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蘇伊士運河股權

巴黎皇宮

拿破崙三世不敢確信的問:“奧弗涅,你確定維也納政府是真的願意加入我們主導運河計劃,而不是故意來搗亂的?”

外交大臣奧弗涅肯定的回答道:“陛下,維也納政府應該是有誠意的,他們願意出資和我們共同開挖大運河。

沒有人會拿上億法郎開玩笑,只要他們往運河公司投了錢,爲了自己的利益他們也會支持我們。

只不過奧地利人一貫保守,他們擔心按照我們的計劃,最後的通航量無法滿足需求,纔要求在運河設計深度上加深四米。”

拿破崙三世揉了揉額頭問道:“我記得運河公司的設計深度是九米,全世界最大的船舶都可以自由通航,奧地利人還嫌不夠?

難道,他們不知道每增加一米,都會增加鉅額的投資?現在增加四米,意味着預算將會大幅度提高。”

蘇伊士運河的計劃經費是2億法郎,這個數字已經在挑戰投資者們的承受能力了。在運河通航前,誰也不知道這條黃金水道會那麼賺錢。

現在大部分人都不認爲蘇伊士運河能夠贏利,畢竟還有免費的航道可以走,蘇伊士運河收費不可能太高。

這麼高的投資,誰也不敢保證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收回成本。資本家們對這種長期投資,收益又不確定的項目,自然不會有多少興趣。

奧弗涅解釋道:“這個問題,我們已經和維也納政府溝通過很多次了。不過他們考慮更多的是戰略價值,這和鐵甲艦的出現有關係。

維也納政府認爲船舶噸位即將大幅度上漲,剛剛成立的奧地利皇家造船廠,已經在建造萬噸貨輪了。

據說有設計師,將船舶的噸位設計提高到了兩萬噸。維也納政府認爲未來的主流船舶都會超過兩萬噸,從技術上來說問題已經不大了。

維也納政府認爲軍艦噸位也會大幅度提高,如果現在節省了投資,未來通航量不足,這條運河的戰略價值就不存在了。”

拿破崙三世陷入了沉思中,鐵甲艦到來,制約船舶大小的龍骨已經不在是問題,理論上來說船舶噸位大幅度增加是必然的。

但船也不是越大越好,還要考慮到市場需求。後世的百萬噸巨輪,在這個年代就什麼用都沒有,根本就沒有那麼多貨往裡面裝。

不過萬噸巨輪,在這個時期已經有競爭力了,至少奧地利對外出口農產品,就需要這種大傢伙。

海軍大臣迪科開口說道:“陛下,從戰略上出發,蘇伊士運河的通航量確實是越大越好。

如果有奧地利加入,開鑿大運河的資金由我們兩家分攤,問題並不是太大。就算是民間無法籌集起來,我們也可以政府入股。”

毫無疑問,巴黎政府謀劃蘇伊士運河,也是戰略價值超過了經濟價值,不然他們根本就不會下血本。

猶豫了一下後,拿破崙三世豪氣的說:“加就加,既然奧地利人都敢投資這麼大,我們沒有道理怕!”

這個年代法國人的戰略眼光真的不差,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都是他們先搞的,遺憾的是都沒有能夠守住。

……

1858年5月10日,法奧兩國簽訂了《蘇伊士運河合作書》。條約規定兩國各自出資一半開挖大運河,作爲發起國法國人佔股51%,奧地利佔股49%。

這沒有什麼好說的,爲了蘇伊士運河法國的前期投入也不小,佔主導權是必然的。

隨着設計方案的更改,運河的預算也提高到了3.4億法郎。這個令人驚歎的數字,弗朗茨是不屑一顧,不要說3.4億法郎,就算是5.4億法郎都不一定夠。

當然有免費勞工用,施工成本還是節省了大半,最終的成本是多少弗朗茨也不清楚。

畢竟現在是兩國聯手,不會因爲英國人搞破壞,後期被迫放棄使用奴工,從而大幅度增加施工成本。

看着手中的協議書,弗朗茨微笑着說:“催促一下法國人,讓他們儘快開工。”

既然加入了運河計劃,自然不可能像歷史上法國人那樣磨磨蹭蹭了,前前後後十餘年才把大運河挖通。

“是,陛下!”梅特涅回答道

財政大臣卡爾問道:“陛下,運河公司的投資我們是不是學習法國人,向資本市場募股?”

蘇伊士運河是穩賺不賠的投資,不過能夠看到這一點的,只有少數人。

在大多數人看來,這是收益未知的長期投資,在資本市場上並不是那麼受寵。

歷史上,蘇伊士運河就因爲資金不足而停工。如果不是法國政府的支持,不等運河挖通,運河公司就先破產了。

習慣了悶聲發大財的弗朗茨,自然不會嚷嚷着全世界都知道了,別人不願意投資,他正好撿便宜。

考慮到吃獨食的危害性,弗朗茨決定還是讓政府頂在前面,不然未來財源滾滾都進了皇室的腰包,很容易引起非議。

“經濟危機還沒有過去,市場的承受力有限。政府認購一半,剩下的股票放入市場流通。”

毫無疑問,所有流通的股票都只要分紅權,投票權還是在維也納政府和巴黎政府手中。

歷史發生了拐點,原本民間資本主導的蘇伊士運河,現在變成了兩國政府合作項目,充斥着濃濃的政治意味。

倫敦

法奧兩國聯合開挖蘇伊士運河,給英國政府的鐵路計劃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畢竟水運的成本更低。

一旦蘇伊士運河通航,英國人的地理位置優勢就會下降,法奧兩國進入印度洋的路比英倫三島更近。

格蘭維爾首相擔心的還不僅僅只是一條大運河,更多的還是法奧兩國關係的改善,這令倫敦政府很難受。

和歷史上不同,現在俄國人尚未丟失歐陸霸權,法奧兩國都還只是潛在競爭對手,沒有到直接爭奪霸權的地步。

沒有足夠的利益,兩國政府自然會互相剋制了。現在的奧地利比歷史上強得多,在近東戰爭中吃了一次虧,法國人也謹慎了起來。

“諸位,法奧兩國關係升溫,這對我們的歐陸平衡戰略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大家有什麼看法?”

財政大臣約翰-羅素說道:“首相閣下,你太敏感了。

法奧兩國也就是在蘇伊士運河的問題上進行了合作,在別的地方他們還是存在着很多衝突,兩國真正聯手的可能性不大。”

法奧兩國確實存在着衝突,歐陸霸權暫且不說,光在非洲殖民地的問題上,雙方就多次發生衝突。

只不過這種小衝突,幾乎所有的殖民帝國間都存在,還上升不到兩國敵對的地步。

外交大臣托馬斯分析道:“在維也納體系下,過去的幾十年裡法奧兩國關係一直都很不錯。

直到二月革命過後,兩國關係才逐漸冷淡。兩國關係破裂還是在德意志統一戰爭中,現在因爲共同的利益又站在了一起。

不過這還影響不到我們的利益,只要法奧兩國有爭霸歐陸的野心,兩國關係早晚都會破裂。

即便是現在關係親密的俄奧同盟,在歐陸霸權問題上早晚會分道揚鑣,我不相信維也納政府沒有野心。”

這是現實問題,在利益面前盟友都是不靠譜的。除非各國實力一直保持平衡,不然早晚會走向對抗。

第四十六章、烈焰焚城第四十五章、聯姻否?第一百四十四章、苦逼的英軍第七十七章、匈牙利解放者(加更票票拿來)第七十一章、恐奧症患者第一百二十一章、登陸戰第兩百三十二章、各取所需第一百五十九章、大通脹第七章、黑暗時代第三十四章、迷霧重重第二十三章、《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第六十一章、刺背第二十二章、轉折點第六十八章、開普敦條約第四十七章、敵在國會第七十二章、匈牙利權利鬥爭(求票票)第十章、美麗的誤會第一百二十章、政治藝術第二十一章、陰差陽錯的經濟危機第八十章、風雲變幻第九十六章、南洋大學第一百一十九章、爾虞我詐第五章、都是運河惹的禍第二十一章、陰差陽錯的經濟危機第一百七十七章、平民傷亡第兩百七十五章、不得不背的鍋第兩百零八章、金融市場第二十章、逼出來的歐洲經濟峰會第兩百二十七章、戰爭爆發第九十一章、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兩百五十七章、各顯神通第三十五章、唯纔是舉第八十一章、坎貝爾改革第一百五十三章、七傷拳第兩百一十四章、落井下石第九十五章、大兼併時代第兩百九十四章、到此爲止第一百三十四章、穩第十八章、詐捐門第十一章、缺兵少將(6-1/5)第十六章、戰第兩百八十三章、難民營第三十章、只在乎曾經擁有的鐵路第一百一十二章、瘋狂試探第一百三十四章、戰略分析第兩百五十二章、本世紀最大的誤會第一百二十九章、上帝的面子第三十九章、外交變局第十六章、忍痛割肉第七十章、亞歷山大二世第四十一章、布爾共和國第一百零七章、英法協約第八十三章、戰地求生手冊第七十七章、歷史的修正力第一百三十六章、維也納和會第一百九十六章、人性第一百六十四章、運河爭奪戰第十一章、宮廷衛隊第四十九章、複雜的俄國政治第兩百五十五章、燙第一百零八章、容克VS文官+資本第四十一章、越來越遠的真相第七十二章、利益催化劑第兩百二十八章、糾結的……第一百二十二章、可怕的疾病第一百六十一章、普波聯邦第二十八章、逆反心理第八章、蘇伊士運河第六十五章、一體化進程第一百八十六章、令人瞠目結舌的戰略第一百五十一章、英吉利海峽之戰第八十六章、連鎖反應第一百四十二章、陰謀第六十三章、全靠襯托第一百五十四章、現在—未來第一百一十五章、餿主意第六十五章、得與失第兩百八十九章、不是錢是命第六十章、能源調節(月票加更)第一百七十三章、投機者第兩百三十五章、誘餌第一百一十七章、適得其反第八十三章、六月的債第兩百五十四章、帶歪了第六十五章、一體化進程第三章、輸出英鎊第十四章、賺錢只是意外第三十三章、共同防禦條約第一百二十二章、砸鍋第四十九章、戰略欺騙第一百二十八章、禁毒運動第七十七章、問題軍艦第兩百四十七章、叢林法則第兩百二十九章、中亞鐵路第一百一十六章、聯姻第一百章、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啓第一百六十七章、坑隊友中段第一百三十一章、災難降臨第一百二十三章、殘酷第一百四十九章、裝甲部隊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