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李好還有個大手筆要規劃,不過這都需要時間,需要他親自考察後才能制訂,很多東西根據後世的記憶去實行的話有可能在這個時代是要碰壁的。所以李好把西湖考察完了,立刻又同房二趕往錢塘江去,這裡也有一個大工程需要搞,那就是抵制錢塘潮的錢塘海塘。
錢塘潮指發生在錢塘江流域,由於月球和太陽的引潮力作用,使海洋水面發生的週期性漲落的潮汐現象。錢塘江大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觀,是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作用,加上杭州灣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每年農曆八月十八,錢江涌潮最大。海潮來時,聲如雷鳴,排山倒海,蔚爲壯觀.。“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這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詠贊錢塘秋潮的千古名句。
北宋詩人潘閬有一首詩寫道: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這首詩便是當年“弄潮”與“觀潮”活動的真實寫照。
交叉潮距杭州灣55公里有一個叫大缺口的地方是觀看十字交叉潮的絕佳地點。由於長期的泥沙淤積,在江中形成一沙洲,將從杭州灣傳來的潮波分成兩股,即東潮和南潮,兩股潮頭在繞過沙洲後,就交叉相抱,呈現出“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的壯觀景象。
一線潮是霧濛濛的江面出現一條白線,迅速西移,猶如“素練橫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回頭潮是從鹽官逆流而上的潮水,將到達下一個觀潮景點老鹽倉。海潮這東西每年都會給附近的百姓帶來各種損害,所以古人便在這些地方修了海塘。
塘江海塘又名浙江海塘,浙江省古代偉大水利工程之一。全長300公里,高6-7米,其中北岸從杭州至平湖金絲娘橋,長160公里,南岸從蕭山至上虞夏蓋山,長157公里。海塘始築於秦。
唐開元元年鹽官一帶重築,稱捍海塘,原爲土塘。後歷代都有修築,北岸海塘多用條石砌成,塘身橫斷面呈梯形,條石間用鐵鋦和鐵錠固定,背面用土壅固加厚。海寧鹽官鎮一帶古海塘現保存完好。
原本要到開元年間才重築的海塘又被李好計劃提前了,這同樣是一個利國利民的大工程,只是這是一個完全耗資的民生工程是沒有收入的。李好想把這裡弄起來是因爲這個地方每年被海潮危害的程度比較大,這對杭州的發展很不利,更怕被一些有心人利用。
考察完這裡後李好又和房二馬不停蹄的趕往後世的上海地區。上海地區,春秋屬吳。戰國先後屬吳越、楚。秦漢以後分屬海鹽、由拳、婁縣諸縣。唐天寶十載,吳郡太守奏準設立華亭縣,上海地區始有相對獨立的行政區劃。
華亭縣轄境約今上海地區吳淞江故道以南,川沙—惠南—大團一線以西地區。北宋時期,上海大陸地區分屬華亭縣和崑山縣,崇明地區屬海門縣。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立嘉定縣,上海地區始有兩個獨立行政區劃。
元至元十四年,華亭縣升府,次年改稱松江府,仍置華亭縣隸之。至元二十九年上海縣立,也轄於松江府。元代後期,上海地區有松江府和嘉定、崇明2州及華亭、上海2縣。至明末,有松江府及所屬華亭、上海、青浦3縣,蘇州府所屬嘉定、崇明2縣,金山衛。至清雍正四年,有松江府華亭、上海、青浦、婁、奉賢、福泉、金山、南匯8縣,太倉州嘉定、寶山2縣。
到嘉慶十年,上海地區基本形成10縣1廳的格局,有松江府華亭、上海、青浦、婁、奉賢、金山、南匯7縣及川沙撫民廳,太倉州嘉定、崇明、寶山3縣。
這是後世上海地區的歷史,只是在這個初唐年間,這裡還是一片空白,連行政區劃都沒有,直接歸屬杭州府管轄了。李好跑到這裡來,是想把上海設爲杭州的另一個經濟開發區,杭州一個經濟開發區的力度不夠大,無法支撐李好的大計劃,必須把這一片全部發展起來,這功績在整個大唐那都是無法估量。
不過這一切還得詢問房二這邊的造船廠進行的怎麼樣了,大唐現在南邊的幾個船廠已經飽和。正全力往北方的海岸線發展航運,船廠北上也就成了必須。不僅上海地區要興建新的船廠,開始新修碼頭。
大連,天津衛,遼東半島以及海參崴這些地方都在開設新的船廠,然後依靠碼頭開始建設新的經濟開發區,這些地方還將開放一些區域給那些來往的外國商人休息停留。李好在考察這裡的環境後就向房二詢問其他地方的船廠的運行狀況,當得到自己想要的答覆後,李好回去就開始他來杭州的三大計劃的規劃和制訂了。
這些規劃花費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才全部做好,並對資金的來源和管理都標明瞭去向,連那些地方的管理制度都做了說明。不過李好將這幾個規劃給房二看時,房二被結結實實的震住了,瞬間驚呆了。
以前他總覺得自己來杭州府搞這幾年的建設已經算是大手筆了,可是李好就單單一個杭州搞出來的動靜就差不多抵了他幾年的工程了。西湖的開發,錢塘海塘的修建,上海經濟開發區的建設。這三個工程那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你讓房二去那搞這麼多資源來支持搞這些?
“無妨,人手大把的有,這些小事無需擔心。不用麻煩杭州府這邊的百姓,也不需要花費多少錢,這個事情我幫你們承擔下來。錢也好說,這杭州府不是沒有特產?還怕掙不了錢麼?”
缺人手?對於李好來說,這是問題麼?別說李好,就是大唐朝廷,現在對這種修路修水利和大會戰的項目,他們會差人手麼?
北邊的高句麗人,和那些異族番子,東邊的扶桑人,南洋的猴子,連非洲的崑崙奴和歐洲的洋人大唐都不缺少。這些人便宜,死了直接挖個坑就埋了,這麼多廉價的資源,大唐現在還怕搞工程?
如果不是現在技術還不成熟,李好都想把鐵路什麼的全部拉了出來,然後環整個大唐修上幾圈。要知道現在的環大唐的水泥高速幹線可沒少開,這要是以前,誰敢玩這些工程?
一玩立馬就會有人說什麼勞民傷財啊,或者其他什麼理由出來。但是現在,大唐的官員都沒什麼感覺,路就修好了,甚至很多時候路修出來了,這些人還不知道什麼時候修建的。
人手問題不用擔心,剩下的就是資金了。李好這次過來這邊,手中還握着好幾個自己的學生新研究出來的項目,要不然他憑什麼敢跑這邊來搞經濟開發區?
除了這些,杭州府本身的物產也不少。李好想到的地方就是杭州灣那片地方出產的一個玩意,那就是鹽。在古代,鹽是一種僅次於糧食的戰略物資,它是人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而杭州灣的海鹽產量就唐朝來說開採和利用的很少,一直要到宋以後纔開始大量的曬鹽製鹽。大唐現在的鹽價約十文一石,雖然因爲南方那邊的鹽業產生了不少的衝擊,但是架不住這個東西需求量大。
李好所知道的是杭州灣的慈溪鹽場是浙江省最重要的海鹽生產區之一,其鹽業生產歷史已有1300餘年。慈溪海鹽產量長期位居全浙之冠,主要產地庵東素有“浙江鹽都”之美譽。它位於杭州灣南岸,始於唐代,至宋代已具一定規模。宋慶曆七年,慈溪沿海人民修築了第一條攔海大壩即大古塘,鹽場移至大古塘以北。
據有關史料記載,宋代慈溪自東至西已建有龍頭、鳴鶴、石堰三鹽場,其中石堰、鳴鶴兩場的鹽產量佔錢塘江口南岸7個主要鹽場產量的64%,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在鹽的質量方面,這兩場所產的鹽都是名列榜首。
《宋史.食貨志下四》中說:“石堰以東近海水鹹,故雖用竹盤面鹽色尤白。”以後,隨着錢塘江口門的移動和杭州灣海岸的淤漲,許多鹽場先後廢止。13世紀後,三北半島的北淤速度加快,石堰、鳴鶴兩個鹽場的實際作業區也不斷向北推移,最後形成了庵東鹽場。
慈溪各鹽場的製鹽方法經歷了煎熬、板曬、灘曬三個階段。宋代至清咸豐年間全部採用刮土淋滷火力煎鹽的製法。咸豐二年,板曬製鹽法興起,煎鹽漸減。
鹽板是曬鹽的主要器具,以杉木製成,四周用木框圍攏,以便貯滷,板面平滑,合縫之處嵌以油灰,以防止滲漏。1938年,庵東鹽場的鹽板數量高達67萬塊,原鹽年產量10萬噸以上,佔浙江省原鹽總產量的40%,確立了其全浙第一大鹽場的地位。
李好的計劃就是把這個地方的產鹽地和後世的曬鹽法貢獻出來然後作價標賣出來,這樣的話就能籌到他的開發計劃的啓動資金了。然後再通過他自己的影響籌集一些財力再慢慢分期對他的計劃進行實施,這樣的話這個計劃就能在幾年之內得到大部分實施和看到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