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章 天津橋頭君恩薄

楚王李豫和李嗣業等功勳將領跪在端門前的天津橋頭上,在他們面前宣旨的兩人分別是中書令兼東都留守崔圓和李亨的心腹宦官,元帥府行軍司馬李輔國。

李亨派出這樣的陣容前來洛陽,可能是怕分量不夠重鎮不住場子。以右相來兼任東都留守,有唐歷史上還從未有過。如今東都周遭聚集着各節度使麾下二十萬軍隊,這些武夫對他來說是一把雙刃劍。

李嗣業看到李輔國身後的宦官們身上揹着三四道聖旨,又看見這個太監的神情極爲慎重,他感覺道今日的事情不會太簡單。

皇帝也知道多數人都喜歡先聽好消息,所以李輔國把封賞的冊書和制書給率先讀了,將領們自然感恩戴德,紛紛跪地拜謝。

“各位將軍辛苦了,都站起來說話。”

接下來郕國公的臉色暗了下來,也預示着他接下來要宣佈的是壞消息。

“臧希液,你可知罪?”

臧希液挺身半步上前問:“我何罪之有?”

李輔國青着臉呵嘿一聲道:“現在咱代替陛下來問你的罪,金口玉言如陛下親臨,你還不給我跪下回答!”

臧希液長吐了一口濁氣,才上前叉手跪了下來。

李輔國冷哼一聲開口道:“臧希液,朕念在你素有功勳,才升任你爲河西行營節度使,誰知你卻如此不堪,與協助大唐平叛的回紇軍發生衝突,導致雙方關係險些弄僵。這是一個穩重的節度使該有的樣子嗎?你這樣恣意妄爲,讓朕今後如何相信你?”

臧希液開口給自己申辯道:“當時回紇軍正在搶劫坊中百姓,我帶兵出手制止乃是爲了解救百姓,希望陛下能夠體察。”

“休要強詞奪理!”李輔國怒哼一聲道:“不管你有什麼藉口,都不得與友軍發生衝突,你的那些辯解對朕來說沒用。念在你過去素有功勳的份上,朕只拿掉你的河西節度使,任命你爲右羽林大將軍回長安任職。”

李嗣業聽罷,立刻上前叉手說道:“如今北上討伐叛軍在即,臨陣換將對我軍非常不利,希望郕國公能以大局爲重,暫時不要解除臧希液的職權,等他戴罪立功之後,是罰是賞再做處置。”

誰知李輔國只是冷着臉陰惻惻地笑道:“李太尉,陛下從未說過要派兵北上討伐敵軍,反而命三軍暫時駐紮在陝郡、汝州和許州等地,等將蜀中上皇接回長安後再做定奪。”

李嗣業臉色一變,知道自己最不想看見的事情已經發生,那就是皇帝爲了自己的一己私利,故意放緩了討伐叛亂的進程,他是爲了防止蜀中的上皇利用二元政局分走自己的功勞,防止李隆基用他的舊臣與他爭奪勝利果實,更是爲了不讓天下人和歷史認爲,這場平叛的大功勞是他和李隆基共同完成。

他只要將太上皇從蜀中接回到長安,表面上存在的兩個皇權就會合二爲一。如今長安已經是他李亨打造的樊籠,只要太上皇進入其中,他就沒有任何能力再作妖,乖乖地接受他所安排的晚年養老場所。

李亨只有走完這一步,纔敢放心地將衆多將領外派出去作戰,他纔會相信他們口中的征戰只爲自己一人。

至於喪失戰役的良機會有什麼影響,他根本就不在乎,就如同他不在乎胡人搶劫洛陽會有多少百姓因此喪生。他更不在乎失去戰役良機後,會要多少兵卒的性命去填補這樣一個過錯,在所有的利益均衡面前,百姓和兵卒們的利益和生死實際上都是被忽略的。

李嗣業踏上前去的腳步又退了回去,雙手交疊在小腹前坦然說道:“我會向聖人重新上表,向他解釋爲什麼要立刻北上討伐叛軍。”

李輔國兀起嘴角,臉上露出輕鬆的笑容:“太尉啊,天下清醒者何止太尉一人焉?天下能征善戰者也何止太尉一人焉?陛下他焉能不知眼前的局勢輕重?你所思慮的不過是中原河北等地的戰局,而陛下他需要思慮的卻是全國乃至今後天下的局勢。如今江淮節度使李璘謀反,各地都需要穩固形勢。叛軍如今退走一隅,陛下的意思是等糧草軍備充足之後再行討伐之舉。”

“宜將剩勇,當追窮寇。”李嗣業依然執着地說道:“不能剿平叛亂,如何安定社稷?”

李輔國嘿然笑道:“那正好,太尉,陛下念你在外征戰之苦,特下旨讓你回長安休息幾個月,到時候你自己到陛下面前說去。”

李嗣業面無表情站立在原地,不想再跟這太監爭論。

見自己三兩句話就擺平了李嗣業,李輔國心中得意的很,又高聲對衆人宣佈道:“朔方軍暫且佔據陝郡,補充兵員,徵調糧草,河西軍佔據東京畿洛陽,由李揆擔任節度使,仍由魚朝恩擔任監軍兼任行軍司馬,軍中將領一切如舊。安西軍暫據汝州,北庭軍暫據許州。”

衆將聽到李輔國宣佈的這番決定,終於不抱任何幻想,皇帝是真要將諸軍擱置一段時間,苟延殘喘的叛軍勢力終於又得到了喘息之機。敵我雙方都有豬隊友,這般勢均力敵的樣子真讓人可氣又可笑。

李輔國從馬背上翻身下來,在李豫面前躬身叉手道:“楚王殿下,陛下也下旨召你回朝。”

【看書領紅包】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看書抽最高888現金紅包!

李豫也不能理解,猶疑地問道:“五郎,如今叛亂未平,我身爲天下兵馬大元帥豈能離開洛陽而回長安苟安?”

“殿下啊,你是皇長子,這些對你來說都是小事,將來你將會成爲儲君,回到長安替陛下分憂處理政事,這纔是殿下你的職責。”

李輔國說完這番話後,西京留守兼中書令崔圓才插得上話,好像也沒有什麼話可說了,這死太監已經把所有要講的內容都講完,他只好挺着肚子倒空話:“各位將軍同仁,我崔圓留守西京畿期間,會致力於恢復地方政務,保障運河暢通,希望各位將軍不要辜負陛下的重託,與我一起堅守維護洛陽的繁榮穩定。”

衆將神情諷刺,丫你個繁榮穩定,我們剛把它從叛軍手裡奪回來,到處是斷壁殘垣一片蕭條,哪兒來的繁榮之說。

殊不知他們的這副表情,落在李輔國的眼中便是依功倨傲,不服上司,連堂堂的中書令都對你們沒有威懾?看來陛下的決議是非常正確的,若是不讓這幫人好好地坐兩天冷板凳,他們還不把尾巴給翹到天上去?

“東京留守等同於陛下親臨,爾等若敢忤逆,等同欺君,好好思量思量!都散了吧。”

封常清、段秀實、臧希液等三人跟隨李嗣業來到皇城的副元帥行在,三人情緒都很低迷,臧希液更是滿臉鬱憤,對李嗣業叉手道:“太尉,對不住,我辜負了您的囑託,讓人給抓住了把柄也摘掉了權柄,如今包括飛虎騎,炮營在內的河西軍都落入閹人的手中。”

李嗣業拍了拍臧希液的肩膀寬慰他:“這不是你的過失而是我的過失,他們罷免你是衝着我來的,我沒想到皇帝竟將一時私利定爲大局,反而將真正的大局棄之不顧。”

封常清湊到他身後問:“眼下太尉何去何從,難道真要跟着他們回長安?我們又該怎麼辦,駐守在汝州和許州不但不能進攻叛軍,還隨時有可能遭受叛軍的反撲。”

李嗣業捻着鬍鬚說話:“眼下只能蟄伏一陣子,我若不回長安,必然不能讓皇帝安心,反而會讓你們的地位岌岌可危。如今中書令崔圓和新任河西節度使李揆都依附李輔國,你們都要虛與委蛇以求安定,等待新的機會到來。”

第七百零四章 拓石碑讖言第七百五十六章 設伏潼關路第七百七十二章 安祿山之暴怒第二百零七章 財帛動人心(感謝king-kang飄紅打賞)第六百四十七章 李大夫的稱讚第二百五十四章 兄長的人生大事第四百八十八章 安西兵事第六百零四章 利誘頓毗伽葉護第二百七十四章 曲終人離散第八十九章 王妃身邊的親人們第六百五十六章 大勃律之戰第六百七十四章 將相生矛盾第七百二十三章 楊國忠殺瘋了第一百零一章 知人知面不知心第四百九十六章 禮物各顯神通第五百九十六章 善使軟刀子第四百九十一章 考課評分不合格?第六百八十一章 楊暄攔阻辦案第四百一十四章 撿來的孩子第四百一十章 英雄所見不同第三十一章 西市酒肆對飲第六百五十五章 天寶十二載第三百一十八章 將軍的先見之明第八百五十八章 錢財可通一切第五百二十章 美人引入南薰殿第三百九十一章 平地有驚雷第六百四十七章 李大夫的稱讚第八百四十四章 元氣大傷第二百八十八章 郭氏正直兒郎第五百二十八章 長安不欲留第九百零八章 蜀中變亂始末一第六十章 朋友與鄰居第二十章 聞染與李枚兒第五百二十二章 扶持莫拿利王第八百四十八章 進逼涼州勸降第五百八十四章 羯師國投降第八百五十五章 說服失敗卻生他計第三百八十九章 新十姓可汗第八十五章 兄弟都是坑第九百三十三章 李旭立國第九十八章 最後一句忠言第四百六十二章 隴右李姑臧長房第二百七十七章 提調段秀實第五百五十章 名將之痛第六百二十八章 酒宴授勳獎賞第三百一十二章 乏味的砍柴第四百九十八章 提前挑撥矛盾第五十七章 皇帝等吃第六百零四章 利誘頓毗伽葉護第一百零三章 黃沙中再遭遇第八百八十一章 李峘投降獻成都第五百九十七章 戰爭的騙術第三十五章 李記蔥花餅鋪第三百四十七章 只要安逸第五百七十七章 金錢的威力第七百零一章 煮茶陰謀論第三百八十一章 輿論引導第五百六十二章 重新回味評品第二百五十六章 加官封賞第一百四十八章 物資已經送達第十七章 讖語解密第九百二十一章 郭令公趁夜突圍第一百八十五章 別離循循善誘第八百三十九章 陰間登基大典第四百二十三章 甘涼故事第九百零七章 權力的糾紛第四百四十八章 戴望改弦易轍第二百九十六章 店大宰客第八百零四章 主動變爲被動第四百九十八章 提前挑撥矛盾第五百三十六章 回安西挖掘人才第七百五十五章 準備克復長安第五百八十五章 與高仙芝辯第四百六十六章 發配蔥嶺之逆旅第六百九十七章 李嗣業白馬入長安第六百六十九章 興都庫倫懷古第五百二十八章 長安不欲留第三百一十五章 尋找太上玄元皇帝第四百三十四章 青樓楚館發牢騷第四百一十章 英雄所見不同第二百六十三章 愛得不惜此身第七百零七章 長安不可居第二百零六章 攔路劫財第六百七十八章 高尚相府離間第二百六十一章 感情非兒戲第六百六十三章 反面教材第四百零七章 莫賀可汗求降第五百三十五章 副都護郭子儀第八百五十一章 金錢維繫聯軍第五百章 太子送婢女第三百二十八章 平康名妓不好惹第五百四十九章 右相解疑心第一百二十八章 接待波斯商隊第四百五十章 敵我混亂之際第六百一十七章 猛火雷破陣第六百六十七章 潰軍之將只剩勇第六百零六章 投射兵器對峙第六百二十六章 入朝敘功(一)第五百九十九章 初次戰役交鋒第一百四十六章 棉被引發的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