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章三十五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6)章九十八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3)章兩百四九 一代雄主終落幕 興亡從來因人事(上)章三十九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0)章二十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7)章四十二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3)章四十一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2)章一百零八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9)章七十七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4)章十四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5)章九 風月之地有深機 看似是山不是山章六十五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6)章一百四十九 謀利有成志士歸 去王稱帝性未改(下)章四 酒逢知己千杯少 月黑風高殺人夜章十三 淇門之變(5)章七十三 天下精銳出我部 茉莉凋零大江岸(1)章一百零三 一朝風雲變天下 羣雄側目緊綢繆章二十一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21)章一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1)章五十二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3)章四二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4)章一百五十 可笑蚍蜉撼大樹 雄主不屑轉顧之(上)章四十 百面君莫辨章三 爲國征戰不惜身 欲爲忠臣不可得(下)章八十五 是非成敗問誰定 殘陽獨映血火關(上)章四三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5)章兩百四六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1)章一百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5)章十九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0)章八十一 親至芙蓉掀簾幕 一騎獨上古北口(下)章五十四 帝國之兩難【第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