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最廉潔的部門

維也納宮,自從英俄戰爭爆發的消息傳來,弗朗茨整個人都輕鬆了下來。

做了這麼多年皇帝,一直謹小慎微,就是爲了避免原時空那種被人圍攻的局面。

奧地利的國策也是圍繞着這個中心確立的。先是搞分裂了大洋彼岸的美國,然後又掐滅了萌芽狀態的意大利。

接着玩廢了牛逼哄哄的普魯士,順帶削弱了俄羅斯帝國,直到現在英俄戰爭爆發,奧地利才真正意義擺脫了被圍攻的局面。

雖然英國政府奉行的政策是“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恆的敵人”,但不等於剛剛打得你死我活,馬上就可能做盟友了。

政府可以不要臉,民衆可接受不了這種驚天逆轉。就算是利益集團壓制了民意,也要俄國人配合才行。

俄國人要是贏了這場戰爭,南下印度就是沙皇政府未來的國策,誰也阻擋不了。

除非英國人能夠退讓,要不然兩國就只能死磕下去。

俄國人要是輸了戰爭,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弗朗茨已經下定決心支持沙皇政府打下去。

大不了到了後期,奧地利出錢、出物資,俄國人出兵一起和英國人耗下去。

一年不行就兩年,兩年不行就三年五年,不殺個血流成河,這場戰爭根本就停不下來。

等戰爭結束了,英俄兩國也差不多精疲力盡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力插手歐陸事物。

……

弗朗茨:“把我們剛裝備的迫擊炮推銷給俄國人,阿富汗地區多是山區,他們需要一款輕型火炮。”

大英帝國的底子厚實,又沒有遭受過重創。要讓他們兩敗俱傷,弗朗茨不得不想辦法增強俄國人的實力。

原本弗朗茨還準備吧馬克沁機槍給俄國人的,不過想想沙皇政府那糟糕的後勤,還是不給他們添麻煩了。

更多的黑科技,自不用說那是留給奧地利敵人的,暫時不能暴露出來。

唯一可以提前出場的就是這種沒什麼技術含量的迫擊炮,原時空也是俄國人搞出來的,戰場上直接拿退役海軍炮現場改裝。

陸軍大臣費斯拉夫略有有些尷尬的提醒道:“陛下,早在三年前俄國人就引進迫擊炮生產線,現在已經有不少部隊列裝了。”

俄奧同盟可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同盟,從第一次近東戰爭被帶偏開始,俄國軍備就開始了奧化。

經過了長時間的磨合過後,俄國人也學聰明瞭,但凡是奧軍大規模裝備的武器,他們都跟着引進。

迫擊炮這種技術含量低、操作簡單、用途廣的武器,從誕生開始就不屬於保密軍備,軍方早早就列裝了。

事實上,任何一款大規模裝備使用的武器,都無法做到保密。

畢竟武器裝備也需要時間磨合,才能夠發揮出威力,不是發到士兵手中,馬上就可以拿來作戰的。

馬克沁機槍沒有立即列裝,那是因爲奧地利軍隊已經裝備了加特林,同類武器升級替換,磨合時間要不了多久。

事實上,奧地利真正保密的武器裝備還是飛機、坦克、裝甲車,準確的說是飛機都沒有保密。

不是不想,而是根本就做不到。坦克、裝甲車還可以找一個小角落偷偷研發,飛機試飛總不能不上天吧?

飛機試飛動則幾百裡,這麼遠的距離,想不被人看到簡直就是在做夢。

與其藏着捏着引人注意,還不如直接放在外面任人觀看,還可以收門票。

反正公開的只是初代產品,各大工業國都造得出來。沒有深入研發,那是大家沒有意識到飛機的價值。

至於坦克、裝甲車,那纔是真正意義上的實驗室產品,對外都掛着汽車研發中心的牌子。

純粹的民營企業,和軍工沒有半點兒關係。就連研發經費都是弗朗茨自己掏腰包,沒有從軍費中走過賬。

不要說外界了,就連奧地利政府高層,都不知道有這玩意兒,即便是軍方也只有幾個參與者知道。

……

弗朗茨疑惑的問:“俄國人這麼重視軍備?”

在他的潛意識裡,沙皇政府是不重視軍備更新換代的。

因爲軍費的關係,俄國軍方在這方面也表現的不積極,除非到了非換不可的地步,一般來說都是能省則省。

最近二十年,俄軍可沒有少從奧地利收購二手裝備,尤其是普俄戰爭時期,俄國人更是直接進行掃貨。

爲的就是節省開銷,畢竟二手武器裝備足夠便宜,一般來說只有新裝備價格的三四折,部分武器一折都能買得到。

雖然舊了一點兒,但只要保養的好,還是可以繼續用很多年,最適合沒錢的軍隊。

最瞭解俄羅斯帝國的外交大臣韋森貝格解釋道:“陛下,沙皇政府沒錢和引進武器生產線並不矛盾。

事實上,我們每次和俄國人簽訂的軍購合同,都附加了鉅額的回扣。

爲了不讓沙皇政府發現,負責採購的官僚們,甚至還要求所有合同甚至還按照交易價格納稅。

返還給他們的回扣,也不是直接給現金,而是通過暗地裡的利益輸送完成的。

靠着這種隱蔽的受賄手段,俄軍方國際採購部門成爲了沙皇政府中最清廉的部門,甚至還創下了十年無人因貪污受賄被追責的歷史記錄。”

聽了這個解釋,弗朗茨直接翻白眼。果然沙皇政府還是他熟悉的那個沙皇政府,官僚們撈錢的時候還是一樣不客氣。

現在這種變化,無非是和奧地利接觸久了,學習到了奧地利官僚們的撈錢技能,比國內的同行們進步了,知道悄悄的幹。

可以想象,進化後的俄國官僚戰鬥力會有多麼恐怖。

以沙皇政府的監管能力,俄軍方國際採購部門靠利益輸送撈錢多半是監管不到,要不然也無法成爲俄國政府中最清廉的部門。

甚至因爲法律不完善的關係,很多隱晦的撈錢的套路,在俄羅斯帝國恐怕都構不成犯罪。

撈錢歸撈錢,這幫官僚也是發揮了作用的,起碼爲俄軍武器裝備升級起到了推動作用。

不對,應該是爲奧地利軍隊武器裝備更新換代做出了貢獻。

因爲工業技術的緣故,俄國人的武器生產成本一直都居高不下,不僅次品率高,就連產品的性能也不穩定。

無論是國營軍工廠的官僚,還是民營軍工企業的資本家,都講究利益最大化。

購買生產線,只是做做樣子應付上面檢查,以便從政府手中搶訂單。

自己組織生產成本太高,爲了降低成本、減少事故風險,大家默契的選擇走私。

不要以爲俄軍武器裝備出問題,就不需要追責了。只不過相對其他國家而言,俄軍的承受能力要高一些,故障率太高還是要追究責任的。

事實上,普俄戰爭時期就有很多資本家因此而掉腦袋。沙皇政府手中的大部分國有軍工企業,都是當時抄家沒收來的。

剛開始大家還遵守規矩,進口的都是新裝備,後來爲了獲取更大的收益,大家默契的選擇了用更廉價的二手裝備代替。

反正換個說法就行了,二手裝備不存在的,都純正的俄羅斯帝國產品。

看起來有些偏舊,那是兵工廠認真負責,對每一款武器都經過了千百次質量測試。

如果不滿意,還有剛出廠的武器裝備可供選擇,只不過沒有經過性能測試,質量無法保證。

這個選擇題很好做,試用過後大家知道該怎麼選。就算是知道有問題,看在盧布的面子上也沒有問題了。

爲了滿足客戶的需要,奧地利軍方將武器更新換代時間都提前了,以保證到了俄軍手中看起來不是太舊。

事實上,就算是按國際交易價格打折賣,這個價格也夠武器生產成本了,部分武器還有得賺。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多贏的選擇。奧地利軍方節省軍費開銷,俄軍保障的武器質量,俄國官僚、資本家撈到了錢。

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奧地利,弗朗茨肯定要大開殺戒,可是發生在俄羅斯帝國,他就選擇性的沒看見。

畢竟俄國官僚這麼玩兒,對奧地利也是有好處的。假如哪天俄奧兩國翻了臉,俄軍的軍工體系馬上就會現出原形。

……

阿富汗戰場,距離戰爭爆發已經過去了一個星期,沙皇政府預想中的偷襲自然是失敗了。

英軍將領也不是等閒之輩,早早在邊界上構築了防線,偵察兵更是四處撒,根本就不給俄軍機會。

不過決定戰爭勝負的還是實力,經過了一個星期的戰鬥,安德胡伊已經變得搖搖欲墜。

這裡不是英軍防守的核心,從戰略上來說,俄軍最佳的進攻路線是沿哈里河進攻赫拉特,然後順流而上進入阿富汗腹地。

然而,奧金涅茨上將就不是一般人,赫拉特自然屬於進攻範圍之一,但是突破口卻放在了安德胡伊。

俄軍臨時指揮部中,奧金涅茨上將關心的問:“阿富汗抵抗組織聯繫上了麼?”

毫無疑問,在他的戰略計劃中,阿富汗抵抗組織也是一股重要的力量。

在他看來阿富汗抵抗組織能夠讓數十萬英軍束手無策,自身的實力絕對不弱,不利用起來實在是太可惜了。

負責聯繫工作的青年軍官洛茲尼薩上校,無奈的回答道:“司令官閣下,聯繫是聯繫上了。

只不過阿富汗的抵抗組織出乎意料的多,光我們聯繫上的抵抗組織就有二十七家。

根據我們蒐集到的情報判斷,阿富汗地區的抵抗組織不會低於一百家,甚至有可能超過兩百家。

名義上他們歸埃米爾國王領導,實際上這些組織之間早就自行其是了,根本就不受約束。

因爲宗教的緣故,這些抵抗組織之間的關係也不怎麼和諧,想要把他們整合起來幾乎不可能。”

“一百家”、“兩百家”,這樣數字直接刷新了奧金涅茨上將的三觀。按照他的估計,阿富汗抵抗組織最多也就兩三家。

畢竟組織太多會導致力量分散,相互之間很難進行配合,無法發揮出最大的戰鬥力。

現實卻恰恰相反,阿富汗抵抗組織就是散裝的,沒有任何統籌各自爲政,一樣搞得英國人疲於應付。

“要是整合起來,豈不是能夠……”

這個誘人的念頭剛剛誕生,就被奧金涅茨上將給掐滅了。俄軍這次過來的目的,可不是爲了給阿富汗人送溫暖。

本質上來說,英俄兩國都是侵略者。只不過現在佔據阿富汗地區的是英國人,俄軍自然不介意豎起解放阿富汗的大旗了。

一旦趕走了英國人,俄軍同樣也是要佔領阿富汗地區的,這是沙皇政府已經定下來的國策。

在這種背景下,阿富汗抵抗組織就只能當炮灰用,未來還是要清理掉的,壯大他們的力量,就是給自己添麻煩。

第七十七章、歷史的修正力第六十六章、豬隊友養成記第二十七章、二月革命第兩百四十七章、博弈第十九章、發財?從挪用**開始第一百五十章、道德綁架第七十三章、畫大餅的新高度第八章、愛德華-馮-鮑恩菲爾德第一百一十二章、瘋狂試探第兩百零六章、維多利亞詛咒第六十二章、斷尾求生第兩百一十五章、專業的黑手第四十四章、美妙的誤會第四十一章、布爾共和國第一百三十五章、說服第五十八章、倒計時第一百二十八章、大局觀第三十四章、非戰之罪第五十八章、忙碌的腓特烈第兩百一十七章、備戰第三十二章、干涉聯軍(加4-1)第一百二十章、君士坦丁堡拆遷隊第三十七章、四國公約第兩百三十三章、添堵第兩百七十八章、止損第八十一章、法律武器第一百八十章、罷工運動第九十五章、時機成熟第一百二十三章、一頭牛引發的血案第兩百二十六章、《對法處置草案》第五十八章、倒計時第兩百四十四章、又見斷頭臺第兩百零八章、金融市場第一百二十七章、難民危機爆發第一百零九章、福禍相依第三十五章、唯纔是舉第兩百一十四章、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五十七章、約翰牛的計劃(新的一週求票票)第四十九章、戰略豪賭第八章、毒瘤第一百二十四章、小國的無奈第十八章、巴黎公社落幕第五十七章、約翰牛的計劃(新的一週求票票)第兩百零一章、煩惱第九章、美國版鴻門宴第一百零四章、交易第十七章、西非衝突第一百一十三章、被人坑了第二十七章、撤退第八十三章、巴拿馬運河第三章、革命浪潮第三十七章、處心積慮的起義第一百八十二章、特殊的聖誕節第三十二章、干涉聯軍(加4-1)第四十章、近東開發1.0第十七章、提前的米騷運動第八十四章、沒錢,只能殺豬了第八十四章、邪惡的自由貿易第二十四章、陽謀第四十九章、戰略豪賭第五十章、發展第六十二章、推廣豬肉第一百六十一章、奧撒協定第兩百二十三章、戰爭結束第四十一章、日漸壯大的農產主階級第四十二章、軍事準備第八章、蘇伊士運河第一百三十九章、英國人的新戰略第三十八章、攝政第兩百零二章、給得太多了第九十四章、不歸路第一百一十六章、聯姻第兩百三十七章、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第三十五章、近東戰爭結束第十三章、“愛心”人士出沒第七十三章、中亞鐵路通車第九十六章、糧食=勞動力第七十五章、戰爭要爲政治服務第一百九十七章、偷襲呂宋島第兩百零六章、鬱悶的腓特烈第二十五章、腓特烈號第四十二章、土地定性第一百二十二章、可怕的疾病第一百九十九章、提前行動第一把零三章、沙皇的抉擇第五十五章、即將消失民族第三十九章、官僚的處理辦法第九十九章、普俄衝突第九十四章、軍備競賽第兩百八十四章、矛盾第一百二十八章、禁毒運動第三十七章、看不懂的資本第二十九章、被動的妥協第一百三十七章、戰地記者第三十九章、漁翁現第七十一章、暗度陳倉的改革第兩百四十章、英日南洋密約第八十八章、吾道不孤第十八章、危機四伏第一百一十七章、好主意=餿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