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停一章。一點山西派別,傳承盜墓的實錄知識。大家一看就明白。
洛陽鏟是100多年前由洛陽的盜墓賊發明的。常見的洛陽鏟呈半圓筒形,長20至40釐米,直徑5至20釐米,裝上富有韌性的木杆後,可打入地下十幾米,通過對鏟頭帶出的土壤結構、顏色和包含物的辨別,可以判斷出土質以及地下有無古墓等情況。洛陽鏟的製作工序有20多道,最關鍵的是成型時打造弧度,需要細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鏟子就帶不上土。這種鏟子只有洛陽幾家手工藝作坊生產,而且至今只能手工製造。目前,洛陽鏟已不再是考古界的專有工具,在建築、公路、鐵路、礦山等領域裡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地基灌樁和地質勘探等方面,洛陽鏟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古來有之,司空見慣,評價一把小小鏟子的歷史功過,世龖界上還不多見,而‘洛陽鏟‘就是這樣譭譽參半、功過分明的幸運者。
洛陽鏟在中國田野考古中廣泛運用,形成了中國獨特的考古鑽探技術,而究其來由,它的發明者竟是盜墓者,百年來,無數古墓被盜掘在洛陽剷下。
作爲十三朝古都,洛陽長期是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講究厚葬的達官貴人們,非常重視墓穴的修建,以致於洛陽古墓多如牛毛。唐代詩人王建曾這樣形容洛陽墓葬的稠密‘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着黃金無買處。‘一些洛陽人憤怒地說‘盜墓者正是借用洛陽鏟的威力,才使洛陽的古墓今天十墓九空,甚至九九空。大量的珍貴文物被盜流失,洛陽鏟難辭其咎。‘
洛陽鏟與其它鏟子不同之處就在於它是半圓筒形的而不是扁的。而且至今只能手工製造,唯一能製造洛陽鏟的地方在洛陽市東郊,這裡有四五家手工作坊,生產的洛陽鏟銷往全國各地。走進一家老字號,記者看到這裡擺放着四十多種型號的半圓筒形鏟頭,較常見的鏟頭長三十釐米,直徑六釐米。裝上富有韌性的臘木杆或接上繩子後,洛陽鏟甚至可以打入地下十幾米,提起後,鏟頭的內面會帶出一筒土壤。通過對土壤的結構、顏色、密度和包含物的辨別。可以判斷出土質以及地下有無古墓葬等情況。
映着火紅的爐火,五十多歲的範俊青正忙着煅制毛坯,鐵錘濺起的火花甚至飛到了他的臉上。他說他的手藝是祖傳的,通常,製造一把小鏟需要經過製坯、煅燒、熱處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範說。洛陽鏟是個怪物,看似個半圓筒。其實它不圓也不扁。只能用手工打製,最關鍵的是成型時弧度的打造,需要細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鏟子帶不上土。過去有幾家機械廠試圖生產,但都沒有成功。
洛陽古代藝術館館長趙振華曾用三年的時間對洛陽鏟及洛陽的盜墓史進行過調查。他說。鴉片戰爭後,外國開始了對中國文化的侵略,近代洛陽大規模盜掘古墓之風也隨即興起,盜墓的重要工具-洛陽鏟便應運而生了。
據他調查。洛陽鏟的發明者是以盜古墓爲生的洛陽馬坡村村民李鴨子。如果活到今天,李鴨子該有一百二十歲了。七十多年前,李鴨子偶然發現一個搭棚子的人挖坑插棚杆時,用的是一把筒瓦狀的短柄鐵鏟子,鏟子往地下用力一戳,提起就帶出不少土來。
李鴨子靈機一動,這樣的鏟子探墓肯定比鋼杴容易多了。於是他用紙貼着鏟子撕了一張圖樣,回家後找鐵匠琢磨打造了一把,果然好用,洛陽鏟就在盜墓者手中傳開了。
洛陽鏟的功用引起了考古學家的注意。著名的考古學家衛聚賢在一九二八年目睹盜墓者使用洛陽鏟的情景後,便運用於考古鑽探,在中國著名的殷墟、偃師商城等一座座古城址的發掘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學會使用洛陽鏟來辯別土質,是每一個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洛陽鏟幾乎成了中國考古鑽探工具的象徵。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中國考古代表團訪問阿爾巴尼亞時,贈送的禮物就是一把打造精緻的洛陽鏟。‘即使物探、航拍等現代科學技術已被運用於考古工作中,但洛陽鏟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爲它反映的地下情況最直接‘,考古學家葉勁鬆說。
神奇的洛陽鏟還是建築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使工人輕鬆而準確地打出各種尺寸的深洞,再灌注水泥和鋼筋,形成堅固的灌注樁,支撐着各種各樣的建築以及公路、鐵路的路基。洛陽的一個著名的記錄是,洛陽的探工曾用洛陽鏟爲宜洛煤礦成功地打過百米深孔。
真正的民間盜墓活動非常隱秘,可以說是自成體系的,有些絕招是決不外傳的。如書中提到的盜墓家族,小哥和師爺均口風嚴密。
中國現代意義上、由國家發起的、有組織、有針對性的“考古發掘”活動還不到一百年,記得十多年前看過幾篇幾十年前的發掘報告,那與其說是“發掘”,倒不如說是盜墓實錄。因爲其方法、手段等等完完全全是盜墓者的一套,沒有“自己的”東西。到現在,在有些手段上可能先進了加入了一些高科技成分,比如探地雷達、金屬探測儀、氣體分析儀等等,但原理還是一樣的。
真正的民間盜墓者受各種限制,他不可能帶着雷達去盜墓,連個洛陽鏟還得想辦法拆開藏起來,所以他有他自己的絕招。他要想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就要想各種辦法,有些是很精妙的。
還有“看地形”,更是玄妙,不知道的人走在墓旁也看不出來,明白訣竅的人在幾公里以外就能看出來。有些盜墓賊“喜歡”在下完雪的天氣出來“四處轉轉”。尤其喜歡下“很細很細的雪粒”那種雪,其中道理是跟“土”有關。
土有“熟土”、“活土”也叫“花土”、“死土”的分別。有經驗的盜墓者看上一眼就能明白這裡有沒有墓葬,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什麼時代的墓葬。
首先,各個朝代的墓葬都有其特點,比如在形狀上的特點,等等。掌握了這些特點,幹起活來就能事半功倍。
可以先用探條去探,根據手上的感覺去覺察是不是有墓;待確定以後就下鏟,比如:一鏟打下去十米,有了。然後看深度和鏟子上帶出來的東西,深度也是個標誌,帶出來的東西上有木屑、有硃砂、有坑灰等等這都是特點;然後,用泥鏟把墓的形狀“方”出來。就是定座標。左邊打一個打了十米沒有打到,那就是“過了”。再回頭往右邊一點繼續打,以此類推。一個個的點連起來。就是十多米地下的墓的形狀了。然後根據墓的形狀、深度、坑灰、木質(或石質、磚質)這些特點結合起來推測出墓的年代、墓門的位置等等。
一般來說,任何朝代墓內的物品擺放都有其規律。一看形狀是漢墓,東漢或是西漢,那麼腦袋裡就有個“圖像”了棺木應該在哪裡、陪葬的物品中陶器在哪裡、金屬器皿在哪裡、兩邊的耳室裡都會有什麼等等,心裡就有數了。等真的下去以後直奔那裡就挖過去了(漢墓一般都是塌陷的,灌滿了土。說是墓室實際上都是土,是在土裡前進,東西們都在土裡)。我在上貼中提到的“左肩右腳”就是這個特點,一般貴重的陪葬品會放在墓主棺木裡其左肩部和右腳部。
也就是說。墓還沒有挖,你的頭腦裡就有了整個墓室的概念,等真的挖下去了,直接就奔着你想找東西的地方去。事半功倍。
還有些墓,比如明清墓,墓頂會很厚的,那就要在挖洞時避開墓頂。否則打在墓頂上的話,你一個晚上很可能幹不完活,第二天你還敢來麼?說不定公安已經在等你了。
所以,一旦下鏟子碰到了磚(鏟子提上來會帶有磚灰),那在開洞時要避開墓頂。反正墓的形狀已經“方”出來了,墓門、墓牆、墓頂的位置你都瞭解了,所以開洞子的時候你會很自然的找其他地方往下打。
這個“其他地方”有時可能是靠近墓門,有時可能是靠近墓的後牆,都有可能,完全是根據墓的本身形狀、特點來定的。看完形狀,一想這墓內的棺槨可能是靠近墓門位置,那打洞的時候就靠近墓門,反之就靠近墓牆打。
你說的“墓道石”那不存在問題。假如真的有這個東西,也早在地面上下鏟的時候就探出來了,打洞時避開,直接打到墓的後牆就行。
一個墓,就象一輛坦克,儘管有裝甲(墓牆、防盜層)、象堡壘(墓頂很厚),但也有弱點。弱點就是墓牆,或是墓底。
有些盜墓者一看這墓太堅固了,頂上和周圍都不好辦,那就乾脆一個豎井外加一個橫井,直接就到墓的正下方了。到墓的正下方以後再繼續垂直向下開一個豎井,然後用工具向龖上面挖,把墓底挖穿一個小洞,很輕鬆的墓底的地板、石料、木頭等等直接就進了垂直的豎井裡。然後通過這個小洞就可以進入墓的內部這樣,墓的四牆、頂部都沒有破壞,但墓本身已經被盜掘一空了。
一般來說不用這麼費勁,以磚石結構的明墓爲例:它的後牆最薄弱,基本上只有兩層磚,所以打豎洞時可以沿着墓後牆打,把兩磚厚的墓牆鑿開並不費什麼事。據我所知,針對明墓來說,幾乎所有的古盜洞都是開向後牆的。觀察盜墓路線的剖面一眼就能看出那是直奔着墓後牆去的。
有一些古代盜墓,很厲害,很窄的盜洞,也不知怎麼進去的。
解放前盜明墓的,很多隻有一個人幹,只有一晚上的時間穿着老鼠衣、手腳並用,挖洞、進墓、拿東西走人相當不簡單的。那時候一個人沒辦法打豎井,他就離開墓一段距離,然後以一定的角度向下挖斜着向下,整整好好碰到墓的後牆。然後鑿透、進入,計算非常精確。
盜墓者也各有“愛好”,有些是專盜漢墓、先秦墓,你讓他盜明墓他不知道怎麼辦,實在逼急了有可能給你來個“大揭頂”,拿炸藥把墓頂炸開,這一看就不是“行家”所爲。還有些是專門盜明清墓的,你告訴他這裡有座漢墓,他也找不到,無論如何找不到。這兩種墓不是一種類型。方法不一樣,觀察角度不一樣,區別是很大的。
另外,據說漢代及再以前的墓都沒有什麼氣味,聞是聞不出來的。明清墓因爲離得較近。又是磚石結構,墓中會有各種氣味。這是對的。但靠着聞味道來辨別墓的年代……這樣的人我還沒見過。哈龖哈。我是聽人說過辨別青銅器時……有通過手指摩擦後聞味道來辨別真僞的。
與國家有組織的保護性挖掘相比,盜墓者是極其聰明的。
首先,國家發掘不存在“違法”,因此工作細緻,甚至用刷子幹活。方式上幾乎全都是“大揭頂”(地宮龐大的明清墓除外),不存在“技術”問題。而盜墓者不然。因爲歷朝歷代對盜墓行爲都在法律上給予嚴懲。現代更是如此,所以,其“時間”概念很強、“隱蔽性”很強。
解放前的盜墓賊,一般是一個人或兩個人幹。不要太多,時間是一晚上,幹活有自己的專用工具,有專用連體服裝(老鼠衣,上面佈滿各種“裝備”)。據說有人見到過那種解放前的挖掘設備,簡直就是現代打隧道的掘進器的縮水版,非常精妙。它選用鋒利的鏵犁葉片的一部分做“掘進器”,“三片裝”很像螺旋槳,後部緊連着螺旋狀的“排土”裝置見過絞肉機的相關部分麼?就是那樣。如此一來,不但能夠將土掘出、排出,而且能夠打透墓磚。
一個現代的盜墓團伙,其成員一般在三到四人,不會三人以下,也不大可能超過五人。這幾個人各有分工。
現代的盜墓賊已經把盜墓工具發揚光大。
一般的洛陽鏟已經被淘汰,用的鏟子是在洛陽鏟的基礎上改造的,分重鏟和提鏟(也叫泥鏟)。由於洛陽剷剷頭後部接的木杆
一般的洛陽鏟已經被淘汰,用的鏟子是在洛陽鏟的基礎上改造的,分重鏟和提鏟(也叫泥鏟)。由於洛陽剷剷頭後部接的木杆太長,目標太大,所以棄置不用,改用螺紋鋼管,一般半米上下,可層層相套,隨意延長,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平時看地形的時候,就拆開,分段,背在雙肩挎包裡。
同樣的,挖的墓不同,盜墓工具也不同。探漢墓用洛陽鏟演變而成的重鏟,挖唐墓時用扁鏟(類似魯智深的月牙鏟),進入漢墓墓室(漢墓多爲墓坑,多已塌陷)搗土時用滾叉和撇刀。
一般來說,西漢墓不帶耳房,東漢墓多帶兩個耳房,這是標誌。唐墓是墓磚搭起來的,磚之間沒有粘合,搭成穹頂。而有墓磚的漢墓並不常見(大墓除外),多爲墓坑或坑上加木方。明清墓則多爲磚結構,墓磚之間以石灰和鐵片鑲死,有的明墓墓頂厚達兩米多(七輻七券墓頂)非常堅固。
明墓距地面深度一般不超過六米,可以不用特殊方法而在一夜之間盜掘完成。漢墓一般距地表十一二米左右,西周墓則更深,要想一夜之間盜掘完成必須使用特殊方法。尤其是漢墓、西周墓歷史久遠,標誌難尋,先有一個“找地方”的過程。確定好位置、下探條、下鏟、看坑灰、落實墓室形狀方位(也就是確定年代)然後才能做好準備、用特殊方法在一夜之間盜掘完成。
盜墓賊盜墓的目標性非常強,比如進入墓室會直接挖向棺材的位置,然後在“左肩右腳”找東西,然後到耳室(東倉西庫)蒐羅,至於其它位置,則看時間長短而定,時間短則棄之不顧。“看地形”時也有很多“心得”,比如“秦埋嶺漢埋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