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大危機總是多重弊端集中形成的

太極宮,顯德殿李建成拉着趙郡王李孝恭入席。

李孝恭客套一番,見李建成態度真誠,只好陪着李建成落座。

李建成望着李孝恭道:“趙郡王,遷爲河澗郡王,這是將父皇虧欠的東西,還給你。既然是我主事,定要還你個公道。”

李孝恭看着李建成笑着點頭。

唐時的趙郡,既爲趙州,下轄平棘、欒城、元氏、癭陶、贊皇、柏鄉、臨城、昭慶八縣。但是河澗郡則下轄十二縣,無論人口還是轄境,趙郡遠不及河澗郡。

李建成想了想道:“此番,我原本欲將你的封邑,與淮安王叔對調,卻又怕,淮安王叔去父皇那裡苦鬧,便折衷處理了。敕文這兩天就會下來。兵總歸有你帶的,不過現下,我有別的事情差派你。”

李孝恭擺擺手道:“除了帶兵,我什麼也不會的,在朝裡做官,非鬧出笑話不可!”

李建成鄭重的道:“莫怕,我的意思是,由你出任鴻臚寺卿,兼領左驍衛大將軍,接掌鄭仁泰手上的京兆兵權”

李孝恭一怔。

李建成沉吟道:“朕打算裁軍,你對此有何態度?”

李孝恭笑了笑道:“其實,臣正要說此事。兵貴精,不貴多,李藥師以爲,現在大唐的軍隊,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

李建成點點的應了一聲道:“哦?”

“三天之前,陳大將軍將十二大軍緊急拉練,想必陛下也聽說了吧!”李孝恭苦笑道:“咱們大唐,不堪戰的軍隊太多,能拉得出去,打得硬仗的軍隊,太少。要練兵,便要練得像安西軍、定遠軍以及東宮四衛率那樣。想要打敗突厥人,軍隊要能跑、能打。不堪戰的軍隊,像現在的十二衛,名面上有將近二十萬大軍,可其中能戰之兵,不超過五萬人馬。”

李建成連連點頭道:“很好!很好!朕眼下,有個事情,需要你來幫忙。

李孝恭起身躬身道:“都是自家兄弟,陛下不必客氣,儘管吩咐!”

李建成嘆了口氣道:“這麼做,有些不盡人情,只能委屈你了!”

李孝恭不傻,從李建成這個厚道人的反應中多少猜測到李建成的用意。

李建成想要裁軍,阻力並非十二衛大軍。因爲陳應曾在龍首山演武,把十二衛大軍全部拉出去,結果足足一天十二全部抵達,結果仍有三萬餘人馬到天黑都沒有到達龍首原。

陳應當既決定要把十二衛大軍中三萬餘掉隊士兵全部裁撤。

李孝恭知道李建成用河澗王換趙郡王,目的就是爲了補償他。李孝恭淡淡的笑道:“臣回去就會上書陛下,請求裁撤一半王府護衛,並且建議,天下之兵,裁撤一半,淘汰老弱,選拔精銳。”

李建成聞言大喜,同時心中也鬆了口氣。

……

土地,一個永恆的話題。多少年來,無數的紛爭、流血,無數的改革、革命,無數從無到有的的戰爭,無數由盛到衰的王朝,都圍繞着這個近乎永恆的話題展開。在工業文明興起之前,土地幾乎是人類社會中唯一的基礎資源,是人類文明延續的根本依賴,也是數千年來人們自相殘殺的罪魁禍首。

從遊獵社會步入農耕社會,標誌着人類自原始社會步入文明社會的第一步。因爲土地,人類開始進行更爲嚴密的勞動分工;因爲土地,人類開始進行更爲全面的制度規範;因爲土地,族羣日益衰落,因爲土地,國家開始出現。

無論史學家們持何種觀點,無論現代社會關於人類文明演化階段的劃分是否科學是否客觀,無論是東方的史學家還是西方的史學家,都毫無異議地肯定一點,在工業文明出現之前,任何所謂的有記載的人類政治文明史都是一部土地分配與再分配的歷史,在長達數千年的時間裡,土地,是唯一推動着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原動力。

每一次時代的更替,都以土地爲標誌;每一次王朝的變遷,都以土地爲內容。

西周建立的封建制的核心,是對土地的所有權做出了從上到下的等級式分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所有的土地,都屬於天子,天子是天下最大的地主。

這是一個終極的地主,一般而言,凡是過於絕對的,往往是最不實惠的。因此天子實際擁有的土地非常少,只有京城周圍那麼一點點而已。其他的土地,則大多以“分封”的模式被天子分給了自己的家人、大臣和貴族們。

天子分封出去的這些家人,這些大臣,這些貴族,叫做公、侯、伯、子、男。而這些接受天子分封的皇親大臣貴族,如今被我們稱作“諸侯”。

諸侯之下,則是分封的士大夫,也是士。士最開始的時候,都是諸侯的門客,也是妥妥的無產階級。士的理想,便是重新分配天下的土地,以更爲合理的模式,用更爲科學的制度,以便能夠讓有限的土地保障更多的人的利益。

於是,有了商鞅的“二十等軍功爵位制。

無論漢朝二十等軍爵制,還是三國時期的曹魏屯田制,以及現在隋唐的府兵制,其實都是以商鞅二十軍功爲基礎的軍爵變種。

誰能夠更合理更科學地分配土地,誰便是民心所向。

那些無數次高喊着“均田地”揭竿而起的農民起義領袖們,他們永遠不會明白,平均並不總是合理的,只有讓自己的士兵能夠通過戰爭獲得利益,只有讓自己的百姓願意通過從軍獲得土地,他們纔會拼出性命爲領袖們打出一片紅彤彤的江山。

秦朝因爲不能保證軍爵可以授田,於是百萬虎狼之師讓劉邦兵不血刃而入。大唐也是因爲沒有土地封賞府兵,於是安史之亂,黃巢之亂,藩鎮割據。

陳應非常清楚,任何一個朝代。如果把開國時期遺留的歷史問題不能妥善的解決,那麼後世子孫,永遠不可能解決。

大唐面臨的最直觀問題就是關中太小,土地是有限的。區區不到四千萬畝田地,哪怕依靠後世的糧食產量,也僅能養活兩千餘萬人。但是關中的土地,僅半掌握在世族門閥手中,餘下的土地,除了自耕農之外,沒有留下多少可以支配給府兵的土地。

像大唐這樣在關中地區保持二十萬常備軍,至少需要關中一半的土地賞功。

陳應目前能做的,就是讓大唐關中減少人口集中,否則這個雷遲早有一天會爆炸。

所以,陳應利用糧荒這個時機,恰當的建議李建成向關外遷徙人口。

裁撤府兵也好,遷徙人口也罷,其實都是治標,而不是治本。要解決這個問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遷都。把都城遷到洛陽或者鄴城,哪怕是汴梁都比長安強。

在沒有鐵路和高速公路的時代,僅僅糧食和生活物資運輸,就會把大唐壓迫得疲憊不堪。

陳應回到陳家堡的時候,許敬宗拿着卷宗正等着陳應。

許敬宗把手中的厚厚卷宗遞到陳應手中,滿臉堆笑道:“主上,事情談妥了,咱們借給糧商共計一百五十萬貫,他們質押物全部在此!”

陳應匆匆掃視一眼,發現上面的質押物被狠狠的壓價。

陳應笑道:“他們現在應該縱酒狂歡?”

許敬宗點點頭。

陳應心情卻依舊非常沉重。

許敬宗非常疑惑的道:“主上,咱們計劃,咱們一定可以抄底關中糧商,糧食價格必大跌,您爲何顧慮重重?”

“關中這場旱災,不知道幾時才能緩解!”陳應嘆了口氣道:“不管代價多高,總不能讓京畿斷糧;其二就是走水路從江淮運糧援京;其三,儘可能將關中百姓調到容易得糧的沿河地區就食,緩解京畿糧食供應的壓力……”

說到這裡,陳應的目光盯在潼關至函谷關的方向。

關中大旱,渭水無法通航。從洛陽到長安這六百餘里,全部需要走陸路運輸,這樣耗費實在太大了一些。

陳應看着許敬宗道:“敬宗,你下去歇歇吧!”

許敬宗走後,陳應一臉疲憊的躺在軟榻上。

時間,大唐現在最缺時間。

眼看着秋季就要到來,一旦秋季到來,大唐不僅僅要面臨內部不可調和的矛盾,還要承擔來自突厥的軍事壓力。

要說打仗,陳應真不怕。可是關鍵是,大唐與東突厥的邊境線實在太長了,到處都是漏洞。

就在陳應迷迷糊糊快要睡覺的時候,突然一雙柔娕的手按在陳應腫脹的額頭上,輕輕按摩起來。

陳應感覺非常舒服,幾乎快要呻吟出聲了。

就在這時,陳應背後響起了聲音。

“其實,要解決關中糧食危機,除房玄齡所言三策外,解決京畿糧荒也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

陳應聽到這個聲音,頓時大驚失色。

果然,陳應起身回頭,望着一臉惶恐的長孫無垢,不知道什麼時候出現在書房中。

陳應冷聲喝道:“你說什麼?”

長孫無垢期期艾艾的道:“時間實在緊迫,京畿存糧很可能只能維持到下月中旬,每個時辰都要爭取,拖一天,不知道會有多少人餓死京畿。眼下關中乾旱期間,妾身以爲應立即組織人手疏通八河,拓寬河道,改善東都洛陽到到京畿的通航條件……另外,要立時在洛口、黎陽建立大糧倉準備存糧。水路運來的糧草在洛口倉,津海方的糧草,儲存在黎陽倉內。反正洛口倉距長安也就七百里路,無論換小船或換車馬走陸運路長安,都要容易得多……”

聽到長孫無垢的話,陳應心中暗暗驚訝萬分。

他沒有想到長孫無垢居然還有這樣一層見識。怪不得李世民在長孫無垢活着的時候,英明無比,可是長孫無垢英年早逝之後,又開始昏招跌出。這恐怕李世民一半的功勞,都是因爲長孫無垢的傑作。

“這樣啊!”陳應知道這不是一封奏章解決事情的問題,他必須去面見李建成,把整個朝廷其他事情都停下來,將所有能調動的資源都集中拓寬渭河河道、修築運糧驛道、修建儲糧大倉這三件事情上來。

做這樣的決定,當然有政治上的風險,同樣的,做大事必須有決斷的魄力,陳應能以弱冠之齡崛起於,自然不是白來的。

陳應沉吟了片刻,說道:“好,我擬奏章!”

京畿鬧糧荒並非只缺一萬石、兩萬石糧,而是缺數以百萬石計的糧食。京畿要負責解決十二衛近十五萬大軍,五萬餘匹戰馬給食問題,僅維持這麼龐大的軍隊,一年軍食加上運途耗損,就需要三百多萬石糧。

三百萬糧食需要三十萬輛大車、六十萬匹騾馬、三十萬名車伕來運輸,這麼龐大的馬車排成一長列,行走在驛道上,前後將形成約五六千里的長隊。以載量二百石的內河漕船計,三百萬糧食需要一萬五千艘船、三到六萬名船工,也許額外還需要數十萬計的拉縴夫,排成一列行在漕運河道,前後也將近千里長的長隊。

大危機總是多重因素集中暴發才形成的。

……

長安城齊王府,李元吉黑着臉走到後院。看着李元吉臉色不善,謝叔方湊了過去,破着頭皮問道:“齊王殿下,出了什麼事?”

李元吉的臉陰沉如水,一臉憤憤的道:“趙郡王李孝恭,早上上表,請求裁撤自己的王府護軍,並且建議,天下之兵,裁撤一半,淘汰老弱,選拔精銳。”

謝叔方高聲怒罵道:“這趙郡王,是得了失心瘋吧?”

шωш ⊙тt kǎn ⊙CΟ

李元吉罵道:“李孝恭知道什麼?陛下犯糊塗,他也跟着瞎起鬨!”

就在這時,宇文化及笑道:“這不是更好嗎?”

李元吉一怔,頓時恍然大悟。

隨即,李元吉望着宇文化及道:“糧食的事情查清楚了嗎?”

宇文化及點點頭道:“已經弄清了,這批糧食是去年通利錢莊,收賬收過來的糧食,共計一百萬石!”

李元吉驚呼出聲道:“一百萬石?這麼多?”

宇文化及淡淡的笑道:“一百萬石多嗎?就算有兩百萬石糧食,也填不飽關中百姓的肚子!”

李元吉皺起眉頭道:“這批糧食我們全部吃下,恐怕頗爲不易吧!”

李元吉也不是不會算賬,現在糧食價格已經接近鬥米九十錢,一百萬石糧食差不多需要九十萬貫。

宇文化及嘆了口氣道:“是不容易,不過也不是不能辦到。現在我們已經向通利錢莊舉債一百五十萬貫,完全可以把這些糧食拿下!”

事實上,每次放糧。關中糧商集團可以拿到手中的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按照這個趨勢,關中至少要運進二百萬石糧食,他們的錢才能耗盡!”

第四章不借就搶(二更)第五十章汝可知天高地厚?第一六九章打仗不需要計謀第六十六章人不爲已天誅地滅第五十七章屁股決定腦袋第七十八章一萬泉邊磨刀霍霍第八十八章一首詩而升官(二更)第五十九章卿不負朕朕不負卿第一九一章等待摘桃子的人(二更)第三章急智生擒賊首第一八九章東宮和秦王勢必要分出勝負第十六章哭笑不得第一零七章不作就不會死第一一七章蒸汽機火車跑起來了第十四章意亂情迷第三章這還算一座宅子嗎?(一更)第四十五章揮金如土第二七三章私通後宮且有苟且(二更)第二十五章靈州沒有軍隊只有義民(一更)第四十二章東受降城第一六一章李世績絕對不會袖手旁觀第六章休要怪我不擇手段(兩更九千)第五十八章會不會反(爲書友37036439漂紅加更)第一百零五章問世間情爲何物第七十章此處無聲勝有聲第八十章寧殺錯勿放過(二更)第一六四章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第二十六章羅士信遇刺(二更)第一九二章許敗不許勝誘敵深入第一七七章立馬虎牢氣雄萬夫第一四一章人爲財死鳥爲食亡第九十二章李秀寧的憤怒第二十八章人生自古誰無死第七十一章非禮勿視第四十九章小夥伴們驚呆了(二更)第二七四章無論勝敗生死不相負(一更)第九十九章人爲財死鳥爲食亡第七十六章欠揍第一百零二章臣不敢奉詔第一七七章立馬虎牢氣雄萬夫第六十九章未必會輸第九十六章另類定情信物第七十六章欠揍第八十二章天降橫財第八十二章皆爲大漢之臣妾第四十八章雪夜奔襲靈州第六十五章留給突厥的機會已經不多了第二十一章朕若想殺你你的腦袋焉能安在第一一六章冠軍大將軍單雄信第一二八章刎頸之交紙糊金錘第八十九章端酒賠罪第一一一章李世民深陷定襄第二章扯虎皮拉大旗(四更)第三十章新官上任立威第二十六章居長安大不易第五十四章相逢一炮泯恩仇(一更)第二六五章擇天下精銳共禦外侮(一更)第二十章陳駙馬舌戰羣儒(一更)第二五九章臨陣倒戈急轉而下第二二六章被教壞了的李建成第一八三章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第二六一章國之將亡必出妖孽(三更)第一四一章木驢之刑第三十一章明修馳道暗渡河西第九十六章另類定情信物第一零四章李世民會獵定襄(二更)第二五八章兩國交兵禍不及妻兒(一更)第三十四章李世民的意外之喜第一七五章首尾不能相顧第六十九章以其人之道還施彼身第九十八章冷遇第一一六章冠軍大將軍單雄信第一百零一章齊王妃爲何出現在陛下寢宮第一八五章陌刀之下無名將(上)第六十四章陌刀軍(下)第二百七十八章事出反常必有妖孽第一一二章準備豪賭一把的程知節第二七九章交出兵權回京完婚第十七章敲山震虎殺雞儆猴(三更)第十六章你以爲朕真的老糊塗了(二更)第七十八章娶回一個祖宗第二七五章異變迭起席捲而去(二更)第二三一章等着看好戲吧第二二七章王世充後院起火(爲堂主陳應加更)第九十五章一人做事一人當第一九一章援軍抵達點鼓聚將第二章扯虎皮拉大旗(四更)第三十六章初見侯莫陳虔會第一九三章永恆的只有利益(二更)第一九八章以戰養戰就食於敵第五十三章太誇張了第六十九章頡利聽說你的胡旋舞跳得不錯第七章這個世界是公平的第八十四章還有誰第一二五章你在這裡裡面的人是誰第九章駭人的戰績第一三二章不站隊要依靠絕對的實力(一更)第四十八章道不同不相爲謀(一更)第一二四章試問天下誰能相抗?第一三三章陳應的立威方式(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