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0章 道基弘方,既隆且昌

須臾便是八月千秋節,作爲大唐第一個將自己的生日定爲節日的天子,李隆基收穫了無數臣子獻上的各式各樣的寶鏡。政事堂三位宰相中,李林甫敬獻的寶鏡極盡精美,裴耀卿的中規中矩,而張九齡的則是最出人意料——他竟是將自己編撰的一套勸諫之書《千秋金鑑錄》送呈。作爲天子,李隆基即便不高興,也只能捏着鼻子收了,而且還裝模作樣大爲嘉賞。

而除卻張九齡,滿朝就沒有第二個人敢於這樣煞風景了。就連各地邊臣,亦是不遠數千裡敬獻自己的千秋鏡。這其中,這些年來一直中規中矩的杜士儀,此次卻突然敬獻了一面據說是從黃河中打撈起來的古鏡。當古鏡經高力士之手呈遞到天子面前的時候,李隆基便發現,這鏡子雖歷經歲月,仍然幽雅而古樸。宮中也有那麼幾件據說是傳自商州的青銅器,和這面鏡子相比做工彷彿,可這面古鏡的背面,卻有老子騎青牛之象

因大唐素來尊崇老子,甚至尊其爲玄元皇帝,李隆基本人又鑑於武后和韋后當初全都是藉着佛教意圖自立,對於道教的扶持素來不遺餘力,見此鏡不禁喜上眉梢,老子騎青牛旁邊的八字篆文則更讓他驚異了。因爲那“道基弘方,既隆且昌”八個字,不但蒼勁古樸,而且從某種角度看去,竟然連鏡面上也能呈現出這八個字

如若旁人敬獻這樣的千秋鏡,他嘉賞歸嘉賞,得意歸得意,總還有幾分保留,可呈送此鏡的是歷來不出挑隨大流的杜士儀,這意味就不同了。

要知道,杜士儀在當年尚未入仕之前,就敢在關宴上呈上雷擊枯梅,諷喻梅花風骨,貶低牡丹富貴,而後多次強諫直諫,深得宋憬讚譽,韓休賞識,素來被認爲是年輕直臣第一人。而杜士儀在中書舍人任上時,對於太子被人誣爲勾連外臣之際,還在他面前直言不諱。更不要說連身爲近侍的牛仙童,也是被杜士儀掀翻了。換言之,和那些很可能是生造出來討他歡心的祥瑞相比,杜士儀這面古鏡十有八九真的是從黃河上撈起來的

繼司馬承禎之後,他的弟子——茅山上清宗的這一代宗主李含光一樣深得李隆基寵信,也不知道是不是厭煩了天子沒事就試探如何煉丹長生,他在觀瞻過古鏡之後便一口斷定這是老子隨身之物,甚至從道德經中引經據典加以詮釋,既隆且昌四個字更是被其作爲天子聖壽綿長的證明。

歷來皇帝最怕死,尤其李隆基眼見當初表現得兄友弟恭的兄弟們,須臾只剩下了寧王一個,就更加怕死了,聖壽綿長這樣的描述無疑令他感到無比的欣悅。於是,如獲至寶的他甚至命人在洛陽宮中專設鏡閣,供奉這面古鏡,隨即又要因此蠲免朔方貢賦。

眼見得天子如此離譜,張九齡終於忍不住了,在御前義正詞嚴地反對免朔方租調,因和杜士儀共事多年,他即便犯嘀咕,倒也沒認爲這是杜士儀自己生生假造出來的東西,只是一再以天下其他地方也有災患,而朔方並無水旱之災作爲理由,總算是讓李隆基就此收回成命。然而,和他同列的李林甫卻在和他一起告退出了宣政殿之後,對送出來的一箇中官低聲嘟囔了一句。

“朔方有太上玄元皇帝古鏡打撈出水,如此祥瑞,加恩也並不過分,張相國好歹和杜君禮共事過一段時間,怎的如此不解風情?”

這話自然瞬間就傳入了李隆基耳中。他此前聽說過一二風言風語,道是李林甫和杜士儀不睦,因而舉薦其轉任朔方,實則是故意把人趕到火上去烤,可聽得這話,他不禁覺得傳言不免言過其實。張九齡和杜士儀還是曾經一塊知制誥的同僚呢,不過朔方免賦稅的小事卻不肯成全,李林甫卻反而顯得通情達理

類似的想法他已經在心中積壓了不少,如今也是想想便罷了,等到他在千秋節當日於城樓上觀賞廣場百技樂舞的時候,早已把此事丟到了九霄雲外。一時高興多喝了幾杯的他在高力士親自攙扶下上了肩輿回寢宮之後,半夢半醒之間,他突然聽到耳邊傳來了低低的說話聲。

“杜大帥呈送的那面古鏡是真的嗎?從前不是聽說,不少所謂古鏡的千秋鏡,其實都是僞造來哄了大家開心的贗品?”

“別人獻的興許是假的,可杜大帥什麼人?據說李相國還曾經請過有名的鑑寶者觀瞻過,道是從鑄鏡之法到銘文畫像,都是和太上玄元皇帝那會兒的年代類似。再說了,杜大帥獻鏡子的時候除了一句黃河撈上的古鏡,別的可一個字都沒說,這時分若是一併獻上一篇妙文,豈不是更加錦上添花?”

“倒也是。李天師也說,那方寶鏡乃是寓意福壽,是說大家聖壽綿長,能如上古聖天子一般,活過百歲。大家能活得久,我們也就能活得久。”

李隆基雖說醉意醺然,可腦袋卻還有幾分清醒,只有眼皮子耷拉着沉沉的擡不起來。儘管憤怒於有人會在自己的臥榻之側悄悄嘀咕這些話,可別人說古鏡是真的,說他能夠活過百歲,他也不是沒有欣喜的。也不知道過了多久,他終於強撐着睜開了眼睛,迷迷糊糊往四周圍一看,卻發現靜悄悄的並沒有人在,提高聲音喊了兩聲,方纔有人快步進來。

“大家有何吩咐?”

“適才……適才誰在朕耳邊聒噪?”

那宦官訝異地瞪大了眼睛,茫然搖頭道:“高將軍親自送了大家回來,安置過後就吩咐不要擾了大家的千秋之夜,故而讓我等在外守候,並沒有人膽敢在陛下臥榻之側呆着,更不要說聒噪了。”

李隆基有些難以置信,他環目四顧,突然發現在一旁的鳥籠中有兩隻白色的鸚鵡,想到這是一年前西域進貢來的,自己一直愛若珍寶,登時爲之色變。他仔細回憶了一下那說話的聲音,感到確實陌生得很,從前絕對沒聽到過,他不由得支撐着坐起身,也不披衣裳,就這麼趿拉着鞋子蹣跚走到了鳥籠前。黃金打造的鳥籠中,兩隻白鸚鵡見着他絲毫沒有任何異狀,跳上跳下異常歡快,可看在他眼中,卻更加確證了之前的念頭。

說話的……是這兩隻白鸚鵡?這麼說,他真的能夠長命百歲?

那一瞬間,李隆基的眼神中迸發出了難以名狀的狂喜。

武惠妃探明瞭李隆基的心意,卻在武溫有的案子上栽了個大跟頭,固然她已經不那麼在乎杜士儀,可杜士儀能夠平平安安地從隴右轉任朔方,而且還是通過的李林甫舉薦,她不禁生出了幾許奢望。李林甫早已自陳願保護壽王,杜士儀又是壽王妃的師傅,興許他日這一文一武,真的能夠保她的兒子登基?故而,當宮中一下子滿是杜士儀獻寶鏡,而後茅山上清宗這一代宗主李含光斷定天子聖壽綿長等等傳言之際,她不禁只覺得心裡沉甸甸的。

如若當初王皇后在的時候,她聽到這樣的傳言興許會高興,可現在……李隆基的心思就連她這個枕邊人都捉摸不透,一想到興許還要這樣忍耐幾十年,她就只覺得前途一片灰暗。她的那位姑祖母武后,是在高宗死後方纔真正權傾天下的,即便臨終前已經是被軟禁的狀態,可後來坐在皇位上的始終是嫡親兒孫。而韋后沒了親生兒子,篡權之後自是沒有好下場。相形之下,她有兩個親生兒子,比起當惠妃,太后自然不用擔驚受怕

儘管也許是杜士儀頌聖,李含光給天子戴高帽子,可眼見得天子雖然漸漸倦政,可很少有什麼病痛,她心裡怎會沒有起伏的念頭?

“惠妃。”瑤光快步走來,見武惠妃面色怔忡,她行禮之後便低聲說道,“駙馬來了。”

所謂駙馬,在武惠妃這兒自然是專指楊洄。這位咸宜公主駙馬進殿後親親熱熱地叫了一聲阿孃,隨即便一刻都沒有耽誤地說起了正事,卻是太子和光王鄂王聚在一塊誹謗君上。這一年年初,所有皇子再次換了個名字,太子李鴻改名爲李瑛,壽王李清則是改名爲李瑁,對於最年長的太子而言,改名字已經是開元以來的第三次了,即便每個人都不可能高興,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李隆基乃是君父,他們大抵都只能乖乖接受,而楊洄稟奏的就是這一點。

若是平日,武惠妃怎麼也會立刻設法捅到李隆基面前,可此刻她只覺得意興闌珊。而楊洄敏銳地看出了這一點,自然想起了如今朝野內外的傳言。

於是,他眼珠子一轉便低聲說道:“阿孃,陛下福壽綿長,這是臣民歡欣的好事,只有別有用心者方纔會心中耿耿,例如那位郎君。咱們大唐的太子素來不易爲,他熬油似的熬了二十年,安知不會盼着某一天?只要讓其表現出那種激憤來,則東宮轉瞬便會易主”

這楊洄果然大膽

武惠妃倒吸一口涼氣,繼而不禁怦然心動。等到她屏退了楊洄,復又召來追隨了她一輩子的瑤光,低聲說出了楊洄的計策時,後者猶豫許久,這才低聲說道:“聽說,昨晚上千秋節之夜,陛下夢到那兩隻白鸚鵡開口說話了,而且也是斷言聖壽綿長。”

“竟有此事”想到那個突然死遁的神異道士張果老,武惠妃不敢不信這種靈異之說,眉頭頓時皺成了一個死結。而這時候,瑤光想到近日自己一位遠親進京投奔她時,偶爾露出的一句話,她不禁想了又想,最終低低說出了一番話。

“惠妃,我說一句大不敬的話。當初中宗那位節愍太子奮起謀逆,若真的和中宗皇帝同歸於盡的話,興許後來韋庶人反而能站得住腳了,那時候誰還能指她謀害中宗皇帝?”

“噤聲”武惠妃立刻讓瑤光閉嘴。然而,話語戛然而止,她的心裡卻不禁滿是那種大逆不道的念頭。

如果……只是如果……李隆基能夠和太子李瑛乃至於那討厭的鄂王光王同歸於盡的話,內有李林甫,她何愁大事不成?至於外頭的邊臣,只要有一兩人首先響應奉詔,誰會節外生枝?至不濟,就算李瑛失敗了,東宮之位也就能順理成章騰出來了

第473章 極品好茶,利於美白第345章 夤夜來客第1263章 君已將死第1027章 一呼百應第222章 妾心堅如玉第1273章 名不正言不順的新君第399章 仇人不見,今非昔比第812章 貪得無厭第944章 王權再易主第203章 面唾不容情,他鄉遇故知第1007章 無敵無雙第660章 不可無權柄第583章 突厥牙帳,雲州特使第185章 都堂唱第,狀頭登科第392章 黃泉之路,請君走好第587章 戮力同心第155章 你方唱罷我登場第1220章 非戰之罪第1165章 當頭一棒向天子第1235章 攻城攻心第989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42章 圍爐炙肉話家國第220章 金枝玉葉第778章 重建和迎親第371章 怨心深種,豐收大歸第989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1226章 殺人祭旗第761章 文武同心第968章 割袍斷義乎?第566章 雲州招商第933章 一方支柱第570章 招兵買馬第247章 舉杯銷愁愁更愁第711章 銓試第1138章 相見盡歡,忠肝義膽第141章 夜戰第1119章 忠貞見疑第596章 無地之縣,一窮二白第887章 五鎮節帥第684章 樹倒猢猻散,胸中不平言第581章 大局已定第1200章 定風波還是避風波第690章 準卿三條奏第606章 雲州集第1184章 諸軍突圍,吳王斷後第785章 蹣跚起步如幼童第447章 上敲下打,吐蕃疑人第839章 僕固懷恩第655章 鐵勒拔曳固第1079章 骨利幹之王第108章 驚變第767章 傳訊火箭第149章 請君入甕第284章 迎難而上第482章 宇文統之心第546章 利害之下的決斷第504章 雷霆第312章 離婚!第258章 聚散有時,贈君部曲第991章 條條大道,任君選擇第363章 張丞相新樓宴第199章 臨別肺腑言,意恐遲遲...第184章 天子之怒第739章 人人皆道君粗鄙第673章 逝者已矣,生者猶不息第919章 人心向背定成敗第1105章 反擊第853章 凱旋第528章 今夜羣星不如皓月第864章 軍功由邊釁起第826章 老驥伏櫪,寶刀未老第610章 醉不糊塗吳道子第145章 畫龍點睛的第二...第1164章 義子將前鋒,兒統飛龍騎第1051章 西域新主第881章 最寒帝王心第304章 門下省履新第190章 千金易取,知己難得第1230章 玉石俱焚第822章 文武歸心第771章 談崩了?第1097章 拔出蘿蔔帶出泥第296章 表字君禮,忘年知己第60章 家有長者,老而彌堅第477章 出蜀揚帆天下第1084章 了卻君王天下事第522章 拿人和蕃不心疼第425章 天字第一號大壞蛋第1121章 心灰意冷的死遁第897章 劍術教習第429章 無效婚姻第515章 賜婚第691章 交鋒第697章 蕃將投效,羽翼漸豐第217章 慶功宴後美人約第412章 胡蘿蔔 大棒第140章 突變第359章 善後第925章 問君心何許第677章 此情可待成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