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九十四 風雲際會梟雄起 國難當頭人心詭

攻下中都之後,李存勖設宴勞軍,在席間,李存勖先是誇獎了諸將的功勞,而後舉杯問:“之前我等所慮者,唯王彥章。今王彥章已死,乃天滅僞樑。然段凝傭兵數萬,坐鎮河上,實爲隱患。往下該當如何,諸將但可說來。”

從河上轉戰到鄆州,又從鄆州直下,諸將都沒想到能這麼快擊敗王彥章,局勢發展順利的出乎意料,而此地距離樑都尚有幾百裡,是長驅直入還是先解決段凝這個隱患,保證側翼安全,成了席間衆將爭論的焦點。

李嗣源起座道:“兵貴神速。今王彥章已死,段凝尚不知曉,便是有人傳報,他也必定將信將疑。萬一段凝知曉此處情況,立即發兵,又能快到哪裡去。我軍前往樑都,路程不遠,且無關山阻隔,列陣疾行,不日便能到達。只怕段凝尚未離開河上,而我等已經擒住朱友貞。陛下不必遲疑,臣願領一千騎兵,爲陛下先驅!”

郭崇韜也進言道:“李將軍此言甚是,直搗樑都,擒住朱友貞方爲上策。”

李存勖尋思着點點頭,李從璟也起身道:“臣願領本部騎兵,隨我父先行,爲大軍開道。”

李嗣源一番話說得漂亮,其實是誇大之詞,目的是幫助李存勖下定決心,真要只帶一千騎兵先行,誰知道會有什麼意外,是以李從璟請命隨行。其實不用諸將勸說,李存勖也是打得直取樑都的主意,只是行動前要給主將點名用意而已,此時見李嗣源的意見被大多數將領接受,自然沒有不允的道理。

李存勖行事果斷,雷厲風行,計策定下,當即下令撤去宴席,令李嗣源和李從璟,帶領本部騎兵先行,兩部共計五千兵馬。

從席間下來,李嗣源對李從璟道:“此番南下,雖說樑都空虛,但各城均有樑軍守衛,集結起來也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再者王彥章雖死,戴思遠尚存,若是段凝援兵來得及時,不僅我等有危險,大軍也要面臨困難。此番南下,定要火速前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襲奪樑都。”這番話纔是實在話。

好在李從璟知道此番征戰爲兩國決戰,事先準備充足,軍情處自成立之日起,在樑國境內早已佈下大網,因是李從璟走到哪裡,都不用擔心沒有嚮導,也不用擔心不瞭解各地情況。

李嗣源帶的是左射軍,李從璟集結的是君子都,兩人當晚就趁夜南下。

滅國,固然聽起來豪氣沖天,但這其中的兇險,卻是不足爲外人道的。

在李從璟和李嗣源出發之時,戴思遠已經到了曹州。不過他並未依照王彥章的意思,匯合曹州守軍抵擋唐軍,在他看來,守曹州跟守中都差別不大。特別是在他得知李從璟和李嗣源孤軍深入之後,一向用兵詭詐的他,心裡有了盤算。

“在孟州敗給你李從璟,此番中都又敗給你,前者是我大意,後者是我沒有用武之地。而今,既然你孤軍前來,我就讓你看看我戴思遠用兵的本事!左右亡國在眼前,不若掙脫枷鎖,放手一搏!”戴思遠望着頭頂明月,“老將軍,你就看好吧,末將必爲你報仇,也必將爲我自己正名!”

他看着身後的千餘樑軍,這些經歷過戰火洗禮,而且又隨他殺出重圍,奔逃至此的將士,他們雖然狼狽不堪,但他知道,這些將士,已經完全擺脫了新兵的身份。他們

,將成爲他手中的利劍。

當夜,戴思遠領軍過曹州而不入,直向南方。

與此同時,大梁,皇宮。

朱友貞緊急召見了敬翔,哭着對他說:“朕後悔之前沒有聽你之言,以至於讓唐軍到了眼前,如今事情緊急,卿不要怨恨朕,快些替朕想想法子,渡過眼前危機,救大梁和萬千百姓與水火啊!”

敬翔拜倒在地,哭道:“臣受先帝厚恩,名爲宰相,實爲老奴。臣曾說段凝不宜重用,陛下不聽。現今唐兵將至,段凝遠在河上,不能前來支援。臣想請陛下避敵,陛下定不肯聽,想請陛下出戰,陛下也不會遵從,今就算諸葛在世,也是束手無策!請陛下先賜死臣,聊謝先帝,臣不忍見社稷淪亡啊!”

“愛卿何至於此,何至於此啊!”朱友貞痛哭流涕,無言以對。

這時,一員青年將領大步進門,一來便大聲道:“段凝本非將才,只會諂媚進讒,如今事情緊急,焉能指望他來救援?況且他聽聞王彥章戰死,已經嚇得要命,何能爲陛下盡節?!”

說完扶刀跪倒在地上。

朱友貞看見此人,驚呼道:“皇甫將軍,莫非你有良策?”

皇甫麟擡頭,器宇軒昂道:“良策臣不敢言,但只要陛下能用臣,臣現在就能帶着控鶴軍出城,去迎擊唐軍!若是陛下覺得不妥,臣亦能在三日內在大梁招募三萬大軍,抵擋唐軍來犯!唐軍遠道而來,深入我境,孤立無援,所依仗者不過速戰速決而已,只要我等能挫其兵鋒,唐軍必敗無疑。屆時,陛下再調回段凝的軍隊,就能將唐軍聚殲於樑,取下李亞子的人頭!”

皇甫麟敬翔是認得的,控鶴軍都指揮使,勉強稱得上是禁軍大將,如今樑朝大軍盡出,大梁城內負責守衛的,主力就只有控鶴軍。他聞言驚喜道:“皇甫將軍言之有理,然你果能在三日內招募三萬大軍?”

皇甫麟面朝朱友貞而拜,道:“只要陛下下旨,臣定能辦到,否則提頭來見!”

朱友貞一時不能決策。三日招募三萬大軍,說起來嚇人,然而大梁有數十萬百姓,此舉並不是不可能,只是需要的權力太大而已,這一點朱友貞清清楚楚。然而這種時候,他能給皇甫麟如此之大的權力嗎?若是皇甫麟圖謀不軌,他無異於自己給自己脖子上架了一把刀。

皇甫麟保不保大梁且不論,但他這一出來,便是在要權!

皇甫麟見朱友貞遲疑,再拜,“陛下,唐軍來勢洶洶,而我國內兵力空虛,一旦阻擋不及,等他們到了大梁城下,那時想擋都擋不了了!一旦唐軍入城,以李亞子的心思,陛下求爲長安布衣而不可得!今,皇甫麟受我皇大恩,忝爲控鶴軍都指揮使,身負護衛陛下和大梁社稷之責,值此危難之時,正是皇甫麟報效陛下之機,臣肝腦塗地,爲陛下萬死不辭,請陛下不要再遲疑!”

朱友貞終於下定決心,親自扶起皇甫麟,咬牙道:“好,朕現在就擬旨,封你爲護國驍騎將軍,判六軍諸衛事,爲大梁招募兵勇,抗擊唐軍!”說着,緊緊握住皇甫麟的手,目光殷切,“皇甫將軍,大梁安危,朕之身家性命,盡數託付你手了!望你能力挽狂瀾,護我社稷,到時候,你就是大梁第一功臣!”

皇甫麟從大殿內出來的時候,在門口閉眼深深吸了一口氣,

似乎要從空氣中聞出權勢的味道來,昂首挺胸,他對着腳下的大梁城道:“大梁,天下,我皇甫麟——來了!”

當李從璟和李嗣源帶領先鋒直達曹州時,沒費什麼力氣,兵馬本就不多的曹州守將就開門投降。父子倆得以兵不血刃拿下曹州城。戴思遠從中都逃離,李從璟是知曉的,所以他進城之後,第一件事便是詢問戴思遠的下落,然後守將卻告訴他,戴思遠並未到過曹州城,這讓李從璟起了戒備心思。

戴思遠雖然曾敗於他手,但李從璟並未就此小瞧了對方,孟州一戰百戰軍贏得僥倖,有太多的複雜因素。而在與王彥章交手的過程中,戴思遠只是作爲衝鋒陷陣的部將而已,更沒有多少主觀能動性。戴思遠能夠成名,豈是段凝之流可比。話說回來,無論是名將還是大將,戎馬一生誰還沒敗過?

“爲父曾與戴思遠交過手,這廝是個會用兵的,確實不容小覷。他麾下雖只有千餘殘軍,但若是匯合了其他大城守軍,也是個麻煩。眼下曹州已下,樑都近在眼前,大軍如何行動,卻是個問題。”李嗣源一時也拿不定主意,便問李從璟,“從璟,你怎麼看?”

“等。”李從璟也吃不準眼下局勢,軍情處的情報也需要時間,“用兵不僅貴在神速,有時候也貴在謹慎,此時情況已經突變,不能再貿然前行,就算要向大梁行軍,至少也得壯大力量了才行。等後續部隊趕到,再作打算。”

“有理。”

河上,樑軍大營。

段凝看着眼前的人,臉色談不上好看,甚至可以說有些惱怒,他不屑道:“他皇甫麟算什麼東西,一個賣草鞋的而已!也能當上護國驍騎將軍,還叛六軍諸衛事?他想在別人面前抖威風也就罷了,但是來老子面子撒野,卻是選錯了地方!”

“在下日夜兼程從大梁趕來,既不是爲了在段將軍面前抖威風,也不是爲了聽段將軍詆譭皇甫將軍。”來人文士模樣,看似柔弱,然而一身風骨卻是不俗,彰顯出一股硬氣,此時他不卑不亢道,“詔書在段將軍手裡,上面寫得很明白,着令段將軍領大軍趕回大梁,護衛大梁社稷!這不是皇甫將軍的意思,而是陛下的旨意!國難當頭,匹夫也當報國,難道段將軍想要棄國不顧?!”

兩人正在爭執,段凝的親衛走進來跟他耳語了幾句,他臉色一變,思索了半響,竟然不顧大梁使臣在前,徑直出了大帳。

在另一座軍帳,戴思遠見到了來人,是個小校模樣的漢子,他睥睨着對方,聲音從鼻孔裡發出來,“戴思遠派你來找老子借兵?他也配?!”

那小校木然道:“戴將軍說了,如今朝中皇甫麟做大,若是段將軍不想日後仰仗皇甫麟鼻息,不想被他踩在腳下,不想軍權離手,那麼和戴將軍合作,在皇甫麟之前擊敗唐軍,是最佳的選擇!”

段凝臉色更差,因爲這小校說話實在是太赤裸裸了,雖然他說得都是實情,但如此裸-露實在叫人難以當面接受。但是小校接下來一句話,立即讓段凝臉色好轉。

小校道:“戴將軍還說了,段將軍出人即可,他自己出力,在前方賣命。而一旦有了功勞,都是段將軍的,戴將軍只作爲段將軍麾下一個部將領功便可。”

流血我來,功勞你拿。這就是戴思遠的意思。

(本章完)

五代大亂與王朝更迭的原因探究章六十六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1)章十四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1)章八十一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7)章八十一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4)章八十七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3)章兩百四二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7)章六十三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8)章四十 勢運章兩百四六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1)章四十四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5)章七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7)章一百五十九 萬事俱備東風起 終是離人盼歸人(2)章一 千里之遠有梟雄(上)章七十四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2)章三十七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6)章五十八 總攻章一百四十七 同光二年將去盡 行遠何處覓歸程(下)章九十五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2)章六 神仙山(5)章九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2)章兩百四七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2)章一百零一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10)章一百零四 唯有凌雲多壯志 敢叫舊貌換新顏(1)章兩百四二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7)章兩百三三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0)章二十五 陣戰(上)章二十六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5)章二十二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22)章六十二 傾軍投大唐【第一更】章五十七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2)章二十四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3)章七十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4)章五十 李繼韜的怒火章二十七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6)章六十三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6)章三十八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7)章六十九 離營將士英雄心 諸事可爲農在先章十四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1)章六十九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4)章一百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5)章二十七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6)章七十八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4)章二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2)章四十六 先聲奪軍心(3)【第三更】章八十五 是非成敗問誰定 殘陽獨映血火關(上)章七十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2)章四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4)章五十二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3)章三十一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0)章二十三 百戰安義(2)章五二 得道高僧山中來 出入俗世緣何在(3)章十三 有人西樓殺宰相(2)章三十三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1)章三十九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8)章十五 淇門之變(7)章八十八 走馬觀花過揚州 錢元瓘再會太子(上)章五十九 邊軍過長城章三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3)章二十四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8)章一 北地秋意來時早 國仇家恨苦奈何章一百三十八 東歸再會秦仕得 北上吳使徐知誥(中)章八十五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爲萬世開太平(4)章七十八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1)章五十二 天下士子入洛陽 衣冠南渡自此終章七 虎狼環飼亦前行章七十九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2)章五 晉陽李從璟章九十一 一別數載仗劍來 彼之英雄我仇寇(2)章兩百四三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8)章五十 得道高僧山中來 出入俗世緣何在(1)章三十一 主對僕拳腳相加 君與臣相得益彰章兩百三一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8)章兩百二九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6)章六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6)章五十三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9)章兩百三八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3)章八十五 緣不在前世今生 事不因有爲必成章二 奮我軀兮章兩百三七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2)章二十一 當年明月仍皎潔(下)章十四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5)章十六 故佈疑陣引人亂(上)章十五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5)章五十六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6)章二十四 百戰安義(3)章二十六 崔玲瓏寺廟設伏 趙象爻挑選墳墓章一百七十五 廟算正緊揣敵意 攻蜀有成扶州急(下)章五十四 莫離(第三更)章一百一十一 士卒死戰活離陣 將軍浴血爲哪般(下)章二十三 趙普潁上行良政 士子風流總不同章三十七 唐軍之北來章一百零七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8)章三十七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6)章十五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6)章十三 戰士之仇章一百六十二 歷經磨難終成鳳 多年對弈收官始(2)章五十八 總攻章一百九十六 賊性難改當如何 恩威並重固後院章十三 首陳大軍往邊境 天涯裡無限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