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債務延期

柏林王宮,腓特烈三世只感到壓力山大。受戰爭的影響,經濟危機爆發後,普魯士王國早早的陷入了大蕭條中。

柏林政府能夠支撐到現在,那都是靠掀翻桌子,抄家獲得了一筆資金。

掀翻桌子也是代價的,儘管腓特烈三世採取了果斷措施,及時恢復了生產,但政府的財政收入還是大受影響。

如果只是如此,那也沒什麼,過些日子總能夠恢復的。

偏偏屋漏遭逢連夜雨,剛剛把工廠分配下去,大家正準備擼起袖子乾的時候,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來了。

大量的產品堆積如山,卻又銷售不出去。拿到工廠的官兵們,當然要找政府解決問題了。

沒有足夠的市場,腓特烈三世也變不出市場來。全歐洲都產能過剩,英奧兩個大流氓又肆無忌憚玩傾銷。

搞得現在國際上工商業製品價格比普魯士企業的生產成本都低。不僅是價格上沒法比,質量上普魯士的產品差得遠。

柏林政府和英國債主有協議,理論上來說他們可以用工商業製品抵債的,遺憾的是定價權在英國人手中。

比如說現在,英國人就參照國際市場上的批發價格打個七折,再綜合質量評估扣款後,就是最終的定價。

按英國人的定價,大部分商品的價格,還不到生產成本的一半。

“賣”是血虧,這筆損失還不能讓生產者承擔,要不然全國的工廠有一家算一家,全部都要破產。

這是柏林政府萬萬不能接受的,現在這幫工廠主都是普魯士王國的基石。

好不容易纔用經濟利益收買,令容克貴族接受了裁軍,現在馬上就砸了他們的飯碗,那是死政府的。

歐洲革命浪潮這麼洶涌,普魯士王國能夠保持穩定,就是因爲保住了就業。

工廠都是工人自己的,自然不存在失業。爲了安撫人心,柏林政府可是向大家保證,成本價兜底的。

在經濟運轉正常的時候,這個承諾自然沒有問題。企業是要賺錢的,沒有誰會故意生產一堆滯銷的產品,丟給政府找麻煩。

現在不一樣了,經濟危機爆發,市場糟糕的是一塌糊塗,企業根本就賺不到錢。

按照約定,現在大家的產品賣不出去了,柏林政府就有義務,用成本價幫他們處理掉。

普魯士沒有殖民地,想要進行商品傾銷,就必須要和歐洲各國競爭。

單純從經濟角度上來看,英國人的定價是合理的。普魯士的工商業製品確實沒有競爭力,只能玩兒價格戰。

歐洲大陸就不要指望了,受經濟危機影響,大部分歐洲民衆都很窮,除非是剛需類商品,要不然很難找到市場。

對很多人來說,這個時候的剛需商品就是糧食,很遺憾這玩意兒普魯士自己都不夠吃,出口是不存在的。

這些質量不好的工商業製品,只能往海外傾銷。毫無疑問,普魯士不具備進行全球傾銷的能力,大部分海外市場他們都進不去。

擁有較爲完善的商業網絡,有能力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區進行傾銷的國家,一共就那麼幾個。

分別是英、奧、法、西、荷、葡,這六個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殖民帝國。

其中西班牙、荷蘭、葡萄牙均以沒落,商業網絡還在,殖民地卻沒有多少,無力消化普魯士的工業產能。

法蘭西的殖民地不少,市場卻不大,國內的資本家就不夠瓜分,自然不可能放普魯士商品進入。

奧地利的殖民地開發不錯,市場相對完善,可惜奧地利本身的工業產能就很龐大,沒有多餘的市場。

況且,就算是放普魯士商品進去,面對奧地利商品的競爭,他們也賣不出去。

英國人的殖民地最多,市場相對充足,內部競爭也不是那麼激烈,可以說是普魯士的唯一選擇。

這種背景下,英國人自然要壓價了。一面出口工業原材料給普魯士,一面接受普魯士的工商業製品抵債,看似在給柏林政府幫忙,實在是普魯士在替他們白打工。

不僅僅只是白打工,現在英國人又更進一步,要讓普魯士王國賠本打工。

腓特烈三世現在的心情就如同:倖幸苦苦打了一年工,年底算賬一分錢未賺,還倒欠一屁股債。

偏偏他還不能拒絕,要不然失了業,房貸、信用卡、~~唄一起壓上來,那簡直就是……

日子總是要過的,“血虧”總比“血本無歸”的好。被壓價也只能認了,柏林政府不得不硬着頭皮承擔這筆損失。

腓特烈三世期待的問:“情況怎麼樣,英國人同意債務延期了麼?”

沒有辦法,普魯士王國資源匱乏,必須要進口工業原材料,馬克大家是不認的,這就必須要消耗外匯。

和英國人達成的實物抵償協議,並不是說把商品丟給債主就行了,柏林政府還沒有那麼霸氣。

普魯士的債主大都是銀行、金融機構,這些人都是玩兒金融的,對國際商品貿易沒興趣。

真實情況是普魯士把工商業產品賣給英國資本家換取的外匯,在扣除成本後,剩下的錢都拿去還債。

“協議”的作用是英國政府同樣放普魯士商品進來。要不然在自由貿易體系下,普魯士商品的銷售範圍僅限於英國本土,不用想也知道,那根本就賣不動。

現在遭遇價格暴跌,商品的銷售價格,還不夠工業原材料的成本,做了賠本的買賣,柏林政府自然沒“外匯”還債了。

外交大臣弗德曼的臉色一下子沉了下來:“我們已經想盡了辦法,甚至還獲得了倫敦政府的支持,最後協商還是失敗了。

這次經濟危機對英國的影響,比我們預想中還要大,銀行現在也缺錢。

我們的債主之一,加里特銀行就因爲資金鍊斷裂,在談判途中破產了。”

債主們也缺錢,這就麻煩大了。尤其是加里特銀行這種,自己都因爲資金鍊斷裂破產,更加不可能同意債務延期。

腓特烈三世深深的嘆了一口氣,向財政大臣問道:“現在我們有多少外匯,在正常支付債務的情況下,還能夠支撐多久?”

財政大臣奧維茨皺着眉頭回答道:“情況非常的糟糕,現在我們的全部外匯加起來大約價值765.6萬英鎊,包括354萬英鎊、568萬神盾、800萬法郎……

理論上來說,如果不進行其它開銷,只用來支付債務,最多能夠支撐七個月時間。

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要進口工業原材料、機械設備、農產品,以滿足國內的生產、生活所需。”

外匯是有出有進,正常情況來說,憑藉工商業產品的出口,還是做到收支平衡的。

畢竟,國內出產的工業原材料、人工成本,都不需要支付外匯,用馬克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765.6萬英鎊摺合黃金就是56.04噸,在這個年代已經是當之無愧的鉅款,超過了不少國家的黃金儲備總量。

如果沒有外債需要償還,對一個小國來說,這麼多的外匯儲備,已經足以小日子過得很滋潤了。

可惜沒有如果,普魯士王國有鉅額的外債需要償還。這筆鉅款,僅僅只夠支付七個月的債務。

實際上還堅持不了那麼久,受出口商品價格下跌影響,現在普魯士王國已經進入了貿易逆差時代。

除非債主們肯接受馬克支付,要不然柏林政府根本就不可能按期支付債務。

……

收到了柏林政府的求援電報,弗朗茨第一反應就是:鼓動普魯士人賴賬。

這個念頭一出,就彷彿入了魔障,再也揮之不去。

“假如柏林政府賴賬,會有什麼後果?”

外交大臣韋森貝格臉色微變:“陛下,普魯士的經濟受英國人影響嚴重,柏林政府不具備債務違約的能力。

如果柏林政府債務違約,英國人只要對他們貿易制裁,要不了半年普魯士就會崩潰。”

這是事實,皇家海軍把海岸線一封,普魯士王國就會陷入工業原材料匱乏、產品缺少市場的窘迫狀態。

當然他們還可以走陸路,從鄰國繞過去,只不過這個成本足以令任何企業破產。

費利克斯首相反駁道:“不一定吧!平常時期或許英國人會這麼幹,以殺雞儆猴。

可現在不一樣,歐洲革命浪潮愈演愈烈。

法國革命黨都佔領了巴黎,普魯士王國的情況也非常糟糕,隨時都有爆發革命的可能。

只要英國人不準備從革命黨手中討債,就不能讓普魯士王國完蛋。

現在柏林政府是真的沒有償還能力,債務違約是早晚的事情,倫敦政府應該也有心裡準備。

只要柏林政府不直接宣佈賴賬,找一個合情合理的債務延期藉口,英國政府就不會採取極端手段。

借給柏林政府錢的是銀行、金融機構、投機客,這些利益集團在英國的影響力雖大,卻也沒有到替政府決策地步。

英國政府不可能爲了他們的利益,就置國家戰略大局於不顧。沒有政府的支持,這些人根本就奈何不了普魯士王國。

如果歐洲局勢進一步惡化,那麼柏林政府還可以和英國人談條件,謀求減免部分債務。”

現在還不是二戰後,貴族集團正處於鼎盛狀態,財團想要控制政府根本就是癡人說夢。

法國革命就已經很嚇人了,要是再讓普魯士革命成功,那麼歐洲革命浪潮就再也控制不住了。

不列顛雖然孤懸海外,革命浪潮還是沒有放過他們。

英法兩國互相輸出,已經持續了很多年,革命蔓延下去他們也無法獨善其身。

……

1882年5月1日,普魯士王國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反飢餓運動,無數民衆走上街頭要求政府進口更多的糧食,解決國內的糧荒。

反飢餓運動爆發後,柏林政府的反應非常快,在最短的時間內向國際社會救助。

同時以償還外債消耗了大量的外匯,沒錢購買糧食爲由,向債主們提出延期支付債務的請求。

毫無疑問,這不像在“請求”,反而更像是一份通知。

在提出請求的同時,柏林政府已經暫停了五月份的債務支付。

對外宣佈是將五月份的償債資金,用來購買糧食,以解決國內的糧荒。

普魯士王國的債主大都集中英法兩國,共持有柏林政府95.4%的外債。

搞定了英法這兩個大債主,就可以說搞定了全部債主,確切的說搞定英國人就行了。

法國人現在很忙,內戰已經爆發了,一時半會兒顧不上這點兒雞毛蒜皮的小事。

普魯士王國真的爆發了饑荒麼?

這就要看英國人怎麼想了!

如果倫敦政府接受這個說法,那麼普魯士王國就“真的”爆發了饑荒。

如果倫敦政府不認可這個說法,那麼普魯士王國就不存在饑荒。

政治只需要權衡利弊,真相併不重要。

第二十五章、談判桌上的交鋒第一百六十一章、普波聯邦第一百七十四章、三大公國第一百四十四章、民意的力量第十七章、提前的米騷運動第八十九章、風波起第十九章、意外之喜第二十章、若要取之,必先與之第八十章、有心栽花花不發第兩百零五章、大決戰第一百二十七章、追趕第八十章、風雲變幻第九十一章、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兩百一十六章、俄奧同盟解體第二十一章、美國反戰運動第一百一十四章、外交努力第七十四章、豬隊友集合了第五十二章、落井下石第四十二章、軍事準備第七十二章、匈牙利權利鬥爭(求票票)第三十九章、亞美尼亞第八十一章、坎貝爾改革第七章、佈局輿論第一百零一章、都是聰明人第四十一章、蕭條的股市第一百五十五章、宣戰第一百四十章、戰後影響第一百八十一章、不靠譜的英國奶媽第三章、革命浪潮第五十八章、忙碌的腓特烈第兩百二十四章、維和部隊第一百一十三章、打亂普魯士的部署第一百二十一章、坑貨隊友上線第二十九章、重新定義‘意大利地區’第兩百四十四章、又見斷頭臺第四十五章、黑死病第五十六章、唯有利益永恆第一百零四章、栽贓陷害第八十八章、水淹七軍第一百一十章、走私技術哪家強第五十七章、約翰牛的計劃(新的一週求票票)第八章、奧地利的準備第六十四章、偏離軌道的計劃第七十五章、俄國人的反擊第四十二章、第二次普丹戰爭第一百三十二章、計劃微調第八十九章、下不來了第四十二章、無良想法和買單第二十四章、攤牌第兩百九十章、大帝之殤第六十五章、都不好過第六十六章、豬隊友養成記第十章、波旁復辟第兩百四十二章、巴黎的槍聲第兩百二十八章、糾結的……第一百三十七章、戰略優先第三十七章、下黑手第一百四十二章、神羅版海獅計劃第八十六章、準備殺羊了第兩百六十八章、棄子第兩百四十九章、轉變第一百二十三章、王位第一百一十九章、無奈的選擇第三十三章、退羣了第一百三十八章、經濟轉型第二十一章、套牢經濟第五十一章、不願意接受的現實第二十二章、吾日三省吾身第七十七章、匈牙利解放者(加更票票拿來)第一百六十二章、謀生第五十七章、立憲第八十三章、六月的債第一百一十章、戰爭賠償第一百一十二章、封國之爭第九十八章、英國人的陰謀第一百零三章、諜海風雲第三十八章、小國的無奈第三十八章、上杆子的買賣——不做第十一章、奧地利經濟圈計劃第六十六章、豆腐渣工程的威力第十八章、缺人第一百二十三章、公使案爆發第七十二章、利益催化劑第二十一章、印、印、印第兩一十二章、貨幣霸權——新複本位法第四十九章、年輕一代第一百一十二章、最窮的義務教育模式第二十九章、被動的妥協第兩百零六章、鬱悶的腓特烈第八十四章、都吃飽了第二十六章、戰略誤導第八十一章、坎貝爾改革第三十四章、慌亂的大公們第三十六章、大移民第一百七十三章、投機者第一百四十章、掀桌子第一百三十一章、俄波衝突第三章、傳奇人物——卡爾大公第七十章、攪屎棍上線第一百零五章、叛亂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