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四章 高陵授田封邑

高陵縣已經近在咫尺,它位於京兆府天子腳下,距離長安城也不過五十多裡地。

這就是李嗣業所認爲該封地的雞肋之處,他理想中的家業應該處在山高皇帝遠的地方,即使想在封地上乾點驚世駭俗的事情,也不會被發現,更不會受他人的監視和干涉。

拋開地理位置不說,就說今日的關中早已不是昔日肥沃的八百里秦川,自秦以來大規模地建造宮室,環繞着這片腹地大肆砍伐樹木,把這碧綠青蔥的平原砍伐成了光禿禿的黃土溝壑,渭河席捲着大量泥沙往下游的黃河匯聚,由於太過渾濁,與涇水合流的時候,清濁一眼可辨,此乃涇渭分明。

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從古代就開始了,其醞釀成的惡果也越來越嚴重。這一點李嗣業不想多說。

前往高陵的隊伍中多了一位不速之客,是在西市上與米查幹合夥開米記商鋪的沙粒,由於這二年兩人的生意順風順水。商鋪在東市上也開了分店,專門對口售賣從蔥嶺守捉販運來的商貨。

沙粒已由當初的小小少年,長成了年輕兒郎。他頭戴黑紗襆頭,身穿墨綠色缺胯袍,看上去英氣勃勃。只是性子還有些靦腆,距離女子一丈以內就要臉紅,比含羞草還要敏感。

他對李嗣業叫他到高陵來非常不解,如今已是商賈,對生意之道也只是稍稍精通而已,但對於爵位田產食邑一無所知,他這點愚鈍的人生經驗,也不夠資格給東家出主意。

他唯一能知道的就是,八百畝永業田是可以世襲下去的。

縣城土牆外的黃土道上已經有縣中的官員和耆老在等待,他們面容還算矍鑠,陌生地擡頭望着騎在馬上的將軍和武官們。

但很快這陌生感就被生疏的笑容給替代了,由縣令韋光業帶頭叉手行禮,衆人蔘差不齊地高聲祝賀:“恭賀李都護授爵高陵縣子,我等率縣中耆老在此迎候。”

李嗣業領着衆人翻身下馬,向縣令和其餘官員,縣中耆老還禮。所謂耆老,就是本縣中某大姓宗族的族長,高陵縣有韋氏,杜氏,李氏等大姓,不過都是關中郡望的旁支,或許能在縣裡面撐起些門戶,但放在外面卻算不了什麼。

他們在這些人的簇擁下進入縣城,來到高陵縣縣廨。縣中已經得到戶部的公函,有戶部的官吏專門來劃定食邑和田產。

縣令韋光業是京兆韋氏家族的旁支,或許跟主枝差得不太遠。通常本地人是不能在本地居官的,能打破這條慣例的人,肯定背後動用了不少關係,一般人當然做不到。不知道韋光業和韋堅是什麼關係,如果有關係的話,他會不會也是太子黨的一員。

縣尉從縣廨中將高陵縣輿圖取了出來,鋪在案几前伸手在紙上劃拉一通後,指着西北角上的兩個村落說道:“塗溝和李家原共有五里,每百戶爲一里,五里有一鄉,名爲塗鄉。從今日起塗鄉五百戶就是李都護的食邑,我稍後就把鄉正叫過來,以後鄉正的任命,也由李都護來定。”

“至於劃歸李都護的八百畝永業田,就在塗溝和李家原的正西,方便你對食邑的管轄。”

這八百畝田地本來是京兆府的官田,用來當做均田制的進行授田,如今縣裡握在手中的官田已不足四千畝,隨着年滿十五歲的百姓成長起來,這些田作爲口分田授出去,再有個五六年,高陵縣將無田可授,介時便是均田制的末日。

不過縣中如今儘量施展一些手段延緩這末日的到來,比如種榆桑的永業田,已經有二十多年沒有授了,還有一些外遷出去的鄉戶,縣裡也想辦法將田討回來,用來授給新的勞力。這裡面的門道錯綜複雜,李嗣業還是預先了解了一些。

簡單點來說皇帝將李嗣業封爵在縣裡,使得高陵縣的情況雪上加霜,私田不上繳田賦,縣裡的租庸調只能在一部分百姓身上來回徵收,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如果連京兆府都是這個情況,全國的其他地方自不必多說。

李嗣業得到的這八百畝田地肥沃平整,屬於官田中的上等良田,處在統治階層就有這樣的好處。

韋光業專門指派了一名司戶吏,跟着李嗣業到他的田產上去劃定田界。

他們來到塗鄉的塗溝官田,這一片的沃野平川前方有一座小山,李嗣業站在山頭上,就可以清晰地將他的田產盡收眼底。

司戶吏站在他的下方殷勤地說道:“李都護請看,這山頭上全是樹木,可以就地取材建造府邸,建成後府邸面朝整個田莊,也方便收割收倉。”

李嗣業一言不發,卻對沙粒招了招手:“沙粒,你過來。”

他從懷中掏出田契,塞到了沙粒手中說:“從今天開始,你除去做米記商鋪的生意外,還要擔當高陵縣子爵府的管事,塗鄉五百戶的租賦和這八百畝田的產出,我都交給你來管。”

“可,可是。”沙粒頗感爲難地說道:“我只會做生意啊,哪裡會管田產?”

“這就是生意。這些田產就是生意,我今後可能顧不上這裡,也許一年都不會來一次,這裡的一切都交給你來操辦。”

沙粒似乎有些難以理解,吃驚地說道:“東家,這裡可是你的封地啊。”

“沒錯,這些都是私產,每歲的收入你只需向我報一次帳,跟米記商鋪的收入一起分紅結賬,除此之外,將永業田租出去後租賦儘量低一些,永遠不要超過朝廷規定的田賦數額。剩下的你愛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只要別把自己折騰掉就行。”

李嗣業拋下這句話,留下沙粒和目瞪口呆的司戶吏,帶着衆人遠去。

這司戶吏伸出兩根手指指着自己的太陽穴,晃動着對沙粒說道:“請恕我孤陋寡聞,你家都護到底是怎麼想的?這可是八百畝的永業田,五百戶的食邑啊。怎麼感覺這些田產是他的累贅一樣?”

沙粒也啞巴了片刻,扭頭嗯嗯了兩聲說道:“你懂什麼,上面的大人物想什麼,豈是你能夠知道的。鯤鵬展翅九萬里,區區田產這種小事怎能顧得上?”

……

李嗣業的下一個去處是高陵縣李氏的族堂,他是受了李氏耆老的應邀,如同一些功成名就者衣錦還鄉一般。

高陵縣李氏近幾百年好像沒出過什麼人物,不像臨近的三原縣有軍神李靖這樣一位大拿光宗耀祖。不過李嗣業做了副都護,又授了子爵,也算是高陵李氏的一樁喜事了。族中的老少都來見證這一時刻,許多他叫不上名字的人,都與他有了這樣那樣的親戚關係。

他與妹妹流落長安之前,由於父母過早去世,在高陵縣屬於三無的破落戶一類。如今族中耆老要把他父母的牌位供到族堂中來,還要重新修繕墳墓,族譜也要重新修訂。這樣他就不再是無根之葉,而是高陵李氏中的傑出人物。

第一百八十三章 宗呂不死有後福第七百五十三章 渭河橋飛騎相救第五百零八章 各種情仇憤怒第六百九十三章 清查西域商會第七百二十五章 盛世餘暉第六百三十二章 三聖之作第一百七十七章 強扭的瓜不甜第六百八十三章 米查幹開誠佈公第五百二十二章 扶持莫拿利王第三百九十三章 隴右採訪使第六百六十五章 策略最有效第一百五十章 到底誰在陷害誰第五百五十一章 思想上的危險第三百零二章 安西有戰事第八百七十二章 後方被人偷襲第八百六十七章 敗軍之將無處逃第五百八十章 高仙芝欲徵羯師第二十章 聞染與李枚兒第五百七十六章 生意就是生意第六百七十章 面聖求募兵第七百七十三章 宦官誘惑收買第三百五十八章 禮遇封常清第一百三十二章 波斯商人盛情難卻第三百一十九章 天寶元年第六百九十六章 千隴道上亂象第十一章 長安第一夜第二百五十二章 歸來第九百零六章 襄陽陷入相持第八十八章 孤身截馬救玉環第六百七十四章 將相生矛盾第四百三十八章 入得楊府拜會第三百八十六章 上元安康日第八百九十四章 史思明退,郭子儀進第五百七十六章 生意就是生意第六百三十章 有矛盾有對立第八十一章 忠言勸太子第二百八十二章 第一條家規第四百一十九章 偶得猛火雷第二百二十二章 有所謀,有所恃第四百四十一章 山外來客尋戴望第四十七章 唐皇問餅第五百六十二章 重新回味評品第八百五十八章 錢財可通一切第五百零八章 各種情仇憤怒第七百八十五章 晚景淒涼第六百一十六章 魚鱗陣騎兵戰法第四百三十六章 景龍觀密會第六百六十四章 初次追襲第八百七十三章 忠臣苦忠臣難第三百二十三章 平盧節度得上上第八百零三章 相持三門峽第七百五十三章 渭河橋飛騎相救第九百三十四章 不安定因素第七百四十八章 才智多面手李泌第二百九十八章 吐蕃女奸細第二百二十九章 書生強悍,校尉善謀第一百六十八章 武裝心靈第七十四章 美女的好處第一百二十六章 帶兵應當有擔當第七百五十七章 財貨惑人心第七百七十一章 伺機而動第四百一十章 英雄所見不同第三百九十八章 不請客自來第五百二十三章 道柔忽歸來第四十五章 協會?幫會?第二百三十一章 風吹草動殺人第七百二十三章 楊國忠殺瘋了第五百三十五章 副都護郭子儀第八百二十章 蒲津渡大戰第二百三十三章 城中巧安置第六十八章 東宮的難處第六百零六章 投射兵器對峙第一百二十五章 上任三把火,其一第三百八十一章 輿論引導第五百八十八章 鞭策邊令誠第八百二十九章 郭令公艱難抉擇第八百七十三章 忠臣苦忠臣難第六百一十一章 沙漠中鏖戰第六百七十九章 楊國忠僞託查案第九百二十四章 爭分奪秒爲江城第七百六十六章 肅宗父子回長安第五百一十九章 伽延從託孤第三百六十三章 漢代耿恭井第二百三十五章 箭雨襲城第八百四十四章 元氣大傷第四百九十四章 相繼入府拜會第十八章 聞氏父女第五百五十六章 加緊排演第三百九十九章 反派的二三事第二十九章 卻是虛驚一場第六百五十八章 預謀伏擊戰第五百五十三章 人情終究要來第五百三十八章 戴望高談謀商第三百五十一章 強援第九百零八章 蜀中變亂始末一第八十三章 不速之客造訪(求推薦票收藏)第一百五十五章 來曜許諾第四百零九章 渡河第一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考量朝中態度第六百七十五章 安祿山府邸定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