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長城主要是用來防禦的,而不是用來觀賞的,所以,在有防禦需求的時候,統治者就會非常熱衷於修築長城,而在沒有防禦需求的時候,統治者就不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築長城了,這個道理是最簡單不過的事情了。

在大唐帝國建立的初期,因爲領土還比較小,周圍又有大量的敵對勢力,尤其是來自北方的劉武周,這個劉武周依仗突厥的支持,一舉攻陷了大唐的發祥之地晉陽,攻陷了河東大部分地方,形成了威逼關中之勢,大唐立即採取強硬手段,一方面自然是派遣秦王李世民率領精銳兵馬抵禦劉武周,另一方面就是迅速構築防禦設施,也就是築起一道長城,用以抵禦劉武周的威脅,甚至,還能擋住隨時可能南下的突厥騎兵,保護新生大唐政權的安全。

這條從平城開始,一直延續到魯口的長城,就是大唐帝國修建的唯一一座長城,在這之後,由於大唐帝國的版圖一直在擴大之中,最終在擊敗強敵突厥之後,將領土擴張到了北方很遠的地方,境內所有的長城都成了內部的防禦建築了,也就失去了軍事上的防禦作用,於是,也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在這種情況下,大唐王朝便沒有繼續修築長城,甚至,對原有長城的維護也取消了,部分靠近長城的城池,爲了修築城牆,甚至,會將長城上的石頭拆掉,並使用這些石頭來修築城池和城內的建築。

大唐時代是有長城卻用不上,而到了大宋朝的時候,則根本就沒有長城,北宋還能有一點長城可以依仗,而到了南宋的時候,領土都跑到淮河沿線了,距離長城很遠,不存在修長城的問題了,用淮河這種天然的河流進行防禦,效果似乎也挺不錯的。

雖然大宋沒有長城需要修築,但佔領中原的遼國和金國卻是繼續修築長城,也是花費了不少精力的,甚至馬背上的民族蒙古,在建立大元朝之後,也搞起了修長城的事業。

而到了明朝的時候,因爲需要防禦蒙古騎兵的南下,於是,大明朝廷再次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築長城計劃,後世留存的好多高大雄偉的長城,都是大明朝的時候修築的,這一時期修築的長城更好更長,甚至可以這麼說,明長城是所有朝代之中,修築城牆最多的一個朝代。

畢竟,秦朝的時間很短,只有幾十年的時間,所能修築的長城的長度肯定比不上大明朝所修築的長城多,因爲大明王朝所存在的二百多年時間內,一直都在不停的修築長城,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這也與大明王朝所面臨的威脅有關,在趕走蒙古勢力之後,不甘心的蒙古貴族瓦剌和韃靼,經常率部南下騷擾,對大明朝的邊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另外,東北一帶新崛起的女真族,也變得越來越強盛,這幾股勢力都比較強大,且都擁有強大的騎兵,爲了對付他們,大明王朝不得不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在邊境上不停的修築長城,用長城來抵禦北方的這些遊牧民族的威脅。

到了清王朝的時候,由於國土再一次大增,北方邊界一直延伸到無人居住區,且北方已經不存在能夠威脅清王朝的敵人,所以,長城自然也就再次被忽視了,至少,繼承的明長城就已經夠用了,沒有必要繼續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去修築新的長城。而到了清末時代,大清朝的主要敵人都來自海上,在陸地上修築城牆就顯得更加沒有意義了,而且,隨着火器的威力越來越大,用石頭和黃土堆砌的城牆已經沒有太大的實質作用了,強大的火炮很容易就能夠把厚重的石頭城牆給轟開一個大口子,如此,繼續花費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修築城牆,就顯得毫無意義了。

根據後世歷史文獻記載,修建長城超過萬里的,也就秦朝,漢朝,還有明朝,秦國修建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漢朝修築西起河西走廊,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而明朝則修築了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畔的萬里長城。

而後世人所能看到和知道的長城,就是大明王朝所修築的長城,比如著名的八達嶺長城,就是明長城之中的精華部分。

李安隨意的俯下身子,輕輕的捏了一把,就把秦長城上的黃土捏下來好大的一塊,畢竟,這裡的城牆已經年久失修,在陽光的劇烈暴曬之下,黃土已經變得非常鬆散了,至少暴露在外的表層黃土,確實已經很鬆散了,只要輕輕一捏就會碎掉。

“看看吧!這裡的長城原本是能夠抵禦刀劍攻擊的,可現如今,只要用手輕輕的捏一下就碎了,這也難怪,都快一千年了,黃土早就風化了。”

李安開口感嘆道。

“最近這幾年,在姐姐的要求下,也讀了不少中原的史書,大秦王朝一統天下,爲整個天下的繁榮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修築萬里長城更是很好的保護了中原的百姓,是有利千秋萬代的好事,可秦皇卻揹負了太多的罵名。”

李寒露開口感嘆道。

“是啊!秦皇的確揹負了太多的罵名,不過,他揹負的一點也不冤屈,誰讓他好大喜功,做事不留餘地的,他強徵百萬民夫修築長城,累死了很多人,他所制定的苛政讓後人聽了都膽戰心驚,捱罵也就很正常了。”

李安開口說道。

秦始皇統一六國,修築萬里長城,車同軌,書同文,爲華夏文明的發展具有很大的貢獻,但他做事太急躁了,巴不得一下子把所有事情都在短時間內做完,如此情況自然也就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讓老百姓苦不堪言,進而發出天下苦秦久矣的吶喊。

“是啊!秦皇太着急了,爲了修長城,死了不少人呢?聽說只要有民夫累死了,那麼,屍體就會被埋在長城之中,這個是真的嗎?若是真的話,那就太可怕了。”

李寒露開口說道。

李安點頭道:“這個自然是真的,要不我們現在動手挖一挖,說不定能從這段城牆遺址裡面發現一些屍首呢?”

“算了吧!還是別挖了。”

李寒露膽子是不小的,也不怕看到死人,但挖長城找屍體可不是好玩的事情,她不願意去做這種無聊的事情。

“對了,聽說有個叫孟姜女的,她能把長城給哭倒,不知是不是真的,若是真的,那也太邪乎了。”

李寒露繼續問道。

李安問題,都不知該如何回答了,這種事情顯然不太可能是真的,長城豈能因爲一個女子哭泣就倒塌,除非是遇到地震,或者是建築的質量有問題纔會倒塌。

不過,孟姜女哭長城的事情,還是挺有意思的。

相傳古時候,孟老漢和姜老漢互爲鄰居,僅一牆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漢在自己院中種了一顆葫蘆籽,經過澆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蘆秧長得肥壯、高大,從牆頭爬過去,到姜老漢的院裡結了個很大的葫蘆,有幾十斤重。等葫蘆熟後,姜老漢拿刀把它切開,突然見裡邊躺着個又白又胖、非常可愛的女娃娃,姜老漢喜出望外,奔走相告,村裡人聽說後,紛紛前來觀看這新鮮事,可是孟、姜兩老漢卻因此產生了矛盾,吵得不可開交。孟老漢非常堅定地說:“這葫蘆是我親自種下的,胖女孩該歸我。”姜老漢卻固執地說:“這葫蘆結在我的院子裡,這女娃該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難解難分,毫無結果,後經村裡人調解爲:女娃娃屬於兩家共有的,輪流居住,共同扶養,並取了個“孟姜女”的名字。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十多年過去了,孟姜女已經長大成人。一日,孟姜女在摘葫蘆時發現葫蘆架後面藏了個人。孟姜女剛想叫人就被那個人捂住了嘴。後來,那個人告訴孟姜女,自己叫範喜良,是爲了躲避官兵抓人修長城才躲在葫蘆架後。之後,範喜良便住進了孟姜女家裡。所謂日久生情,範喜良經過孟姜兩家長輩的同意與孟姜女成婚。天有不測風雲,成親當天,新郎被幾個衙役抓走了。範喜良被髮配去充當修長城的民夫了。轉眼一年過去了,範喜良杳無音信,急得孟姜女飯吃不下,覺睡不着,不知如何是好,跟兩家老人商量後,決定去找丈夫,發誓找不到丈夫絕不回家。

她帶上乾糧和給丈夫特製的禦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風吹雨淋、日曬風寒、飢寒交迫、步履艱難,經過千難萬險的萬里跋涉,她終於找到了修長城的地方,一打聽才知道,爲修長城死了許多人,丈夫範喜良早就累死了,並被埋在長城下,屍骨都找不到了。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靂,孟姜女頓時就傷心地痛哭起來,淚如泉,聲如雷,哭得驚天動地,天昏地暗,眼看着長城一點點的倒塌,哭到哪裡便塌到哪裡,足有八百里長。這下可急壞了工程總監,急忙去報告正來此巡查工程進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趕忙去見孟姜女尋問根由。一見之後,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爲“正宮娘娘”。孟姜女雖然怒火滿腔,但還是壓住心頭仇恨,靈機一動,將計就計地非要秦始皇答應她三個條件,才能當“正宮娘娘”。一要找到丈夫範喜良的屍體;二要爲其丈夫舉行國葬;三要秦始皇爲範喜良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聽罷孟姜女提的三個條件,思索片刻,爲了得到美貌絕倫的孟姜女,便硬着頭皮答應下來,孟姜女戴着孝拜了爲築城而死的範喜良墳墓後,宿願已償,面對滾滾的渤海,縱身一躍,投海自盡了。

這個故事雖然很假,但也反應出當時的老百姓,對於秦始皇強徵百萬勞力修築長城是多麼的憤怒和抵制,而編出這個故事的人,同樣也是一個反對秦始皇暴政,並同情老百姓的人。

這個故事對於底層的老百姓而言,是非常受歡迎的,這反應了底層老百姓的心聲,一想到秦始皇耗費巨大人力物力建設起來的長城頃刻倒塌,秦始皇被孟姜女戲耍,聽到這個故事的老百姓就會覺得心裡很爽快,心裡就會舒坦很多。

而就長城本身來說,是不太可能坍塌的,因爲長城非常的粗壯,厚度高大五六米,其中,頂部最窄也有五點八米,地步最寬則有六點五米,在總高十米左右的情況下,如此寬度的城牆,堪稱穩定性極高了,只要不是發生強烈的地震,是絕對不可能輕易坍塌的。

城牆上表面的寬度,足以行走兩輛重型馬車,牆身由外檐牆和內檐牆構成,內填泥土碎石。外檐牆是指外皮牆向城外的一面。構築時,有明顯的收分,收分一般爲牆高百分之一百二十五,牆身的收分,能增加牆體下部的寬度,增強牆身的穩定度,加強它的防禦性能,而且使外牆雄偉壯觀。內檐牆是指外皮牆城內的一面,構築時一般沒有明顯的收分,構築成垂直的牆體,關於外檐牆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處的牆體厚度爲準,這裡的厚度一般爲一磚半寬,根據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磚的砌築方法以扁砌爲主。

“孟姜女哭長城就是一個故事,這當然不可能是真的了,夫人怎麼會相信一個小故事,這個還用問嗎?”

李安還是開口進行了解釋。

“這倒也是,編這個故事的人也真有意思。”

李寒露說道。

“看看,這邊的烽火臺還在呢?”

李安與李寒露在上面走了幾步,到了一個烽火臺的位置,這個位置比較寬大,地面也更加的平坦一些。

“這個烽火臺保存的還不錯,女牆的痕跡都還在。”

李寒露開口說道。

“夫人知道烽火臺的作用嗎?”

李安開口問道。

李寒露開口回答道:“知道,當然知道了,烽火臺就是爲了傳遞敵情而設計的,在遇到敵人的時候,白天的時候釋放煙霧,晚上的時候就舉火。”

第二百一十章 嫁衣第三百四十一章 蒸汽船的作用第五百八十一章 慶功第七十三章 活埋第八百四十七章 金字塔第一百三十三章 下一盤大棋第四百九十三章 青樓歇歇腳第四百九十一章 右相病了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第二百五十七章 皇族身份第三百三十二章 鐵路的運力第一千四百二十二章第一千一百七十章第一百零九章 山頂水壩第三十六章 突襲妙策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孝子穿素衣第八百六十九章 統一的執念第五百七十八章 安慰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送年貨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第一千四百零二章第九百六十一章 親疏有別第七百九十七章 邁亞城第八百五十一章 金字塔下第三百五十八章 造橋衙門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第八百六十章 西班牙第七百零五章 腰窩第五百零一章 徵集兵馬第八百九十五章 背詩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第一千三百零八章第一千五百四十章第四百四十七章 鐵路通往國外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不敢撈第四百三十三章 充氣輪胎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第一百七十六章 視察輜重團第七百四十七章 表明態度第三百三十章 顏如玉肚子大了第四百四十章 汽車第一百九十三章 百騎破敵第三百零六章 活字印刷術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第七百八十二章 品茶品女人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第五十六章 靈州進奏院(求收藏)第九百七十二章 供花不足第三百四十七章 收割機第九百六十一章 親疏有別第八百九十九章 和談第二百零七章 爨守隅大敗第一百四十九章 綏靖政策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第五百三十八章 壽宴第八十九章 大明宮滑雪表演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第十八章 真相大白第三百八十八章 兩蕃有變第二百五十七章 皇族身份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雕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第一千六百二十三章第七百七十三章 偵察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第四百八十四章 改劇情第一百四十六章 皮邏閣的野心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第六百零五章 象肉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第八百三十九章 屈服第一千四百四十章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火浣布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不是好人第九百八十七章 少陵原第五十六章 靈州進奏院(求收藏)第四百七十七章 報紙發行第五百一十五章 審訊第一千六百零七章第九百一十章 慶祝第一千零九十六章 投喂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第七百一十章 精彩表演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第五百八十三章 分享第七百五十七章 攻打營寨第一千零六十章 全身是美味第一百一十八章 女兒樓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對聯第一千五百二十章第八百七十一章 牛郎織女第八百九十章 獼猴桃第五十二章 大將軍是誰第六百二十八章 水塔第二百二十六章 滅掉土匪第九百零四章 技術援助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