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陰差陽錯(上).

……

……

對於說書人所講的故事,德慶皇帝原本面帶笑容、認真聽着,甚至還在說書人講完一段之後,隨着周圍茶客鼓了鼓掌。

然而,就在這時,周圍茶客們的討論聲,卻漸漸傳入了德慶皇帝的耳中。

“真痛快啊!太子一口氣除去了百多位貪官污吏,咱們這些老百姓,心中也總算多了些盼頭!”某位茶客神色振奮的說道。

“固然是大快人心,但也沒什麼可高興的,僅僅是南直隸到北直隸之間,就有這麼多貪官,其他地方的貪官還不知有多少!”另一位茶客則是搖頭嘆息,緩緩說道。

“是啊,原先的貪官雖然除掉了,但那些接替的官員,也未必就會是青天,到時候受苦受罪的恐怕還是咱們這些平頭百姓。”第三位茶客神色冷靜,皺眉分析道。

“唉!朝廷如今藏污納垢,幸好還有太子殿下光明磊落、一身正氣,也願意爲民除害,否則這朝廷還不知要亂成什麼樣子,怕是要貪官橫行了吧?咱們這些草民,就更是暗無天日了!”又有一位茶客苦笑道。

“對啊!可惜太子還只是太子,畢竟不是皇上啊!只希望太子他能夠早日繼成大統,這樣咱們大明朝離中興盛世也就不遠了!”還有一位茶客則是露出了期待的神情,輕聲說道。

“要我說,還是皇帝老爺用人有問題。若不是皇帝老爺縱容貪官,朝廷又怎會昏暗成如今這般模樣?確實,太子若是可以早些登基就好了。咱們也能早些脫離苦海。”一名年輕茶客如此說道,說話之間,左顧右盼,似乎是期望得到周圍人的認同。

“咳咳!諸位,慎言!請慎言!如今陛下駕臨本州,時機敏感,切不可妄議……”就在這時。一位老年茶客連忙說道,神色略有慌張。

而隨着這位老年茶客的提醒。茶館內一時間沉默了下來,衆茶客或是搖頭,或是嘆息,與他們不久前在聽書時興高采烈的模樣截然不同。

另一邊。聽到這些談論,德慶皇帝的面色卻是越來越黑,突然冷哼一聲,站起身來,然後轉身快步離開了茶館。

趙俊臣的眼中閃過了一絲笑意,但神色間卻好似焦急無比,並連忙起身相隨。

這所有的一切,自然是趙俊臣提前安排的,也正是趙俊臣在昨晚交代給許慶彥的最後一件任務。

根據趙俊臣對德慶皇帝的心思揣摩。認爲德慶皇帝最初之所以屢屢打壓太子朱和堉,一方面是因爲德慶皇帝身體尚且健康,並不希望儲君太過強勢。另一方面也是太子朱和堉的名聲太好、聲勢太盛,許多人甚至堅定的認爲太子朱和堉一旦繼位,就能遠遠勝過德慶皇帝,所以一向是自命不凡的德慶皇帝,卻是心生嫉妒了。

然而,在趙俊臣以及朝中幾位權臣的算計下。太子朱和堉這段時間來屢屢受挫,甚至連名聲也不似從前那般賢良。德慶皇帝也就忘記了從前的嫉妒心理,並轉變了態度,開始大力扶持太子朱和堉。

也正因爲德慶皇帝的扶持,所以太子朱和堉雖然屢受挫折,但儲君位置依然是穩如泰山。

而趙俊臣的這次安排,也正是爲了讓德慶皇帝回憶起從前他對朱和堉的嫉妒心理!

如今看來,趙俊臣的計劃很成功!

…………

這般心思只是一閃而過,接下來趙俊臣已是快步來到茶館外,追趕上了德慶皇帝。

來到德慶皇帝身旁,趙俊臣一副小心翼翼的模樣,輕聲說道:“黃老爺,百姓們無知,完全不知治國之難處,只是在胡說八道罷了,您又何必與他們置氣?”

德慶皇帝又是一聲輕哼,冷笑道:“這茶館裡的茶客,三教九流一應俱全,他們的想法,怕就是民間的普遍想法了吧?嘿嘿!竟是期望太子早些即位,那豈不是在期望朕早些去死?!還有,他們認爲太子繼位後,大明朝將會迎來中興?何謂中興?衰敗之後再次強盛纔是中興!難道大明朝在朕的治理下竟是衰敗了嗎?朕是皇帝!在民間的聲望竟然比不上太子,朕又如何不氣!”

眼見德慶皇帝怒氣衝衝,趙俊臣眼中再次有笑意一閃而過,又眼見周圍沒有旁人,口中也恢復了君臣規矩,卻是寬慰道:“所以,臣才說,百姓無知,根本不懂得深層道理,陛下您的偉大聖明,又豈是他們能看明白的?戰場上,有‘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的說法,因爲那些真正善戰的將領,總能將一切隱患消滅在萌芽,如此自然是太平無戰事,而在臣看來,廟堂之事,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大明朝近三十年來,朝野局勢皆是安穩無比,如此百官安心辦事、百姓安心營生,這豈不是陛下您的功績?古往今來,雖有帝王無數,但又有幾位帝王能做到這一點?

至於太子殿下,如今尚且稚嫩,也不懂得這些道理,雖然辦事之間轟轟烈烈、搶盡了風頭,但若是沒有陛下您在背後穩定局勢,這朝廷還不知要亂成什麼樣子,而朝廷若亂,朝野一體,民間百姓也必然會受到牽連,到了那個時候,這些妄議時政的茶客們,如何還能安心坐在茶館中喝茶水、聽故事、瞎議論?

陛下您別看百姓們此時恨不得太子馬上登基,但容臣說一句冒昧的話,若是太子他現在就登基了,必然會在廟堂中大動干戈,到時候朝綱大亂,這些百姓也必然會或多或少的受到牽連,到那個時候,他們就開始懷念陛下您的好處了。”

聽到趙俊臣的寬慰,德慶皇帝的神色稍緩。但依然有些惱怒的說道:“哼,這些百姓,竟然還敢質疑朕的用人任官。聽他們的意思,好似大明朝的貪官污吏全是朕縱容出來的!當真可氣!”

趙俊臣又笑道:“依臣看來,百姓們如今推崇太子殿下,未必就是因爲太子殿下的賢良名聲、又或是誅殺貪官的舉動,只是因爲太子扳倒了許多朝廷官員、讓他們看了一場熱鬧罷了!百姓嘛,總有仇富仇貴的心理,如今看到許多原本遠比他們福貴的人倒黴了。心中就會高興,如今太子扳倒了一羣貪官。他們會叫好,改天若是一羣清流垮臺了,他們也同樣叫好,卻是與陛下您的用人任官無關。若是硬要說的話。倒是吏部負責考覈官員,責任更大。”

德慶皇帝看了趙俊臣一眼,神色再次一緩,嘆息道:“奈何,有你這般見識的人,終究只是少數,無論百官還是百姓,又有誰知道朕的難處與考慮?似太子那般除惡務盡就當真是好辦法?哼,朕又何嘗不知朝廷裡有許多貪官?但若是除去了這些已經吃飽了的貪狼。還不是要再補一批更加飢不擇食的餓虎?滿朝上下,能清廉自律的又有幾人?更何況,若是把貪官全部除掉了。朝廷的震盪不談,朝廷的聲譽不談,更不知有多少讀書人會對仕途敬畏如虎,今後還有誰幫着朕治理天下?”

“陛下說的有道理,一語道破本質。”趙俊臣連連點頭,道:“如今的文人。早已失去了古時的淳樸與志向,他們之中絕大部分人。之所以願意苦讀詩書,也只是爲了考取功名當官,而他們之所以想當官,更只是爲了改善自己與族人的生活、享受福貴罷了,在這般形勢下,若是官員們一個個皆是生活清貧、又活的小心翼翼,那麼讀書人報效朝廷的心思,怕就沒那麼強烈了,到時候大量人才流失於民間,又不爲朝廷所用,必然會生出大亂啊!”

說到這裡,趙俊臣倒真是有感而發,又搖頭嘆息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車馬多如簇……嘿嘿,說起來,自從宋真宗趙恆寫下了這篇《勵學篇》之後,讀書人的心思就從此不純了,貪官污吏也就愈發的多了,若想要扭轉,只能慢慢來,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聽到趙俊臣的這一番話,德慶皇帝微微一愣。

德慶皇帝從未想到,趙俊臣除了一身理財本領之外,竟還有這般見識!

不過,德慶皇帝此時正值心煩,卻也沒有多想,反而難得的說了許多真心話:“你的這些話,雖然不能明說,但確是真理!江山如何可以穩固?就是將天下聰慧之人收羅爲帝王所用!如此即使出現了一些波折,沒有那些聰慧之人的領頭,也都只是小亂罷了!

然而,如何才能讓天下聰慧之人爲帝王所用?還不是需要以富貴相引誘?所以我朝的官員稍稍聚斂一些銀子,朕也一向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爲只有讓百官們的生活富足一些,民間的那些聰慧之人才會一門心思的想要當官,纔會認準科舉這一條道路,而他們當官之後也纔好控制。

反之,若是百官清貧,又因爲帝王嚴厲而小心翼翼,民間的聰慧之人自然不願意當官,卻又不甘蟄伏,而在那個時候,一旦生出了什麼亂子,又有聰慧之人的推波助瀾,朕的江山纔會真正的危機四伏!”

聽到德慶皇帝的這番道理,趙俊臣連連點頭,深表贊同。

這些日子以來,趙俊臣一直潛心研究傳說中深不可測的“帝王心術”,期間也確實捉摸出了一些道理。

其中一條,就是統治者爲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往往會將智慧和財富分離,讓真知者不能擁有鉅富,使鉅富者不能成爲真知,而兩者一旦兼具,就會讓人不滿足於現狀,並會成爲禍亂的苗頭——而所謂科舉,其本質上就是這一理念的實踐,至於朝廷裡的清流與貪官的對峙,也是這一理念的另一種實踐。

不過,在德慶皇帝面前,趙俊臣的身份是“弄臣”、是“佞臣”,這樣的人不應該有太高明的見識,剛纔爲了寬慰德慶皇帝,趙俊臣已是有些展露鋒芒了。

所以。聽到德慶皇帝的這番道理之後,趙俊臣先是“愣”了片刻,然後才連連點頭。大讚道:“陛下高明,這番道理,古往今來怕是沒幾位帝王可以捉摸明白,陛下果然是千古聖君啊!”

另一邊,德慶皇帝已是有些後悔,覺得自己不應該在趙俊臣面前談論這些帝王心機,不過看到趙俊臣此時一副“強裝恍然”的模樣。又認爲趙俊臣並不明白其中深意,也就沒有再在意。

不過。也因爲趙俊臣所表現出的懵懂,所以德慶皇帝也就沒了談性,只是搖了搖頭後,向着李園的方向走去。

看到德慶皇帝前行的方向。趙俊臣微微一愣,追上去問道:“陛下,咱們不去大寺街了?”

德慶皇帝再次搖頭,冷淡道:“朕沒那個興致了。”

眼見德慶皇帝一副不高興的模樣,知道這個時候再怎麼寬慰也沒用——事實上趙俊臣也不打算真心寬慰德慶皇帝——所以也不再多說什麼,只是招來一輛馬車,並伺候着德慶皇帝乘車,並返回臨時行宮。

…………

在返回臨時行宮的途中,馬車內的氣氛顯得有些凝重。

德慶皇帝沉着臉不知在想些什麼。而趙俊臣則小心翼翼的坐在一旁,生怕會再次引起德慶皇帝的不高興。

不過,趙俊臣的心情還是不錯的。因爲根據趙俊臣的觀察,此時的德慶皇帝已是再次對太子朱和堉產生了嫉妒與忌憚的情緒,而這種情緒在將來的某些時刻一旦發作,就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而這些連鎖反應,一定是太子朱和堉不願意看到的!

只是,趙俊臣終究不是算無遺策的再世孔明。而德慶皇帝的心思也並不容易控制,這一次他卻是失算了。

因爲趙俊臣的這一番安排。雖然德慶皇帝確實對太子朱和堉產生了嫉妒與忌憚的情緒,但與此同時,德慶皇帝也開始審視自身。

德慶皇帝是一位好大喜功、自詡不凡的皇帝,而這種皇帝往往會十分注重自己的百年名聲、後人評價。

事實上,經過今日在茶館中的經歷,德慶皇帝突然有些擔憂,擔心在他殯天之後,後人們的史書工筆,真的會把他描述成一位無道昏君,這對德慶皇帝而言是無法容忍的。

雖然趙俊臣一直都在溜鬚拍馬,稱德慶皇帝是“千古聖君”,但德慶皇帝也非常清楚,以他登基以來的種種功績,離“聖君”的評價還差的很遠,雖然他登基多年來朝野局勢穩定,但這般功績往往會讓後人忽略。

“這些年來,朕一心穩定朝野、鞏固皇權,如今也該爲自己的百年名聲考慮了。只是,究竟應該怎麼做,卻需要好好考慮,古往今來、歷朝歷代,所謂‘聖君’、‘明君’,所走的道路不外乎三條,一是改革弊政;二是創造盛世;三則是開疆拓土……”

德慶皇帝暗暗想道。

以德慶皇帝一心求穩的性子,讓他改革弊政、整頓吏治、懲辦貪官,藉此營造自己的“聖君”之名,卻有些勉爲其難,只看宋朝在王安石變法後多年朝野震盪的情況,就足以讓德慶皇帝打消這般想法,更何況這麼做也否定了德慶皇帝自己從前的政策道路,所以德慶皇帝很快就否定了這般想法。

至於創造盛世——雖然在封建時代所謂“盛世”的標準極低,只要百姓每天能吃兩頓飽飯就算是曠古絕今的盛世了,然而以封建時期的生產力,即使想要做到這一點也並不容易,尤其是如今的大明朝因爲在崇禎手中得到了延續,又在德慶皇帝的治下安穩了數十年,人口已是接近三萬萬之數,想要餵飽這三萬萬張嘴巴更是無比困難——德慶皇帝雖然自詡不凡,但也知道如今的大明朝離“盛世”還有些距離,而且創造“盛世”不僅費心費力,也絕非是一朝一夕之功,所以同樣被德慶皇帝否定了。

於是,德慶皇帝又想道:“如此一來,朕只剩下開疆拓土的道路了……然而刀兵之爭不宜興起,否則說不定就會造成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更何況這些年來無論是蒙古還是建州女真,都還算是安分,朕也沒借口開戰……還有如今國庫的銀糧也不充裕,卻也沒有足夠的準備……”

暗思之間,德慶皇帝再次搖了搖頭,亦是否定了第三條道路。

如此一來,德慶皇帝卻發現,在求穩的前提下,自己想要成爲後人眼中的“聖君”,竟是哪條道路都不好走,心中不由的更加的不高興。

只是,雖然三條道路皆是被德慶皇帝否決了,但想要大幹一場的心思,卻從此潛藏在德慶皇帝的心中深處。

而在將來某一刻,這般心思也將會影響德慶皇帝的決定,並將大明朝帶向一條未知的方向!

而陰差陽錯的造成這一切的人,卻是此時還自以爲得計的趙俊臣!

…………

ps:這段時間,蟲子的事情很多,工作上、家庭上、寫作上,最終有些透支了身體,病了一場,剛剛康復,前兩天沒能更新,請大家見諒。

嗯,大章節!

…………

第三百六十五章.儀式(下).第1175章.朱和堅初掌大權(二).第三百九十五章.開始了.三百九十一章.到達蘇州.第八百二十八章.智者千慮.第三百七十章.不合作?第1078章.局勢詭譎.第六百九十四章.計劃進行中(四).第1258章.遼東劇變(八).第1347章.故設難堪.第一百七十六章.那我也只能大義滅親了.第1326章.奔赴前線.第二百三十四章.“兩敗俱傷”(下).第二百二十二章.機遇(下).第三百六十四章 .儀式(中).第八百四十七章.戰(二).第一百五十八章.道路的確定第1195章.三與四.第三百一十四章.同遊.第1195章.三與四.第1284章.手腕(十一).第1070章.各有所謀(完).第六百一十一章.面聖.第七百九十五章.戰前(六).第二百二十二章.機遇(下).第五百二十九章.博弈(五).第八百四十八章.戰(三).第三百二十九章 .明察暗訪(中)第五百零六章.哭訴與做戲(中).第一百二十二章.冰火兩重天(中).第1395章.好人壞人.第1283章.手腕(十).第九十九章.書與九宮鳥.第九十五章.獅子與綿羊.第七百三十九章.趙俊臣的計策.第四百六十八章.格局變化(上).第1133章.誠.第二百五十七章.宮宴結束.第一百七十一章.五百年前是一家.第七百五十六章.戰前(七).第四十章.良莠不齊(上)二更第四百六十八章.格局變化(上).第三百一十八章.陳芷容的“長遠眼光”.第六章.德慶皇帝(下)三更第一百八十八章 .黨爭(十二)一更.第1187章.風雲際會(四).第八百五十七章.勝(一).第四百四十三章.大朝議(三).第二百七十九章 .聚寶商行(中).第二十五章.白銀浪潮.【四合一大】第1237章.必須是,也只能是(十).第四百一十六章.來自京城的消息.第1208章.猜與決.第一百一十三章.小鬼難纏.第三百五十九章.問答(上).第六百三十七章.圖窮匕見(下).第九百零三章.捷報傳天下(二).第六百六十三章.奏疏.第一百四十四章 .周尚景的打算(下).第四百二十九章.趙俊臣的構想(下).第1076章.所謂“信任”.第1355章.功成身退(四).第九百九十四章.問與答(三).第九百零九章.京師大震(二).第1238章.必須是,也只能是(十一).第1082章.言傳身教.第三百三十八章 .深遠謀劃(中).第九百九十章.深談(二).第1116章. 畫餅是政客的必修技能(三).第1417章.必然巧合.第九百三十九章.飛上天的豬.第八百六十二章.緣由.第一百二十八章.小心應對.第九百三十九章.飛上天的豬.第1041章.德慶壽辰(四).第十九章造勢與作秀上第1299章.在握(九).第七章.南巡之論(上)一更第三百九十六章.競標.第1162章.事端開啓(六).第一百四十一章.搶人!(下).第五百五十一章.廟堂大亂(下).第五百四十二章.朕會給你撐腰.第1259章.遼東劇變(九).第1280章.手腕(七).第九十三章.塵埃落定.第1362章.暫落下風.第1273章.遼東劇變(完).第五百八十三章.熱鬧的朝議(六).第九百九十二章.問與答(一).第1450章.又做嫁衣.第二百零六章成爲最終勝者的可能性中第1381章.布子收官.第七百一十七章.重返潞安府.第五百一十四章.成立(中).第一百三十三章.德慶皇帝的心思.第1310章.在握(十九).第四百五十章.塵埃落定.第七章.南巡之論(上)一更第六百二十四章.推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