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諸葛傢什麼都略懂,當然也包括興修水利

劉備拉着糜竺、簡雍、田豫,到一邊商議:如何從海路接回幽州袍澤家眷。

諸葛瑾終於有個喘息之機,他見今天的正事兒已經辦妥,宋家自立門戶一事已被衆人見證。

其餘公務到哪兒都能聊,沒必要佔着舅舅家的地盤。

於是就建議宋信宣佈散席,把大部分賓客禮送出門,其中繁文縟節自不必贅述。

張飛酒後不在意禮數,率先走了,其他沒借口留下的衆人,也都紛紛跟着散去。

但依然剩好幾撥人,趕着要跟諸葛瑾聊事兒、各種請示。

諸葛瑾也只好把剩下的人領到另一處偏廳,繼續借地待客。

他看到陳羣準備最充分,居然還拿了一疊文稿來找他,就想先辦陳羣的事兒。

沒想到陳羣還很有眼色,主動提議:“我這邊的事務比較慢,先生還是先處理旁人之請吧。”

這句話既是謙讓,也是給旁邊人一點壓力:你們要是也連篇累牘,那就自覺一點!

諸葛瑾擡眼看去,其餘留下之人,並無劉備麾下文武,而是廣陵本地士紳代表。

畢竟劉備手下人找他聊公事,平時有的是時間,沒必要非趁着請客的機會。

而對本地士紳而言,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諸葛瑾已是兩千石校尉,才二十一歲,平時他們哪有機會拜見?

諸葛瑾只好向陳羣略表歉意,然後跟步隆、衛徽這倆本地族老聊了幾句:“不知有何事見教?”

二老不敢託大,連連口稱:“談不上見教,自上次託孫從事致意後,一直無緣拜見,今日得此機緣,特來告知校尉一些近況:舍侄聽聞校尉建立功名、保境安民,也是極爲振奮,近日便會從吳郡歸來。

只是他們離鄉日久,本地官員又更換頻繁,怕是回鄉後也不認得幾個熟人,還請校尉看在同窗之誼份上,幫着引見、多認識些新朋友……”

步隆也是要臉的,不敢直接明着說讓諸葛瑾幫忙求官,只說讓他幫忙介紹些人脈朋友。

諸葛瑾又豈能聽不明白其中潛臺詞。

這種事情也正常,就好比一年前,倆人還是同班同學、應屆生去找工作。

一年後其中一個變成了朝廷的校尉,另一個還在當瓜農,那肯定會去投奔校尉的嘛。

好在步騭學問能力也不差,舉薦了也不算任人唯親,只算是任人唯賢。

事實上,諸葛瑾上次聽劉備向他提起步騭、嚴畯時,就知道劉備已經起了招攬之心——

沒辦法,誰讓“步騭、嚴畯之才與諸葛瑾只在伯仲之間”這句江湖傳聞,被劉備聽到了呢。

諸葛瑾等於是白撈一個順水人情,何樂而不爲呢?

他也就大大方方表示:“子山賢弟他們的才學,任一郡丞、從事,皆綽綽有餘。只是年紀尚輕,資歷尚淺,需慢慢歷練,不必擔心。”

步衛兩家的人頓時大喜,連連對諸葛瑾千恩萬謝,殊不知諸葛瑾其實什麼都沒付出。

步隆言辭閃爍,還想拿出點條件討好他、以示感恩,放長線釣大魚。

但諸葛瑾正事太忙,就搪塞糊弄過去了,沒給他開口的機會。

……

前後花了一炷香的時間,打發掉那些求官之人。

諸葛瑾這纔對一直在另一邊等候的陳羣,說了句抱歉,然後開始梳理正務。

陳羣是爲前陣子聊過的“以工代賑”之事而來。

這幾天他準備了不少材料,把《管子》好好看了一下,

還複習了《貨殖列傳》中對桑弘羊的記載。

所以這話題切入得倒也順利,陳羣是帶着想法來的,就像後世彙報項目PPT。

諸葛瑾只需要先聽,然後點評幾句即可。

只聽陳羣彙報道:“我覈查了各縣的田畝文檔,還四處走訪,發現廣陵的農事有個極大的弱點。若能補足,必能極大增產糧米。”

“什麼弱點?”

陳羣拿出一張地圖,指着說:“從輿圖上看,廣陵郡極爲廣大,全境都是平原,可產糧和人口卻不如下邳。”

諸葛瑾若有所思反問:“會不會是射陽澤佔了太多面積?實際上廣陵的平地能有下邳的兩倍麼?”

陳羣:“我算的時候,已經把射陽澤扣掉了。且大澤雖佔地廣大,卻利於灌溉。如震澤(太湖)之於吳郡,是有利無害的。”

見對方並沒犯低級錯誤,諸葛瑾點頭鼓勵:“那就好,繼續說。”

陳羣:“後來我深入查訪,才知道廣陵耕地雖多,產糧卻少,主要是因爲灌溉不足,以及地有鹹鹵。

邗溝使廣陵有運河之利,卻也經常導致海潮經長江倒灌入運河、射陽澤。尤其大潮季節,澤水都微微鹹苦。”

諸葛瑾恍然:原來是鹽鹼地的問題。

他前世作爲金牌教培講師,史地常識也是很豐富的。他知道,蘇北地區在古代一直不是魚米之鄉。

如今看來,歷史上不同階段的蘇北農業制約,其實是不同原因造成的:

宋朝之前,是因爲廣陵潮,導致海水由長江倒灌運河,形成鹽鹼地。

而宋朝以後,雖然廣陵潮和倒灌沒了。可南宋時黃河改道、奪淮入海,形成洪澤湖,淮河水患嚴重。一直到建國後修了蘇北灌溉總渠才緩解。

可以說,鹽鹼地和水患,各自要爲蘇北平原的貧窮,負責一千年。

諸葛瑾如今所處的時代,恰恰屬於前一千年。所以只要解決鹽鹼地,就能把蘇北平原變成魚米之鄉。

想到這點,他內心不由熱切起來。

當然,廣陵的鹽鹼地也分好幾種。

有的鹽鹼地就是靠海太近、地下水本身就很鹹,這樣的地是沒救的,還不如將來開發曬鹽工業。

能挽救的,只是海潮倒灌導致的那部分鹽鹼地。

陳羣這幾天功課做的不錯,還實地考察了一些地方,並配合歷年賬目、土地籍冊。

按照他的估算,這兩類鹽鹼地的比例大約是五五開。

所以如果能解決海潮倒灌,就可以解決廣陵郡一半的鹽鹼地問題。

廣陵郡適合農耕的區域會因此大大增加,很多現有田地的單產也能提高,將來甚至可能容納數倍的農業人口。

……

陳羣把這個預期收益,給諸葛瑾算清楚了,確實很誘人。

但陳羣也只能做到這一步了。

他手頭有四萬人、一個冬天的時間。

但怎麼把這些勞動力利用起來,怎麼規劃、施工、解決這個問題,陳羣束手無策。

他又不是水利專家。

諸葛瑾也不是水利專家,何況他纔剛剛聽完彙報,現想腦子也沒這麼快。

琢磨了大約一盞茶的工夫,諸葛瑾才隨口說:

“有沒有考慮過,在邗溝與長江之間,修一道閘門呢?平時通航可以開閘,一旦漲大潮就關閉,鹹水就灌不進運河了。”

諸葛瑾前世雖然很少來揚州,但他在錢塘求學工作多年,那也是一座大運河起點的城市。

他去運河博物館參觀過好幾次,也知道那種能在不同水位河段之間通航的船閘,要到清朝纔出現。

但如果只是一道隔離海潮的簡易閘門、不考慮水位差通航,那麼隋唐時期就有這種技術了。

確切地說,是隋煬帝重修大運河後,唐初貞觀、永徽年間就在揚州修了邗溝閘門,爲的也是防海潮倒灌。這才導致唐宋時的揚州比漢朝的廣陵要富庶得多。

從漢到唐,這個技術跨度不算大。動動腦子設計一些巧思,是有可能克服的。

只是諸葛瑾現在還沒想到怎麼克服。

而陳羣聞言當然是大吃一驚。

作爲一個漢朝人,他當然沒聽說過有截留江河的閘門:

“先生是說……修一道閘門,放下時足以把整條運河截斷?可邗溝是北口連淮處水位高,南口連江處水位低。

落下閘門後,從淮河流入的水流不出去,蓄在運河內,南段河道和射陽澤的水位都會擡高的。

運河河沿倒是夠深,不至於溢出來。但射陽澤湖岸平坦,周邊低窪之地可能會被蓄水淹沒。而且將來只有每天固定幾個時辰、江河水位因潮汐差不多高時,才能開閘通航。”

陳羣一口氣就想到了好幾個弊端。

射陽澤是邗溝運河中段的一個湖,類似於後世的洪澤湖。

邗溝之所以兩端有落差、但河道依然沒流乾,就是靠射陽澤的水來調蓄。

諸葛瑾聽陳羣能提出這些新問題,也不得不讚嘆他功課做得細,這些都是好問題。

諸葛瑾也就見招拆招反問:“射陽澤周邊低窪泥濘之地,難道有百姓耕種麼?平時海潮倒灌,水位也會上漲的吧?這種地方,應該不會有良田。”

對此陳羣倒是應聲而答:“這倒沒有,最多有些百姓偶爾種菱角、蓮藕,良田是沒有的,也無人在沼澤邊緣定居。”

諸葛瑾閃過一個念頭:“那不就行了,反正水位上漲淹掉的都是爛地,本來就沒人種。你還不如趁着這段時間,發動民夫去射陽澤周邊疏浚整頓。

你可以預估一下閘門如果修成、水位會上漲多少,然後取其半數爲分界線。挖低堰高、形成圩田,再在新的湖岸上種蘆葦、固泥防塌。

而且這種施工方法,你要疏浚的淤泥都是裸露在外,比挖水底淤泥省力何止數倍?不趁着蓄水前水位低做這事兒,更待何時?

如此,事成後還能多得不少肥沃圩田,射陽澤的蓄水深度也能改良,便於長遠灌溉,一舉三得。”

諸葛瑾隨口就說出了一堆好處。

另外其實還有一條,只是他暫時沒想到。

那就是一旦運河有閘門後、水位擡高,就不用靠現在的專用小船跑運輸了,說不定能直接改用糜家的大船。

如此一來,未來淮陰縣和廣陵縣兩地的裝卸碼頭工人勞力也能省下來,不用再江船、運河船換着裝卸了。

至於因此失業的“三萬漕工”,可以直接改行去軍屯。反正這年頭不愁沒地種,缺的是人口和勞動力。

陳羣徹底被諸葛瑾反向畫的大餅給震驚了,

沒想到子瑜先生竟能舉一反三出那麼多好處。

陳羣只覺一陣口乾舌燥:“那先生知道怎麼修閘門麼?”

諸葛瑾:“暫時不知道,不過給我幾個月時間,跟人切磋一下,或許能想到。”

陳羣急了:“可我也不能憑一個‘或許’就開工啊,最近這兩個月,你讓那些以工代賑的百姓幹什麼?冬天農閒時節可不等人。”

諸葛瑾想了想:“我不是說了麼,閘門不會修,可以先疏浚射陽澤和造圩田啊,等修完閘門不就水到渠成了。”

陳羣:“可是,水位究竟會比現在升高多少,圩田該堆多高,各處原本地勢高低,這些也都不知道啊。而且最後一步造閘門若是完不成,前面這些人力就白白砸下去了,是不是太操切了?”

諸葛瑾:“不會白砸的,最多今年不成,明年肯定能成。只要別讓那些以工代賑的民夫太累、控制好糧食消耗速度即可。

如今我們有流刺網捕魚,還有其他一些補貼,雲長那邊還分兵去豫章就食。這些擠出來的糧食缺口,足夠以工代賑的開支了。

你只要說這是我建議的,使君不會反對的。”

諸葛瑾已經捋明白了:陳羣至今還在強調的一些困難,主要都是工程勘測方面的問題,

比如不會測射陽澤周邊各處的海拔啊,不知道測量時的水位線是高是低啊, 所以不知道要挖多深、堆多高。

但這些問題,後世只要對數學思想理解透徹的人,都很容易解決——

打個比方,哪怕一個人連三角函數都不會,但只要他懂小學四年級的“光是直線傳播”以及“相似三角形”,並且知道怎麼活用,他就能憑古代工具簡易測出海拔了。

大部分人不會做,只是理解不夠透徹、沒想到怎麼應用,而不是知識儲備不足。

《亮劍》裡豎根大拇指、都能測出阪田聯隊距離迫擊炮多遠,就是這個道理。

諸葛瑾非常篤定,給他點時間他就能解決這些小問題。

哪怕他沒空親自解決,到時候也可以讓阿亮來練練手。

相信以阿亮的思維靈活度、以及自己這兩個月給他補習的數學基礎和光學基礎密卷。

只要再給他一塊能當水平儀用的、漢朝就有的羅經石,幾根參照標杆,阿亮就可以靠比中指測出海拔高度。

諸葛瑾準備這次去豫章之前,就給阿亮寫信,讓阿亮設法脫身,到豫章跟他會合,這樣後續也省了兄弟分處兩州、遠程教育的麻煩。

諸葛瑾算過,如果阿亮把他第一批的卷軸學完,那麼數學水平至少能提升到初二讀完的程度,距離初三畢業也就差“二次方程”和“因式分解”這兩塊內容了。

再加上物理卷軸裡那些基本光學常識,這點程度足夠搞定運河閘門和射陽澤水位擡升後的圩田規劃。

還能讓阿亮現學現賣,立刻派上用場,一出道就先在史書上留個“治水賢臣”的美名墊墊底。

第72章 會師關羽,叔侄重逢第86章 諸葛舌勸初顯芒第112章 三顧廣陵第44章 空談之才孔文舉第36章 叛徒!留你何用!第56章 世界上有太多孤獨的人都害怕走出第一步——…第95章 打得一拳開,免得拳來第190章 歷史上對孫策都無效的招數,現在還想用來…第160章 以我之道,還施我身第42章 淡泊以明志就是延遲滿足,寧靜以致遠就是長…第176章 不見兔子不撒鷹第143章 打都沒打劉曄就投了第18章 裡奔襲第64章 直接把城攻下來,不就不用紮營了(這章還是…第26章 八月一十八廣陵潮第52章 劉備接旨,分兵豫章第98章 搶了孫策的蕪湖,還要讓孫策主動認錯第4章 從十死無生到九死一生第114章 袁曹開戰的導火索第173章 說黃祖,黃祖完第124章 伏波將軍諸葛瑾第111章 隆中對對榻上對第158章 劉備還是個忠厚人吶第164章 劉景升年老志短,不足慮矣!第95章 打得一拳開,免得拳來第170章 黃祖狙擊術豈可不防第107章 侵略如火,不動如山第104章 火攻濡須口第81章 諸葛出使第65章 初出茅廬第一功第39章 得到諸葛密卷的諸葛亮第44章 空談之才孔文舉第127章 隨便一出手,就是一個天大的人情第101章 對於欺軟怕硬的敵人,就得先打疼了第185章 諸葛怎麼說,曹操就怎麼做第59章 臨走撿了個步練師第124章 伏波將軍諸葛瑾第46章 舌戰狂儒第88章 諸葛治水第8章 不出意外果然出了意外第18章 裡奔襲第182章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七千字大章…第163章 車騎將軍武昌侯宗正領揚州牧劉備第166章 劉備接旨第55章 高祖不疑留侯,吾何疑於子瑜(五千字大…第187章 劉備:我澄清一下,這不是流言第152章 合肥之戰-下第46章 舌戰狂儒第184章 武戲之前,當然還需要做表面功夫第189章 君子遠庖廚,不忍其觳觫第43章 諸葛亮的“強化套裝”第153章 張飛威震逍遙津第108章 威震淮南第51章 做義帝還是做獻帝,這是一個問題第45章 先噴禰正平,後教孔文舉第119章 演一場州郡爭功第60章 出師豫章第162章 不攻者示人以攻,攻者示人以不攻第188章 破江夏三板斧第148章 袁術死在壽春可不是好事第96章 山越還沒全殲,袁術先稱帝了第175章 沒有陸遜,只有陸議第148章 袁術死在壽春可不是好事第75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你不打笮融笮融會來打你第76章 堅壁清野還是速戰速決,這是一個問題第130章 給劉備討個官職:左將軍領揚州牧第140章 給你機會你不中用啊第16章 被豬隊友帶崩的紀靈第115章 呂布再再再次倒戈第22章 諸葛家的人什麼都略懂第103章 跟反賊講什麼江湖道義,大家併肩子上第120章 大家都有官升,大家都有仗打第102章 攻陷盱眙第118章 人心之歸廣陵,如水之歸下第117章 騎虎難下,需要勸架第37章 子仲兄,對不住了第174章 公孫瓚已死,呂布還能活多久?第179章 收服王朗第98章 搶了孫策的蕪湖,還要讓孫策主動認錯第64章 直接把城攻下來,不就不用紮營了(這章還是…第75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你不打笮融笮融會來打你第33章 人人皆有難言之隱第145章 狂自然有狂的資本第177章 勿謂言之不預也第60章 出師豫章第83章 郊迎三百里第60章 出師豫章第7章 舍弟諸葛亮之才,十倍於吾第41章 阿亮何德何能,豈敢小覷天下智者第27章 玄德公,你不能逮着一個謀士薅啊第118章 人心之歸廣陵,如水之歸下第156章 不管禰衡怎麼諷刺,我自啊對對對第1章 來都來了,那就幹一票大的吧第130章 給劉備討個官職:左將軍領揚州牧第11章 慘勝:士仁範疆張達殉職第80章 全取豫章第153章 張飛威震逍遙津第88章 諸葛治水第162章 不攻者示人以攻,攻者示人以不攻第132章 順水人情,諸葛迴歸(六千字大章)