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二章 千古紅顏2

藍漠影沉聲道:“我肯定其中幾個人現在還活着,但是,他們誰也沒有正式復出江湖。”

“我當年接觸到十傑的時候聽人說過,千古紅顏最初是不許男人蔘與,後來因爲某種原因才改變了規則。至於是什麼原因,我不清楚。但是,我覺得這件事情非常重要。”

藍漠影說到這裡,話音一頓道:“我能告訴你的事情只有這麼多。如果你需要幫忙,可以隨時聯繫我。”

“謝謝了,有需要我一定聯繫你!”我掛斷電話道,“我先去找些資料,看看應該從哪兒下手。”

那之後,我連續翻了好幾個小時的資料,又開始拼命回憶《萬象經》。

可我卻回憶起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萬象經》裡並非沒有關於古代美人的記載,很多美人的傳說都在,我爸卻抹掉了所有備註。

《萬象經》真正實用的不是傳說,而是傳說之後的備註。那些備註並非出自一個人的手筆,而是經過了很多人的驗證。能在《萬象經》裡找到的東西,往往比資料有用。

五毒教一戰,我能反制探神手,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萬象經》裡關於藥王像的記載。

我不知道我爸爲什麼要抹掉《萬象經》裡的備註,但是備註裡牽扯到的秘密,會比想象中的更爲可怕。

我們幾個還在翻找資料,狐媽又把我們叫到了會議室:“探神手方面已經行動了。這次他們兵分四路,各自探查四大美女的去向,隊伍配置極爲精幹,怕是不好對付。你們這邊怎麼樣了,準備好出發沒有?”

豆驢道:“出發倒是隨時都能出發,但是往哪個方向走是個問題。王歡,你說。”

我點頭道:“藍漠影給我們的思路是對的。每個絕世美人都牽扯到了皇權紛爭,在某種意義上,她們都是皇權爭霸的犧牲品。四大美人無一例外。”

“單就以楊貴妃舉例。事實上,所有人都清楚,大唐由盛轉衰並非應該歸罪於楊貴妃,即使沒有楊貴妃也會發生安史之亂。安祿山做大的主要原因來自李隆基對安祿山的信任,他想要利用安祿山牽制其他節度使,才一再給安祿山放權。這點與楊貴妃沒有任何關係。”

“馬嵬坡禁軍譁變爲什麼一定要賜死楊貴妃?這點本身就無法理解。如果說陳玄禮在殺掉楊國忠之後又力主賜死楊貴妃,是害怕楊貴妃爲族兄報仇,既有道理也沒有道理。”

“處不處置陳玄禮在於李隆基,而不是楊貴妃。陳玄禮力主賜死楊貴妃,等於是得罪死了李隆基。如果李隆基想要報復,豈不是比楊貴妃還要可怕?”

狐媽聽到這裡點頭道:“你繼續說。”

我繼續說道:“關於楊貴妃的死因,大致上有四種傳說,一種是死於自縊,一種是死於吞金,還有兩種是死於亂軍,也就是說除了死亡地點是馬嵬坡之外,楊貴妃的死因並沒有明確定論。”

“至於說楊貴妃沒死的傳說就更爲離奇了。正史記載,楊貴妃葬於馬嵬坡。傳說中,李隆基在還朝之後曾經尋找過楊貴妃的遺體,但是沒找到。如果是就地安葬,怎麼會找不到屍體?”

“另外還有一個傳說,就是陳玄禮不忍殺死楊貴妃,於是與高力士密謀用侍女代替了貴妃。高力士用板車運送遺體,陳玄禮負責驗屍,兩人合謀之下偷樑換柱救下貴妃,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下,到達現在上海附近,揚帆出海,到達日本油谷町久津。”

我說到這裡頓了一下道:“如果,這個傳說是事實,那就更讓人難以理解了。馬嵬坡禁軍譁變的主導者就是陳玄禮,楊國忠被禁軍亂刀分屍,用長矛把首級給挑在了驛站大門之外。可見,陳玄禮請李隆基賜死貴妃的態度度何其堅決。”

“既然陳玄禮已經把事情做到了這個地步,他爲什麼又要把楊貴妃放走?況且,楊貴妃去了日本,那麼日本的學術界爲什麼一直都沒有相關史料?要知道,那個時候的日本視大唐爲天朝,楊貴妃到達日本,不可能默默無聞地度過餘生。就算日本官方有所保留,也該留下一些民間傳說吧?我覺得東渡日本的說法不足採信。”

豆驢不以爲然道:“有些傳說當不得真,可能就是人的一種美好願望。興許就是有人不忍心相信一位絕代佳人香消玉殞才編出了這個傳說。白居易不也說‘六軍不發無奈何’嗎?”

我點頭道:“所以我才說想找當年的線索實在是太難了。除非還能找到一些貼近事實的傳說,否則,就算我們現在去馬嵬坡挖地三尺也別想找到什麼線索。”

狐媽沉聲道:“我不想聽這些,我想知道你的計劃。說說你想從什麼地方下手吧!”

我繼續說道:“藍漠影告訴我,不要把目光盯在四大美人身上。他給我舉的例子是四大妖姬,妲己、妹喜、驪姬、褒姒。最近的一個,驪姬,是在春秋時期,其餘三個都在前秦,能找到的資料更少,基本上不作考慮。”

我拿着資料道:“我順着資料大致捋了一下。宋代牽扯帝王又下落不明的佳人只有李師師。明末的秦淮八豔勉強能算得上與皇朝有關的只有陳圓圓。吳三桂衝冠一怒爲紅顏,大清由此入關,但是陳圓圓的下落卻極爲明確,她可以排除。”

豆驢急了:“說來說去,你是一個人都沒找着啊?”

我擺手道:“不。清代還有一個下落不明的人,只不過她引起的動盪太小,才一直被人忽視。那個人是呂四娘。”

“她?”豆驢的眼睛差點沒瞪出來。

呂四娘一直被認爲是民間傳說中的人物,如果沒有雍正的離奇死亡,或許呂四孃的傳說也不會出現。

根據正史記載,雍正是在夜間忽然暴斃。雖然史學家傾向於雍正因爲服用丹藥造成毒發身亡的說法,但是關於雍正的死因也在民間出現了種種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呂四娘刺雍正。

雍正年間,湖南秀才曾靜上書陝西總督嶽鍾琪策動反清。嶽鍾琪穩住曾靜,密報朝廷。雍正將曾靜下獄之後,就此事大做文章,對案犯嚴加審訊,廣肆株連,由此引出了浙江文士呂留良文字獄案。呂留良雖然已死,卻被開棺戮屍,株連九族。

其孫女呂四娘在安徽乳孃家中倖免於難,其後拜大俠甘鳳池爲師,借宮中選妃的機會混入皇宮,暗殺雍正,並帶走了雍正的首級。乾隆無奈之下,只能用黃金給雍正鑄造首級下葬。

呂四孃的故事曾經被編撰成了連環畫,就算我不去解釋,豆驢他們也很清楚。

豆驢琢磨了半天才說道:“呂四孃的這個傳說,不是早就被學術界推翻了嗎?有學者考證,呂氏被誅九族的時候,呂四娘只有四歲,哪怕是幾年之後,以她的年齡根本就不可能刺殺雍正。你覺得這個傳說靠譜?”

我嚴肅道:“學者的考證未必準確。”

葉尋先說道:“如果按照千古紅顏的標準,呂四娘確實是最有可能的一個人。雖然傳說中並沒描述呂四孃的容貌,但是她能被宮中選中,就算不是絕色佳人,至少也不會太醜。”

葉尋說完才轉頭道:“你還有什麼依據沒有?”

我繼續說道:“我還聽過一個傳說。你們現在看清宮劇,被皇上盤牌子侍寢的嬪妃都要用毯子捲起來送進宮中。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防止嬪妃在身上私藏兵器刺殺皇上。”

我聲音一頓道:“這個規矩並非清代入關就有,而是出自雍正之後。更重要的是,這段秘辛是出自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之口。”

豆驢震驚道:“溥儀承認雍正是被刺殺身亡?史學界怎麼沒有記載?”

我搖頭道:“溥儀只是解釋了嬪妃被毯子卷裹入宮的事情,並沒承認過雍正是被刺殺身亡。畢竟,這裡面牽扯到了皇家臉面,就算真是那麼回事兒,他也不會承認。”

我沉聲道:“至於是與不是,我們進雍正墓看看不就知道了嗎?”

“你特麼瘋了吧?”豆驢的唾沫星子差點沒噴出來,“雍正墓至今保存完整,官方都不允許輕易開發,你想鑽進去看看?你特麼就不怕陳文把你稀屎打出來?”

我似笑非笑地看向了狐媽:“這個就得狐媽進行溝通了。”

我不知道狐媽最後怎麼說服了陳文,他同意讓我們在不破壞陵墓內部的情況下探查雍正墓。

命令倒是這麼下來了,我和葉尋卻犯愁了——我們兩個人誰都不會盜墓,打不開墓門,我們怎麼下墓?找專家直接開掘肯定不現實,就算陳文開口,文保部門也不會同意。

我們倆思來想去,只能帶着隨心上陣了,我們這些人裡,也就只有她和狐媽學過盜墓。

如果可能,我一百個不想帶隨心走。這不是因爲隨心本身,而是因爲她在探神手的眼裡已經是個死人了,我再把她帶出來,說不定還會惹來更多的麻煩。

隨心本人好像對自己叛出探神手的事情並不十分在意。我並沒多問隨心,連夜出發趕去了清西陵。

第三十五章 未曾相識第七十八章 敵蹤縹緲第五一六章不公第一三九章 節外生枝第七五二章交鋒2第三八二章 死地2第八零四章再遇故人2第一八五章 拱手讓城第一三二章 殺機頓起2第六五五章妖星往事第七六七章龍脈天師2第二零二章 同樣的開局第一三七章 探神密碼第一零五章 橫刀屠龍第二一八章左右爲難第二八七章 再尋藥王像第一三零章 殺機重重2第六六五章屠妖第四三七章 眼4第九十章 一半的可能第七十八章 敵蹤縹緲第一六零章 奪路狂奔第四三六章 眼3第一九二章選擇第五一九章水牢秘境第六六一章鈴兒第三九一章 千古紅顏第四五一章一怒睜眼第二四七章 搬救兵第三九五章 下馬威第二八六章 蛇纏藥王第六五二章牽制妖星第七二八章海盜風雲第三十一章 水下活人第七五五章鯊魚礁第六八九章俘虜第四四二章 尋蹤第五六零章意外第三零二章 再見五屍神2第三二三章 誅心第五三七章再回密室第一二九章 殺機重重第一八一章爭執再起第六九一章森林第一四六章 皆爲孔明第七零六章火晶第四四四章 進塔第二四六章 選擇2第二一七章分道揚鑣第五零二章決定第七二八章海盜風雲第五二四章理不清的思路第一七五章 會動的棋子第二零八章 驚現探神手第四五五章謎題2第三九八章 不赦之罪第七四二章歸心第三零五章 白狐2第一七五章 會動的棋子第七八八章破局第四七三章常羊山下第八一九章龍屍2第二零一章 再次旅行第七七三章密卷之秘第七九三章身世如迷第六四一章災星歸位2第六七二章百密一疏第八一零章驚龍第二七一章 水淹蓬萊2第五七二章天沙之下第七五五章鯊魚礁第三一四章 千里奔逃第六一三章惡魔契約第三三三章 五毒原3第二四二章 闖山3第七三二章線索第六九九章知己2第二零零章 在一起第三六四章 苗疆秘境第二零五章 沉船第四六四章賭第五一四章脫險第三六五章 苗疆封魔第七八七章心可轉物第二七三章 不死第一五六章妥協第一五二章 出來一見第七八八章破局第三二一章 一怒拔刀2第七二七章千里而來第一六八章 諸葛留書2第三七一章 虞楓的安排第五四二章步步緊逼第一二零章心遙第十章 試探第五零九章狐殿狐衛第五零六章埋骨之地2第七三一章蛻變第一六七章 諸葛留書第六一一章契約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