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Uber和Airbnb

林風在洛杉磯沒有待多久。

休息了一天後,他飛往舊金山。

在那裡,有一家剛剛開始創業的打車應用軟件公司——Uber(優步)。

Uber的創意源自於到2008年法國的leweb互聯網峰會。

當時,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和好友加雷特·坎普(Garrett Camp)二人,揣着大筆現金來到歐洲,準備出席一年一度的LeWeb科技大會,想要尋找新的商機。

卡蘭尼克當時剛剛作價2000萬美元賣掉了自己的第二家創業公司Red Swoosh,坎普也在前一年把自己的網絡內容發現引擎StumbleUpon,作價7500萬美元賣給了eBay。

當他們在雪夜中,站在巴黎街頭,卻遲遲無法打到一輛的士。於是,一個基於互聯網爲平臺的打車系統創意在兩人心中油然而生。

他們的理念很簡單:按下按鈕,車就來了。

於是,回到舊金山後,2009年,特拉維斯·卡蘭尼克和加雷特·坎普在舊金山市中心(SF downtown)成立了“UberCab”,也就是Uber最早的原型,並於2009年8月獲得了20萬美元的種子投資。

開始的時候,Uber平臺上只有一輛車,是他們花錢僱的專屬司機。叫車的時候APP會把乘客GPS發給司機,司機就過來接你了。

早期只有他們自己用着玩,後來他們把這個東西展示給朋友,朋友們都驚呆了,都紛紛表示要邀請碼。

由於用的人逐漸變多了,很快兩個co-founder的專屬司機就不夠用了。然後大家覺得這個side project有戲,值得認真嘗試,就聯繫了一些汽車租賃公司做司機,慢慢的就越做越大了。

2010年6月,Uber的打車服務在舊金山上線。

雖然這是一項具有創新價值的業務,但當時並不太受到看好,剛剛創立不久,他們就收到了舊金山市交通局和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發出的禁令。

這兩家機構對UberCab的很多行爲提出批評,因爲UberCab沒有申請出租車牌照,就在公司名稱上使用“cab”一詞。

而且,這時的卡蘭尼克已經創業十年了,雖然剛剛經過而立之年,但對於硅谷而言,他已經是中年人。

說實話,這個時候,他和他所創立的Uber,無論是創始團隊,還是商業模式,其實都並不符合硅谷投資人的審美……

不過,誰也不會想到,這家公司會用一種幾乎是顛覆般的速度,令人措手不及的快速成長起來,並且有着令人恐懼的競爭力和對社會結構進行破壞和重組的力量。

事實上,正是移動互聯網和定位技術的慢慢普及,使得一些顛覆性的全新商業模式正在開始出現。

Uber恰好是選擇了合適的時間,確定了合適的跑道。

Uber最大的優勢,是讓人驚訝甚至錯愕的方便性,司機接單併到達乘客制定地點的速度讓許多用戶都感到難以置信。它打造了一種最直接的出租車服務模式,而這種模式在21世紀的城市生活中顯得如此方便,甚至成爲了人們對一切服務的準則。

林風對Uber是很有興趣的,不僅Uber,還有將來國內的滴滴。

這種基於移動互聯網的交通應用,最有價值的地方,一方面是對整個社會的隱形影響力,同時,也能推動移動支付的快速普及。

至於投資後可以分享其高速成長帶來的收益,反而是其次了。

在國內,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可以與優步中國和滴滴捆綁。

而在海外,林風則計劃推出與蘋果的Apple pay類似的,在Xphone上實現基於NFC(近距離無線通信技術)的手機支付功能,X Pay。

所以,投資Uber是一舉多得的事情,林風絕不會錯過。

比較有趣的是,Uber的總部居然離着Twitter的總部不遠。

林風已經連續跟投了三輪Twitter的融資,目前即將進行D輪,估值已經達到了10億美元。

說起來,林風之前的那些投資,目前都漸漸開始進入了收獲期。

Facebook現在的估值已經超過100億美元,而linkedln更是即將上市,Gopro也極受追捧,目前估值接近10億美元。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明年,也就是2011年開始,林風旗下之前投資的硅谷公司都將陸續上市,先是Linkedln,然後是Facebook,然後是Twitter,然後是Gopro……

這也是一件蠻有成就感的事情,林風還是挺喜歡“投資之神”的這個名頭的。

…………

以林風現在的名望,他親自來到Uber這家小公司,讓創始人卡蘭尼克和坎普大吃一驚,繼而興奮不已!

就連林風都看好他們公司的業務,這無疑給了他們巨大的信心!

說實話,投資Uber的過程沒什麼可以描述的,卡蘭尼克和坎普似乎被這一驚喜驚呆了,他們滔滔不絕的描述着自己的夢想,試圖說明Uber會受到歡迎,而這些林風甚至比他們更清楚。

林風只是提點了兩點:第一,用補貼的方式快速的擴張,第二,注意與各地的交通管理部門進行良好的溝通。

至於投資,非常順利。

林風投資1000萬美元,就佔到了35%的股份,並享有Pro-rata(同比例跟投權)。

卡蘭尼克這種年過30,已經經歷過兩次創業失敗的人,並沒有像小札這種剛剛從大學輟學就開始創業的年輕人那麼氣盛,他更善於妥協,也更狡猾。

他更看重林風的身份,以及身後的資源。

林風現在海外資產的體系下,無論是Xmobile、Facebook、Twitter,都對Uber的快速發展有着巨大的幫助。

…………

隨後,林風又前往同樣位於舊金山的另一家共享經濟代表公司,美國短租網站Airbnb。

這也是一家未來與Uber齊名的“獨角獸”公司。

與Uber不同的是,Airbnb已經創立兩年的時間了。

兩位創辦人布萊恩.切斯科(Brian Chesky)以及喬.吉比亞( Joe Gebbia),都畢業於美國著名的羅得島藝術設計學院(RISD)。

Airbnb的創立靈感也很有趣:

2007年底,布萊恩厭倦了洛杉磯工業設計師的生活,毅然辭去工作,帶着$1000 美元的積蓄,開車北上到舊金山加入好友喬.吉比亞。

喬告訴他房租是$1150……,布萊恩有些後悔,沒有問清楚就搬來了舊金山。

迫於生存壓力,他們想解決房租的短缺。正好那年的設計大會在舊金山召開,房源不夠,Joe 和 Brian 把家裡的氣墊牀拿出來充氣。

那個週末有 3 個人住在了他們的氣墊牀上,分別來自猶他州、印度和波士頓。

所以,Airbnb 的開始,是爲了解決一個實際的生存問題:很多優秀的公司的創始人在解決自己的問題,可能不是一個拯救野生動物這麼偉大的問題,而是自己生活中發現的一些痛點。

而創業者在解決自己的痛點時,比一般人有更深的見解和觀察。

幾個月後,他們共同的工程師朋友內森·布萊卡斯亞克(Nathan Blecharczyk)加入了他們。布萊恩是大領導,喬主要負責網站設計,工程師內森則提供技術支持。Airbnb三劍客正式成型。

08年的夏天,他們完成了網站的最終版Airbedandbreakfast.com(後改爲更爲簡約的airbnb.com),開始去見投資人。然而投資人並不怎麼感冒,15個天使投資人,8個拒絕了他們,7個壓根沒理他們……

欠債、瀕臨破產的情況下,他們決定去08年在丹佛舉辦的民主黨全國大會上試試。從第一次在舊金山的經驗來看,酒店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人們會需找其他的住宿方式。

沒人投資、網站還沒賺錢,他們就設計了兩款包裝爲總統選舉主題的麥片——***和麥凱恩。

因爲沒有預算,他們找到羅德島設計學院的師弟打印了1000張紙盒封面,自己在家摺疊並用hot glue (熱膠水)粘貼。

那時的布萊恩經常陷入沉思:爲什麼扎克伯格的Facebook可以幾個月內火遍美國校園,而自己的產品沒有人使用,如今淪落到在廚房裡糊紙盒?

因爲買不起大牌的麥圈,每天晚上他們開車到很遠的廉價超市去買$1一盒的cereal (麥圈),降低成本,組裝麥圈。

他們在大會上以每盒40美元的價格銷售,最終賣出500多盒,爲公司籌集了近3萬美金的資金。

雖然靠着賣麥圈的收入撐了下來,到了在 2009 年的時候,Airbnb還是差點就倒閉了。

像許多創業公司一樣,他們推出了產品,但關注者寥寥無幾,公司的利潤大約爲每週 200 美元。在三位年輕的創始人中間也產生了裂痕,這無異於雪上加霜。

衆所周知,風投公司尋找的目標是要像曲棍球球棒一樣發展趨勢的公司(有高速發展潛力的公司),而Airbnb卻不是如此,三個創始人正在被迫刷爆自己的信用卡。

還好,在這個時候,終於有個投資人注意到他們了。

一個叫保羅·格雷厄姆(Paul Graham)的投資人邀請了他們加入一家名爲Y Combinator的的創業孵化器,保羅給他們提供了少量的資金和培訓。然而,就是這來自“硅谷創業教父”的點滴幫助,爲三人的成功埋下了種子。

美國次貸危機的到來,也爲Airbnb提供了發展的機會,大量的房屋空置,很多人出行也願意租用更廉價而實用的房屋而不是入住高檔酒店。

同時,他們發現,招租的人並不懂得如何在發佈內容時僅能可能的展現出房間最好的一面。

房主們拙劣的拍照技術和糟糕的文案,掩蓋了房屋本身的優勢。於是,他們花了5000美金借了一部高檔相機,挨家挨戶免費爲許多紐約的房主拍攝照片。很快,紐約的訂房量漲了兩三倍,當月,公司在當地收入整整增紐長了一倍。

他們開始認識到,房間是 Airbnb 的核心產品,因此需要對產品進行包裝,而這種觀念上的轉變,也徹底推動 Airbnb 由玩票式的Couchsurfing(沙發客)公司類似的廉價定位,向一個線上旅行住宿公司轉變。

按照前世的軌跡,Airbnb將會在今年下半年,拿到紅杉資本等機構的780萬A輪投資,並迅速在全球擴展,明年的估值就會超過10億美元……

而林風在這個時間入股,可以說恰好在Airbnb即將爆發的前夕。

同樣,以1000萬美元,林風順利的拿下了Airbnb40%的股份及Pro-rata。

不得不說,以林風現在的地位,還屈尊親自前往洽談投資,無論是Uber還是Airbnb的創始人,都是受寵若驚。

喜歡收集“獨角獸”公司,這也算是林風現在不多的一點惡趣味了吧。

這次的兩筆投資,林風都是用“林氏家族信託基金”的名義來投資。

事實上,他也準備將包括Facebook、Twitter、Linkedln等海外公司的股份全部都轉到家族信託基金裡。

風行集團、酷風集團、和風金服的股份,也會慢慢的從他的私人公司轉到楓葉基金會和家族信託基金中。

這也算是他將來,爲林旦旦、即將出世的林花花留下的一份保障吧……

…………

結束了在舊金山的事情後,林風又飛往紐約。

在那裡,他與華爾街的幾大基金機構的老闆和銀行家們見面,溝通在酷風集團收購北電網絡時,這些銀行和機構是否可以提供融資支持。

畢竟對手是蘋果、微軟這樣的巨頭……,數十億美元的收購,僅僅靠酷風集團自身的現金儲備,風險太大。

林風還是希望有備無患。

第三百九十五章 風行全球合作伙伴大會第三百一十二章 Facebook董事會第一百零四章 一起去敲鐘第四十五章 粵東移動第三十一章 回顧與整理第七十五章 不如跳舞第二百六十七章 超女來了!第二百零八章 高層調研第四十二章 西山居現狀第三百三十九章 併購重組第九十六章 挖個小坑第二百九十四章 抵港第二百四十六章 經濟年度人物-1第五十章 深秋紅葉第三百零八章 暫居香港第二百八十四章 新總部第三百二十六章 火爆全美第四十二章 西山居現狀第五十六章 親戚第一百五十二章 再次調整第三百二十二章 好人查爾斯第一百五十章 征途狂潮第一百五十三章 FF-1第三百七十七章 財經媒體第一百四十一章 楓葉投資第三百二十八章 全球第三大互聯網公司!第二十七章 火爆上市第三百七十章 國內投資第一百二十章 商業地產第二百二十九章 北戴河會議-1第二百五十二章 年終盤點第一百八十二章 晚宴第三百五十一章 超級名利場第二百三十二章 鷹擊長空第一百二十四章 奠基第一百五十七章 華熙地產第二百四十四章 個人品牌形象第三百零七章 新生命第二百四十五章 放棄卓越網第三百一十四章 集團人事調整第五十三章 董事會議第二十三章 肖薔的禮物第一百六十七章 盛大的決斷第二百八十五章 業績考覈第二百六十二章 婚禮第十四章 萬事俱備!第一章 畢業日第五十章 深秋紅葉第一百八十三章 觀海第三十八章 風投女王第二百九十四章 抵港第三十章 招攬高才第二百九十四章 抵港第六十五章 前塵往事第三百八十九章 好萊塢之夜第三百零四章 權衡利益第一百零五章 路演啓動第八十章 慶功.禮物第三百五十二章 開放手持聯盟第三百零四章 權衡利益第七十五章 不如跳舞第二百七十六章 這錢不白花第二百二十八章 普通情侶的一天第一百四十八章 投資併購部第二百八十二章 蟄伏的京東第一百四十六章 自立門戶第三百八十五章 小花第一百八十八章 如果安卓沒有谷歌?第一百五十三章 FF-1第二百九十二章 身居高位的修養第九十四章 林風的野望第二百八十一章 護城河戰略第一百八十章 加州陽光第六十六章 上市籌備第二百八十章 格局初現第六十八 年少不懂愛情第九十六章 挖個小坑第三百五十四章 開啓新時代!第一百五十二章 再次調整第二百二十一章 北斗工作室羣第三百八十章 王浩退休第一百一十二章 浮生半日第一百四十章 滬上戰略第一百三十五章 破障第二百二十八章 普通情侶的一天第一百八十九章 抵港第一百二十八 煙火第二百一十六章 站臺撐腰第一百六十六 令人畏懼的FF第二百八十二章 蟄伏的京東第三百五十章 風景這邊獨好第二十六章 專輯完成第二百六十章 王后的城堡第十九章 未來天王第三百四十章 大佬風格第十六章 葉子上班第三百二十章 造勢第六十五章 前塵往事第二百八十五章 業績考覈第三百二十六章 火爆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