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闖畢竟是搞這個多年了,對於圈內的瞭解比王昊高了不止一個檔次,這就開始給王昊介紹——
“這就涉及到很多東西了,不是隨便找一個就可以的。”李闖搖了搖頭,道:“動作指導其實在國內也就那麼幾個流派,但簡單的說只有兩種:一是以武術實戰爲代表的,二是京戲學校從表演切入的。比如頭兩年大火的那部俠武英雄,那位主角就是標準的武術實戰派,風格非常的有特色,如果讓我來總結就是硬,每一拳都是真真的發力,肌肉時刻的緊繃感,配合一個高音低頻的聲音,加上自己的特色嘶吼。鏡頭的運動上相對單一,有一種舞臺感,或者說是儀式感,亮相——打鬥——再亮相。最後是一種讓人感覺到疼,進而感覺到真。其實把袁大師放在這裡更多的是一層致敬的意思,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
原來還有這種講究呀?
王昊想了想——這麼說起來前世的李小龍應該就是屬於這種了吧?
“硬派的還有張家良張大師,他是洪家拳的嫡系傳人,”李闖繼續給王昊解釋:“洪拳的剛猛是出了名的,所以劉的電影裡能看到非常多的洪拳的影子。洪拳本身動作就大開大合,非常的適合的動作戲。劉將這種動作帶入電影之中,他的風格就有着一種男人的硬朗,或者說是男人的浪漫。但是對演員有着非常高的要求,首先要四肢比較長的演員,其次動作必須到位,因爲這種需要大量的伸張的武術動作如果不夠伸展就會非常的難看。”
“他的動作設計非常的真實,每個動作都像一個標準,但是卻不夠流暢,不過這是刻意爲之的,兩個人打起來的時候特別像播ppt,每當雙方肢體碰觸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小小的停頓,這種動作的設計有非常大的好處就是讓觀衆看的清,加強了真實感,而且會讓你對下面的動作有一點點小期待。但是劉非常喜歡穿插一些細節進入動作裡,比如一些勾腳、爪手等。”
這倒是跟武俠片裡的擒拿手之類的比較接近啊。
不過聽李闖老師的意思,這人明顯不是很合適。
“確實啊,”王昊點了點頭:“咱們的這片是不適合用這種一拳一拳的武術指導。”
“是啊,”李闖繼續道:“所以這第一種就不行了。那麼第二種呢,就是傳承中庸類型的。這類武術指導的代表人物有兩位,洪彬、李龍。這兩人的風格非常的難講,所以我就偷懶借用了中庸一詞。縱觀他倆的簡歷,似乎沒有他們不擅長的形式,但也沒有過分擅長的東西。不慍不火的風格或許就是最大的風格。他們能讓武打成爲片子的看點,他也能讓武戲精彩的同時又絲毫不搶文戲的風采,似乎每部武打片子都有他們的身影,但又不像個火紅的烙印一樣去搶你的眼球。他們就是那個完美的木桶,始終找不到最短的那一塊。”
“如果要說兩人最大的區別,那洪彬擅長的是羣戲。他在羣戲的佈置能力上非常的出衆,羣而不亂,亂而不燥,大量的武術演員在同一場戲裡能非常有秩序的穿插跑動,有氣勢卻沒有別流氓街頭打羣架亂糟糟的感覺。尤其是以一打多的局面下,先後順序的佈置,每個人的走位,鏡頭的穿插,動作的連貫上非常有看點。”
“李龍則更加強調動作紮實過硬再結合誇張滑稽而出名,以這種接地氣的表現方式贏得了大家的喜愛和認可,這種幽默的風格讓人感覺會功夫的也是人、也會疼、也得慫。這種個人風格形成之後變貫穿了他的整個影視生涯,已經成爲了鮮明的個人烙印和賣點。另外李龍的武打動作喜歡重播重要打擊鏡頭的打擊節點,而且有特殊的功效。比如說把一個打擊的動作分爲‘起手’‘打擊’‘打擊後’三個部分,我們把起手叫做a部分,打擊叫做b部分,打擊後稱爲c部分。a、b、c三個部分對應的是1、2、3這三個鏡頭。正常的導演會是1—2—3這樣正常播放,你看到的也就是abc。但是李龍不!他會把b部分的打擊抽出來再用3的機位拍一次,我們把多拍的這部分稱爲-3,然後再把這部分放在3的前面播放,於是你就看到了1、2、-3、3這樣四個部分,雖然加長了一點,但是因爲打擊的那一下播放了兩次,從而視覺上你就感到這個打擊比播放一次更加的有力量!當然,這種特效拍武打肯定沒問題,對咱們的武俠,還是沒什麼卵用。”
這簡直就是天國武術界的一個小江湖呀,誰能想到武術指導裡面居然還有這麼多的說道?
————————————
求月票!求推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