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拿人和蕃不心疼

開元八年,杜士儀奉李隆基之命前往河東河北各邊地的時候,曾經苦學過一陣子奚語和突厥語,儘管這些年少有用過,但憑着他的博聞強記,卻知道梅祿啜三字的出處。梅祿啜並不完全是名字,而是唐人根據突厥語發音所譯,實則是稱號和官名。梅祿在突厥語中指的是統兵者,而啜則是指一部之長。也就是說,這個能夠用漢語和他打招呼的突厥使臣,乃是如今突厥的一部之長,統兵大將。

有鴻臚寺官員在側,杜士儀並沒有賣弄自己那點突厥語,當即用漢語含笑說道:“沒想到貴使竟然知道我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人。此次貴使奉毗伽可汗之命進貢了三十匹名馬,又交還了吐蕃的來書,陛下自然大悅。互市馬匹的事,一半用絹帛,一半用茶葉,此話當真?”

“自然當真。只不過,馬匹市茶,五萬匹馬所需要的茶葉恐怕是一個非同小可的數字,未知天朝可能拿出來否?”

因爲事出重大,鴻臚寺相陪的是從六品上的鴻臚丞劉燁,時年業已四十有七。論官品他在杜士儀之上,然則大唐官員從來就不是以官品定高低,而是以官職清要爲重,所以杜士儀當初以正六品上的成都令遷從七品上的殿中侍御史,人皆以爲升遷。如今再由殿中侍御史而調任同品級的右補闕,也同樣被視作是重用,便是這樣的道理。

鴻臚寺丞雖爲從六品上,卻往往並不被視作是唐人仕途中必須經歷的清要之職,而精通蕃語者更是能夠不依官品調任此職,可要再上升就難上加難了。比如劉燁就整整在鴻臚丞任上耽擱了整整八年未有寸進,所以分毫不敢小覷入仕年限尚且不及自己的鴻臚丞當得長的杜士儀。

因此,接到杜士儀的眼神,他便義正詞嚴地說道:“大唐之大,天子金口玉言,難道使者還不相信?”

“不是不信,只是我聽說茶葉在天朝不過是纔剛剛開始流行,大多要由蜀中轉運,而且每年契丹和奚族所耗費的茶葉便已經數目龐大,甚至吐蕃人也以金或馬市茶,如今再加上我突厥,那樣的數量恐怕絕不止十萬斤二十萬斤,甚至到百萬斤也不足爲奇”

四十出頭的梅祿啜字裡行間無不表明,自己來時對茶事狠狠下了一番苦功夫調查。見那個鴻臚丞被自己說得有些目瞪口呆接不上話,他便看向了杜士儀。讓他失望的是,這個年紀輕輕便一手推動了茶葉貿易以及茶政的年輕人,只是眉頭微微蹙了一下。

“毗伽可汗派出貴使進貢,以示和我大唐友好之意,以馬市茶時,我大唐自然也會誠懇相待,即便數量大,也不是不能設法。至於吐蕃人,犯我隴右,攻陷瓜州,這是自己斷絕互市之路,一粒茶梗也不會送過去,更不要說一片茶葉”杜士儀略過奚族和契丹不提,因見梅祿啜面色爲之一變,他又笑着說道,“貴使既然粗通茶事,那想來也該知道,兩京之地,河北河東,隴右河西,包括安西四鎮,一概都是不出產茶葉的。這種妙物,來自西南和東南。”

劉燁有些不明白杜士儀爲什麼提這個,但梅祿啜卻爲之面色一變,而杜士儀也“好心”地替他解釋了一二。

“產茶之地位於南方,也就意味着興兵亦鞭長莫及,如吐蕃,儘管和我大唐西南的劍南道相隔不遠,可一旦觸怒了我大唐天子,兵鋒也只能劍指西北,難及西南至於東南,那就更不用說了。所以,睦鄰友好方纔是兩利之道,貴使以爲然否?”

梅祿啜本意只想讓大唐官方承諾每年供給定額的茶葉,免得各部族都需要此物,到時候供不應求。然而,杜士儀卻當着他的面說,因爲吐蕃這次興兵來犯,所以會斷絕吐蕃的茶葉供應,又言明茶葉產地都在兵鋒範圍之外,他不禁輕輕吸了一口氣。

一直以來,如突厥吐蕃奚族契丹這樣的遊牧民族,打仗除了威懾,就是掠奪子女玉帛,如今卻又多了一樣需要關注的東西

“我突厥毗伽可汗便是心存友好,否則,怎會堅拒吐蕃聯手之意?還請杜補闕再拜天朝陛下,毗伽可汗的修好誠意,便如同天上的雲朵一般潔白無瑕。而且,毗伽可汗誠心誠意地請求大唐皇帝陛下,請婚大唐公主”

和親的事不在杜士儀的權限範圍之內,因而,他自是全盤交給了鴻臚丞劉燁去處置,就只見對方舌粲蓮花,連消帶打地把梅祿啜給暫時敷衍了過去。等到從鴻臚寺所轄的四方館出來,杜士儀不禁向劉燁問道:“毗伽可汗似乎已經不是第一次請婚公主了?”

“自然不是。自從開元八年突厥那一場大勝之後,這位毗伽可汗就連連上書求和求婚,但求和之意陛下答應了,求婚卻遲遲不許。當初陛下封禪之前,鴻臚卿袁公還曾經親自去過一次突厥牙帳,毗伽可汗說,反正和親公主又不是陛下的嫡親女兒,他並不想指名挑人,只希望陛下能夠賜婚一位公主,出自何門都無所謂,所以袁公歸來之後替毗伽可汗請婚,突厥使臣更是隨同封禪,但最終陛下還是沒有答應。說來說去,突厥不比吐蕃,更不比契丹和奚,狼子野心難治,公主和親突厥自唐以來幾乎就不曾有過,所以陛下自然猶豫是否要開這個先例。”

因爲固安公主的先例,對於拿宗室女,甚至宗室女的女兒去和親,杜士儀一直心中不齒,此刻聽劉燁這麼說,他不禁暗歎李隆基總算是又英明瞭一下。誰知道,劉燁下一刻竟說出了一番讓他大吃一驚的話。

“不過,鴻臚寺曾有人對陛下提出,固安公主雖因前事和李魯蘇離婚,但陛下既然又賜婚了李魯蘇一位東光公主,固安公主又有定奚之功,如今公主封號未去,何妨令其和蕃突厥?以公主之能,必然能令突厥與大唐更爲友好。”

聽到這裡,杜士儀簡直對那位提議的鴻臚寺官員怒到了極點——不知道體恤固安公主先後嫁給兄弟兩位奚王,甚至還阻止了奚族投向突厥,結果反而險些被王皇后和藍田縣主一再算計也就罷了,竟然還要讓這位好容易才能過上清淨生活的公主再去和蕃突厥?

他一時沒按捺住火氣,竟是冷冰冰地說道:“此人倒是會算計,也不知道他家中可有女兒,可願意送去和親突厥?”

那位提議的官員只是鴻臚寺的主簿,如今也調去了別處,因而劉燁聽到杜士儀這刻薄的評語,有些尷尬地笑了笑,卻沒替對方辯解。自從漢時有和親以來,官場民間對和親的看法從來就不是一邊倒的。尤其每次和親都要帶去大量財帛,是否能抑制住那些和親番邦的貪念卻還未必可知,更何況,歷來和蕃公主,幾乎就少有長壽的。那位固安公主二嫁兄弟,又因爲嫡母不懂事而離婚遠居雲州,這就已經很可憐了,那位主簿還真是拿人和蕃不心疼

心裡存了這麼一樁讓人噎得慌的事,當來到洛陽宮宣政殿向李隆基覆命的時候,杜士儀的語氣不知不覺就有些硬梆梆的。李隆基何許人,當即敏銳地察覺到了。他卻沒想到杜士儀是因爲別的事而心中有氣,眉頭一挑徑直問道:“怎麼,是那突厥使臣出言不遜?”

杜士儀不想李隆基有此一問,隨即便醒悟到是自己把情緒帶到了這裡,平復了一下心情便長揖說道:“不,是那突厥使臣替其可汗求婚公主。”

“又是求婚公主。”李隆基有些懊惱地眯起了眼睛,突然想起杜士儀平素很有些見解,便若有所思地問道,“依杜卿看來,朕當應允否?”

“突厥反覆無常,陛下不當應允。”

杜士儀想也不想地答了一句,見李隆基犀利的目光落在了自己臉上,他就坦然答道:“臣在成都時,曾經見過吐蕃的那囊氏尚青,後又將其護送上京,陛下應該還記得這麼一回事。”

看到李隆基輕輕頷首,他又繼續說道:“那囊氏尚青能夠說得一口流利的漢語,據他說來,是因爲曾經從學於金城公主。金城公主自從嫁到吐蕃之後,雖有單獨的營帳和隨從,然則吐蕃豪族倚仗聲勢,再加上她嫁過去之後,西線大唐對吐蕃也有過戰事失利,她的處境並不容易,一度曾經生出過東歸之意。而且,她雖爲天朝公主,陪嫁又遠比吐蕃的聘禮來得豐厚,但在吐蕃人看來,付出了聘禮,那麼贊普娶回來的女人便和大唐再不相於,想如何便如何。”

這些話,一大部分是尚青所述,一小部分是杜士儀自己的分析,至於吐蕃婚嫁的習俗則是蜀地很多人都知道的。因此,趁着李隆基面露斟酌,他便誠懇地說道:“更何況,吐蕃也好,突厥也罷,族中不講禮教,以實力爲尊,部將殺可汗此等逆舉比比皆是,尤其是突厥。奚族契丹之中,衆多部族頭人心向突厥,倘若大唐妻之以公主,會不會讓他們覺得,如此就有了冠冕堂皇投靠突厥的理由?”

前面那些理由李隆基聽來不過是迂腐的書生之見,但最後一句話,作爲天子的他卻聽進去了。只不過,當着杜士儀的面,他只是不置可否地說道:“杜卿所言,朕都知道了。將絹帛換成茶葉,對於國庫的壓力便要減輕許多,此皆是你勸茶之功。茶引司之事若你還有什麼建議,儘管上書對朕說來。而梅祿啜倘若對市茶還有什麼要求,都由你負責接洽。”

“臣領命。”

等到杜士儀告退而去,李隆基方纔露出了一個笑容。

年紀輕輕卻又能於非常,此等臣子並不好用。不過沉穩之外,這杜士儀總算還有些年少意氣和迂腐

第49章 天子徵召第679章 言辭逼人,壓力山大第795章 杜氏幼麟第591章 當頭一棒第226章 尊卑長幼第758章 乾坤大挪移第12章 薦師第1011章 人生有取捨第1139章 朔方出兵第564章 負荊請罪,觥籌慶功第1096章 全我君臣忠義第865章 慶豐年中暗流涌第875章 以退爲進,以死爲生第563章 暗度陳倉第1063章 公道人心第674章 衣錦還洛陽第678章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第1126章 兵分兩路第680章 走馬上任第780章 從一而終第298章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第745章 鄯州老卒第674章 衣錦還洛陽第1028章 盡掀底牌第778章 重建和迎親第938章 司馬昭之心第1241章 風雲際會第1000章 名師高徒第512章 喜事將近第1177章 巧言勸弒父第627章 六州之主,風儀無雙第617章 度量和鬧事第185章 都堂唱第,狀頭登科第1140章 絕情絕義第993章 四方雲涌,副大都護第843章 用人須不疑第1100章 大亂將起第345章 夤夜來客第227章 大義之名第874章 心細如髮,危機乍第161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第566章 雲州招商第989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842章 毒餌第1164章 義子將前鋒,兒統飛龍騎第864章 軍功由邊釁起第1012章 君子不黨第642章 詩仙最狂豪,禾稼重如山第30章 竹林之中論疾苦第212章 美人計之下第610章 醉不糊塗吳道子第1273章 名不正言不順的新君第698章 二王相邀第214章 以德服人百第1168章 河洛攻略第433章 萬歲池第579章 城頭冰場第104章 臨行殷切囑,意恐...第989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777章 祭天賑災第359章 善後第176章 曲江之會,書生論戰第506章 了卻前事,調令回京第945章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第483章 急於求成第216章 還君琉璃,念君平安第765章 英靈祭第702章 廢立須慎重第5章 診治第1225章 兒孫如芻狗第1088章 喋血第884章 諫君寬仁,名士風流第879章 不得不動第1220章 非戰之罪第323章 秦王戰鼓第731章 追根溯源,河西節度第1115章 漠北新聯盟第1274章 杜氏有後第1250章 十六王宅大抄檢第763章 百事農爲本第878章 夤夜凶訊第723章 主動請纓第411章 良才美質第907章 姊妹如花第890章 年少輕狂,難死心第522章 拿人和蕃不心疼第1011章 人生有取捨第1169章 巨敗之後鞭文武第876章 送女回長安,熱腸李光弼第770章 收拾善後的隴右採訪使第860章 道基弘方,既隆且昌第9章 宗主第1053章 厚此薄彼第1246章 目標長安!第363章 張丞相新樓宴第112章 名門夜宿,大風...第1252章 君臣義絕第1109章 待風雷乍起第710章 一夜驚風雨,卻是銓試日第1264章 郭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