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五十 得道高僧山中來 出入俗世緣何在(1)

李從璟覺得很委屈,他從未有過如此念頭,雖說他整日裡與羣臣所論,皆是大義凜然治國之詞,私底下未必沒有兇險手段,但以正道治國,以秦王角度而言,實在是發自內心。國富民強唯正道,人間滄桑唯正道,他所作所爲,該是當得起正道這個論斷。

然而此時,可以想象,眼前此人平日裡必是一介高僧,竟如此痛心疾首、義正言辭質問於他,李從璟都要覺得,自己的確犯過彌天大錯,以至於使得佛祖動怒,連方外之人都容不得他。

這般認識讓李從璟很憤怒,都說天子一怒伏屍百萬,他是秦王非是天子,一怒之下伏屍百萬做不到,殺幾個人總是輕而易舉的。所以李從璟並無多話,只是揮了揮手,給林英下令:“將這僧人拖下去,砍了腦袋。”

林英自然毫不猶豫領命,親自下了馬來,拖起那手持禪杖的高僧就走,動作乾淨利落,毫不拖泥帶水。林英在那高僧眼裡,想必也是十惡不赦之徒,已被惡鬼之氣吞噬靈魂,無藥可救了。

桑維翰大驚失色,雙脣抖動,想出言勸阻,躊躇半響,終是沒有輕舉妄動。

那些僧人沒想到大唐秦王如此殘暴,一言不合就要殺人,簡直聞所未聞,實在是世間少有的兇惡之徒,但佛門中人不懼死亡,當下這些僧人就全部席地而坐,慷慨赴死:“秦王殺一人是殺,殺十人是殺,這副皮囊就請秦王拿去,以免我等眼見世間遭受大罪惡!”

這些僧人說的不錯,在秦王眼中,殺一人跟殺十人的確沒區別,萬人他都殺了,從未有過手軟。唯一讓人不快之處,這些僧人要尋死哪裡不能死,偏偏在大軍面前裝模作樣,實在是惹人心煩。

若是這些僧人不該殺,那就讓橫刀崩壞好了,所以秦王仍舊是揮揮手,“全部拖下去砍了。”

桑維翰臉部肌肉抽搐不停,他想出言勸阻,又總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對。

眼見秦王暴戾無雙,那老和尚實在看不下去了,估計活的歲數長,慈悲之心重些,他喊了一聲“秦王且慢動手”,見沒能起效,連忙雙手合十對秦王痛心道:“秦王不問緣由,動輒殺人,即便秦王非是佛門中人,貧僧也以爲這不是爲王之道,請秦王三思!”

李從璟看着眼前的老和尚,“大師終於肯說世俗爲王之道,而不口口聲聲佛門阿鼻地獄了?”

老和尚怔了怔,約莫是心有所悟,又沒完全弄懂李從璟的意思。這是個實誠的老和尚,所以他道:“秦王何意,尚請明示。”

李從璟依舊沒有下馬的意思,就在馬背上說道:“既然出了山門,踏入紅塵,那就是爲俗事而來,既爲俗事而來,當以俗世規矩行事,堂而皇之阻攔親王車駕,意欲何爲?既爲俗事而來,便以俗語好生說話,動輒萬劫不復、阿鼻地獄,恐嚇誰來?難不成大師以爲,偌大世間,皆爲佛門土地,天下子民,盡是佛門子弟?”

老和尚應該慧根不深,愣了半響纔想明白李從璟的真正意思,“原來秦王是怪罪我等失了禮數,此確爲

我等冒犯之處,請秦王恕罪。”

說完,老和尚又補充道:“然則人命關天,還請秦王手下留情,留我師侄十數人性命。”

李從璟不爲所動,淡淡道:“照面故作驚人之語,以求對話之人注意、重視,這本是世俗說客手段,孤一向惡之。大師前來,若是非爲佛門利益,而念生民疾苦,孤自可不作計較,但若確爲佛門利益而來,又偏偏以天下蒼生爲藉口,還如此出言不遜,便怪不得孤行事狠辣!”

李從璟說這些話,並非空穴來風。

自滑州始,秦王府發現地方許多寺院,侵奪百姓土地,與富豪、官吏之家勾結,剝削之烈猶勝,便有過相應處理。而今大唐推行新政,其土地政策中便有徹查寺院田產一項,可以想象,如今大唐境內,定有許多寺院田產被封查。

秦嶺中有三山有名,太白、華山、終南山,其中太白山頗有名寺,是以在這遇見僧人,實是不足爲奇。

老和尚聽了李從璟的話,竟是老臉一紅,喏喏不知何言。

這副老實巴交的模樣,倒是逗樂了李從璟,他道:“佛門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叫人命關天,而佛門中人又將身體看作皮囊,以爲時時可棄,並不在意,如此不免自相矛盾,卻是何故?”

說起佛法,老和尚頓時口齒伶俐起來,代入很快,“佛愛衆生,不離衆生。我佛慈悲,所以割肉以喂鷹,不惜自入地獄,是願衆生無疾苦。而我等僧衆,入佛門,習佛法,是爲得大解脫,而後助世人得解脫,佛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無衆生相,萬念皆空無所住,是以軀體亦不住。”

老和尚認真論法的模樣倒是讓李從璟很認可,佛門中人不就該是這樣麼,好生敲經唸佛普度衆生就好,摻和到世俗利益中算怎麼回事,他道:“我佛慈悲,孤早知之,既如此,佛門緣何與民爭利,廣納田產,使民無衣無食?此豈不有違佛祖諄諄教誨?”

說回俗事,老和尚又不行了,與李從璟辯論實在是苦了他,醞釀了半響,老和尚終於憋出一句讓李從璟等人鬨堂大笑的話,他道:“佛門中人,也得吃飯啊!”

笑罷,李從璟擺手道:“好了,大師,孤告訴你,朝廷不會讓佛門餓肚子,但也不會讓佛門穿金戴銀,孤這個回答,不知是否讓大師滿意?”

老和尚頌了一聲阿彌陀佛,就道善哉善哉,“有秦王此言,貧僧心安矣。”

“既然大師已心安,這秦嶺之中,往後不會再有人阻攔孤王車駕了吧?孤既得佛門庇佑,想必這一路定然暢通無阻,不會有邪魅魍魎作祟,半路擾孤清淨?”李從璟說這些話的時候,全無玩笑之意,而是面色肅然,眼神冷冽。

秦嶺的路不好走,地勢頗多險峻之處,李從璟這話的意思,卻是在警告山中佛門不要做小動作。

和尚老臉更紅,卻躬身保證:“秦王尊貴,自然沒有邪魅魍魎敢於冒昧。”說完這句話,嘴脣動了動,想要說什麼,卻又不好開口。

李從璟冷笑一

聲,“大師是想重提先前那十數僧人?怎麼,若是孤當真殺了人,這山中的邪魅魍魎還真會不開眼,來爲難我王府車駕?!”

老和尚終於聰明瞭一回,嘆息道:“秦王有慈悲之心,緣何故作兇惡之態?貧僧那些師侄,根本無需貧僧記掛,秦王原本就不會加害他們。”

老和尚這話,頓時讓李從璟拿正眼細細打量了他半響。

此人看似老實木訥,實則真相恐怕沒那麼簡單。李從璟沒打算殺那十數僧人,連桑維翰這個跟了自己一段時日的人精都未看出來,這老和尚與自己碰面纔多久,竟然都看了個透徹。

再看先前那些僧人,爭相赴死毫無懼心,十數人沒一個慫的,難道是當真都不怕死?只怕是對這老和尚能保全他們,有充足信心!

聰明人其實不可怕,看似老實木訥的人才可怕,因爲後者何時在算計你你根本不知道,甚至他把你賣了你還有可能幫他數錢。

看到先前那些僧人被完好無損帶回來,老和尚向李從璟行禮,“秦王仁慈,與我佛有緣,此地距離鄙寺不遠,敢請秦王移步,貧僧也好略盡地主之誼。”

李從璟上下打量這老和尚,眼神說不出的怪異,而對方坦然受之,顯得真誠無比。

與我佛我道有緣這種鬼話,李從璟纔不會信。這老和尚分明沒安好心,他哪裡是邀請李從璟去做客,明擺着是要跟李從璟商量處理寺院田產的細節,李從璟那句“不會讓佛門餓肚子”的話,恐怕在老和尚看來也是一句鬼話,他不會那麼輕易相信的。

這哪裡還是佛門清淨之人,簡直跟官吏一樣油滑,果然天下的聰明人都是一一丘之貉,沒一個肯相信別人的。

亂世人心果然是都壞得厲害,連僧人都這般狡猾。這也不能怪人家,畢竟只要還沒成佛成仙,大家都要吃飯,只要你還需要吃飯,你就是世俗中人,還得在俗事中打轉。

李從璟從來沒有看低佛門的意思,對佛學他也浸淫許久,這世上還是有得道高僧的,只是任何東西只要跟“門”“教”產生關係,就不可避免變了味道,你看儒學、道學,成了儒教、道門之後,那就純粹不成了,佛教也一樣。

三武滅佛這件事就是這麼來的,遠的不說,唐武宗、周世宗都幹過這事,唐武宗就不必論了,周世宗柴榮都幹,可見還是有借鑑意義的,它具有某種必要性。李從璟也打算幹這事,前段時間他還跟李嗣源討論過。

天下寺院侵佔田產太多了,關鍵是僧人不事生產,僧人數量太大了田地就荒廢的厲害,這是跟朝廷搶奪勞動力啊,站在國家建設的角度來說,一旦佛門發展超過一定限度,就很不好,任何事過度了都是不好的。

李從璟跟着老和尚去了山寺,牌樓上寫得很清楚,這間寺廟叫做蓮花寺,很熟悉的名字,也不知蓮花寺是不是開成連鎖的了。這時候李從璟纔想起沒問老和尚的法號,於是就請教了一下。

“貧僧齊己。”老和尚雙手合十,很莊重的說道。

(本章完)

章一百一十 一年去盡一歲除 天成長興成昨日(上)章八十六 是非成敗問誰定 殘陽獨映血火關(中)章六十六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2)章一百四十九 謀利有成志士歸 去王稱帝性未改(下)章五十四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5)章九十四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2)章七十 北面有朋遠方來 三問三答見生死章二十四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2)章一百二十八 韃靼公主勇披甲 隔壁風情異江南(中)章一百三十八 東歸再會秦仕得 北上吳使徐知誥(中)章八十七 輕羅幔帳紅燭低 柔情蜜意兩人識章九十 一別數載仗劍來 彼之英雄我仇寇(1)章八十一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7)章八十一 親至芙蓉掀簾幕 一騎獨上古北口(下)章六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6)章七十二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4)章九十一 怒搶佳人回軍營 三軍齊發至中都章七十八 祖祖輩輩是漢人 生生世世不爲奴章五一 得道高僧山中來 出入俗世緣何在(2)章十六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3)章六十七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1)章一百二十三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6)章五十二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3)章四十七 算盤叮噹響章二十三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2)章十一 平靜湖面暗流動 一時英雄俊人物章二十九 欲徵邊疆先存甲 從璟酒棚識民心章九十二 順勢破勢天下勢 一老一少分生死章四十二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3)章四九 欲往荊南歷波折 從龍老臣今如何(3)章八十七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3)章八十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3)章兩百四五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0)章兩百四四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9)章一百九十九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2)章一百零三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10)章七十八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1)章十一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2)章十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1)章一百零三 一朝風雲變天下 羣雄側目緊綢繆章兩百二四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章六十七 不惜賤命搏富貴 樑軍營中奪功名章十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3)章四十三 給我砍死他章二十二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章三 生我所戀 死我所惡章一百五十 可笑蚍蜉撼大樹 雄主不屑轉顧之(上)章六十七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1)章二十七 百戰軍之困章三十四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5)章一百二十三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6)章一百三十六 勢有分合難預料 夜半有人入夢來(下)章十一 平靜湖面暗流動 一時英雄俊人物章七十一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5)章一百六十六 郭崇韜爭權有方 戰事未起死斥候(3)章二 奮我軀兮章九十七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6)章一百二十三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6)章六十七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3)章二十五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3)章九十四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2)章十九 何衝章二十一 都是我的東西章六十七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8)章一百零一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8)章十七 打鐵匠,使刀人章一百五十九 萬事俱備東風起 終是離人盼歸人(2)章八十三 一代驍將顯威名 老殘之軀念家國章一百二十四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7)章兩百十二 定國安邦波瀾起 不平盡去平山河(下)章五十五 秦王再着甲【第三更】章八十八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4)章九十四 天下漕運正當通 中央集權何時強(1)章一百一十四 百尺竿頭進一步 橫渡黃河向勝州(下)章八十三 雪中起舞的你呵 多少韶華在夢中章兩百三三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0)章六十 有人城上望【第二更】章九十四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1)章八十三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10)章五十 李繼韜的怒火章七十一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3)章四十三 給我砍死他章三十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章六十四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2)章四十三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4)章兩百四三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8)章四十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2)章一百四十五 立參謀處全軍制 屯田有成再擴軍(下)章十一 淇門之變(3)章六十四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7)章二十六 陣戰(下)章二十三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2)章八十八 大浪來襲羣魚躍 風雨一路洗鮮血(1)章十二 淇門之變(4)章二十四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2)章七 虎狼環飼亦前行章八十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7)章九十二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1)章十一 淇門之變(3)章七十七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