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九章 拙劣的離間

當夜李嗣業在帳中燈下奮筆疾書,用絹布給封常清寫了一封敘舊信,信中隻字不提當前的戰事,而是聲情並茂地敘述過往的同僚之誼,然後他把這封信分隔成幾塊,趁着夜色用強弓從不同方向射入潼關關城內。

潼關內部的兵力配比大概是龍驤軍四萬人,龍武軍三萬人,郭子儀的心腹軍隊三萬人,封常清在其中只有七八千人,佔全部軍事力量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而太監直接掌控的軍隊數量已經達到了七成,相信這些箭矢只要有一支落到他們的手裡,他拙劣的離間計就會生效。

城頭巡夜的兵卒撿到了其中一支,連忙呈送到郭子儀的大帳中,但其餘的兩三支卻被龍驤軍和龍武軍士卒撿到,這些兵丁自然要先呈送給太監魚朝恩和程元振。

郭子儀接過箭矢後,將纏在上面的絹布拆解下來,笑道:“果然是離間計,手段如此拙劣,想必李嗣業是黔驢技窮了。”

等他抻展絹布一看,才發現被離間的對象不是自己,而是封常清,臉色頓時陰沉下來。

李嗣業的這種招術對他使的話,不會有任何效果,但是對封常清使出來,恐怕封常清連自辯的機會都沒有,正因爲皇帝本來就對封常清懷疑,因爲他昔日是被李嗣業一手提拔起來的,更因爲封常清現在所掌握的兵力在整個潼關守軍中微不足道。很輕易就能夠被拋棄。

郭子儀慌忙放下箭矢傳令道:“對方射進來的箭矢肯定不止這一支,馬上派人去搜尋,找到以後送到中軍帳中來。”

他但心這些箭矢被魚朝恩和程元振這兩個太監得到,他們本身就是那種嫉妒功臣唯恐天下不亂的人物。

親兵們得令之後立刻出去在城關內搜尋了一陣,回來向郭子儀稟報道:“我們找到的只有這一支箭矢,其餘的都如石沉大海,渺無音訊了。”

郭子儀疲憊地擺擺手,示意他們退下,等到天亮時,纔派人去把魚朝恩和程元振請到帳中來。

他熱情地請兩位坐下,直接了當地問道:“昨夜叛軍在城下向城內拋射絹布信件,兩位公公是否撿到了,或許還看到了裡面的內容。不管叛賊李嗣業在裡面寫了什麼,這都是他的離間之計,請兩位公公把箭矢的信件交給我來處理。”

魚朝恩兩人先是矢口否認,但郭子儀把親兵叫進來當面對質後,兩人很快又改變了口徑,魚朝恩硬着臉皮回懟道:“郭司空別忘了,我不只是受你管轄的龍驤軍軍使,還是朝廷派來監察軍政的監軍。不管這絹布上的內容只是敘舊,還是別有所圖,或者封常清就算是清白的,也應該讓近在長安的陛下知曉軍情吧。他到底有沒有與叛軍李嗣業勾結,也只有陛下才能夠決斷。”

對方將這種話一出口,他就無法辯駁,只好說道:“那好,我也向陛下寫一封奏疏,是非曲直,還請陛下決斷。”

……

皇帝已經開始在關中,朔方,隴右三地徵兵抓丁,擴大軍隊組織打持久戰,只要潼關能夠堅守住,李嗣業大軍暫留陝郡洛陽便是無根之水無本之木,軍心必然離散。將來鄭蔡節度使季廣琛和滑濮節度使許叔冀,淮南西道節度使來瑱,南陽節度使魯炅等人稍稍恢復實力後,六路大軍齊出,定能重新奪回河南。

只是最近他的身體日漸消頹,經常性的臥牀休息,多數政事都交給李輔國來處理,但涉及到潼關的奏疏,李輔國需要親自向他來彙報。

輔國跪坐在皇帝的榻前,先把魚朝恩的奏報和觀點輸出:“叛軍向潼關城內發射箭矢聯絡封常清,雖然內容俱是傷感敘舊一類的字詞,但魚朝恩懷疑裡面有暗語,不然李嗣業不會這麼閒。封常清經過數次慘敗之後,麾下兵力只剩下六七千人。雖然這些兵力不足以固守城垣,但若是裡應外合偷偷打開城門潼關則危矣,長安也將拱手讓與他人,還請陛下慎重對待。”

李輔國又和盤托出郭子儀的建議:“郭子儀武斷地認爲這是李嗣業的離間之計,應當不予採信,他說如果封常清要反叛的話,在鄴城之下的時候就該跟着反叛了。他還說陛下確實對封常清生疑的話,就請以避嫌的名義將封常清調離潼關改任他職,如此才能不使三軍將士寒心。”

李亨從病榻上支棱起身體,詢問李輔國道:“以你之見,誰的話更可信一些。”

李輔國低頭笑了一聲:“郭子儀這個人對陛下是忠心耿耿的,但就是喜歡雪中送炭,救人於危難之際,聖人若採納了他的話,想必封常清必然會對他感恩戴德。整個大唐軍中都是這樣的聯繫,上下級相互提攜一團和氣,以恩情以紐帶維繫成的小集團比比皆是,損失的卻是陛下的天威。”

李亨的臉瞬間陰沉了下來,冷聲說道:“繼續說。”

“其實封常清是否與叛軍勾結都無關緊要,緊要的是他們都喜歡給自己留後路,前些日子魚朝恩給奴婢寄來的信中說,他把李崇雲的屍體吊在了潼關城牆上,說是奉郭子儀的命令。但郭子儀立馬把臉拉了下來,似乎不願意承受這樣的名聲。還有這次,李嗣業往城牆內射箭聯絡封常清,郭子儀若殺了封常清,就與叛軍李嗣業徹底撕開了臉面,他抱着做好人的心思願意給封常清機會。所以說這天下的人都有退路,只有陛下和奴婢沒有退路。”

李亨聲調中有堅定也有怒意:“靜忠,你說的沒錯,這大唐社稷若亡,朕無路可退,百官卻皆有退路。立刻傳旨意給郭子儀,封常清勾結叛逆,意圖謀反,命他親自在潼關城頭上監斬封常清,讓他做個惡人又何妨。”

……

皇帝的旨意傳到潼關,霎時間衆將無不驚詫莫名,郭子儀尤爲震驚,他在奏疏裡已經給皇帝說得明明白白,陣前斬殺大將乃是軍中大忌,但皇帝依然要殺封常清,這不是讓親者痛仇者快嗎?

唸完聖旨的魚朝恩低頭凝視着跪在地上的郭子儀道:“陛下的旨意你也聽到了,要求斬殺封常清。他麾下尚有精兵七八千,爲了免生波折,還請郭司空下令將他叫到這裡來,宣佈聖旨將他擒殺。”

郭子儀沉思道:“此事請容我思慮一二。”

“呵,”魚朝恩笑道:“還有什麼可思慮的,難不成郭司空有所忌憚,還是郭司空認爲封常清不該殺?”

郭子儀嗅到了這中間潛藏的殺機與詭譎,皇帝的疑心是來自與多方面的,他必須承擔惡名,成爲捱罵的那個人,才能夠完全獲得皇帝的信任。

如今爲了郭氏子孫,爲了大唐社稷,他只能狠狠心去擔當這個劊子手。

“傳我軍令,請封常清到議事廳中來。”

第三百六十四章 繪圖第三百二十八章 平康名妓不好惹第二百八十三章 新官上任跳蕩營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堅固的小城第五百一十三章 長安近日事第四百三十一章 玄元燈樓設想第九十五章 遠行要精心籌備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帝的兩面性第九百二十四章 爭分奪秒爲江城第四百四十八章 戴望改弦易轍第四百二十五章 官官相護第三百四十六章 中途改道分別第八百九十一章 兵者詭道傳謠第七百一十八章 大夫思炮 庶子思歸第七百四十七章 君臣對坐論平叛第五百三十三章 右相的逆行巔峰第五百四十五章 郭子儀遺憾離任第五百九十二章 各種宣旨接任第二十三章 轉移案犯,駙馬奔走第五百二十章 美人引入南薰殿第四百零三章 求問李將軍第三百零八章 蔥嶺寶藏地第三百七十三章 合婚之日第一百四十五章 別跟都護談錢第一百八十七章 輪臺送卿問生辰第六百二十九章 議定龍朔永徽軍第八百三十四章 追擊與逃亡第四百六十章 拜訪赤水軍使第五百一十章 規劃籌備動員第八百四十三章 古浪口大破吐蕃第二百零三章 蘇祿命喪西域第三百一十一章 黃雀在後第八百五十九章 黃抱節興兵激變第七百零七章 長安不可居第一百一十章 知己不知彼(感謝宋秉書飄紅打賞)第六百九十一章 威武不屈第五百四十七章 農牧起糾紛第六百四十四章 官多不壓身第四百五十二章 徐賓與戴望第三百五十四章 該生不生,該亡不亡第八百四十四章 元氣大傷第一百九十二章 酒醉入幕賓(感謝長江的盡頭飄紅打賞)第九百零一章 張巡守睢陽第一百一十六章 夫蒙獨擋一面(感謝輝塵飄紅打賞)第三百三十一章 賜宴麟德殿第七百六十六章 肅宗父子回長安第二百二十一章 賀莫達幹竊以爲第四百零三章 求問李將軍第六百九十八章 口是心非話不投機第四十二章 太子長史,長安風聞第一百九十五章 校尉入撥換 點卯折衝府第四百三十五章 欲搭救張小敬第五百四十章 安置北庭諸將第三十三章 太子李瑛第二章 不良帥張小敬第四百四十章 安祿山這條魚第五百六十二章 重新回味評品第八百六十九章 談笑間掌控河東第五百八十一章 家有賢妻第五百一十四章 可渡河也可攀登第五百四十九章 右相解疑心第四百一十八章 軍功居於第一第八百三十八章 扶植傀儡皇帝第八百九十一章 兵者詭道傳謠第一百一十四章 計策第二百七十八章 十姓可汗之爭第八百五十九章 黃抱節興兵激變第六百一十六章 魚鱗陣騎兵戰法第二百九十九章 精絕故國尼壤城第五百六十七章 爲私利而反對第四百三十一章 玄元燈樓設想第一百八十六章 跪送守捉使出行第一百九十六章 上任便處突第九十一章 每逢佳節必喝酒第三十一章 西市酒肆對飲第三百五十七章 都護府定策第八百二十四章 謀略和預判第五百八十章 高仙芝欲徵羯師第八百九十二章 史朝義失冀州第六百三十五章 楊宅荒唐酗酒第四百零二章 敵軍燒糧第三百七十四章 裴都督法斷私通第五十八章 徒手相搏第五百零六章 如何教導下人第三百五十三章 制勝第八百五十三章 舍遠求近回長安第三百一十三章 石塔驛閒談軼事第七百一十六章 李嗣業論聖人第二百四十九章 打你毫無壓力第四百五十三章 我不是戴六郎第五百九十三章 李大夫加緊備戰第三百二十章 悶熱的相府第九百一十九章 賀蘭勝仗之後第五百八十四章 羯師國投降第六百二十五章 告祭太廟第一百五十二章 嚴刑逼供第一百二十九章 守捉使要護送商隊第二百九十三章 羊腿它不香嗎第七百五十六章 設伏潼關路第六百六十六章 高段位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